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马玉仁:抗日早不计生还(游育林)

发布日期:2016/7/26 10:32:14  阅读:2114  【字体:
 

 

 

    马玉仁(1875~1940),是苏北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传奇式人物,英名被收录在2015825民政部公布的第2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从农民、武夫、盐贩到哨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直到被追赠中将军衔。反复于国民革命,浮沉于军阀混战,身经百战。解甲归田后,热心围垦开荒,兴修水利,发展工商。晚年请缨抗击日寇,在阜宁县九区新吴乡(今射阳县陈洋镇新条村)壮烈牺牲。

    马玉仁墓位于建湖县高作镇高群村(原荣群村)西塘河畔。原占地约5亩,墓的四周立有水泥栏杆。据传,这方墓址系马玉仁生前所择。“文革”期间遭遇毁墓掘尸,现已夷为农田。其子与妾(王氏)的两座墓在马玉仁墓的北侧,现存砖砌外廓,为建湖县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委任马玉仁为“苏北沿海抗日第一路游击司令”。19386月,马玉仁迅速从上海洋人开的鸿发公司购买了一批武器弹药,打着“游击司令”的旗号,到处招收人枪。马玉仁的游击司令部设在安乐港吴壮飞的庄圩内,安乐港位于射阳县合德、中兴桥、陈家洋之间,没有主要的水陆交通大道,而且有许多草滩尚未开发,小港汊纵横交错,地形复杂,便于隐蔽,也便于进退,是个打游击的好战场。马玉仁任司令,其外甥计雨亭任副司令,下设4个直属大队,1个侦察队和1个小刀会。直属队共有六七挺弯把子轻机枪,每人一支老枪,常“熄壳”,子弹每人20发左右。马玉仁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抗日,大半年时间与日军作战20余次,其中比较激烈的有7次。第七仗,也是最后一仗。那是194013(农历冬月二十四日),陈家洋镇日军集中100多人,向南“扫荡”马的5个仓房,包围安乐港司令部,企图将马玉仁的抗日部队一网打尽。马命令中队长嵇德俊、马益武率十多人跑步抢占制高点,阻击敌人向东南进军。他到达“三合尖”(今陈洋镇杜兴村、新条村部分土地)东侧,敌人已逼近制高点,马部暴露在簸箕形的开阔地上,敌人火力很猛,相距不足400米。两军相持中,他一条小腿被日寇射中,腹部又中一弹,因伤势太重,光荣牺牲。马玉仁遗体几经转折,运到他的老家高作,葬在西塘河边。

      上海《申报》这样报道了马玉仁牺牲的消息:“苏北民军司令马玉仁氏于本月三日午,在阜宁九区新吴乡三合尖率部与日军肉搏殉难,苏省府即呈报中央当局,请为抚恤,并表扬马司令抗日事迹。”当时阜宁朦胧一带士绅曾集会为之追悼,兴化县长李一诚送来挽联,联曰:

功令总动员、视死如归,后死安能知死所;

偏师抗顽敌、毁家纾难,先生早不计生还。

      1947年,国民政府以蒋介石名义,发给马玉仁家属一份“荣哀状”,表彰马玉仁抗日殉国事迹,314追赠少将,618复追赠陆军中将衔。1986年,中共中央军委把马玉仁的事迹收入《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一书。

 

(本文主要参考《建湖县志》(首志)第28篇第1章第2节“近现代人物”《马玉仁》一文;《建湖文史选辑》第2辑陈衡志《马玉仁生平浅述》一文;《建湖红色记忆》一书中的《功过由人说到今--记马玉仁烈士》一文;《盐城人文景观》一书中的《马玉仁墓》一文;《建湖民族英雄传》一书中的《马玉仁传》一文;《塘河流韵》(建湖县卷)一书中的《抗日将领马玉仁》一文。)

 

转自《建湖抗战往事》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