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文明楷模 > 正文

骄傲的三线人朱建华(王春才)

发布日期:2016/9/12 16:58:14  阅读:6159  【字体:
 

当我提笔写“骄傲的三线人—朱建华”时,便想起著名老作家陈荒煤曾写过的那篇《应当自豪的上海人》一文。

    1991年秋天,中国作协副主席陈荒煤时任全国七届政协常委,他与上海市市委原副书记杨提捽等41位全国政协委员,组成三线工业视察团到贵州访问,历时十多天,行程数百公里,参观了10多个三线企业。陈荒煤年轻时在上海生活工作多年,对上海人民很有感情。这次视察,他见到不少来自上海的三线人,听他们回忆讲述当年响应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在60年代中期离开上海大城市,在荒山僻野、不毛之地艰辛创业的往事后非常感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不断建设发展,深入推进,在高度计划经济下建立的三线企业面临艰难处境,遇到许多新的困难,但三线企业这些老同志们毫不气馁,迎着困难,开始新的征程。陈荒煤触景生情,感觉到他们是真正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上海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忘掉他们。回去后,他于当年12月写出一篇观感,题目就叫:“应当自豪的上海人”,文章十分动情地赞美了支援贵州三线建设的上海人。为此,我对来自上海的三线建设者的印象特别的深了一些。

    201412月,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三线风云》一书主编倪同正,通过网络给我发来作者朱建华写的《那个年代》、《怀念先父朱瑞兴》两篇文章,读后让我非常感动。朱建华是上海三线人二代,为传承三线精神,弘扬三线精神,写了不少回忆三线建设的文章。同时,我也了解到她积极参与三线人的网群交流,为人正直善良,很有亲和力,于是我很想见到她。

    2015年1月21,中央电视台《大三线》大型文献纪录片在贵州六盘水市举行开机仪式。中央电视台聘请我担任《大三线》一片的总顾问,我与总制片人、执行总导演刘洪浩商量后,决定邀请朱建华来参加开机仪式,并由她与四川锦江厂的卞美兰分别代表贵州、四川的三线人上台向央视摄制组敬献“用事实说话,让信仰回归”的书法卷轴。开机仪式晚上,朱建华还在六盘水市三线建设研究会首次研讨会上发言,她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敬重。会后,沉浸在激动之中的朱建华却依依不舍地向大家告别,原来她还要赶回距六盘水200多公里的贵阳家中照顾病卧在床的老母亲。这时,我才知道朱建华19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老母亲的感人故事。

    6月8下午,我与刘洪浩导演专程去贵阳与新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卢继敏及党委副书记朱基彦洽谈《大三线》摄制组到新天光电公司座谈拍片一事。朱建华是该公司退休职工,朱基彦副书记请她在厂区大门口与我们合影留念。应我们的要求,朱建华带我与刘洪浩导演以及三线建设研究会理事李佳蔚去探望她卧床近20年的老母亲。我们一行来到新光厂三线建设时期建筑的一栋职工老住宅楼,朱建华与母亲住在三楼,房间不大,陈设简陋。

我们的到来,老人十分开心向我们招手,并示意请我们喝茶。

朱建华的父亲朱瑞兴于19666月响应党和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从上海光学仪器厂调迁到贵阳新添光学仪器厂,任厂动力科科长,工程师,是新光厂最早的建设者之一。19726月,朱建华在上海控江中学毕业,跟随母亲从上海来到贵阳父亲的身边,并成为新光厂的一名工人。1996826号,朱建华母亲任寿娣突发脑梗塞中风,导致左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说话不能言语,在医院一住就是三个半月。这期间朱建华为了照顾住院的母亲,不得已申请歇岗几个月,每个月拿着160元的歇岗工资,在医院和母亲同吃同住,学习护理、按摩等知识,帮助母亲慢慢恢复。

    经过三个半月的治疗,出院后的母亲已经能慢慢的开口说话了,但是含糊不清,虽可以扶着坐一会,但始终不能站起来,更不能走路。起床、梳洗、吃喝、拉撒都要人护理。朱建华的哥、嫂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来照顾,她的父亲年事已高,当时已经70多岁了,又患有心脏病,因此照顾母亲的重担就落在了朱建华身上。为了就近照顾母亲,她从刚住不久的新房子搬到了父母住的老楼,相隔只两个单元。

    每天早上母亲醒来,她都要打热水给母亲擦洗身体,并且用热毛巾在母亲肚子上轻轻按摩,再换上干净的布尿片。由于母亲不喜欢用尿不湿,于是她用旧床单、旧棉毛衣裤等改制成布尿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9年来已经记不清用坏了多少布尿片。然后,她给母亲刷牙、洗脸、洗手,坚持用空心掌在母亲的背部由下至上拍200下左右,帮助左肺和右肺的运动,减少卧床病人患肺部感染的机会。接着,给母亲喂早餐,由于她母亲仅剩有一颗牙,吃东西很慢,只能一口一口慢慢的喂。一个早上忙下来,腰酸背痛,有时往往她连早餐也顾不上吃上一口。母亲看了很心疼,拉着她的手说“我这样拖累了你们,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这样你就不用那么忙了”。

    听了母亲的话,朱建华很心酸,她对母亲说“妈,你不要这么想,你活着多好啊!我们回到家可以喊一声妈呀!有妈喊心里才踏实呀,有妈才有家呀!你就当我每天锻炼身体好了。”她母亲听了这些话才稍微安下心来。

    卧床病人最麻烦,最头痛的事就是排大便了,由于长期卧床,母亲的排大便功能早已退化,不能自行排便,全靠吃中药“番泻叶”帮助排便。为了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她们自制了一杆小秤,每隔三天就要熬药给母亲吃,由于药难吃,味道不好,每次都不会顺利的服下去,她就想办法在药里放一点蜂蜜,一边喂药,一边给她讲一些老邻居之间发生的事,讲她熟悉的人和事,分散母亲的注意力,在这样不知不觉中,一碗药就喂下去了。

    但也不是每次吃了药以后就能顺利的排便,有一次母亲吃了药后,一连八天没排大便,用了好几个开塞露都没有用。看着母亲痛苦的表情,情急之下朱建华毫不犹豫蹲下去用手把大便一点一点的抠出来,再用热水帮母亲清洗干净。看着母亲排便后舒服的表情,她也很舒心。19年来,帮助母亲通便的事儿时常都有,但她从来没有嫌弃过自己的母亲。

    20105月的一天中午,朱建华把母亲扶起来半躺着解大便,突然母亲头一歪,嘴角吐出白色的泡沫,并发出咕咕的声音,她急得不停地喊“妈妈”,可母亲一点反应也没有,头斜歪着,眼睛紧闭,一点气息也没有。朱建华立即往母亲嘴里塞速效救心丸,又手忙脚乱地给她掐人中,她老公急忙打120,也急着帮忙掐人中,好一会儿,她母亲才吐了一口气,慢慢地缓了过来,急救医生赶到说“如果不是你们采取了果断的急救措施,老人家早已不在了”!这种情况前前后后一共发生过三次。所以每次母亲大便的日子,她都会小心翼翼地守候在母亲身边不敢离开,直到母亲断断续续彻底解完才能放心。

    朱建华的母亲任寿娣原来是家庭妇女,来自无锡农村,大字不识一个,五十多岁时才在公司的洗澡堂上了几年的班,有了这几年的工作记录,才于20095月一次性缴纳两万多元后办理了社保,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1500元工资。早些年母亲生病时没有医保,治病的全部费用都是自费,家中早已一贫如洗。但她们家从来没有给政府增添麻烦,还想办法借钱给母亲买了两台大电视机,分别放在母亲床的两侧靠墙的位置,这样一来,母亲无论侧向哪一边睡觉都能清晰地看到电视节目。直到20114月,医保政策下来后,瘫痪已经15年的母亲才终于可以享受医保。

    母亲瘫痪后,朱建华不但学会了换输液瓶,拔吊针等护理知识,她还学会了理发。由于她母亲家住三楼,理发要抬到街上很麻烦,所以她就努力学习理发,原来可以扶母亲坐起来理发,现在87岁的老母亲已经坐不起来了,只能躺着理发。每次理发,她就和老公一起慢慢地把母亲挪到床边,理完半边,再挪动母亲理另半边,每两个月给母亲理一次,每次都理得短短的。19年来,她母亲从来没有上过一次理发店!理好发后还要洗头、擦身、换衣服,一做就是两个小时左右。

    朱建华不但给母亲理发,还给小区的空巢老人理发,代交水电费等,并为社区老人们义务拍照,免费为老人们冲洗照片,老人们都很开心!

    为了多陪伴母亲,她尽量推脱掉应酬和聚会,实在推不掉,她就提前做好饭菜喂好母亲,换好布尿片,翻一次身后才出门。她老公也跟着一起分担照顾母亲,做好后勤工作,天天如此,坚持多年。

    朱建华的女儿九年前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虽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懂事的女儿知道妈妈心挂两头,她让妈妈不要为她担心,让妈妈安心照顾好外婆,每次回贵阳都会替母亲给外婆喂药、喂水、喂饭,换布尿片等。她知道外婆平时牵挂,她也经常打电话给外婆,和外婆聊天,逗外婆开心!

    2010年,朱建华的父亲去世后,她便搬来和母亲同床而睡,以便随时观察母亲病情,及时喂药、喂水,陪母亲聊天,几年来,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母亲在她精心护理照料下,19年来从没长过褥疮。

    由于长期辛劳,加之休息不好,朱建华自己也患上了心脏病,头晕病,头发也早早花白了。从母亲生病时的42岁到今年61岁,19年她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但她从无怨言,她说:“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我不想错过,不然会后悔一辈子!”

    三线二代的朱建华,18岁从上海来到贵州参加三线建设,从一名普通铣工成长为全国铣工行业的优秀技师,获得同行的尊敬。而她近20年来坚守孝道,照顾高龄瘫痪的母亲,更是赢得社会的赞誉。2014年,她荣获贵阳市“孝女之星”荣誉称号,同时被贵阳市乌当区推荐为2014年贵州省第四届“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贵阳电视台》、《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贵阳黔中早报》都曾做过专题报道。

    刘洪浩导演听了朱建华照顾病母的事迹后,非常感动地对我说:“朱建华老师真是太不

容易了。与她一起工作的几十位同事退休后都回上海了,可她为了照顾病重的老母亲,留在三线,恪尽孝心,让母亲的生命得到延续,创造了奇迹。假如此事发生在其他人身上,问问能做得到吗?我要向朱老师学习,要把这个上海三线人的优秀事迹宣传开去!”

    朱建华,这位三线企业的普通女工,以她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精神品质,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王春才,江苏建湖人,1935年出生于苏州,1954年在扬州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任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大三线》大型文献纪录片总顾问。]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