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乔冠华研究 > 正文

冠华诗话十则(六)外交舞台出神韵

发布日期:2021/4/7 18:55:16  阅读:2306  【字体:
 

 

唐张新编

乔冠华是我党较早关注国际关系的专家,战争年代即已介入我党接待美国驻中国顾问团、美国停战协调代表的工作。建国后,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与指导下,参加了外交部建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乔冠华有《重到丹东》诗记此事)、出席联合国大会关于美国侵略台湾辩论会议等,可以说新中国所有重大外交事务中都有乔冠华的身影。1970年代,随着中国外交局面的彻底好转,乔冠华的事业生涯也达到了最高境界。在百忙之中,乔冠华仍常常用诗歌记录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与感受,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新中国外交的“史诗”。乔冠华有着浓烈的诗人气质,那特有的激情四溢与爽朗豪放,和新中国一步步成功登上世界舞台的雄阔画面,在他的诗歌里有机融合,形成了强烈的时代色彩与独特意韵。

 

1.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长期窃据中国席位的台湾当局被驱逐出世界舞台。毛主席决策,“派一个代表团去联大,让‘乔老爷’做团长”。(《中国二乔》第241页)后来毛主席还说过,联大会议皆由乔冠华去。(《诗草三十五首》自注。)

是年11月9日下午,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在首任团长乔冠华(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率领下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首都数千群众以及各国外交使节,都到机场送行,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规格。

专机从北京到上海,遂换乘法航上海至巴黎的航班。据当时同机的沙博里回忆,这次航班因为中国赴联大代表团乘坐,还导致误点。他说:“这是由于沿途各着陆点总有高级人士前来祝贺中国联大代表团,而他们又总是进行冗长的攀谈。”(《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第233页)当然沙博里没有说明白,是沿途使馆人员,还是沿途国家的领导人,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中国赴联大代表团受到极其隆重的接待。乔冠华心潮澎湃,激情难抑,在飞机上写下了一首诗《从上海飞巴黎》,诗云:“我辈乘机将欲(欲,《才情人生乔冠华》作歌,似误)行,忽闻黄浦(一作埔)淌歌声。长江万里深千尺,不及同仁送我情。”在后来所作的注释中,乔冠华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注云:“1971年11月9日,出席联大代表团离开北京乘民航到上海。周总理、叶剑英等政治局全体同志到机场送行。叶帅当场赋诗以壮行色:‘我队一行壮,任务亦艰巨;来风飘万里,横渡亚欧美。’诗成即兴,意深可感。登机后,仿李白《送汪伦》诗,信手写了上面几句打油诗。”这里所写李白《送汪伦》,即《赠汪伦》。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1日,代表团专机飞越大西洋上空,乔冠华写下了一首词《过大西洋》,词云:“一九七一,十一月十一,万里大洋横渡,一望长空尽碧。此去欲何为?擒虎子,入虎穴!”(此词第三句万里大洋横渡,或误作万里大江横渡。)

这首词开头两句全以数字起篇,甚为奇崛,却又显得很自然。万里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又是对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必将大有作为的前景展望,可谓豪气直冲云霄。据乔冠华为此诗所作的注云,乔冠华率团赴联大前,毛主席多次找他谈话。最后一次,乔冠华问毛主席还有什么指示。毛主席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词的最后三句,既是化用成语,更是将毛主席的指示化为诗语,表明新中国独立自主、不畏强权的外交主张,表明自己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把联合国大会的讲坛作为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帮凶进行斗争的又一个战场,而我们必定在这个战场上“擒虎子”、成新功。

到达联合国总部后,乔冠华更是兴奋不已,连作《小丑》、《又来》两绝。

《小丑》云:“林陈丑类成何事?扫荡残余指顾间。且喜红旗升虎穴,五洲万国尽开颜。”由国内林彪集团被打倒,联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心中充满豪情。林陈,指林彪、陈伯达。虎穴,亦是用前词毛主席之语。五洲指五大洲,这里代指全球。万国,各国,世界国家和地区约220多个,这里是夸张形容手法。《诗草三十五首》此句为“五洲五国尽开颜”,罗银胜《才情人生乔冠华》所引亦同,此据流行本改。

《又来》云:“百亩园中半是苔,艾萧未尽兰花开。边缘战士知何在?前度乔郎今又来!”作者注云:“边缘战士指杜勒斯。1950年11月,我与伍修权出席安理会控告美帝,第一次见到他。”《我与乔冠华》开头插页所载乔冠华手迹,“艾萧未尽”本作“艾萧未落”,后改“落”为“尽”。虽与前句“尽”字重复,而其憎恶艾萧之情更为强烈。

唐宪宗元和初年(806),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一年(816)召还京师,以待朝廷进用。其间,听说本来无花之玄都观(道观名,在长安城内安善坊),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往游,而作《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朝中新贵以为诗有讥刺,遂至再贬。又过了14年,文宗大和二年(828),刘禹锡再游此观,“茫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遂作《再游玄都观》一诗。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乔冠华此诗,其豪情正与刘诗相同,表明中国人民不惧怕美帝,一定会不屈不挠地与其斗争到底。第二句中“艾萧未尽兰花开”,乃运用屈原《离骚》意象体系。艾萧即艾蒿一类,指普通香草,而兰花则指高贵雅重的香草,这里效《离骚》以艾萧喻指美帝及其帮凶,而以兰花比喻中国及其盟友。毛主席1961年作有七绝《屈原》,诗云:“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乔冠华此句正用毛主席诗中“艾萧太盛椒兰少”之意。第三句中的边缘战士,指杜勒斯,195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顾问,1953年~1959年任国务卿。杜勒斯极度敌视共产主义运动,极度敌视新中国,一直阻止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所谓边缘战士,当是指其顾问身份而言。前度乔郎,正是以胜利者的身份对美国及其帮凶的辛辣嘲讽,读来畅快而解气。

《中国二乔》将乔冠华《又来》一诗系年于1980年左右,是乔冠华接受审查之时,“此时尚没有结论,乔冠华对此泰然处之。他曾写了一首诗述怀云云。”将此诗系于此时此事,明显是错误的,由此而引发的感慨自然也就无据了。当然,有一种可能,乔冠华编辑《诗草三十五首》时曾反复书写《又来》一诗,借以抒怀,想到古代先贤面对人生挫折的豁达,想到自己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他没有消沉颓废。这样,诗里的边缘战士便有了自喻的意思。

2.

在第26届联大上,乔冠华按照毛主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指示精神,坚持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不畏强权,与美苏霸权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全力维护世界和平。中国重返联合国,即勇敢地为正义发声,得到与会大多数国家的赞赏。

1971年12月18日,乔冠华率代表团回国,在从纽约到巴黎的飞机上,回想大会期间的经历,他心潮澎湃,写下了歌行体的诗《心事》。诗云:

离却喧阗地,天高夜寂寥。

倦极不能寐,心事如波涛。

万人争握手,一语动群僚。

帮腔虽有人,主犯终难逃。

黄发小儿何足道,徒识挥拳其咆哮!

苏修胡言固可耻,美帝软弱亦可笑。

独有堂堂中国敢讲话,一百多个国家同声讨。

君不见四海翻腾云水怒,犁庭扫穴看明朝。

此诗记述中国重返联合国受到的欢迎,中国在大会期间主持正义,敢于发声,对苏联、美国及其帮凶作了极其辛辣的嘲讽。喧阗地,这里代指纽约。喧阗(tián),哄闹之声。群僚,这里指参加联大的各国同仁。帮腔六句,矛头直指苏美,将其在联大会议上张牙舞爪的丑态描摹得淋漓尽致。黄发小儿,一语双关,幽默尖刻,即是写其发色,更是用其成语之义,讥其幼稚无知。独有一句,呼应前面“万人争握手”,中国仗义执言,“得道多助”。最后两句,表明中国在外交舞台上不畏霸权,与超级大国斗争到底的必胜信心。四海一句,引自毛主席《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名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犁庭扫穴,本作犁庭扫闾,语出西汉末年扬雄《谏不受单于朝书》,意思是犁平敌国宫廷,摧毁敌人巢穴。这里既显示彻底战胜霸权主义的必胜信念,又极其巧妙地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思相呼应,并更加坚决彻底,令人荡气回肠。

在回国的旅途中,乔冠华内心一直荡漾着这样的豪情。12月21日,代表团由巴黎飞上海,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此时飞机遇到空中强气流,颠簸得十分厉害,一时气氛相当紧张,乔冠华却安然处之,并作《开怀》一诗。诗云:“三日飞行今始安,开怀畅饮过云南。纵然一阵狂风起,死在中原心也甘。”颇有一种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献身的豪气。

3.

1972年,毛主席亲自确定仍由乔冠华率团出席第27届联合国大会。回国途中,根据安排顺道访问英国和法国。11月14日,在纽约飞往英国伦敦的飞机上,乔冠华想到,在这次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阐明了对欧洲和平与安全的立场,抨击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欧洲势力范围的企图,主张解散北约、华约等军事集团,实现欧洲各国和平共处,以保证世界和平;他还想到他代表中国政府对美苏搅绕中东乱局的批评,向全世界揭示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是当前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他更想到中国政府的公正正直立场,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由衷赞赏与热烈响应。思潮起伏,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词《南乡子·纽约楼》,自我激励,并以“勉代表团诸同志”。

词云:“何处望寰球,风光无限纽约楼。四海翻腾多少事,何愁?粪土当年万户侯!     奋起古神州!高举红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帝、修!不斩楼兰誓不休!”(风光无限,《才情人生乔冠华》引作无限风光。《诗草三十五首》此词标点较混乱,尤其是将“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划属下阕,明显不当。)此词乃仿拟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其词云:“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将士的头盔,代指将士),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乔冠华在词的上阕揭示美苏是破坏世界和平的罪魁祸首,同时又表明这一切在世界正义力量面前没有什么了不起。末句引自毛主席《沁园春·长沙》,本来是指国内那些反动势力不过是一堆粪土,表明青年毛泽东对权贵的蔑视。乔冠华引入此词,则又是一个新的境界,表明的是对世界上一切反动势力的蔑视,尤其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可是在中国人民看来只不过是“粪土”。词的下阕正面抒发中国人民决心与“帝修”斗争到底的豪情,“不斩楼兰誓不休”,其决心令人振奋。

楼兰,本是西域一个国家,汉武帝中期归附汉朝。因为此前曾多次与汉王朝发生战争,后来人们常用楼兰代指域外强敌,许多诗人也以破楼兰作为建功立业的典故。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乔冠华用此典彰显出强大的力量与坚定的决心,那就是中国和世界正义力量必将战胜美苏霸权。

4.

1972年11月中旬,乔冠华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回国途中,顺道访问英国和法国。离开纽约时,正是倾盆大雨,抵达伦敦时则是万家灯火,乔冠华看到机场迎接的中国驻英使馆的同志,无限感慨,遂写了一首七绝《访英》。诗云:“大雨倾盆离纽约,万家灯火到伦敦。问君何事最难忘?革命情谊化海深。”(第三句最难忘,罗银胜《乔冠华传》误作最难忠。)17日,乔冠华专程前往位于伦敦北部的海格特公墓,拜谒马克思墓,并在乌鲁木齐写下了《谒马克思墓》一诗。(曹晋杰《中国二乔》第249页记云,11月12日,乔冠华在西德拜谒马克思墓,并写下了一首诗,当是误记。马克思是德国人,但其墓在英国。而且乔冠华此次回国途中,并未访问西德。)

接着,乔冠华来到法国。40多年前,乔冠华留学德国,曾游历欧洲大陆,法国首都巴黎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943年,乔冠华与龚澎结婚,后来毛主席称他们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次年秋天儿子乔宗淮出世,乔冠华和龚澎原先给爱子取的名字便是“巴黎”。(茆贵鸣《乔冠华传》第266页、罗银胜《乔冠华传》第62页,均以为是小名。)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巴黎是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早解放的国都,写了多年国际述评的乔冠华借此寄托自己的某种感情。应该说,还与巴黎在乔冠华记忆中的美好印象有着直接的关系。(《乔冠华与龚澎》第68~69页亦谈及此事,乔宗淮出世那天,苏联红军占领华沙,先于巴黎被解放,如果按照某些学者设想的模式,则乔宗淮的名字应该叫“华沙”。后来按照传统习惯,按辈份为“宗”,因为乔冠华与龚澎的家乡都属于淮河流域,所以他们为爱子取名为宗淮。)

故地重游,抚今思昔,乔冠华诗兴盎然。11月17日,写下绝句《访法》,19日又在回国途中写下绝句《枫丹白露》。

绝句《访法》云:“黄昏微雨巴黎市,小别重逢也喜欢。往事依稀劳梦想,壮心不已话当年。”小别重逢,是指与黄镇在很短时间内再次见面。黄镇是新中国著名的将军大使,首任驻法大使,后来参与美国特使秘密访华准备工作。中国代表团出发之前,11月8日,毛主席召见周总理、姬鹏飞、乔冠华及代表团成员,当时回国述职的黄镇大使也一同参加。这便是小别重逢一说的来由。两位中国外交的重量级人物,在中国驻法使馆畅谈至深夜。对于乔冠华来说,既对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充满激情,又回想起当年振兴中华的梦想,自然是感慨万千。

绝句《枫丹白露》云:“梦里依稀翡冷翠,枫丹白露雪中看。云下偶窥蒙白浪,天边隐约见天山。”枫丹白露,位于巴黎市区东南,法文原义为“美丽的泉水”,此名为朱自清所译。此地风景绮丽、森林茂密,而最为著名是枫丹白露宫,曾是法国国王的狩猎行宫,后改作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它也是收藏最多的从圆明园掳掠珍宝的所在。翡冷翠,意大利名城,此名为徐志摩所译,今译佛罗伦萨。前两句是写由巴黎飞经佛罗伦萨时的所见与情思。后两句则是写自己对祖国的思念。所谓见天山,当然是诗人想象,用以彰显归心似箭之情。

1975年5月,乔冠华以外交部长的身份陪同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法国。其间,他又吟诗一首《游来抱》。诗云:“来抱群山里,山中别有天。虎狼迹不到,谈笑夜灯前。”来抱,当是法国一个城市的名字,不知今译为何。疑为法国第三大城市里昂(Lyon)某地,乔冠华陪同邓小平访法时曾访问里昂。

5.

1973年,乔冠华率团出席第28届联合国大会。会上,苏联外长马利克在裁军等问题上多次攻击中国,乔冠华针锋相对加以回击,揭穿苏联假裁军真扩军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武力威胁,不畏强权政治,不屈从任何外来压力的顶天立地的气概。正是在这种豪情驱使下,10月30日,离别纽约时,乔冠华写了一首《联大三年》,对三年来出席联大的经历作了形象生动的概括。诗云:

前年来此射长蛟,白浪如山意气豪。

去年来此风稍静,归时但见天山高。

今年来此意颇懒,谁知遇敌犹能叫。

虎子不易得,虎穴须常捣。

地球尚年青,人生惜易老。

帝修未灭心未平,青眼高歌望尔曹。

诗作于联大中苏激烈辩论之际。乔冠华此诗注云:“1973年10月6日,中东爆发第三次战争,美苏互相讹诈,后在联合国达成停火协议。苏修趾高气扬,全然以霸主自居,不把其他国家放在眼里。下午安理会开会,我方准备的发言稿,软弱无力。我一吃完饭,就动手修改,痛斥美苏两霸妄图主宰世界。下午我去出席,会一开始,立即要求发言。苏代表马力克敲杯子以程序问题为借口,要求主席(澳大利亚代表)制止我发言。所谓‘程序问题’是可以作各种不同解释,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不听那一套,我也敲杯子,要求主席制止马力克捣乱。主席无奈,只得休会;复会后让我重新发言。正式发言前,我说:‘马力克先生,我认识你几十年,你的坏脾气一直没有改。你要讲话,有的是机会,为什么要那么急呢?’”正因为如此,此诗或引作题为《舌战马利克》(崔奇《忆乔冠华二三事》,此文记1973年联合国大会为第27届当误。马利克,即乔冠华自注中的马力克,也有文章写作马立克)。不知是初题如此,还是后人所拟,自注中未言及,这里无从推断。

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是乔冠华最喜爱的诗人之一,乔冠华对其《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一诗深爱不已。陆游此诗云:“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乔冠华曾对好友崔奇说过,此诗最后四句写得太美了,用康德美学术语来分析,“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这是壮美;“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这是优美。《联大三年》诗的前六句,正是仿拟陆游此诗。不过从情调上看,乔冠华还是以壮美为重点追求,着力展示中华民族“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这一大无畏的精神风貌。

前六句,乔冠华将三年来在联合国大会上与美苏及其帮凶斗争的经历,各用一句加以形象概括,真是大笔如椽,举重若轻。前年两句,所谓射长蛟,乃是乔冠华作为中国代表团首任团长,在联合国讲坛上阐明中国对外政策,对美苏争夺霸权、破坏世界和平进行强烈抨击。去年两句中,“但见天山高”,一语双关,既是对自巴黎归国途中遥见天山壮观景色的实写,又以天山之高比喻中国之强大与凛然不可侵犯。乔冠华《枫丹白露》诗中有句:“云下偶窥蒙白浪,天边隐约见天山。”今年两句,是直接记述与马利克等人的舌战。

后六句,乔冠华是对今后如何在联大舞台上开展与美苏及其帮凶斗争的思考。虎子两句,正是此前乔冠华所作词中“擒虎子,入虎穴”的重申,既写到斗争艰难,又写到必须坚持不懈。后两句是感慨人生易老,寄希望外交战线年轻一代。不过,联系到第五句“今年来此意颇懒”,这首诗最值得玩味的正在于此。

1970年代初期,是乔冠华外交生涯无比辉煌的几年。1973年8月在党的十大上,他又当选为中央委员。不过,光环之下的乔冠华却面临着党内斗争新的严峻考验。1973年7月,毛主席对外交部工作十分不满,说:“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正,势必出修正。”江青一伙抓住机会,借机想整倒周总理。乔冠华虽是副部长,但因为是外交部最大的红人,周总理最得力的助手,自然也深陷漩涡。在率团出席联大前,乔冠华被内定为重点斗争对象。所以诗中“意颇懒”这一完全与乔冠华风格相悖的情形,写尽了他的困惑、烦乱与无助。这一切虽然并没有影响他在外交舞台上的精彩展示,也没有影响到他对党的外交事业后续发展的思考与谋划。

今天再读此诗,还是能感受到此中深深的委屈与无奈,同时更有乔冠华光明磊落的胸襟和对党的无比忠诚。联想到在后来更加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乔冠华或许有很多失误之处,然而因为他始终保持着这种胸襟与忠贞,我想这一切也就都可以理解,都应该原谅。有些人习惯于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总喜欢占据道德高地对前人的失误痛加贬损,甚至乔冠华家乡的某些文士不明就里,也径以个人好恶而斥乔冠华以轻狂,实在令人咋舌不已。

6.

1974年,乔冠华升任外交部部长。同年9月,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9届联合国大会。在全球外交的最高舞台上,乔冠华经过数年奔走,早已成竹在胸。再次参加联大,他可谓冷眼向洋看世界。美苏争霸,小丑助演,这一切在乔冠华看来就像鸡虫争斗,实在可笑。他以哲人之思,写下了一首五绝《鸡虫斗》。诗云:“笑看鸡虫斗,惶惶无已时。无如小窗里,卧读辋川诗。”

《中国二乔》以为此诗作于联合国大会期间。以此诗题咏国际形势,是讲得通的,亦可见气魄宏大,韵味丰厚。笑看两句,以鸡虫争斗比喻美苏争霸,非常形象生动。“笑看”一语,更让人体会到乔冠华眼界高阔,冷峻刺骨。这也让我们想到毛主席《登庐山》中的诗句:“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当然,乔冠华并未“热风吹雨”,而是以幽林高士的姿态,进一步表明对美苏争霸的鄙视与不屑。

鸡虫斗,本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缚鸡行》。其诗云:“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意指凡事有得必有失,难以尽如人意。后来用来比喻事情紧要,得失不必计较。宋王安石《绝句九首》之五云:“万事黄粱欲熟时,世间谈笑谩追随。鸡虫得失何须算,鹏鷃逍遥各自知。”

辋川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集名《辋川集》,这里代指王维的诗。王维位于辋川(遗址在今陕西蓝田)的别墅,风景雅绝,深得诗人喜爱。王维曾图画其景(今仅存独幅),又邀好友裴迪一同赏景作诗。著名的《鹿砦》(空山不见人)、《竹里馆》(独坐幽篁里)等,便是其中的佳作。王维辋川诗中充溢着闲适雅致的情绪,被乔冠华用来表现自己“笑看鸡虫斗”的衬托,有着独特的美学效应。

《诗草三十五首》记此诗作于1974年12月30日,并且以“12月30日闻言有感”为诗之副题。也就是说,此诗乃就国内之事有感而发。不过,注中未就“闻言”具体内容作出详细说明,甚为可惜。所闻之言是否太过敏感,甚至涉及到尚握权柄的要人,因而到了作注的1980年代仍不可明言乎?

不管此诗本来是针对国内还是国际,从艺术角度来体味,极富革命浪漫主义,同时又深富哲思与雅趣,是乔冠华抒怀诗作中的极品。《风雨情·后记》、《中国二乔》均以打油诗视之,实可商榷。

也是在这一年的9月25日,乔冠华出席联合国大会,飞机经行酒泉上空,作七绝《酒泉》一首。诗云:“酒泉之酒天上来,一杯一杯又一杯。此行直捣黄龙去,不用琵琶马上催。”黄龙,辽金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地当今吉林长春农安县。金人掳宋徽宗、宋钦宗即囚于此,岳飞“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中的黄龙府,即此地。乔冠华此诗则以黄龙代联合国大会,以为美苏争霸之战场。末句反用唐人王翰《凉州词》“欲饮琵琶马上催”,一扫其无奈之气。此诗引用岳飞之语、反用王翰名句,都是为了表明“擒虎子,捣虎穴”的一股豪情。

7.

1950年,伍修权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台湾问题会议,在会上向全世界控诉美国入侵台湾。乔冠华是代表团顾问。会议期间,他曾至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一游。1975年,乔冠华率团出席第30届联合国大会。10月9日,他故地重游,并作《浣溪沙·重游纽约中央公园》。词云:“一曲新词唱正欢,当年天气旧池垣,种桃人去不回还。    二十五年如反掌,八千里路看谁先,人间正道是沧田。”(《诗草三十五首》反掌作返掌。)从上一次游历,到此次重游,过去了25年。这期间,美国从奉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到现在与中国和解,乔冠华有感于此,发之于诗,诗中自是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毛主席、周总理制定的外交大政方针的赞颂,同时对当年与中国为敌的美国政客极尽嘲讽。

词的上阙用“新词唱正欢”衬托出当年美国敌视中国的愚蠢与荒诞。宋代晏殊《浣溪沙》词,开头两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乔冠华此词仿此,却又颇富新意。一曲新词唱正欢,指的是中国联合世界上坚持正义、反对霸权主义的国家,在联合国舞台上敢于发声,不畏强权。种桃人去不回还,用唐人刘禹锡“种桃道士今何在”之意,指代当年诸如杜鲁门、艾奇逊、杜勒斯等敌视中国的政客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下阙则写当今世界大势和中国必胜的信念。八千里路,暗用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八千里路云和月”,表明与美苏霸权主义斗争的征程漫漫。看谁先,当然是说要胜过美苏。人间正道是沧田,借用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末句:“人间正道是沧桑。”充满豪情地宣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变,美苏任意宰割其他国家而不受指责的历史一去而不复返了。沧田,与毛主席诗中的“沧桑”,都是沧海桑田的意思,只是为了押韵而选用了不同的说法。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