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文明楷模 > 正文

国家一级研究员著名微生物学家家、生物制品专家陈延祚

发布日期:2013/5/22 9:22:03  阅读:8658  【字体:
 

 

 

陈延祚,191710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上冈镇。1943年毕业于国立医学院。曾先后在重庆中央医院、昆明中央防疫处任职。1946年,他考取公费留学,于次年赴丹麦国家血清研究所专习微生物学、生物制品制造与检定。新中国成立后应邀回国,就职于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历任检定科长、生产科长、总技师(卫生部任命),并兼任大连医学院副教授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直至1979年拨乱反正后始恢复主任技师职称,并先后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副所长、顾问。与此同时,还先后担任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会细菌、毒素和血专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生物学会理事等职。

 

满心学习  刻苦钻研


1934年考入江苏著名中学——苏州中学的陈延祚

 

青年时期的陈延祚勤奋好学,在中学时就是天资聪颖的高才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尔后在重庆中央医院任内科医生。他的老师前重庆医学院院长钱慧教授称,他是当时重庆中央医院首位主张用中文书写病案者。1946年,陈延祚参加全国留学生统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际上颇负盛名的丹麦国家血清研究所,专习微生物学和生物制品制造与检定。


陈延祚1947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普通病理研究所深造。

他到丹麦后,被安排在哥本哈根大学普通病理学研究所K.A.Jensen处当研究生。严森教授是当时国际上从事结核菌研究最负盛名的学者。陈延祚首先被安排到国家血清研究所的卡介苗室学习。

 

遵照安排,他首先去血清研究所学习BCGPPD的生产和检定、菌种特性和保管4个月,逐渐了解到该所有几个部门是国际上的领军科目。一个是肠道细菌,主要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主持人是考夫曼和所长欧斯可夫。另一个是国联(WHO前身)在该所设立的抗毒素国际标准化中心,中心主任N.K.Jerne,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还有一个是用胃酶消化法提纯抗毒血清。于是他下定决心,不读学位,留在研究所学习生产技术,从头由培养基制造做起,兼做多项工作,包括临床化验(哥本哈根各大医院乃至全国各地疑难杂症)、细菌病毒、小动物繁殖管理、马匹免疫采血、血浆分离等,无所不学,务求日后回国成为能应付各种需要的一位通才,一心投身生物制品的研究。陈延祚把生产方法、数据、收获率、纯度记录在本子上,为回国后开创研究事业打下基础。

 

报效祖国  艰辛创业

 

1948年,陈延祚在国外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他以赤子之心、爱国之志开始办理回国手续。新中国成立后,陈延祚应邀回国,到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

 
1949年回国前,陈延祚摄于哥本哈根。

 

在大连8年,他忘我地勤奋工作。在抗美援朝期间,为满足前方部队的急需,他兼管大量抗毒素浓缩提纯并制作为成品的工作。与此同时,为抵抗美国对进口物资的海上封锁,他还研制成功赛兹式除菌过滤板,为国家和军需解决了燃眉之急,及时完成了抗毒素生产任务,并获得了旅大市和东北人民政府个人奖。抗美援朝期间,大连所提供的各种抗毒素和类毒素(白喉、破伤风和4种气性坏疽)就是按国际中心的标定方法来定效价的。4种气性坏疽制品国内仅大连所免疫室能生产。大连所在抗美援朝期间,为赴朝作战的部队提供了国内最大份额的防疫用品。其次,根据大连大企业学习苏联的经验,他协助所领导组建生产科,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掌握全所生产科研计划的实施,使生产与检定不致脱钩,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为我国其他生物制品所生产科的组建树立了样板。在筹建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工作中,他协助领导对生产的设计和布局,按不同产品对室内技术设计和特殊要求都做了精心仔细的安排,从而使建成的新所既符合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又能达到国外同类生产厂所的设计标准和水平。

 


    为表彰陈延祚为抗美援朝作出的杰出贡献,1951年12月20日,旅大市市长韩光为他颁发的奖状。

 

心系科研  成果丰硕

 

从大连所迁来成都后,因反右运动的牵连,他不再管行政事务工作,只专心从事研究和指导有关钩端螺旋体、痢疾噬菌体、伤寒杆菌(Ty2la活菌苗,OMP的研究和一种新的抗原θ的发现)、变形链球菌和破伤风杆菌毒素类毒素等研究,并取得优异成果,先后获得卫生部等多个奖项。

 

陈延祚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国外留学期间,就曾研习过有关钩体工作。随后在50年代初又曾于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协助中国科学院学院部委员、著名微生物学专家魏曦副所长管理和指导钩体研究室工作。

 

1958年夏收期间,四川温江地区农村爆发了一次史无前例、原因不明的特大瘟疫。众多的青壮年集体夏天收割早稻,突然病倒,高烧咳嗽,并每每伴有咯血,致肺大出血死亡。至8月中旬,疫情发展到了高峰,对本病病原学的探索仍然不明。陈延祚在一次与所领导的偶然相遇和交谈中,道出了他对这次疫病病原学的见解,“可借鉴1954-1955年英军在马来亚丛林中作战时所经历的类似病症,如两地患者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征,大批患者仅限于农村,有涉水经历,呼吸道症状显著,咳嗽并伴有血痰,但少见有黄疸,应当考虑为钩端螺旋体病”。第二天,即815日,所领导派人送来疫区12例患者的全血样本,要求尽快进行检验,找出病原。他承受着“右派”的政治压力,毅然投入病原探索,不顾疲劳,连熬几个不眠之夜,终于在816日第一次获得阳性血清学试验结果,接着于827日和93日又分别获得了动物接种试验和直接培养试验的阳性结果。93日,经同行评议并讨论由领导作出决定,确认这次疫情是钩体病引发的特大流行,并最终找到有效的防控措施,挽救了大批患病农民的生命。

 

在那次疫情中,陈延祚首次由患者赖安华的血液标本分离得到的钩体病原菌株,经多年反复证明系一个新的血清型别(被称为赖型体),其在临床上的独特表现从未见于教科书中的叙述,是一种新的临床类别——肺出血性无黄疸型钩体病,或称肺出血型钩体病。后于198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WHO/FAO钩体参考和研究合作中心》确认赖型钩体菌株为国际上一个独立的新血清型别,并获永久收藏。

 

1958年温江钩体病大流行,使原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魏曦学部委员所领导的钩体菌苗研制加快了步伐,研制出兔子血清钩体菌苗。但由于内含异种蛋白兔血清,经过3年的应用,发现被注射人群大量出现过敏反应而停产。1963年,卫生部下达文件责令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及早解决钩体菌苗引发的人群过敏性问题。所领导决定由陈延祚提出攻关方案,由北京检定所、上海、武汉、北京和成都五个生物制品所有关人员组成联合小组进行研究。在陈廷祚的参与下,经通力协作,历经8个月,研制成功以人胎盘为原料,不含兔血清蛋白的全新钩体菌苗,又经多年在疫区的大量人群注射,效果良好,未见有不良反应,为国际上首创,于1978年获北京科技大会集体奖。

 

 

奉卫生部之命,1964年由5个所的同仁组成钩体菌苗攻关组,在陈延祚(中排右二)和赵永林同志(中排右一)的主持下,经过8个月的奋战,终于研制成功一种全新的菌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甩掉用兔血清生产钩体菌苗的国家,由此5个所各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这是全体成员在成都工作结束后的合影。

 

此后,在他的指导下成立了国家科委批准的绿脓杆菌专业实验室,于1984年研制成功冻干绿脓杆菌免疫血浆,为防治烧伤绿脓杆菌感染提供了有效手段,获1984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研制成功绿脓杆菌20型国际分型血清,并发现其中三株为我国发现的三个新的国际血清型别的绿脓杆菌,198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与华西大口腔医院合作研制成功曾引起龋齿的变形链球菌的血清分型,于1990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陈老离休后,被沈阳协和生物制药厂聘为首席顾问。在他的指导下,该厂开发成功世界上第一个用金葡菌C型肠毒素超级抗原制成的抗癌新品——高聚生。20008月,他在美国勒特格斯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宣讲,获得与会科学家的好评。

 

由于陈教授知识渊博,科学实践丰富,在耄耋之年,仍然指导所里技术人员在钩体(诸多方面,尤其是试制成功合成培养基和因子血清,前者属国内首创,后者属国际首创)、绿脓杆菌(治疗血浆的研制和应用,以及3个新的国际血清型的发现)、伤寒菌(Ty2ql活菌苗的试制、OMP的研究和一种新的抗原θ的发现)、变形链球菌、痢疾噬菌体 (喷干品试制)、破伤风杆菌(毒素、类毒素)乃至我国各种抗毒素的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本文出处:《四川卫生年鉴2005》医林人物(第349——351页)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