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吴运铎与张毅甫的情结(马效良  游心林)

发布日期:2014/5/21 14:36:23  阅读:1781  【字体:
 

 

半个世纪前,老军工吴运铎在苏北老区工作期间,曾为新四军的装备科研工作立下了特殊功勋,被称为“中国的保尔”。他的名字,随着力作《把一切献给党》这部书,传遍大江南北,几乎国人皆知。然而,他与张毅甫在兵工生产上的一段情结却鲜为人知。

 

1941年春,吴运锋在新四军军工部下属的张家庄兵工厂做技术工作。当时,部队正为缺少技术人才而访贤求能。张毅甫原是建阳南乡的能工巧匠,军工都启然聘请了他。由于他对试制82迫击炮弹工艺技术处理较好,便被留在张家庄。从此,张毅甫和心仪已久的吴运铎相识了,两人工作在一起,情投意合,相见恨晚。

 

抗日战争初期,我苏北驻军使用的手榴弹,弹壳内基本上装的是黑火药,爆破力虽大,但杀伤力不太理想。吴运铎为此深感不安,打算将其改用梯恩梯炸药。制造这种炸药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有雷管。可是,懂雷管这方面技术的,在当时当地却很少。初在小阜庄搞试验时,还发生过一次事故。张毅甫是个“机器迷”,对猎枪、“土闷子”的制造和使用的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不少,成了吴运铎的好帮手。张毅甫就把他造“土闷子”,用水银加硝酸再加酒精造雷管的技术说出来供吴运铎参考,吴运铎采用这种方法装成雷管试验后,果真灵光,威力达到预期效果。自此以后,驻军都用上黄色炸药的手榴弹了。

 

日伪对苏北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后,新四军军工部被撤销,原军工部人员和设备分到各师。不久,吴运铎被分到驻泗阳的四师军工部。三师军工部在侉儿庄时,张毅甫被安排在陶三庄办炮弹厂。当时整个苏北已联成一片,三师、四师经常在一起活动。

 

在战时的军工研究中,吴运铎看到手榴弹的投掷距离最远也就六、七十米,他就着手研究具有掷弹筒功能的新式武器。研究工作常常是需要互相启发的,为此吴运铎经常步行百里到陶三庄找张毅甫这位“土专家”研究,有时能从晚上研究到第二天大天亮。张毅甫更是十分敬佩这位胸怀报国大志的军工技术干部的钻研精神。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因此,两人每次会面都谈得很投机。不长时间,吴运铎便研制成功了枪榴弹。这种榴弹使用方便,只要将79步枪子弹头去掉换上它就能使用,射程达到二、三百米,而爆炸力和杀伤力都大大超过手榴弹。后来,吴运铎的《枪榴弹是怎样制成的》这篇文章,还被收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

 

枪榴弹制成后,张毅甫又主动找吴运铎,建议将82追击炮弹由曲射改为平射,方法是在炮座上装上撞针,在炮弹装入炮膛后,利用炮弹落下时本身的重量击发,发炮前,测量好距离远近,调整好俯仰角度,即可直接命中敌人的碉堡,不需要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去运送炸药包,从而大大减少了人员的伤亡,这在我军的攻坚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张毅甫遵照上级指示,将炮弹厂设备分散转移打了埋伏,吴运铎也因另有任务而离开苏北。此后蔓他们才停止联系,但两人在兵工战线上结下的情谊,尤其对“两战”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载人苏北老区的革命史册。

 

录自《水乡志士——纪念张毅甫先生百年诞辰专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