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乔冠华研究 > 正文

《才情人生乔冠华》激扬文字(1)(罗银胜)

发布日期:2013/11/11 16:42:27  阅读:1628  【字体:
 

 

    19393月初的一个下午,香港街头出现一份新出版 的晚报,名叫《时事晚报》,四开一大张,共四个版面。人们争相购阅,都为它的社论所吸收,感觉到它“不是一般的精彩,而竟是非常非常精采。”   

 

此后每天一篇,从文风上看, 作者是同一人。到了时候还没有读,不少人茶饭无心。   

         

这位引起众人瞩目,写下绝妙之文的作者,就是我们的传主--乔冠华。   

 

31的社论题为《马德里的陷落》,乔冠华饱含激情纵论西班牙内战。34,他写了一篇《国际新动向--论英苏接近》,文章提纲挈领地指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爆发之 前的一个点穴,而这正是理解当时局势的关键。   

 

其时正处在历史紧急关头,乔冠华敏锐地觉察到:重大的剧变正在酝酿之中,而和平还是战争就处于十字路口,就看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那些领袖如何操纵。纳粹德国的头目希特勒以反苏姿态出现,玩弄手腕,把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理戏耍于股掌之上。他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侵略弱小国家。而苏联虽然表示,愿意作出一些努力,英法总是歧视相待,只在万不得已之际,勉为其难地恢复了英苏谈判。然而终于因循苟且,毫无诚意,铸成大错;人类的一切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期而至。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历史!   

 

而那时能明确指出这一真相的人,真是凤毛麟角。西方记者虽见多识广,但也有他们的局限。唯独乔冠华,以他东方式的智慧,丝毫不差地将它点破,这能够不让人醍醐灌顶吗?   

 

为了将英苏关系清晰地呈现给读者,隔了数日,乔冠华又撰写社论。在这篇文章中,他干脆将一幅欧洲地图,摊在人们的面前,俾助说明真相,从而让人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真实的细节。他写道: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暴行,“使伦敦失望”,同时,法国要求增造的潜

水艇舰队,已超过英法海军的限度,“是对英国的一个警号”,法国国家银行沙赫特之辞职,意味着“伦敦的资本和柏林的刺刀”之间的“合作的路径”中断、“共同发展东南欧的好梦消逝”,据派赴柏林专使报告,德国政府不同意英国在东南欧从事经济活动,而随着西班牙问

题的急转直下,德国东进政策之转向,“德国在西方的活动日益明显”,近来已有德 意两国在地中海联防的消息”。   

 

乔冠华不慌不忙地摆事实,使不甚了解细节的读者有所了解,消解他们的蔽塞。在叙述 了这些真实的细节以后,他的社论自然而然地引出论断:   

 

“图穷而匕首见。在事实面前,英政府才又从新英美关系考虑,目前的发展只是一个开端,而其中还免不了无数的波澜。”   

 

这种循循善诱、犀利独特、见解超前的时评,只有乔冠华才能写就,他是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才华、自己的生活来书写的。   

 

乔冠华学贯中西,具有良好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素养,富有诗人的气质,他能够用充满诗意 的

 

语调来撰写国际述评,如同史诗般丰满。他在1939313日发表的《谜一样的马德里》, 分析了马德里保卫战的内部危机,通篇没有枯燥的言辞,在结尾处他激情迸发:

  

“西班牙是一个生长橄榄树的地方。冬天到了,橄榄树的枝枝叶叶化为泥土。但是谁又能担保现在变成橄榄树田的肥料的战士的骸骨,不在那历史的春天到来的时候,又生出青葱的果实,来点缀那明媚的半岛呢。”   

 

这分明是诗,我们可以看出乔冠华是用诗的心情,诗的笔调,诗的语言来写这些社论,而这些社论充满了诗的氤氲。这是一个产生史诗的时代,乔冠华生逢其时,以诗人的精神、诗人的风貌来创作史诗般的宏大之作。   

 

在此期间,乔冠华写下了题为《地中海是欧洲近代史的一面镜子》,也富有激情,生动具象 。他在文章中带领读者环绕地中海走游一圈,他说:   

 

“从东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直至那军舰云集的直布罗陀港止,全程三千海里……如若意大利要控制地中海,它非控制直布罗陀不可,因为它是一个贸易的国家,它的原料必需自外来,而这一入口的最主要的渠道,是直布罗陀,如若直布罗陀被英国封锁了,意大利会饿死。”    

他又说:   

 

“我们再来看大西洋的波涛,我们就会发现,西班牙不但有它的摩洛哥在军事上的利用 ,且在西非还有加那利和伊夫岛以及黄金河等西非的陆地。这些地方都可以造出或已经造出优秀的潜水艇拓展地和空军根据地。……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大西洋航海有被逼着放弃的可能。谁先占好望角,航海就百分之百的安全。”   

 

乔冠华在文章中,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分析形势,使读者在了解了异邦的地理知识的同时,更主要是让人们了解当前形势各个侧面,即分析了敌人的弱点,又道出了敌人的长项,既说明英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又对未来寻求出路。因此,乔冠华在文章最后写道:   

 

“只有民主才能保卫民主。现在西班牙的政府军还有几十万被幽禁法国,而半岛上的烽烟,亦未完全熄灭;阿尔巴尼亚的战士,一部分在深山中和法西斯战斗,英国需要的是一个惠灵顿和劳伦斯。不然,即将全部英国的军队集中,填满地中海亦救不起人类文明这个摇篮。”    

思想的深邃,说理的精当,文采的魅力,处处闪露出乔冠华的才华,他的国际述评也少学院 气,文字非常漂亮,这是社会上所公认的。   

 

乔冠华在《英苏谈判与德意同盟》一文,仍以犀利的文笔指出:“去年10月以来,欧洲的和平与秩序,建筑在一个虚幻的城堡上,……在这个城堡下面,呻吟着1500万的捷克人,2400万的西班牙人,再下面则有670万的奥国人。”他还在题为《英国人民怒吼了》的文章中 ,道出一段非常精彩的议论,有力地驳斥了绥靖政策,他说:   

 

“英国的人民再也不能忍耐了。适应着英国的历史传统,他们由情而激昂,而终于怒吼了。这一潮流压迫着张伯伦,不得不三月十七日起一改以前的态度,表示他对于捷克事件的愤怒,他没有提出任何反侵略的具体方案。愤怒是抵不住刺刀的。”

   

这时期,随着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被占领,随着西班牙和匈牙利加入以德意为首的轴心国阵营,情况变得日益明显:英国等西方列强(即同盟国)必须和苏联联合起来,以便制止进一步的侵略。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国际知名政治家邱吉尔曾说过:“结成大联盟的关键是和苏联达成谅解。”就苏联政府方面来说,它非常乐意这一“谅解”。而其时执政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听任希特勒的蛊惑,竟然一厢情愿的施放和平烟幕,使欧洲各国丧失斗志,陷入虚幻的和平烟雾之中。   

 

乔冠华的这篇述评,就正中要害地刺破慕尼黑协定的虚伪性,指出它不过是一个 “虚幻的城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   

 

乔冠华撰写的社论以理趣见长,又富有层层推进的逻辑性,十分耐读。他在同一篇文章中入木三分地指出:“如若两个独裁者维持不了,最后过渡也应该维持一个独裁者,这是伦敦在捷克事件的打算。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旧的创伤未愈,新的事件又来临。47晚 ,意大利无丝毫的借口,进攻阿尔巴尼亚,阿皇后产后三日,被逼迫着要仓惶出走,这是不能容忍的侵略行动,这对于英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刺激,是可以想见的。但是奇怪的是当事件爆发之日,张伯伦还在苏格兰钓鱼,而英国的军舰,不管是从阿风声自4月起已日紧一日 ,意国的军舰早在亚得里亚海集中,英国的军舰还散布在地中海的两头。这是不是有意的部署,只有将来的历史学家才能解答了,……终究是烛影摇红,千秋疑案。如若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民再不起来说话,那就等于说,我们这一时代的文明已经中止了作用。”在这里,他的比喻用得巧妙,恰如其分,语气又是那么非凡,可谓势如破竹。接着,他又笔锋一转强调,“西班牙996天的斗争,充分地证明了一个民主的国家的确可以保卫自己”。然后最后是“英法绞死了共和西班牙”,迎来专制的法西斯政权。这时,乔冠华慧眼独具,告诫英法切忌过早高兴,他指出:“在这一个意义上,法西斯并没有打进马德里,而是打进了伦敦和巴黎。”这正是对当时英法两国政府奉行的绥靖政策的正告,他分析得如此丝丝入扣,发人深省。   

 

乔冠华在文末以气贯长虹、诗情勃发的语言来结束全文,他大声吟唱:   

 

“约莫1900年以前,当纳撒人耶稣绑赴十字架,穿过十字架,穿过耶鲁撒冷的街道,有些妇人为他哭泣的时候,他曾骄傲地对她们说过:‘耶鲁撒冷的妇人,你们不要哭我,请哭你们自己吧!’今天,我们可以同样说:不要为马德里哭泣,请把你们的眼泪,洒向巴黎和伦敦去吧!马德里是永生的,它活在现在与未来为民主而斗争的人民的心中。”

   

乔冠华的国际述评旁征博引,分析细致,语言生动,譬喻形象,因而读起来声情并茂,感觉 很美,容易为读者接受。   

 

193910月,乔冠华在《中立国决定欧战的命运》一文中把美国与苏联两个国家,比作“今天在这个世界当中耸立着的两座历史的斯芬克斯”,说它们“一座是华盛顿,一座是莫斯科”,然后非常形象地说:“随着历史波涛的倾泻,这两座斯芬克斯迟早会说出话来,那声音是决定的。”他在文中把美苏这两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未及时表明明确态度的国家喻作 “斯芬克斯”,既形象又贴切,使人们对这两个国家的迷茫费解的态度跃然纸上,接着一句“历史 的波涛的倾泻”,又豁然开朗,便于人们的理解。   

 

同样,乔冠华在《西线终于爆发战事》一文中,更是风骨雄健、气宇轩昂,他在列举了许多战事后说道:“山雨欲来,地中海大有西风即起之势”,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同盟国已发起对轴心国的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发生重大转机。   

 

随后,乔冠华撰文《欧洲战争已发展到世界的前夜》、《法国的崩溃》等同样文采斐然,引人入胜。如“马其诺的偶像崇拜”,法国“波尔多的政府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英吉利海峡流的是大西洋的水”、“在大西洋的彼岸耸立着资本主义世界最坚强的城堡——美利坚”。乔冠华在纵观二战全局后断然下语:“万木无声待雨来”,意谓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必将以摧枯拉朽之势,回击敌人。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