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丘东平研究 > 正文

纪念丘东平同志牺牲五十周年(赵庆荣  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4/5/28 9:00:28  阅读:2705  【字体:
 

 

光阴流逝,丘东平同志在北秦庄殉难已整整五十年了。这位在抗战时期很有影响的作家,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

 

丘东平(1910-1941年),原名丘席珍,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正值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在海陆丰兴起之时,十二岁的他便参加了劳动童子团。十四岁以优的成绩考入陆海师范,成了海丰学联的积极分子。十五岁被荐举参加海丰特支干训班学习,遂调至县青年团工作,编辑团的机关刊物《海丰青年》。次年春,又加入海丰农民协会,并任县农民自卫军大队文书。十七岁( 1927)参与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在斗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度还兼任彭湃同志的秘书(实际上是中共东江特委秘书)。1928年起义失败后,他被迫到香港,过着艰苦的流浪生活。这时,他开始学习写作,高尔基的作品给他以鼓舞与启示。尔后,东平被介绍给十九路军的将领做文书,亲历“1·28”上海抗战和热河抗战。在上海期间,他参加了“左联”举办的工农文艺通讯员培训班。1934年下半年,在陈望道主办的《太白》杂志社做技术编辑。同年底,从上海去日本,参加东京“左联”的活动,出版《东流》杂志和《杂文》月刊。在那里会见了郭沫若,得到他文艺创作上的指导。1935年底,东平从日本回到香港,组织了反蒋、联共、抗日的“中华民族同盟”。于是他奔走于港、沪之间,协助该组织在九龙开设了“半岛书店”,代售国内外进步报刊、书籍,创办了《民族战线》等刊物。此后,他长时间居住于上海,参加文艺界的革命活动和文化活动。

 

抗战爆发后,丘东平投入了反抗日本侵略、拯救民民族危亡的伟大斗争。早在19366月,他就和鲁迅等63人一起,共同发表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宣言坚定地表示:“一种伟大悲壮的抗战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绝不屈服,绝不畏惧,更绝不彷徨、犹豫!7·7”事变后,他参加了上海“8·13”抗战,随后又北上济南,南到汉口、南昌等地,奔走于抗日第一线,用自己的笔,深刻地记录了广大爱国士兵前线抗战的场面。

 

1938年春,东平参加了新四军军部的战地服务团,从此更积极地从事战地文学的创作活动。4月随粟裕率领的200人先遣队挺进江南敌后,改任一支队对敌工作科长兼任陈毅的对外秘书,军事服务团的随军记者,19407月随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10月参加黄桥保卫战,后随陈毅到盐城。

 

1941年初,华中鲁艺成立,院长由刘少奇兼任,丘东平为教导主任(同年5月以后由黄源接任)。在他们的具体领导下,华中鲁艺业绩显著,成为华中文化的一面抗日、革命的旗帜。尔后,由于敌人“扫荡”,就撤离盐城,到了湖垛附近,分散在高马乡、北左庄等地搞民运工作。到7月中、下旬,敌人向盐阜地区集中大“扫荡”。为此,军部把跟随在身边一起转移的鲁艺500多人分作两队,一队以院部、文学系、美术系为主,加上一些年老体弱的同志,由黄源同志负责带队,继续跟随军部行动,二队以戏剧系全部、音乐系的大部和普通班组成,较为年轻力壮,由丘东平、孟波、许晴同志带队,向敌人后方转移。

 

723傍晚,鲁艺二队奉命从北左庄不远的陶家舍往盐城西南楼王庄一带转移。转移途中,于次日凌晨四点,在北秦庄(今县境庆丰镇新胜村)突然遭到日伪军的疯狂袭击,一些新的文艺战士慌乱起来,左右奔跑。然而,丘东乎依然镇定地指挥着这支未经战火锻炼、缺乏战斗经验的队伍,游过大河,爬过木桥,到了安全地带。他十分负责、十分认真地关切着每个同志,特别是对小同志和女同志。他在不断地高声呼唤,热切地叮咛:“小同志,弯着腰,手挽着手,坚决勇敢地向前冲啊!冲出去!他的神态是那么严肃、自若、迫切,他无虑个人安危,如同平日站在讲坛上一般。一批批赤手空拳的师生在他的指挥下,游过了大河,爬过了木桥,到了安全地带。可是,还有不少师生没有冲出敌人的火力封锁网。天大亮时,辛文(东平的爱人,在东平殉难后,改名为西平,以志纪念)走近东平身边,敌人随即包围过来,东平叫她突围,自己却继续留在那里指挥着大家撤出重围。后来,辛文她们已经基本突围出去。突然,一颗敌弹“当”的一声打在他腰际挂着的漱口杯上,擦身而过。这时,东平的目光电一般地扫视着前方,他一扣扳机,一个敌酋应声而倒,敌人一阵慌乱,他抓紧这短暂的战斗间隙,又指挥另几个学员突围口其时,几个学员急切地劝他:“丘主任,快跟我们一道转移!,“不,这里需要我,你们快撤,我掩护!”说完,他手枪一举,一颗子弹射向猛冲过来的敌人。就在这时,几颗机枪子弹飞来,击中他的腰部,他负着重伤,撤退到离北秦庄西约一里的黄泥沟时,敌人又紧追过来。东平同志终因伤势过重,为人民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时年三十一岁。

 

下午,敌人撤走了,当地的群众前来收殓东乎同志的遗体,发现他挎包里装有小说《茅山下》的手稿。当地的乡亲用只木船将丘东平烈士的遗体送到张庄,由盂波同志主持在该庄的祠堂内举行了追悼会。会后,地方干部请来木匠,用门板钉了一日棺材,把东平烈士安葬在古基寺北面的田里。

 

丘东平同志牺牲后,新四军军部领导人刘少奇、陈毅同志和广大群众无不悲痛。陈毅军长在《本军抗战殉国将校题名录书端》一文中写道:“又如丘东平、许晴同志……擅长文艺,年事青青,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朝殉国殒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曷极”。当年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及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报刊,均载文报导和纪念丘东乎同志的殉难,延安文艺界亦集会沉痛悼念丘东乎同志。当地的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新四军政治工作者,共产党员,华中鲁艺教导主任、我国无产阶级的军事作家,人民给这里改名为东平乡、东平村。1984年夏,又将丘东平之墓迁至华中鲁艺烈士陵园,以供人们永久地缅怀和瞻仰。半个世纪来,谁也没有淡忘过,每逢清明节,当地人民都到墓前祭扫。因为人民的作家,革命的作家,人民是永远不会遗忘的!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四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