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丘东平研究 > 正文

丘东平烈士生平(《建湖县志·人物》)

发布日期:2011/10/17 16:47:55  阅读:4006  【字体:
 
 
 
    丘东平(1910~1941),幼名潭月,学名席珍,东平乃其笔名。广东省海丰县人。中国“左联”早期的军事军事文学家、报告文学家和小说家。
 
    民国13年(1924)入海丰县陆安师范读书。民国15年,参加海陆丰武装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彭湃的秘书。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被迫去香港,作过船工,当过报社校对。“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十九路军,从事抗日救亡宣传。“一二八”抗战时,丘在该军某部负责政治鼓动工作,组织战区民众参加战地服务,并参加翁照垣旅固守吴淞口炮台的战斗。后来他为翁整理了《淞沪抗战记》一书,自己也著有《一二八抗日战争回忆》。十九路军奉调查福建打反共内战时,他离开部队,去香港与友人合办《亚细亚》月刊,宣传抗日救国主张。他的处女作《梅岭之春》发表在该刊第一期上。该刊共出三期就被迫停刊。不久,回上海参加“左联”,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以海陆丰斗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通讯员》就发表在这一时期。民国22年“福建事变”时,他是受十九路军委托同中共中央联系的人员之一。民国24年,为了研究日本和苏联的新情况,他和朋友赴日本考察,并参与东京的中国“左联”活动,与陈辛仁同为“左联”干事。当时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看了丘的几篇作品后,写了《东平的眉目》一文。文中说他在东平作品中“发现了一个新时代的光彩,我觉得中国的作家中似乎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人”。当丘得知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便和陈辛仁于民国25年回到上海,准备去苏区。由于地下交通中断,转道香港,遇到中共中央派在那里的代表宣侠父,宣要他留在香港、九龙帮助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因为其时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和李济深等在宣的推动下,已组织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仍以“反蒋、联共、抗日”为宗旨,并办有报纸、杂志,丘协助筹办“半岛书店”,出售国内外进步书刊。“两广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他又回到上海,在鲁迅等63人发起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署名,积极参加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
 
    抗战爆发后,他随董必武去汉口参加新四军,先在战地服务团工作随粟裕率领的先遣队挺进江南敌后。不久,任一支队敌工科长兼陈毅的对外秘书。韦冈首战告捷,他撰写了《截击》一文。这篇特写展现了江南处女战的经过,连同他写的《把三八式枪夺过来》等报告文学,由军部编印成《向敌人腹背进军》的小册子。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盐城后,丘担任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教导主任。
 
    1941年7月,日伪对苏北发动第一次大“扫荡”,他和孟波、许晴等率领该院二队转移。途经县境北秦庄时,于24日拂晓,与“扫荡”之敌遭遇,他只身担任后卫,掩护师生撤退,壮烈殉国。陈毅将军惊闻噩耗后,不胜悲痛。当时延安文艺界70余人集会悼念丘东平,胡风等作家亦撰文志哀。
 
    遗著有《浓郁的梅冷城》、《第七连》、《给予者》、《在茅山下》等。建国后,被收入《丘东平选集》。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