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王俊:关爱家乡情无限

发布日期:2013/6/3 17:38:10  阅读:5737  【字体:
 

 

 

原国家物资总局局长、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王俊系高作镇蒋王村人。多年来,王老对家乡盐城、建湖的发展和父老乡亲的关爱可谓沤心沥血、满腔赤诚。如今,每当谈及王老,人们的话题自然会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他为故乡所做的件件往事……

 

为家乡千里迢迢来省城李源潮称赞“老人家一片丹心”

 

2006年春节前的1229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南京西康宾馆会晤专程从北京前来汇报振兴盐城北京咨询会工作的执行主任王俊。

李书记见到王俊八十多岁了,还为家乡的事业奔波,十分感动,连声说:“我代表江苏省委感谢你们咨询会多年来对盐城老区发展作出的无私奉献,尤其是您老人家,这么大年纪,千里迢迢来到南京,一片丹心,关注家乡,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李书记一席话引得在场有关领导和同志热烈的掌声。

王俊开门见山:“盐城的发展,关键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尤其是省委‘加快发展苏北’的决策,使盐城老区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中央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次吹响了振兴苏北的号角,使我们在京的家乡老同志深感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其实王俊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早就这样做了。多年来,他对盐城的建设,从铁路到机场,从工业到农业,从教育到医疗,无不展现出他对家乡发展的浓浓情节。2005年铁路通车了,他请铁道部王兆成副部长和咨询会老干部一行多人从北京做火车专程来盐出席通车仪式,王部长现场考察后,当即同意加大对盐城火车站建站的投入。同年,他还率领咨询会的部分同志回故乡,深入各县(区、市)和有关重点企业搞调研,回去不久便帮助协调解决矛盾十多个。

2006年新春伊始,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与美国朗讯著名电器集团副董事长沈正平会晤,为盐城协调引进巨额投资;215日又专门约见内蒙古军区司令员黄高成,请他与内蒙有关方面联系,解决盐城几家电厂煤炭不足等的困难。

悠悠故乡情,可贵游子心。王俊的言行深深打动着省委领导的心。1229日这天却逢王老八十三岁寿辰,得知情况后,在欢迎王老的晚宴上,省委副书记张连珍特地着宾馆同志捧来了生日蛋糕和蜡烛,大家一起同唱“祝您生日欢乐”歌,全场顿时出现了欢歌笑语的氛围。张书记面对王老十分感慨地说“这是江苏人民感谢您多年如一日,对家乡支持和帮助的由衷祝愿。”

 

胞兄病逝与年会“碰车”他先忙年会

2005315日,对王俊来说,是他终身难忘的日子,他的百岁胞兄王观元老人突然病逝。他多么想回家乡见上胞兄最后一面,但左思右想,最终还是没成行。因为当时他正在筹备召开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年会,他一走势必影响会议如期进行。

这一夜,王俊怎么也睡不着。在他的脑海中,父亲去世早,长兄似老父,昔日长相依。回想自己,从参加儿童团打游击,到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从走出家门到跟随陈毅过江接管大上海,每一步成功之路,都与哥哥的赤诚相助分不开。一句话,是哥哥将自己引上了革命路。然而,自己走上领导岗位后,几十年未回家,更是很少报答哥哥,直到垂暮之年才与胞兄见上面。但就在几月前,哥哥百岁诞辰,自己也因患病未能到场祝贺,想着想着,不禁泪如雨下。

2005年度的咨询会在京如期召开。可人们哪里知道,就这在同时,其胞兄王观元的遗体正在数千里之外的家乡建湖县殡仪馆火化。

事后,人们了解真情的时候,纷纷打电话安慰并赞扬他的敬业精神,盐城市委、市政府领导特地登门致谢。可王俊却说:“两件事碰车,只能化悲痛为力量;家乡发展我当尽责!”

 

悠悠通榆河流淌着他奔波贷款的汗水

实施开挖和贯通纵穿盐城七县二区的通榆河工程,引长江水灌溉苏北农田,曾经是八百万盐阜老区人民企盼已久的一件大事。被人们称为“水龙王”的江苏省前副省长陈克天为了工程的立项,曾先后18次赴京请命求援;王俊受家乡之托,也曾多方努力,均因资金原因而搁浅。

19     月,王俊得知日本政府同意给我国一批日元贷款,而且条件相当优惠,这使他敏锐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机遇,并获悉,列项的关键在国家原外经贸部与外方谈判时的争取力度。然而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日方选项的趋向性,因此初次谈判时通榆河工程未能被选中。

得知消息后,王俊彻夜未眠,他想了很多,但信念只有一个,一定要争取到这笔贷款,保证工程早日上马。

他一方面找相关部门领导继续做工作;另一方面连夜和老伴一起顶着凛冽寒风,找到原外经贸部主要领导的家里,慷慨陈词,阐述开挖通榆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汇报盐阜老区人民治穷致富的事迹和决心,恳求支持家乡通榆河建设。这位部长见王俊这么大年纪,如此深夜登门“求情”,十分感动,当即向有关部门负责人打电话、做工作、加压力,引起整个外经贸部的重视,有关方面和日方深入谈判,几经周折,最终促成日方贷款的落实。

2002年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通榆河工程圆满竣工。今天人们望着悠悠流淌的通榆河水永远也不会忘记当初王老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

 

抱病赴疆为的是助老区发展

20044月,王俊在盐城调研参观射阳永大纺织公司时,公司董事长范成洲向他汇报了欲与新疆喀什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和喀什棉纺织厂合作,打开西部市场的设想和实施方案,王俊当即给予肯定。

然而,在以后的具体实施工作中却出现了一些难题。为此,范成洲到北京求援,请王俊出马。可偏不凑巧,王俊突然身体不适,家里急忙将他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心绞痛,经过治疗,有所好转,眼看还有两三天就是约定去新疆的日子了,可老伴说什么也不忍心让他去,但王俊想,已经答应人家了,改口不合适。于是,他抱病登上了首都开往乌鲁木齐的飞机。

到了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周声涛副书记热情迎接,并与王俊一起商讨收购喀什棉纺厂事宜。为了节省时间,当天晚饭后,王俊一行又与范成洲乘飞机到喀什,到达目的地已是凌晨3点了。由于大病后没有很好休息,王俊感到头晕,结果一量血压又明显升高,经紧急治疗才转危为安。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地领导得知王俊为了给老区射阳和新疆牵线搭桥抱病西行1万多公里,十分感动。喀什方面很快与永大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为了一条乡村路五次离京返故里

 

2005年底,高作镇原蒋王和陆舍两村间一条崭新的乡村水泥路全线贯通,人们兴喜之余,更是感激帮助筑起这条平坦大道的王俊。

话得从2004年底说起。当时,经王俊努力,有关方面同意新建一条1.5公里长的乡村路。但依据规划宽度按3米实施,沿途将有20多农户要拆迁,但群众要求,既不拆迁,又能把路建设好,而有关方面则坚持不按规划就不予实施。王俊得知后,抱病回来作实地调查,认为乡村路建设应因地制宜,尽可照顾群众利益,于是,他主动找有关领导和规划部门做工作,不仅化解了僵持局面,而且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与有关部门联系、会商,还将路长向前沿伸了600米。这条路没有向群众筹取一分钱,全是他向上级争取的资金。蒋王的路建好后,与其一河之隔的陆舍群众又迫切希望蒋王的水泥路能延伸至该村。面对父老乡亲的厚盼,他又一次回到家乡,请有关部门解决隔河造桥和延伸道路建设费用。市分管领导被他悉心关爱家乡的精神感动迅即予以批准。就这样,为了这条乡村路他先后5次回老家帮解难题。

心系蒋小解囊捐资办桌凳

高作蒋王村是王俊老家所在地。他虽然很少回家乡,但每次回来都要到蒋王,看一看那里的一草一木,尽一尽心系故里的游子之情。

2000年,王俊看到蒋王小学学生桌凳破烂不堪,当即决定:从这年起自己每年节约5000元,用5年时间,为学校更换新桌凳。

2005年蒋王小学房屋修葺一新,王俊很高兴。回去不久,他将村干部请到北京,专题商量更换桌凳的事。

当王俊把一沓整齐的钞票交给村支书王爱玉时,王爱玉既感激又惭愧,王俊不是大款,不是钱花不了,而是省吃俭用,从离休金中挤出来的,这是老人家关爱家乡、支持办教育的赤诚奉献。

王爱玉临回来前,王俊得知,村里还想把教师的桌椅也换成新的,但又无经济实力,于是又临时找人凑起了5000元交给王爱玉。

回来后,王爱玉认真抓落实,并将新办的桌子、凳椅油漆成枣红色,每件上都用白漆喷上“王俊捐”三个字,以激励师生好好教、好好学。余下的钱,又将学校墙壁粉刷得洁白。这可在蒋王村产生了轰动,家家户户都高兴,有的给王俊写感谢信,有的给王俊打电话。而王俊却说:“这是我应做的。”

 

转自《高作神韵》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