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默默无闻的兵工奇士——(陈宗彪)

原建湖县政协委员张毅甫从事新四军兵工史迹追记

发布日期:2014/5/19 15:40:57  阅读:2813  【字体:
 

 

抗战时期,盐阜地区是新四军军工生产的主要基地。原建湖县政协委员张毅甫在60多年前,为新四军试制81-82追击炮弹,被誉为新四军军工线上的一名奇士。

 

张毅甫,1900年生于建湖蒋营镇的荀舍村,16岁起即与机械打交道,从修理到制造,整整干了一辈子。198312月谢世,终年83岁。他生前是建湖二轻机械厂职工,曾任县政协二~五届委员。

 

国庆50周年前夕,张毅甫的长子、当年随张毅甫一起试制炮弹、修理枪械的张景福专程从无锡来盐,将他父亲保存了近半个世纪、当年由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司令部军工部长戴启华签发的军工器件转移证书,捐献给新四军纪念馆。从这份珍贵的文物上,我们翻开了张毅甫在抗战时期不顾生命危险,不怕举家被杀,专心从事新四军军工事业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面对死亡,他义无反顾接受任务

 

1941年初,刘少奇、陈毅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争极为残酷,新四军的装备仍然十分低劣,尤其是武器弹药匮乏。1941年春,军工部部长韩振纪、副部长孙象涵了解到张毅甫精通机械修理制造的情况后,专程前往建阳登门访问,请他为新四军试制81-82追击炮弹。试制炮弹,在生与死之间仅一步之遥,面对生死,张毅甫这个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的七尺汉子,在民族的正义感和抗侮责任感的驱使下,带着16岁的长子张景福义无反顾地接受了炮弹试制任务。自此,他从设计到摸索,从制模翻砂封精加工,从安引信到填火药,都亲自动手。7天后,他将试制的—批炮弹送到新四军军工部的军工厂,验收合格。张毅甫父子即被军工部留在刚刚创建的榴弹厂工作。在厂期间,他结识了军工厂的吴运铎。他们吃住在一起,共同研制了化铁炉子、造型箱、冲压机、收口机等设备。这些自造的设备,虽然都是以人工为动力,但在战时的特定条件下,解决了新四军兵工生产设备奇缺的燃眉之急。

 

大敌当前,伤点皮肉算什么?

 

19417月,日伪军对我盐阜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盐阜各地军民到处进行着反“扫荡”的准备工作。为了掌握敌人动向,保护刚刚建立的新四军军工厂,张毅甫一边以厂为家,加紧军工生产,一边让长子张景福到敌占区的边缘地带打探消息。年仅16岁的张景福,赤着一双脚跑了四十多里路,终于打听到驻扎在兴化宝应附近的日伪军正从水路由西至东向建阳、盐城方向移动,并有部分日军已到蒋营的消息。得到确切的情报后,张景福马不停蹄地把敌情送到军工部的炮弹厂。遵照指示,张毅甫父子把军工厂的机器,已装好火药的成品炮弹作了坚壁,把毛坯的炮弹藏到河中。由于疏散及时,军工厂的人员、设备在敌人“扫荡”时均免于一难。张毅甫在炮弹厂疏散隐蔽期间又全力为地方民兵修理抢械。修理枪械没有车床不行,到敌占区域购买更是一件难事。张毅甫土法上马,自己试制车床。

 

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张景福深情地告诉笔者:车床所有大小零件都是他父亲浇铸,为使床面平整光滑,在没有刨床铣床的情况下,只好用凿子凿、锉刀锉。妈妈看到我和爸爸的两双手,磨得像大锉一样粗,心疼地说:这行当真伤皮骨啊!爸爸却一本正经地说:“大敌当前,新四军在前线流血牺牲,我们在后方伤点皮肉算得了什么?”就这样,在张毅甫父子的辛勤努力下,抗战时期盐阜地区的第一台用手工制作的车床在建阳的商家庄诞生,不久,建阳县(建湖县原名)县长和新四军三师八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闻讯赶到张毅甫家祝贺,并请张家父子出山,带动马厂铁匠工人造枪抗日。张毅甫当即表态,凡对抗日有利的事,一百个支持。在没有枪管的情况下,张毅甫就用钢元打孔,来复线则由张景福负责制作。后来,张毅甫父子造出的这种步枪被命名为“马厂造”步枪,曾得到三师师长黄克诚的称赞。如今新四军纪念馆还展有从地下挖出的这种“马厂造”步枪的器件。

 

临战时,他完成了一个特殊使命

 

19459月,抗日战争已进入全面胜利阶段。然而盘踞在苏北淮阴、淮安地区的国民党顽军拒不投降。为此,新四军三师决定发起两淮战役。916,攻击清江(淮阴)的战役打响。谁知有一批82炮弹无法装入炮筒,前线将士心急如焚。无奈之中,军工部只能从前线将这批炮弹撤下,派出30多名战士,肩挑120枚炮弹,连夜步行数十公里,将炮弹送给已搬迁到阜宁陶三庄的张毅甫家检验。

 

根据当年参加检验炮弹的张景福介绍,当天夜里,三师为了保证这批炮弹的及时返回,同时也为了保证陶三庄村民的安全,对陶三庄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张家父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炮弹检验的。结果,送来的炮弹因外径全部大了一皮,装进弹筒时筒内空气难以排除而使下行速度缓慢,带来撞针无力,导致炮弹打不出。毛病找出后,张家父子冒着极大的危险,拆除了炮弹上的一根根引信,再将每颗炮弹外皮锉去一皮,重新填入炸药后,又连夜送回清江的前沿阵地,在解放两淮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两淮战役后的19467月,国民党飞机到阜宁益林地区轰炸,投下一枚800毫米直径的未爆炸弹,引起附近群众的惊恐。张毅甫父子受军工部委托,前往现场将炸弹运到空旷地带,拆去引信,从而确保了当地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

 

据了解,新四军三师十二纵队在解放淮阴、淮安、涟水、益林的战斗中,都使用了张毅甫父子亲手改制的81-82炮弹。19478月,叶挺城(盐城)战役打响前,张家父子主动为十二纵队先后突击完成了100多挺机枪镶子弹膛的任务,使处于报废状态的机枪又恢复了战斗力。194712月,十一纵队和十二纵队转战苏中,根据当时国民党军队企图对盐阜区进行报复“扫荡”的局势,十二纵队军工部长戴启华果断作出疏散军工厂的决定。为保证张毅甫父子和军工器械的安全转移,戴启华亲笔签署了转移证书。过后由于千变万化的战事局势。张毅甫在与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停止为部队制造炮弹的特殊任务,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服务于地方机械制造行业,直至辞世。

 

录自《水乡志士——纪念张毅甫先生百年诞辰专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