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追寻往日的足迹——陈庭元遗孀及子女寻访建湖纪实

发布日期:2011/10/17 16:45:54  阅读:4031  【字体:
 
    一从大地起风雷。33年前,一场席卷全国的农村改革,把农民引向福祉,而引领这场改革的带头人安徽省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就是我们建湖人。陈庭元支持、保护、推广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先驱,曾受到邓小平的高度评价。陈庭元2007年病故,如今他的遗孀、子女按照他的遗愿于国庆节期间,从合肥一路寻访来到水乡建湖——
 
追寻往日的足迹
——陈庭元遗孀及子女寻访建湖纪实
 
王学言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老陈入党65周年,国庆62周年,我率子女专程寻访陈庭元的出生地,这是我们全家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陈庭元的故乡,这次寻访是我们全家了却老陈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回故乡的遗愿……”七十九岁的陈庭元的遗孀缪慧文老人告诉笔者这次全家来建湖寻访的目的。
 
    接着她讲述了陈庭元生前告诉她的自己出生之地建湖的一件件往事,看得出,老人是那样的动情与感慨。
 
    “他说,建湖是革命老区,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抗战时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老陈1925年出生于湖垛镇南郊的镇南乡(今建湖县近湖镇镇南村长沟一带),1932年至1942年在镇南乡私塾读书,后在家乡务农,不久参加革命,先后任镇南乡财粮主任、青年主任,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月至1955年2月先后任镇南乡支部书记、建湖区区委、副区长、区长,1949年2月随盐阜机动干部大队南下,到安徽省工作,一干就是60年。听他本人说,60年中只回故乡一次,仅2天时间,其余时间全部献给了安徽人民,1994年离休了,后来也因身体原因,未能回到他的故乡。在他参加工作的60年的人生风雨历程中,他虽然回乡甚少,但他思念家乡,怀念埋葬在苏北的父母。”
 
    陈庭元,作为推动农村改革的带头人,曾受到邓小平、万里等中央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从1986年起,担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党的十二大代表和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特别是在凤阳县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全县范围内落实农村经济责任制,带头积极推行‘大包干’,并支持保护小岗村包产到户,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作为中国改革与创新的第一位人物。
 
陈庭元(右一)与凤阳老一代花鼓女进行交谈
 
    “从那之后,老陈的确顾了‘大家’,却舍了‘小家’,临终前说:使他一生中感到遗憾的是未能回到他父母坟前磕上一个头,尽上一份孝。今年,老陈已离开我们三个多年头。我领子女及孙子回来在他的父母坟前深深地鞠上一躬,以了却老陈的心愿。”
 
    缪慧文老人领着儿子陈新兴(安徽电视台综艺部导演)、女儿陈东辉(安徽省电力公司工作)、女婿、孙子陈瓴竹,在陈庭元当年告诉她的旧址到处寻找当年的旧址,但往日的草屋不见,沟河也重新安排,就连陈庭元父母的祖坟也变迁了三次。听陈庭元的外甥60多岁的沈喜丰讲:当年的老屋基,就在现在的双湖公园位置,如今是碧波荡漾,游人如织,一派生机盎然。
 
    缪慧文老人自言自语地说:如老陈在天有灵,一定会为家乡的巨变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其实,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正是因为水乡骄子陈庭元在朱元璋故乡凤阳带领人民改革创新、轰动全国而产生的今天的社会效应。
 
    从十月一日至五日在建湖短短的五天时间,缪慧文和子女在双湖公园拍了照片一张又一张,参观了一处又一处,九龙口、陆秀夫纪念馆、朦胧塔、学校、工厂都一一参观,参观途中,老人讲述着当年陈庭元生前对她说的一个个关于家乡的故事。子女、小孙子听得津津有味,往事仿佛就在眼前。祖孙三代,追寻着陈庭元往日的足迹。
 
    在住宿的宾馆,夜已很深了,缪慧文和子女们没有一点睡意,而是一往情深地回忆着陈庭元当年如何参加革命 ,加入党组织的经过:陈庭元当年入党介绍人有两位,一位叫邵秀(后改名叫邵向明,后任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已离休,现年90岁,仍健在),另一位叫成秀(建阳县委书记刘阳生的夫人,曾担任浙江省妇联主任,离休,现年90岁,仍健在)。陈庭元在世时,非常敬重二位入党介绍人,他经常派人去看望或打电话慰问,还有《盐阜大众报》创始人之一的陈登科(后担任安徽省作协主席)他的夫人梁寿淦也是建湖人,晚年他们一家和陈登科一家的关系非常密切,经常讲述往日在盐阜地区抗日的故事。缪慧文说:“他们都是老区走出来的干部,当年对陈庭元十分关怀,是他们引领陈庭元走上了革命道路。”
 
    “父亲陈庭元,早年失去父母,是姑姑将他带大的,苦难的童年,历经了人间的坎坷,因此,他到凤阳担任县委书记,看到乞丐就哭(当时凤阳是全国有名的要饭县,凤阳花鼓描述着从朱元璋开始人们历经苦难的经过),正是因为如此的惨景,才激发了父亲大胆改革,推行包产到户的胆量。历史昭示未来,如今改革开放的接力赛仍在进行,改革创新仍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纪念历史,是为了当下激情重燃,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重游故地,就是了却九泉之下父亲的遗愿。我们追寻往日的足迹,又是为了记住历史,不忘先人们给我们留下千金难买的宝贵精神财富。父亲是土地的儿子,人民的公仆。父亲去世时,作家公刘的挽联‘胆识农村改革身先士卒建伟业,呕心百姓冷暖鞠躬尽瘁照千秋’很好地总结了我父亲奋斗的一生。最近,我还应安徽人民出版社邀请编著了陈庭元纪念文集《土地之子》一书,书中记录了我父亲光辉而灿烂的一生。”陈新兴这样评价父亲当时勇于改革的内在动力。
   
    十月六日一早,寻访结束,缪慧文老人站在位于双湖公园秀夫路双湖桥上,久久不愿离开,风轻轻地吹拂着老人的根根银丝,眼睛含着泪花。这时,只见年幼的孙子陈瓴竹从车上下来,拉着奶奶的手说:“奶奶,我们先回去吧,以后我还会来的。”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