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陈中凡研究 > 正文

乔冠华传

发布日期:2015/4/24 16:42:52  阅读:31609  【字体:
 

  乔冠华(19131983),1913年农历3月出生于今建湖县庆丰镇东乔庄(有些资料记乔冠华生于328日,而乔松都《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中记为农历三月,油菜花开的季节,并说由于他的生母去世很早,具体的生辰日期已经无从考证了)。其父乔守恒为当地开明士绅,母亲刘氏,育有三男五女,乔冠华最幼。3岁时,生母病逝,继母又生一男两女。

  乔冠华5岁入其二叔乔守清之家塾,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深得叔父喜爱。少年时代曾口出惊人之语:“天下文章李杜乔(李白、杜甫、乔冠华)!”民国11年(1922),随二哥乔冠鳌入盐城第2高小,毕业后考入宋村亭湖中学。该校校长宋泽夫为盐阜区著名的爱国人士和学者,后来被誉为“苏北的鲁迅”。学校开明、进步的氛围使乔冠华开阔了视野,开始思考一些社会问题。不久,乔冠华转入美国教会学校盐城淮美中学,这里又见识了更多的新鲜事物。

  民国16年(1927),盐城地下党组织进步青年和群众抵制军阀孙传芳部队从盐城过境,筹备欢迎北伐军,乔冠华兴奋异常,带头参加游行。次年10月,在盐城地下党员宋白、陶官云的组织和领导下,乔冠华积极参加盐城中学生举行的反对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的“废约运动”,捣毁城隍庙,主张撤换洋人校长,乔冠华因此被校方开除。尔后,乔冠华转入淮安中学,并跳过初三直升高一。不到一学期,又因撰文反对学校专制,参与学潮被开除(王荫《在盐城读书时的乔冠华》)。父亲本不让他再继续读书,令其到一亲戚家做家庭教师,乔冠华执意不从,并以绝食相挟,经叔父调解,转入南京钟南中学读书,并跳一级插入高三年级。民国29年(1929)夏,16岁的乔冠华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一时被誉为“苏北神童”。

  在清华大学期间,乔冠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接受革命理论,并积极投身于地下党领导的进步活动,成为左派学生代表之一。民国22年(1933)夏,乔冠华从清华大学毕业,回到东乔庄探望探望年迈的父亲和家人后,即东渡日本入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在日期间,他参加日本共产党外围组织秘密活动,1935年春遭警方逮捕,3个月后被驱逐出境。回国后不久,得到清华大学冯友兰、金岳霖两位名教授的推荐,考取公费留学,入德国杜宾根大学哲学系,一年后以一篇关于庄子哲学思想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乔冠华参加了由法国共产党员巴比隆、苏联作家高尔基、中国的宋庆龄等著名人士联合发起的国际性群众反帝爱国团体——国际反对帝国主义大同盟(简称“反帝大同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乔冠华于1938年初回国,由其留德同学好友赵一肩引荐,在广东余汉谋部任上校参谋,主要负责收集国外的军事情报和当时的国际动态。在此期间,他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广州沦陷,乔冠华随余汉谋的亲信黄范毅赴港协同创办《时事晚报》,任该报主笔,分工社论。193931日,《时事晚报》正式创刊,其头版刊发的社论令人耳目一新。他撰写的国际述评,以独特的敏感把握当时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引导读者透视当时乃至今后错综复杂的国际时局,而且文笔优美,语言犀利,在全国及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著名作家冯亦代当时是一位年轻的作家,他写道:“《时事晚报》发表社论之日,即是香港的读者奔走相告之时。因为老乔的文章一出,给蒸闷湿热的南国带来一阵清风,使人对阴暗的时局看到一丝希望的光芒。”(见周惠斌《乔冠华入党前后》。)在编办《时事晚报》及为各大报撰写国际述评的同时,乔冠华主要的工作则是在八路军、新四军驻香港办事处参加舆论宣传工作,经周恩来批准同意,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同意成立中国新闻社,并由乔冠华任社长。此后,乔冠华开始用“乔木”这一笔名,把自己所写的国际述评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乃至美国、加拿大华侨报纸上。同年9月,《时事晚报》停刊,乔冠华转而给各《大公报》、《申报》、《华商报》等报刊杂志撰写国际时评。不久,乔冠华兼职编辑《世界知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差不多每期都登载一篇国际问题述评,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被香港各界誉为时事评论家、国际问题专家。

  民国28年(1939)年底,乔冠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廖承志、连贯介绍,立即报请中央批准。延安接到乔冠华的入党申请后非常重视。其时乔冠华的同乡胡鼎新(胡乔木)在延安写文章也用“乔木”笔名,故时有“南乔”和“北乔”之说。据外交官李连庆《乔冠华传》记载,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曾问其他中央领导人:“你们读过香港一个叫‘乔木’写的文章吗?他写的文章可是好啊,有分析,有气氛,文章犹如千军万马,我看他写的一篇文章足足等于两个坦克师哩!”周恩来也认为乔冠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干才,可以影响与团结一大批知识分子。中共中央组织部很快批准了他的申请,乔冠华遂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按照党的要求,通过办报、组织读书会等形式,广泛开展统战和政策宣传工作。

  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陷落。乔冠华根据党的指示,转入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后经韶关辗转抵达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参加《新华日报》编辑工作,并以“于怀”的笔名负责撰写该报半月国际述评,前后达3年之久,成为我党不可多得的国际问题专家。

  抗战胜利后,乔冠华随周恩来赴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工作。1946年底,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共驻上海代表团的工作遭到破坏,他再次赴香港,从事党在文化知识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中共华南局香港工委委员、外事委书记、新华社香港(华南)分社社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亚洲司代理司长、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周恩来兼)。195011月,乔冠华以代表团顾问的名义参加伍修权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出席辩论朝鲜问题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会议。1951年至1953年,奉命前往朝鲜协助李克农参加朝鲜停战谈判,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评价。此后,先后参加过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两次随周恩来总理出席亚非(万隆)会议,还多次随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并参与了这些国家与我国边境问题的谈判。上世纪60年代,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乔冠华和吴冷西共同负责国际问题宣传小组,在周恩来、邓小平直接领导下担纲中苏大论战中重要文稿的起草。

  “文化大革命”初期,与陈毅、姬鹏飞一起被列为中央外事口的“打倒对象”,无法正常工作。1969年,中国和苏联发生珍宝岛武装冲突事件,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被任命为中苏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

  197110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等23个国家的提案,以76票对35票的压倒多数,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驱逐出去。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向中国发来邀请参会的电报。毛泽东主席当即决定派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并决定由乔冠华出任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团长。据《共和国风云外交官功勋榜》记载,毛泽东的原话是:“组织一个代表团,让‘乔老爷’当团长。”乔老爷就是指的乔冠华,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乔冠华的信任。代表团的人员主要有副团长和驻联合国常任代表黄华,以及符浩、熊向晖、陈楚、唐明照和司一级的领导安致远、王海容、唐闻生、张永宽、邢松鹢、章含之等。

  这期间,乔冠华遵照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要求,精心起草了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并经毛泽东、周恩来审定通过。118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为代表团送行。1115日,乔冠华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作了发言,全面阐述了我国的对外政策,这篇发言旗帜鲜明,铁骨铮铮,展示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风采,这在国际上,尤其在海外华侨中引起巨大反响。他在第26届联大发言后,坐在中国代表团的席位上仰天大笑,其声豪放,其势恢弘。西方媒体形容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这一场景,被美国一位有名的摄影师捕捉住,摄下了这张历史性的照片,题为《乔的大笑》,当年被评为国际摄影优秀作品,获得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

  从1971年起,乔冠华任中国驻联合团代表团团长,连续6次出席联合国大会。乔冠华在联合国的活动是他一生外交活动的辉煌时刻,也是他的才华、文采和风度得到充分体现的时期。在当时中苏尖锐对抗的情势下,乔冠华舌战苏联著名外交家、常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更是淋漓尽致地显示他作为中国杰出外交家的风采魅力,在各国外交界一时传为美谈,尤其以第26届联大关于裁军问题、第三次印巴战争、1973年第28届联大关于中东问题讨论这三次交锋最为激烈也最为精彩。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乔冠华均参加会谈,是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主要起草人,并参加中日两国联合声明的起草工作。在谈判与起草中美《上海联合公报》过程中,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导下,乔冠华完成了这个无比艰巨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任务。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乔冠华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到了极致,终于使双方在《上海联合公报》中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分歧,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乔冠华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得到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央政治局一致的充分肯定,此时可谓达到其外交生涯与人生的鼎盛时期。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称其为“谈吐幽默诙谐,恪守原则、头脑机敏、才华过人的卓越外交家”。

  197411月,乔冠华接替姬鹏飞,成为新中国第4任外交部长。两年后,197612月,乔冠华卸职,步入其人生最为暗淡的阶段。

  1983922日,乔冠华病逝于北京,时年70岁。胡乔木称“冠华同志投身革命近半个世纪,对党和国家的贡献不可磨灭”,并痛惜他的逝世“是党的一大损失”。乔冠华去世后,安葬于苏州东山。

  乔冠华著述颇丰,1937年至1946年国际述评文集有《争民主的浪潮——1939年的国际》、《形势比人强》、《向着宽阔光明的地方》、《从战争到和平》、《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晚年他曾亲自编定《乔冠华国际述评集》。

  乔冠华第一位夫人龚澎(19141970),原名龚慈生,学生时代更名龚维航,参加革命后,因敬仰革命先烈彭湃而改为现名,安徽合肥人。其父为辛亥革命元老,被袁世凯通缉,遂举家流亡日本。龚澎出生于日本横滨,后随父在上海生活,入教会办的圣玛利亚女中读书。1933年夏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一二九”运动中是燕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并担任学生示威游行大队长,第一个报名参加抗日示威游行敢死队(一说其爬入西直门城洞打开城门,让示威游行队伍进城,乔松都《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一书中未载,而是说先一天即潜入北京城,次日清晨赶到西直门内北沟桥)。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毕业后回上海在圣玛利亚女中教授地理,半年后遂去延安,在陕北公学第22队学习,后入马列学院第一期学习,在此期间曾多次担任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英文翻译。19408月赴重庆任周恩来的英文秘书、中共代表团的新闻发布员。建国后任外交部情报司(后更名为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是一位资深外交家,著名学者费正清赞誉其为“环球新闻界最出类拔萃的妇女”。反右期间,曾被下放到北京市房山县,任县委农工部部长。1959年,在周恩来直接关心,回外交部继续主持新闻司工作。“文革”期间虽遭批斗,坚决不放弃原则,1967年突发脑溢血,1970年去世。育有一子一女。子乔宗淮,出生于重庆,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曾任我国外交部副部长兼纪委书记(正部级);女乔松都,医学博士,曾供职国务院,著有《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

  乔冠华续弦夫人章含之(19352008),出生于上海,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的养女,曾任毛泽东英文教师,著名外交家,著有散文集《我与乔冠华》、《风雨情》、《我与父亲章士钊》、《那随风飘去的岁月》、《故乡行》等。乔冠华逝世后,曾3次来东乔村。

  按,“盐城二乔”是中国革命史和文坛上的一个佳话,说的正是同出于盐城西境的两位才子,“南乔”乔冠华、“北乔”胡鼎新(胡乔木)。关于为“二乔”断名,有的说是周恩来,有的说是毛泽东。茆贵鸣《乔冠华的香港岁月》所述比较具体生动,录于此以供一阅:

  在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曾出现过与天下英雄孙权、周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江南二乔”,她们的“风流姿色”可谓家喻户晓;到了二十世纪后的中国共产党内,又并世出了两个“苏北乔木”,他们的旷世之才更是誉满全球,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政坛、文坛上的一桩奇事、趣事!

  最为有趣的是,这两个“苏北乔木”不仅同出清华园,而且还同为盐城人。当年,这两个“乔木”家的住地,相距只不过数公里。“北乔”比“南乔”年长一岁,“南乔”比“北乔”早一年步入清华校园;两个“乔木”几乎是同时参加革命,后又几乎是同时进京在中央机关担任要职。所以,毛泽东主席曾亲切地将这两个“苏北乔木”称之为“盐城二乔”。

  “盐城二乔”分处一南一北时,尚可以“南乔”、“北乔”相称,不易混淆,可一旦相聚在一起的时候,两人之间的重名问题马上便暴露了出来。

  1945年,“北乔”胡鼎新随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当时,两个“乔木”相遇,谈及重名问题,二乔谁也不愿放弃这典雅形象、寓意深刻的“乔木”之名。

  “南乔”乔冠华巧舌如珠,据理力争。他不无风趣地对老同学说:“我本来就姓乔嘛!你们看我这一米八二的个头,不正是一棵挺拔的乔木吗?”

  “北乔”胡鼎新则不紧不慢,他和声细雨地向他的这位老同乡娓娓道来:“我取《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中的‘乔木’为名,也是偏好乔木这高大、挺直之树。1938年,我与李桂英在延安结婚时,甚至将她的名字也改成了‘谷羽’。谷羽者,‘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鸟也。”

  各说各的理由,谁也没有让步,好在“北乔”很快又回到了延安。

  事情终于惊动了毛泽东主席。为了妥善处理好他们之间的重名问题,毛泽东特意召集“盐城二乔”这两个党内才子,并为他们断名。

  毛泽东先问“南乔”原来用什么名字,“南乔”答:“原名乔冠华。”毛泽东说:“这个名字很好,以后你就叫乔冠华,仍然姓乔。”接着他又转向胡乔木,说:“至于‘北乔’嘛,本来姓胡,可以恢复姓胡,以后就叫胡乔木好了。”

  两个“乔木”重名的问题终于解决了。然而,此事却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412月,毛泽东主席宴请参加全国三届人大会议的部分工农代表,当时作为立志务农的优秀回乡知青代表董加耕同志亦被邀入席。席间,当毛泽东得知董加耕是盐城人时,便马上问他:“你是盐城人,盐城有‘二乔’,你可知道?”

  毛泽东这里所说的“二乔”,就是乔冠华和胡乔木。

又按,关于乔冠华1976年初以后的政治活动与遭遇,目前各种说法莫衷一是。乔松都《乔冠华与龚澎》中记云:198212月,当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委托习仲勋同志和陈丕显同志在中南海约见了爸爸(乔冠华),询问了他的近况,并且代表中央说:“过去的事情一风吹了,一笔勾销。你是党内老同志,受点委屈要想得开。”

 

转自《民族英雄传》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