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徐铎何时念“大学”

发布日期:2017/5/31 17:24:55  阅读:6439  【字体:
 

 

徐铎何时念“大学”

徐杰范

 

 

“盐城有个徐铎铎,三十六岁念大学”, 盐阜地区的人对这句俗语是再熟悉不过了。但对这句话能真正理解的人恐怕就很少了。不少人认为,徐铎少年顽劣,读书很迟,以至36岁才开始阅读当时的小学教科书《大学》,结果大器晚成,照样中举,而且官居二品,勉励人们读书不在迟早,只要发奋就行,其实大谬不然。

徐铎(1693-1758),字令民,号枫亭,又号南冈。由廪生中式,雍正癸卯(1723)恩科经魁,保举国子监助教,乾隆丙辰(1736)恩科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三礼馆纂修官,戊午科(1738)湖南正主考,复命提督山东学院(省教育厅长,主管全省教育及举人考试),任满出守云南府,后迁升本省粮储道,复调回山东任兖、沂、曹道,不久升本省提刑按察使(高法院长、公安厅长),旋升本省布政使(主管民政的省长),殁于官,寿66岁。铎公老家在亭湖区马沟徐马庄,发迹后宅第在今市区儒学街,门首悬有“大方伯第”竖立匾额,死后归葬马沟老家。江宁举人梅谬为其撰《墓志铭》,书法家邓石如为其铭文书丹。墓在文革中被毁。

徐铎念的什么大学?肯定不是现代意义的大学了。中国的大学发源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最早的大学是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首任校长是蔡元培,这时徐铎已仙逝一百多年了。徐铎也的确念过“大学”,只不过他念的是科举考试的教材“四书”中的《大学》。“四书五经”乃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自从宋代的二程(程颐、程颢)和朱熹编定后,成了历代科举考试的不二教材。“四书”系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书;“五经”则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大学》、《中庸》其实是《礼记》中的两篇,编订者分别为孔子的学生曾参和他的孙子子思。经朱熹作注以后,《大学》又称《大学章句》。凡参加科举考试必读此书。那么徐铎读《大学》到底是什么时候呢?

光绪乙未(1895)《盐城县志》记载:“铎生而颖异,年14辄冠军举。”意思是说徐铎年少时就聪明过人,年仅14岁,就取得了秀才考试的第一名。《大学》是科举的初级教材之一,这说明他在14岁以前,早就读过《大学》了。事实上,徐铎少年入庠,为廪生。所谓廪生,即廪膳生员的省称。童生经过三场考试后,考中者为秀才,可入当地的县学或府学读书,并可按月领取一份禄米,每月七斗,时称廪膳生员。但这廪生是有一定员额的,偌大的盐城县,政府规定也只有20个名额。雍正元年,1723年,铎公时年30岁,已经高中举人,且是五经魁首中的礼经魁首了(举人考试中,选考《礼经》的举人中的全省第一名),怎么可能36岁才启蒙开读《大学》呢?

从家谱上看,铎公的曾祖父国旗公,即为明末著名秀才,明亡后隐居不试,蛰居于家乡“深柳堂”中辛勤读书,吟诗作对。铎公的祖父为清初秀才,铎公的父亲亦为秀才。历史记载表明,这个三代秀才之家,对铎公的读书求学是相当重视的,不仅让他受到了严格的早期教育,而且还让他当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择校生”。民国初年的著名学者、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建湖人印水心在他主编的《盐城乡土历史》中记载:“徐铎少受业于宿迁徐编修用锡,而又及江阴杨文定之门,故经术湛深,为天下重,著有《易书》、《诗提要》47卷。”由此可见,徐铎少年读书中举前所拜的老师绝非本地的凡夫俗子,而是外籍资深人士。比如宿迁的这一位本家徐用锡,乃翰林院编修,绝对的学问大家。

那么徐铎读“大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36岁读《大学》纯属无稽之谈吗?也不是。前文已经说过,铎公14岁前,早已读过了《大学》,但在三十几岁以后确实又读了一回“大学”。清朝的进士考试内容为:首场试以“四书”文两篇,经解一篇,二场试以策一道,论一篇,判一条。铎公30岁中举以后,一边当官,一边拜师学习,准备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从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四书”与“经解”无非还是《大学》、《中庸》之类,因此他必须重新读《大学》以备考则在情理之中。如果用今天的教育模式来打个比方的话,则铎公考本科(举人)时,选考的内容为《礼记》,而铎公考研究生(进士)时,研究方向则是《大学》。况且《大学》原本就是《礼记》中的一篇,两者有传承关系。铎公选考《大学》应该是发挥自身优势(礼经魁首),驾轻就熟,所以才有了传颂至今的俗语:“盐城有个徐铎铎,36岁念大学。”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