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乔冠华研究 > 正文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二部分第4节负笈日德(1)(罗银胜)

发布日期:2013/10/22 9:58:22  阅读:1514  【字体:
 

 

    在旧中国,流行着大学“毕业即失业”的说法。这时,乔冠华面临着这样的窘境,毕业后到 哪里去呢?   

 

没多久,钱稻孙先生出现在乔冠华面前了。钱稻孙是一位大翻译家,精通音乐、戏剧、美术、医学,还擅长日、意、德、法文,曾教过乔冠华日语。他给乔冠华出主意,让他去日本留学。   

         

乔冠华听了以后,心里思忖着,一方面他想研究中国近代史,另一方面在他内心深处他很想出去看一看,所谓资本主义到底是怎样一个情况?所以在乔冠华一番思考后,就决定自费到日本去留学。那末路费又如何解决呢,因为他的功课好,就由清华大学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获得。但是,更确切地说是由钱稻孙先生出面,与官老爷交涉而办成功的。对此乔冠华 是非常感激先生的,虽然钱后来一度失足过。   

 

出国之前,乔冠华回乡探望父亲,路过盐城时,遇见了清华老同学胡乔木。胡乔木也是甫从北平回家不久,经中共盐城县委书记嵇荫根的介绍,于1932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负责主编《海霞》半月刊,只是他不便出面,请乔冠华的长兄乔冠军担任主编。那时,乔冠军在当地做小学教师。出了三期以后,胡乔木改办报纸性刊物,名叫《文艺青年》,每期八开四版一大张,销路不错。   

 

应胡乔木之约,乔冠华翻译了日本左翼作家小林多喜二的短篇小说,还有国际知名人士爱因斯坦、柯勒惠支夫人等人的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公开声明,也发表在这个刊物上。   

 

乔冠华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后,即乘船经南通去上海,住在侄儿乔宗秀家里,待办妥出国留学 的手续,年轻的乔冠华便踌躇满志,远渡重洋,东去扶桑。   

 

其时已是初秋。一天早晨,阳光明媚,凉风习习,乔冠华身揣清华大学的毕业文凭和成绩单,手提简单的行箧,由他的侄子送行,来到上海汇山码头,乘坐远洋轮船,赶赴日本。   

 

这是乔冠华第一次坐海轮,大海瑰丽的风光,海鸥尽情的欢唱,使从未真正领略过大海魅力的他,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大声吟诵起赞美大自然的诗篇。然而为了安全起见,他很快平静下来,恢复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古典诗文集,不时地浏览重温。在旅途中,他还认识了当时国民党驻日使馆的几位工作人员,他们向乔冠华介绍了日本的风土人情。   

 

几天的海上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乔冠华如期到达日本神户港,然后转乘火车来到东京。   

 

当时的东京,正经历数年前大地震的灭顶之灾,磨难之中却又如“火中再生的凤凰”,逐渐恢复往日都市的气象。犬牙交错的街道,灯红酒绿的日本料理铺子,一派喧闹繁杂。听着满街踢的木屐声,乔冠华似乎有一种预感,东京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   

 

中日两国毗邻而居,路费也比较省,那时去日本留学的人多,所以住处很紧张。乔冠华找了家“学旅”(即学生公寓,日本有些房主将多余的住房出租给外国留学生,并承办租客的伙食和一般生活照料),在东京帝国大学附近的大红门,租费较便宜,是与邵鸿书(国民党元老 邵力子的侄子辈)合租的。

 

东京帝国大学,是享誉日本的一流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其建筑气派不凡,错落有致的教学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芳草萋萋的绿地,颇引起乔冠华的好感。这天,他来到学校教务处,递上有关证件。一位工作人员接过就问:   

 

“你是中国清华大学毕业生?哟,成绩考得不错嘛。”

  

乔冠华未置一言。

   

“好吧,你就读研究生!”工作人员快人快语。 

 

于是,乔冠华免试直接当了帝国大学的研究生。

   

乔冠华的日语在国内时就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到了日本经过一段时期,日语更加流利了,他可以娴熟地阅读各种日文著作,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无所不包。不过,他比较喜欢读康德的书,所以他选修了桑默教授的课,对康德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研究,集中 在这段时间,而桑默教授则给他学业上不少帮助。 

 

刚到日本,最苦的是不习惯吃日本的饭菜。乔冠华常到外面找能吃的东西。附近有一家食堂,供应的客饭比较可口,他常去那儿就餐。而中国留学生也时时聚在那儿,他夹在中间,高谈阔论。乔冠华觉得,一个人出门在外,互相之间交流信息很重要。   

 

这期间,乔冠华迷上了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那些名著中所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吸引了他。特别是托尔斯泰的《复活》,他爱不释手,他读的是英文版,作品给他 的影响很深。   

 

他住的房子临街,每天晚上看完书之后,万籁俱静,他常常把灯熄掉,让窗外的灯光映进室内,他一个人坐在桌旁,闭目沉思,反复回想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同时思考自己亲眼看到和听到的事情。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