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沙龙 > 文史语吧 > 正文

菱角吃法与不懂装懂(唐一笑)

发布日期:2015/5/16 11:25:19  阅读:4288  【字体:
 

 

 

承王春瑜王老赠其大作《书墨》,其中《乐与友人心海夜航》中引录了明清之际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夜航船》里的一则故事。

 

故事不长,引录于此:“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澹台灭明是《论语》中的人物,孔子的得意门生子游曾向孔子竭力推荐过,说他德行方正,“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子游之名)之室”。据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起先孔子因其相貌丑陋,而不太重视他,后来发现他见识过人,堪当大器,曾这样感叹过:“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即澹台灭明的字。澹台为姓,灭明是名。《论语》过去读书人入门之书、必读之书,澹台灭明按理说作为一个士子至少应该知道这是指的一个人。而尧舜是儒家最为尊奉的古代贤王,作为士子更没有理由不知道这是两个人。可见这位士人即使号称腹藏千卷,也是位食古不化者,既如此还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自然可见之至。王老引此是用来讽刺那些“红得发紫、到处高谈阔论的‘名士’”,特别是有些神气活现的“学而劣则仕”们的,应该说同样是一针见血。

 

记得以前读《清朝野史大观》(卷九)中有个类似的故事,题目是《太史公何科进士》。文云:“宋荔棠方伯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此事王新城尚书《香祖笔记》中载之。夫方伯非妄语者也,尚书非妄记者也。世果有如是之甲榜耶?噫!”宋荔棠方伯,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曾官至布政使,清时称方伯。王新城,即王士祯,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清康熙年间一代诗词宗祖,官至刑部尚书。甲榜,是清时对进士的一种代称。居然不知道《史记》为何书,司马迁为何人,实在让人咋舌,但宋琬、王士祯这样两个人所述所记之事,看来并不虚妄。

 

其实无论多么博学的士人,总有知识不足之处,换言之,对于士人某些问题上的无知并不足以责怪。但是如果明明并不知道,还要自以为是,不懂装懂,高谈阔论,甚至拒谏饰非,那么这样的士人确实是需要“伸伸脚”,是需要批评引导的。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明人江盈科《雪涛小说》中有个故事,有个官员生长在北方,不知道菱角长在哪里,如何吃法,后来到了南方做官,第一次在席间吃菱角,连壳一起进了嘴。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先把壳剥掉。”这官自护其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吃是想清火去热的。”劝他的人问道:“北方也有菱角吗?”答道:“前山后山,何地不有!”一下子露出了“强不知以为知”的马脚。世上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只要我们保持虚心好学的精神,就不会出现上面三个故事中士人、老甲榜、官员的笑话与尴尬。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