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草堰口走出去的我军炮兵指挥员李庠厚(游育林)

发布日期:2014/4/14 14:42:52  阅读:3158  【字体:
 

 

李庠厚,1939年参加革命,从延安八路军炮兵团教导营和个案军事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先后任延安炮兵军事学校教员、主任教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炮兵部队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等职。1952年率部赴朝作战,此后历任志愿军炮兵十八团团长、军委炮兵八师副参谋长、炮一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广州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广州警备区副司令员、广东省军区副参谋长、顾问(副军职待遇)等职。为表彰李庠厚同志在战争年代的功绩,1955年国防部授予他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19187月,李庠厚出身在上冈镇草堰口社区东冈村(原草埝公社李村大队)一组的一个农民家庭,贫寒的一家倾其所有让他进了南京师范学校读书。向往光明、追求进步的他,于1939年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一去没了消息,家人只知道他可能去找共产党,但去向何方,无人知晓。3年后,过多的死讯传言,让家人失去了打听寻找的信心,确信他已在战乱中丧身,每年为他焚化纸钱。到了1948年夏天,李村收到了一封来自外地的信,信封上写着“李庠厚家中收”字样,当时李庠厚的姓名已鲜为人知,无法投递,还好一个名叫李立阶的人看到此信,知道李庠厚家庭情况,才得以使信转到李庠厚家中,信上虽然只有“不要回信,等到湖南再写信”一名话,但是得知失去音信9年的李庠厚还活着,全家人个个高兴得热泪盈眶,左邻右舍奔走相告,整个李村的人都之高兴。其后家人才知道,当年一起投身革命的人中仅有他一人几经辗转来到抗战的大后方武汉,又从武汉到了延安。一到延安即投入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中,再到后来,担心家乡成了敌战区,不敢写信,随部队到了湖南过后,才下定决心写信回家“投石问路”。一直到从朝鲜战场回国以后,才和家乡恢复正常联系。

 

李庠厚参加革命以后,基本都在炮兵部队工作。在延安炮兵学校担任教员、主任教员期间,他呕心沥血,辛勤执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军炮兵建设作了积极的努力,培养了一大批炮兵骨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李庠厚担任炮兵一线指挥员,他历经艰险,排除万难,搜寻武器,扩充军队,为炮兵的发展壮大竭尽全力。他带领所属部队先后参加了著名的四平攻坚战、三下江南、辽沈、平津等战役,以及解放太原等战斗。在战斗中,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亲临前线,指挥若定,克敌制胜,屡建战功,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赴朝作战期间,参加了云山、突破临津江、智陵洞北山、水轮里东山、保卫开城以及夏季反击等战役战斗,他指挥果断,英勇善战,表现了爱国主义战士、国际主义战士的高尚品德和优秀的军事指挥素质。朝鲜回国后,他长期在广东工作,始终保持和发扬了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尽职守,从严治军,废寝忘食,勤奋工作,为部队、民兵和海防建设作出了贡献。十年动乱中,李庠厚坚持真理,爱护同志,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改革开放以后,他坚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离休后仍保持革命晚节,关心部队和国防建设,表现了一位老党员、老干部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从家乡走出去以后,李庠厚只是在1970年回过家乡一次,尽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他跑遍了左邻右舍,看望了所有大、小队干部,和乡亲们拉家常、谈农事,讲心里话,不摆架子,不说大话,对家乡人民充满感情,获得家乡人民的一致好评。离开家乡时,他还专门要求弟弟李勤厚找了豆种、瓜种带回广州,在院子里种植,自己食用,并一再写信要求弟弟向家乡父老表示永远不忘故土的养育之恩。

 

1988922,李庠厚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70岁。在隆重而又简约的悼念仪式上,部队给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