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陈中凡研究 > 正文

陈中凡传

发布日期:2015/4/23 16:41:44  阅读:6227  【字体:
 

  陈中凡(18881982),原名钟凡,字觉圆,号斠(jiào)玄,别号少甫、觉元,居室题名为清晖山馆,时人敬称“盐城陈子”。出生于今建湖县上冈镇北七里庵一个书香门第,其父陈玉琯(一作冠,字章甫)以教私塾为生,叔父陈玉澍为光绪戊子科举人。幼年即从叔父习经史,叔父为人正直,决不趋炎附势,平日自勉“不受一自辱之钱,不作一近耻之事”,对陈中凡一生影响极大。光绪29年(1903),他就读于镇江承志中学,受进步教师叶仲清影响,在校参与反清活动并加入章炳麟发起的光复会。光绪31年(1905)转读于淮安中学,宣统元年(1909)考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其间,他常至金陵刻经处听讲佛经,遂对中国哲学产生浓厚兴趣,次年(1910)肄业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博物科。

  辛亥革命爆发,陈中凡经两江师范学监汪聿本介绍,毅然投笔从戎,至江浙联军任职,同时在沪江大学补习英文。不久,陈中凡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系,其间即屡有著述刊发。民国6年(1917),陈中凡北大毕业后,留校任预科补习班国文教员。后因文科学长陈独秀改革文科教学计划的推行,被调任北大国史编纂处纂辑员。“五四”运动前夕,在北大担任《国民杂志》编委,该杂志聘李大钊为指导(许德珩《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由学生救国会出版,积极宣传爱国、反帝、反军阀、反卖国贼。“五四”运动爆发期间,他因支持和激励学生投身爱国运动,一度被学校当局解职。

  民国10年(19219月,陈中凡任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侧重研究古文字,先后发表《从文字学上所见的初民之习性》、《中国文字学上之原始宗教考》、《文字学上之中国人种起源》和《古代绘图文字之异同及其分合》等论文。所著《古书校读法》一书,全面介绍了古书的体裁、类别、读古书之旨趣以及读古书的方法等,提出钻研古籍当辨明九事,即“一曰辨真伪,二曰识途径,三曰明古训,四曰辨章句,五曰考故事,六曰通条理,七曰治经宜知家法,八曰治史应详察史法,九曰治诸子应知流别”。此书成为当时青年学生国学入门的重要读物。在此期间他因对“学衡派”盲目复古不满,还主编了《国学丛刊》,提倡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民国13年(19247月,应陕西教育厅与国立西北大学邀请,与鲁迅等全国14位著名教授前去讲学。民国14年(1925)至24年(1935)期间,陈中凡先后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兼教授、上海暨南大学中国语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并兼课于大厦大学、广州中山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陈中凡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当时就向学生介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思想上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载《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陈中凡治学勤奋、著述颇丰,先后出版《诸子通谊》、《经学通论》、《书目举要补正》、《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韵文通论》、《周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清晖山馆散文集》和《两宋思想述评》等著作,其中1927年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为我国这一学科的开山之作,10年后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才先后出版。

  民国18年(1929)至25年(1936),应盐城县长林立三所聘,与胡应庚(字启东,今盐都区鞍湖镇人,胡乔木之父)总纂《续修盐城县志》,计14卷。陈中凡在该志序言中,批评前人之以方志为地理志、以方志为史书之说,以及志书重个人而轻社会的成例,倡言“方志为一方之史,即记述一方人群之物质的精神的生产活动之过程”,并寄望于“若夫廓清旧日传统观念,纯依新史学所蕲向之鹄的,为有组织、有系统的记述,以完成群学时期之创作”。其时陈中凡教务甚繁,然对于全书之架构以及人物、艺文等关键所在亦多有论述。

  在学术研究的同时,陈中凡始终心系国家与民族。民国20年(1931)冬天,他写下《冬夜感怀》一诗,诗云:“山馆春迟夜漏长,惊传鼓角感兴亡。窥人赖有天涯月,点鬓频添塞上霜。才短宁容忘(一作亡,似误)国恤,居危枉笑富诗章。漫漫世宇何时旦?杳杳鸡声望八荒。”(19391月在重庆又写下《寒夜感怀》,诗云:“岁暮偏增夜漏长,惊心笳鼓感兴亡。拥衾愁对窥人月,揽镜频添点鬓霜。才短可能忘国恤?居贫翻笑富华章。漫漫世宙何时旦?远远鸡声望八荒。”)既有感叹民族危亡,又有投笔从戎之心;既有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同时又对未来充满希望。1932128日,19路军在上海奋起抗敌,可是国民党当局却不肯全力支持,陈中凡当天写下《十九路军在沪抗敌,闻而壮之,终于茫然》两首七绝,其一曰:“万家观海洁波臣,海上何来暴客(一作额,似误)频?南国健儿争效死,不教风雨晦春申。”对19路军英勇抗日,挽救民族危亡给予高度评价。其二曰:“众擎撑天愿岂虚,敢从碧海掣鲸鱼。终输神算安全策,却敌唯凭纵约书!”对国民党政府不敢全力抗敌,幻想依靠国联,予以无情嘲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金陵女子大学始迁武昌,再迁至成都,陈中凡毅然随校前往,任中文系主任,并兼职于四川大学师范学院、朝阳法学院。抗战期间,陈中凡积极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抗日文艺团体,投身抗日宣传,写诗著文斥责日寇侵略中国的无耻行径,讴歌中华民族奋起抗敌的英勇行为。与此同时,陈中凡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和反共政策,予以无情揭露,并大胆进行口诛笔伐,坚决支持当时的民主运动。19455月,在成都各界纪念“五四”大会上,与叶圣陶等著名人士一道仗义执言,公开抨击国民党特务统治,号召青年发扬“五四”精神,为抗日救国而斗争。陈中凡对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的本质,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抗战胜利后,他积极支持学生爱国运动,揭露国民党政府和谈骗局。他拒绝反动当局多次拉拢,坚决不与腐恶势力同流合污,反复严正声明:“不做官,不入党,不接受任何人的津贴,以读书、著书、教书为终生志愿。”其间,编撰《民主与教育》、《中国民主运动史》、《中国民主思想发展史》,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来思想中国打破独裁统治,建立民主自由新中国的途径。

  陈中凡是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精神气度冥与古会”的诗人。其诗集《清晖吟稿》,以诗歌形式记录了1931年至1965年这30多年间中国最为风云激荡的历史。对于八年抗战,《晴晖吟稿》的记述尤为详细。这一阶段的诗“苍凉沉郁,风骨自高”(苏雪林《清晖吟稿序》),时人称誉曰“必与杜(杜甫)陆(陆游)并传”(曾克耑《清晖吟稿序》)。事实上,《清晖吟稿》几乎就是一部抗战史诗,从1931年抗战军兴到1945年日本投降,其中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陈中凡都有诗歌记录述怀。19377月,抗战全面爆发不久,陈中凡创作《闻二十九军抗敌,和容元胎韵》,其一曰:“赤手回天百劫余,会看碧海掣鲸鱼。横磨十万能平虏,却敌何庸纵约书!”其二曰:“嵯峨壮丽古名城,何物能兴草木兵?山岳震摇钦士气,忍教风雨晦春明。”抗战豪情更足,对抗战也更加充满必胜信念。在《题乡贤陆忠烈公遗像》诗中则写道:“慷慨吾乡陆秀夫,崖山大节照寰区。腥风血雨足宁碎,碧海青天志不渝。”表示决不做亡国奴的高尚民族气节。193810月,陈中凡写下《闻广州陷敌》一诗,诗云:“中原鼙(一作战)战鼓正喧喧,百粤风涛复吐吞。秋草(一作劫火)烧残陆贾墓,悲笳凄撼赵佗魂。苍苍蜃气迷羊石,漭漭潮声逼虎门。百万生灵齐喋血,绡巾聊与拭啼痕(一作铁轨从今贯南北,海陬到处拭啼痕)。”在《五十生日自述》中直抒抗日豪情:“古人五十知天命,壮志犹挥(一作怀)逐日戈!”与强贼不共戴天的气概,令人气血贲张,斗志昂扬。抗日战争胜利之时,陈中凡兴奋地写下《闻日寇败退》诗,诗云:“从来好胜愿终违,海澨惊传一弹飞。戎马八年随逝水,河山百战剩斜晖。盈廷佥壬俦堪恃,极目污莱胡不归?一轨同风成泡影,怕图梦里尚依稀。”对妄想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瓜分世界的日寇予以无情的嘲讽,那种“喜欲狂”的心情跃然纸上,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诗可与杜甫的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相媲美。而《金陵叟》,通过记叙1939年作者听到一位逃至重庆的南京老人的讲述,真实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时的惨状,已经被学界认为是证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有力证据之一。此诗以亡国奴之痛,欲唤醒国人切勿“偷活人间世”,诗人借金陵叟之口,劝告国人道:“仅贡所见闻,愿世知激励。万众欲生存,共申山河誓。”《毛脉厚》一诗,通过一位平民义士毛脉厚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事迹,以此来振奋国民、激昂抗日,其诗末云:“四兆咸振奋,人人毛脉厚。倭寇试拭目,亿万毛脉厚!”陈中凡的诗歌基点即是关爱百姓,除了象《金陵叟》、《毛脉厚》等关注民族灾难中的人民,同时还关注战争中民众的苦难生活。《蜀农谣》(1939)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蜀地“谷贱伤农”与“苛捐杂税”、“劳役抽丁”之苦。作者痛恨社会不公,百姓劳苦,他写道:“耕者食不饱,饱者醉不醒。如此言建国,使我忧心萦!殷忧亦何益,苦语倩谁听?”《米珠叹》(1940)中对物价腾跃,民成饿殍的事实进行揭露,同时对当局残酷杀戮饥民,并诬为盗贼的行径表示极大的愤慨,对奸商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的丑恶嘴脸予以无情抨击。在诗中叹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苟尽饿殍,国将何托焉?”

  建国初,陈中凡任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改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汉魏六朝散文选》。治学上又开拓新的领域,对中国戏曲史专业进行研究与教学,出版《中国戏剧概要》(与钱南扬合著)等著作。新中国成立之时,陈中凡已年逾花甲,但他对共产党、新中国充满信心,遂改变初衷,经陈敏之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参与政务。从此,他不但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还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各项社会活动,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代表、省民盟主任委员、省文史馆馆长等职。1982722日(《塘河流韵》记为422日,误)在南京病逝,享年94岁。

  按,关于陈中凡字号,周梦庄、姚柯夫《陈中凡先生传略》记为,原名钟凡,字斠玄,号觉元,别署觉玄,《盐城人物志》、《人物春秋——盐城当代知名人士录》所记与其一致。《建湖县志》所记较简,字斠玄,号觉元,字号总的与《盐城人物志》一致。而1998年版《盐城市志》则记为,原名钟凡,字觉圆,号斠玄,别号少甫、觉元,与前之所记甚异。周梦庄《我与陈中凡先生的交往》中录载1973410日陈中凡先生给他的回信,其署名为“乡末学陈觉元”,觉元当与觉圆相当,则不当为字,为号之说似乎更为确切。194212月出版的《清晖吟稿》中所载友人评点诗文,皆称其“斠玄先生”云云。

  又按,关于被聘为《续修盐城县志》总纂,此事本无议处,《续修盐城县志》总纂署为胡应庚(字启东)、陈钟凡,其时陈先生南京教务甚繁,然于此志之理念取向、整体框架、体例所在等多所谋划商讨,并对人物、艺文等卷亦加论述。在该志序言中陈钟凡先生所述很客观,对胡应庚及分纂人员的辛劳充分肯定。其云:“民国肇造之十有八年,县长林君立三奉令重修县志,爰属胡君启东及余同主撰述。余以任教国学,南北栖迟,不获躬亲其役,遂由启东及分纂诸子共任艰巨,阅时七稔,聿观厥成。余以邮筒往复,体例所关时有商榷,于人物、艺文亦加论述。”高郁哉《胡启东先生二三事》一文云:“北伐后,国民党执政倡议续修县志,县长林立山特聘先生(指胡启东,即胡应庚)担任主编,并函请一部分当时所谓名人负编纂之责,成立了专门机构。所请的编纂多是挂名,极少帮助,主要责任集中在先生一人身上。先生不辞辛劳,旁征索引,搜集资料,历时数年,卒底于成。”此说把林立山所聘总纂为胡应庚、陈中凡二人说成似乎只是胡应庚一人,对分纂人员的劳动亦否定太过,显为未参与过史志编纂者之言,或者则另有原因。武兆官《胡启东先生生平简介》云:“1929年,当时的盐城县县长林立山(‘山’当为‘三’)倡议续修《盐城县志》,聘请胡先生和陈钟凡教授担任总纂,陈教授当时在东南大学任教,实际责任几乎完全由胡先生担负。”此说或差强人意,因为毕竟是为胡先生立传,其他语焉不详亦可理解。周梦庄所撰胡启东传略,语未涉陈中凡总纂事,似有不备,而其《我与陈中凡先生的交往》一文中,则记云:“民国十八年(1929)盐城县长丹阳林立三奉令重修盐城县志,聘请邑人胡启东、陈中凡两先生任总纂。修志局成立后,函聘地方人士作参订和采访的有百许人,我是其中之一。……中凡先生任教南京国学,有时往来南北游息无定,修志事不克躬亲。余由启东先生绍介,得以时通函札。”所述大致是事实,但“不克躬亲”,并非是未参与,余以为周梦庄与陈中凡时通函札,其中也不少当是有关续修之事吧。《盐城人物志·胡启东传》所言则有失偏颇,其云:“1929年至1936年,胡启东主纂《续修盐城县志》十四卷。当时只有一名助手做抄写工作,全书都是他独立编纂的。”此传一出似乎即成定论,《建湖县志·陈中凡传》竟无片言提及陈中凡为《续修盐城县志》主纂之一,而《盐城市志》也记云,“胡总纂《续修盐城县志》14卷”,“人称《胡志》”,《盐城历史名人》所记亦与此同。问题在于如果再看陈中凡之序,似乎有盗名冒功之嫌,陈序为该志唯一之序言,此足见主修者及另一总纂胡应庚当时对其参与总纂之信赖,同时也是对其所作贡献之认可。据此即可断定高文、《盐城人物志》、《盐城市志》等有关记载之误,其源或自心疾,亦可理解。不过,我以为胡应庚所撰之《盐城续志校补序》,或启斯说。这篇序言作于19513月北京,斯序的背景是值得玩味的。此序言不及陈中凡总纂及其余分纂之点滴之功,而多有“私自覆视,瑕衅叠见”,“喜故剑之复返,益敝帚之自珍”之言,语似谦恭,而书已尽成囊中之物。至于后人由此更把此志说成其一己之力,亦不知先生知也不知,明也不明。余意,胡应庚本无此意,而后之好事者奉之过也。1993年出版的《盐城县志》则是折衷的办法,在胡启东传中不提陈中凡参与《续修盐城县志》总纂,而在陈中凡传中则云:“19291936年,陈中凡与胡应庚(胡启东)总纂《续修盐城县志》,计成书14卷。”并详述其序言对《续修盐城县志》的体例指导等。

  又按,查锡奎《学渊望重的著名学者陈中凡》记云:“19351月,陈中凡在中山大学任教时,得知自己的老师陈独秀被国民党关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便不顾自身安危,特地从广州赶回南京探监。19378月陈独秀获释出狱时,陈中凡亲自去监狱把陈独秀接到南京自己的家中住了半个多月,然后送至四川江津。”亦有记载云,陈独秀出狱后,先住傅斯年家,后移住陈中凡家。其间,两人常赠诗唱和。陈中凡《呈家仲甫先生》(见《清晖吟稿》卷一)诗云:“荒荒人海里,聒目几天民?侠骨霜筠健,豪情风雨频。人方厌狂士,世岂识清尘?且任鸾凰逝,高翔不可驯!”(仲甫,陈独秀的字,称家仲甫,是表示极其尊敬)对陈独秀的才华、品性、风采推崇备至。陈独秀回赠一首《和斠玄兄赠诗原韵》,诗云:“暮气薄大地,憔悴苦斯民。豺狼骋郊邑,兼之征尘频。悠悠道路上,白发染红尘。沧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斠玄,陈中凡的号,称其兄是表示尊敬,实际陈独秀是陈中凡的老师。)

又按,194212月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的《清晖吟稿》仅4卷,载有陈中凡1937年至1940年间的诗歌。1993年,南京档案工作者叶德兴在南京大学校门口的旧书摊上,购得陈中凡自印的《清晖吟稿》(上、下册),其中有陈中凡亲笔修改的手迹,内容分为待旦集、感旧集、纪行集、说诗八首、熙春集5个部类,200余首,起于1931年,迄于1965年。经陈中凡弟子、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考评,确认为陈中凡真迹。然是书是否正式出版无法查证。本传中陈中凡1931年、1945年所作的诗歌引自网载报道。

 

录自《民族英雄传》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