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文明楷模 > 正文

王学浩院士:中国活体肝移植手术第一人

发布日期:2012/4/6 8:44:07  阅读:24270  【字体:
 

 

               

【编者按】2011128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公布本届新增院士结果,从485名有效候选人中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共产生54名新院士。江苏全省共有3人上榜,其中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王学浩名列其中。

 

王学浩教授

    王学浩,江苏省建湖县沿河镇沿港村塘南人,1942年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继获硕士学位,1983.91985.10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研修肝移植及肝脏外科,回国后一直致力于肝脏外科和肝脏移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1986.7在国内首次报告应用碘油经肝动脉造影定位诊治肝癌,为我国肝癌的定位诊断和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目前此项技术已在全国推广。1995.1.6开展大陆首例活体肝移植,开辟了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的先河,成为我国大陆活体肝移植的开拓者,创造我国活体肝脏移植领域多项全国第一。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一整套亲体肝移植(LRLT)治疗Wilsons病(WD)科学、可行的临床治疗方案,并针对其适应症、手术时机、铜代谢变化、神经系统症状改善、供体基因筛查等问题,从基础到临床,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国开展最早,全球最大、研究最为系统的单中心报告。在国际上首次确证了LRLT治疗伴有神经症状WD的良好疗效,初步证实LRLT是治疗伴有神经症状WD最佳选择,为伴有神经症状WD治疗开辟新途径,对伴有严重神经症状Wilsons病的治疗提出新的见解,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经20余年艰苦努力,在活体肝移植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创造多项全国第一,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活体肝移植研究所,该所已逐步成为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研究和培训基地。现任国际肝胆胰协会、器官移植协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肝脏移植中心主任,中国活体肝脏移植研究所所长等职。发表论文210余篇,SCI收录16篇。2004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江苏省政府授予“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称号,中共江苏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2006年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2006年获“江苏省医学杰出贡献奖”。

                  

王学浩是建湖县第三位荣获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专家,其他两位是夏咸柱、李立浧,《建湖文史网》已有专门报道。今天我们摘登几篇关于王学浩院士的相关报道,从中可见登攀科学高峰之艰难,也能让我们从中得到很多的教益。

                  

                  

江苏自主培养的首位卫生界院士王学浩(南报网)

冒着坐牢风险,开展活体肝移植手术

南报网讯(记者查金忠 通讯员 成运芬 陈步伟 吴倪娜)

 

昨天下午3:30,省人民医院门诊18楼会议室。王学浩身着浅绿色轻便西装,准时出现在记者面前。他的身后,齐刷刷站着他的肝胆外科团队。20几个人,几乎都是博士。

                  

“他是我们江苏省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卫生界院士。”省人民医院院长王虹春风满面,“我们长期有‘高原’,没有‘高峰’,现在王学浩就是我们的‘高峰’。”

                  

王学浩还像过去一样不善言辞,问起当选院士的感想,他只是简单地说“高兴、激动”,甚至还开起了玩笑,“你可以自己发挥一下。”

                  

院士荣誉加身,但昨天,王学浩最常提起的却是当年最困难的时刻,“我们是冒着坐牢的可能,在做活体肝移植研究。”

                   

活体换肝要从病人兄弟姐妹身上切下一部分肝脏移植给患者,关系到两条人命,风险很大。上世纪90年代,王学浩率先开展这项研究时,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法规,一旦供肝者出现生命危险,他要为此担责。他对学生说,“如果哪天我为此坐牢,你们记得给我送饭就行。”让人感到开展活体肝移植事业起步的艰辛。

                  

1995年,他完成了中国大陆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病人术后存活了2个月,虽然比美国首例同类手术存活24小时进步很多,但毕竟病人没能获得理想治疗效果,他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完全解除。

                  

他的学生、如今省人医肝脏移植中心的“二把刀”张峰回忆,当年一台手术要十几个小时,用血一万多毫升,王学浩因此被人称为“王一万”。记得时间最长的一台换肝手术,做了28个小时,用血两万多毫升。有时术后病人生死不明,王学浩就带着团队整日整夜守在病人身边,最长的一次守了72小时。

                  

1995年到现在,王学浩完成的肝移植手术已超过600例,3-4个小时就能做完一台,1/4的病人甚至不用输血,5年生存率达到75%的国际水平。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已生存了10多年。他成了中国活体肝移植当之无愧的第一把好手,甚至帮助上海、天津完成了当地的首例活肝移植。

                  

钱华就是王学浩救活的病人之一,他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换肝后结婚生子的人。手术之后,他跟王学浩处得就像亲人一样,谈恋爱、结婚都是和王学浩商量的,平时家里一些大事也请他参谋。喜得千金后,他还带着老婆孩子来到省人民医院,当面向王学浩表示感谢。

 

 

手术室中的王学浩教授

 

除了首例活体肝移植,他还创造了另外一连串纪录:

                  

20011月,成功为一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实施移植术,开创了我国大陆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亲体肝移植的先河;

                  

20016月,6天内成功为一名6岁患儿实施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减体积再次肝移植3次大手术,创我国大陆之最;

                  

20022月,成功实施大陆首例急诊成人间右叶供肝活体肝移植;

                      ……

如今,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研究一种细胞制剂,可替代或部分替代肝移植后毒副作用大的免疫抑制药物。该项目如果能成功,将有可能成为人类移植免疫治疗的里程碑事件。

                  

王学浩——活体肝移植开拓者

                  

[人物简介]王学浩,1942年生,中共党员,全国著名肝移植专家。1965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82年获外科学硕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在全球最著名的肝移植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医院世界肝移植中心研修肝移植及肝脏外科技术,是我国当时到国外研修肝脏移植仅有的两三人之一。回国后一直致力于肝脏外科和肝脏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我国肝脏外科技术进行一系列重大改进。19951月,在中国大陆首开活体肝移植先河,成为我国活体肝移植开拓者。

                  

王学浩现为江苏省人民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江苏省肝脏移植中心主任、中国活体肝脏移植研究所所长,博士及博士后导师,担任国际器官移植协会理事、国际肝胆胰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为《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世界华人消化病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30余家专业杂志副主编、常务编委和编委,现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

                  

● 在我国活体肝移植领域,他领衔创下了多个"第一"

                  

● 主持完成肝脏移植460余例,占江苏省肝移植总例数的50%左右

                  

● 主持开展各类肝脏外科手术4800例,生存率等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成果奖21

                  

在我国肝移植特别是活体肝移植领域,王学浩教授可谓大名鼎鼎:近10年来,他主持完成肝脏移植460余例,占江苏省肝移植总例数的50%左右;完成活体肝移植50例,其中成人活体肝移植14例,13年生存率分别超过93%和90%,手术数量和质量均为全国之首,其中6位患者已存活5年,恢复正常学习、生活,创造了我国活体肝脏移植领域10项全国第一、1项世界第一、1项世界第二的优异成绩,先后12次代表我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专题报告。

                  

——19951月成功完成我国大陆首例活体肝移植。

                  

——20011月成功为1例患肝豆状核变性儿童实施了活体肝移植,这是我国大陆首次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完成的亲体肝移植。

                  

——20016月,6天之内成功地为一名6岁患儿连续实施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减体积再次肝移植3次大手术,术后患儿获得长期生存,创我国大陆之最。

                   

                     

——活体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儿术后不仅肝功能、铜氧化酶等主要指标均恢复正常,且神经、精神症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本组报告病例达32例,经文献检索,是目前国际上最多的单中心报道,为世界第一。

                  

——完成活体肝移植病例数居我国大陆第一。

                  

——建立了完善供肝者随访系统,进行系统随访。所有供肝者均恢复康复,生活、工作、劳动与术前无异。发表我国最大病例数供肝者随访报告,随访时间最长已经11年,证实活体肝移植供者术后近期和远期的安全性,为活体肝移植在我国大陆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5年来,在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基金资助下,他领衔的江苏省人民医院肝移植中心如虎添翼,已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活体肝脏移植中心,学科总体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并于20054月由国家卫生部挂牌成立中国活体肝脏移植研究所,成为我国活体肝脏移植的科研和培训基地。

                  

“活体肝移植系列研究”和“亲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两项研究经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教授为首的国内权威移植专家鉴定,一致认为是创新性、开拓性的研究,开辟了中国肝移植一个新领域、新方向,居国际领先水平。他和助手们先后协助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山东、安徽、河北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开展活体肝移植。

                  

终末期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是一个全球性难题,王学浩带头啃“硬骨头”,开展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炎肝硬化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同时,对原发性肝癌开展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现代综合治疗,并对肝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及干预措施进行深入研究。19867月,在国内首次报告应用碘油经肝动脉造影定位诊断肝癌,为我国肝癌定位诊断和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1987年在国际上首次创用核素125I标记碘油,并联合化疗药物阿霉素等制成抗癌乳剂,以碘油能长期滞留肿瘤区域的特性为载体,为肝癌导向综合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迄今,他已主持开展各类肝脏外科手术4800例,生存率等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他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省、部、厅级科研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000万元,发表论文206篇,SCI收录16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10部,获部、省、厅级科研成果奖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把困难和风险踩在脚下,以大无畏的精神攀登医学高峰

                  

●为了病人,他常常十天半个月泡在医院,几天几夜不回家

                  

●先后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江苏省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成功的背后,凝聚着不同寻常的艰险和付出。

                  

半个月地泡在医院,几天几夜不回家是常事……

                  

活体肝移植是个“系统工程”,手术成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作为学科带头人,他高度重视培养全科的团队精神,同时重视发挥每个人的聪敏才智,为年轻人创造快速成长、成才的机会。在他的带领下,肝移植中心人才辈出。研究所的张峰教授、李相成主任医师、孔连宝副主任医师等一批40岁上下的骨干,已成为活体肝移植手术的得力“干将”,形成了各自的特长:张峰教授的"绝活"是在不停止血流的情况下将供肝者的部分肝脏从整肝上切下来,李相成擅长肝动脉血管的缝合,孔连宝擅长患者病肝的切除。

 

荣誉和光环属于成功者。近年来,他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授予“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被授予“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江苏省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回顾走过的路,王学浩教授感触多多。他说,活体肝移植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手术,需要麻醉科、重症监护、检验、器械、心脏、呼吸、肾脏、传染以及血库甚至后勤等多个科室的密切协调配合,仅靠肝移植中心不可能做大做强。他特别感念医院领导和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他说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黄峻院长对他讲过的话:“活体肝移植一定要做,你们放心大胆地去做,按照科学的规律去做,做出成绩是你们的,风险由我们领导来承担。”他由衷地表示,如果没有院领导和省卫生厅领导的坚决支持,要想取得重大突破那是不可想象的。

                  

勇攀医学高峰的王学浩

                   

肝移植技术,是现代医学领域的前沿;作为全球热点的活体肝移植技术,更是医学前沿中的尖端。

 

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是卫生部中国活体肝脏移植研究所,自19951月完成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迄今已开展肝移植手术589例,其中活体肝移植106例,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在活体肝脏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还创下了一项世界第一,八项全国第一,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中心主任王学浩教授,是江苏省“十大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之一,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他说,科学的发展在于创新,在于不断地寻找制高点。现在,他带领的中国活体肝移植研究所这个优秀的团队,正向活体肝移植新的制高点攀登。

 

敢为病人蹚惊涛骇浪

 

1995年,一位男子因病必须做肝移植手术,但当时肝源极其稀少,患者濒临死亡,怎么办?

 

此时,一直关注国际学术发展的王学浩已获知,国外有专家开了活体肝移植的先河。取活人的部分肝脏为病人移植,因肝脏的再生能力很强,一般供肝者会很快恢复健康。因此,国外已开始将供肝来源拓展至活体供肝。王学浩主任及时将这一情况告知患者和家属,其妻愿意捐肝并配型成功。

 

可是,反对、质疑之声随之而来:“风险太大,世界上还没有成功几例,还是等个十年、二十年再说吧。”“万一病人没救活,供肝的健康人又出危险,救命不成反伤人,这个责任谁来负?”而之前,美国和日本确已出现过原本健康的供肝者死亡的恶性事件。

 

病人和家属恳求尽快手术。王学浩一方面安慰病人及其家属说手术“百分之百安全”,一方面对他的弟子们说:“如果哪一天,我因为做活体肝移植发生了纠纷而坐牢,你们能记得给我送饭就行了。”

 

                     

王学浩说:“不冒风险,不敢承担责任,那每年几十万的晚期肝病病人就永远只能绝望地等待死亡!”结果国内首例活体供肝部分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刀尖上跳舞有真功夫

 

“活体肝移植”,手术极度复杂,是难度最大的外科手术之一。手术时首先要切取供肝者的部分肝脏,这通常需要8个小时的时间。肝中有胆管、血管等众多管道,切肝时要避开这些管道,过程精细之极,如履薄冰。对于受肝者来说,须将病肝全部切除后才能进行移植,如果移植不成,患者必死无疑。将供肝移植对接到患者肝的管道上,过程更加复杂,因各人肝的管道直径和解剖位置存在一定差异,而管道又没有可塑性,接起来相当困难,对接时,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那种感受常人难以体会!

 

如此复杂的手术,王学浩主任却屡获成功,至今没有发生一例供肝者死亡的事件。为何会如此?原因在那句俗话:机会给有准备的人。198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王学浩被省人民医院送往美国匹兹堡大学医院世界肝移植中心研修,师从“世界移植之父”斯塔兹教授。研修期间,他参与完成肝移植手术100多例,熟练掌握了肝移植的基本理论、实验室研究方法和临床肝移植基本技能。1986年,他抱着要为祖国肝病终末期患者闯出生路的决心,谢绝导师的再三挽留,返回祖国。

 

勇于创新抢占制高点

 

作为一位现代医生,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王学浩主任答道:“应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热情,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有一种医学上称为“肝豆状核变性”的特殊先天性遗传代谢缺陷病,患者主要铜代谢异常,导致体内铜含量过高,逐渐沉积到肝、脑、肾、角膜等,形成肝硬化、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病变,肝移植是医治此病的唯一有效方法,放弃肝移植,将意味着孩子只能回家等死。但是,以前医学界的主流思想是不主张给病人做肝移植手术,其理由是:此病已殃及神经系统,术后无法改善症状,做了也是白做。

 

但是,王学浩主任不忍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先后为46位患者做了亲体肝移植手术,数目居世界之最;同时,他研究发现,术后病人的症状,包括神经系统的症状,均获得了很大的改善。此挑战传统思想的论点引起医学界格外关注,相关研究在200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学浩带领的团队,还探索出采用供、受体肝静脉及控静脉扩大联合成形吻合技术,成功解决了供肝流出道不畅、扭曲、狭窄等关键性问题,并在全国率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肝动脉重建,有效提高了动脉重建成功率,保证了活体肝移植的质量。

 

创新的路上永无止境。该团队《小移植肝损伤机制和保护措施的基础研究》刚刚获得中华医学奖二等奖,此研究为更好地掌握供肝切取的标准提供了实验依据——致力于将供肝切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供肝者剩余的肝脏没有任何问题,又保证切下的肝对患者有足够的生理作用。

 

优秀团队共攀医学高峰

 

王学浩还说:“作为一个现代医生,还需要有一股子忘我的奉献精神”,而肝脏移植中心这个团队里,处处洋溢着这种精神。

 

王学浩教授(右二)带领肝移植中心的年轻医生查房、读片

                     

肝移植中心可以说是一个半军事化的组织,医生们没有节假日,甚至也没有白天和黑夜,因为供肝时间不确定,又要充分考虑手术时机,必须服从病人需要、服从手术需要!手术常常要连续做十七八小时,做到最后,两腿肿胀得没有一点知觉,精神高度紧张,以至于从早到晚一滴尿都没有。王学浩的学生告诉记者:“很多病人是肝炎患者,我们随时有被传染的危险,手术台上常有手被针戳破的状况,病人的渗出液很多,弄得手术衣上到处都是,我们无法避让,也不能避让,而且也根本顾及不到那些”。

 

王学浩很以自己的学生为自豪,他说:我科的张峰、李相成、孔连宝等主要骨干都在国外深造研修过肝移植技术;张峰的“绝活”是在不停止血流的情况下,将供肝者的部分肝脏从整肝上切下来;李相成擅长肝动脉血管的缝合;孔连宝擅长患者病肝的切除……就因为这个团队的优秀,中心所做的活体肝移植的质量和数量,才会均居全国领先,处世界先进水平。

 

王学浩一再强调,肝移植是一个火车头项目,是医院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涉及到麻醉、重症监护、心脏、呼吸、肾脏、传染检验、器械、血库等多个科室的协调配合,逢移植手术时,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相关科室始终处于一级备战状态,可以说,是全院上下同心协力,在共同参与完成着这具有世界顶尖难度的活体肝移植手术。王学浩说,“我们肩上所扛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命,一个个家庭,我们的事业也推动着中国肝移植,特别是活体肝移植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孜孜追求的是攀登活体肝移植这座现代医学高峰,从而造福更多病患。”

                  

走近我国活体肝移植开拓者王学浩教授

(2010-03-22 10:09:00)

                     

供肝严重短缺一直是世界范围内肝移植技术发展的“瓶颈”。活体肝移植技术的开展,为解决供肝来源不足开辟了一条新的、具有广阔前景的通道。在中国大陆最早开展活体肝移植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先后创下了1项世界第一,多项全国第一。创造这个奇迹的团队的带头人,就是著名肝脏外科专家、江苏省肝脏移植中心主任王学浩教授。

                  

追踪世界医学前沿技术

                  

王学浩教授1965年从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即在省人民医院从事肝胆外科工作。198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83年至1986年,他来到全球最著名的肝移植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医院世界肝移植中心研修,是我国当时到国外研修肝脏移植仅有的两、三人之一。回国后,他和同事们潜心进行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探索。199515日,他领衔成功开展了我国大陆首例活体供肝移植,成为我国活体肝移植开拓者,同年获中国肝脏外科新成就奖,被评为当年度江苏省十大科技新闻。此后,他和他的团体创造了一系列辉煌:

                  

20011月成功为1例患肝豆状核变性儿童实施了活体肝移植。

                  

20016月,6天之内成功地为一名6岁患儿连续实施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减体积再次肝移植3次大手术,患儿健康成活至今,创我国大陆之最。

                   

20022月成功地为1例急性肝功能衰竭伴Ⅳ期肝性脑病患者行中国大陆首例急诊成人间右叶供肝活体移植。经检索,仅美国维吉尼亚医学院在2000年报道过1例,本组报道为世界第二例。

                  

    2001年,首次采用独创的供、受体肝静脉及腔静脉扩大联合成型吻合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植物流出道易扭曲、梗阻的难题。活体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儿术后不仅肝功能、铜氧化酶等主要指标均恢复正常,且神经、精神症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本组报告病例达46例,经文献检索,是目前国际上最多的单中心报道,为世界第一。

                  

建立了完善的供肝者随访系统,进行系统随访。所有供肝者均迅速恢复健康,生活、工作、劳动与术前无异。供肝者报告数在国内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的已经15年,证实活体肝移植供者术后近期和远期的安全性,为活体肝移植在我国大陆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肝移植是世界医学领域的前沿技术,而活体肝移植又是肝移植中的前沿。王学浩教授和他的团队站在很高的起点上,追踪世界医学前沿技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迄今为至,王学浩教授已主持完成活体肝移植手术110例,为我国活体肝移植技术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敢冒风险勇担压力

                  

肝移植手术的开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充满着崎岖和艰难。王学浩教授和他的团队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志和对整个学科发展的执著追求,敢冒风险,勇担压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我院的活体肝移植是1995年做成功的,基本上和国际同步。王教授深知,开展活体肝移植手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不冒这个风险,那每年几十万的晚期肝病病人就永远只能在绝望地等待死亡。为了治病救人,必须要有敢冒风险、敢于承担责任和压力的勇气。当然,王教授的冒险是有科学依据的,他们有动物实验的基础,有三千多例肝切除的实践,有国外进修学习的经验,有周密制订的手术计划和方案,有医院和多个科室的强大支持。

                  

在开展的每一例手术中,王教授和他的团队都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供体肝切下到植入患者体内前的那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当病人的肝脏拿下来后,除了尽快把供肝植入患者体内这一个意念之外,几乎什么意识都没有了,只想怎样把这个肝安全地接上去,让血管尽快开通。手术中还会出现许多意外,有的凝血功能不好,出血很多;有的心脏突然停跳;有的血管粗细不一、长短不一;有的供肝还会多出一根管道来,这根管道到底是接还是堵,那一瞬间真不知要死多少脑细胞。

                  

王教授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在压力中成长的。

                  

病人至上事业至上

                  

在王教授的日历上,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周末,甚至也没有白天和黑夜,因为肝移植手术时机是由许多外在因素决定的,一切服从病人需要、服从手术需要,这是王教授和每位肝脏移植中心成员的基本素质。

                  

肝移植手术的辛苦程度只有参加手术的医生才能体会得到。王教授和手术小组的成员们一上台就是从早上到晚上,有个手术做了17个小时,做到最后,两腿肿胀得没有一点知觉,精神高度紧张,以至于从早到晚一滴尿都没有;常常是两顿饭都不吃,吃饱了会影响手术,手术下来后也根本不想吃东西,只是要喝水,拼命地喝水,很多人手术一结束就疲劳得在手术室里随便找个地方甚至地上倒头就睡。手术的病人很多是肝炎病人,随时有被传染的危险,手术台上又常有手被针戳破的状况,病人渗出液很多,弄得手术衣上到处都是,他们无法避让,也不能避让。病人术后进入ICU,手术小组的成员就72小时守候在病人身边,密切关注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13个星期的术后关键期,王教授他们几乎都泡在医院里,随时出现在病人身边。有一次,他连续20天没有回家,连换洗的袜子都没有了,只好光着脚板,穿着拖鞋上台手术。

                  

    王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移植免疫学组组长,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等职。他全力培养后备梯队,积蓄力量,现已培养了博士生30名,硕士生20名,作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王学浩教授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省部级的和厅级科研课题近20项,他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江苏省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活体肝移植领域第一人

《扬子晚报》2006-12-13 09:27:45

专家简介:

王学浩,男,1965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继获硕士学位,1983.9-1985.10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研修肝移植及肝脏外科,回国后一直致力于肝脏外科和肝脏移植及临床研究。经20余年艰苦努力,在活体移植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创造多项全国第一,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活体肝移植研究所,该所已逐步成为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研究和培训基地。现任国际肝胆胰协会、器官移植协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肝脏移植中心主任,中国活体肝移植研究所所长等职。发表论文210余篇,SCI收录16篇。

 

他是我国活体肝移植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就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王学浩教授。现为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任、中国活体肝脏移植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他冒着巨大风险,战胜重重困难,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攀肝移植技术高峰。他率领江苏省人民医院肝移植中心,创造了我国活体肝移植领域8项全国第一、1项世界第一、1项世界第二的优异成绩。短短几年时间,他领导的江苏省肝脏移植中心就发展成为全国五大肝脏移植中心之一。前不久,又成功实施了我国首例“劈离式”肝移植,为解决全国范围内供肝匮乏的难题开辟了新路。

 

目前,他领衔开展的活体肝移植质量和数量居全国第一、世界领先水平。他主持开展各类肝脏外科手术近4000例,无论是手术切除例数,还是术后长期生存率等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如今,他已成为江苏卫生系统的骄傲。

                  

为了病人敢玩命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外面给他戴多少光环,他还是他,从容大度,一个为病人敢玩命的好医生。”同事们眼中的江苏省人民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王学浩就是这样一位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执著追求的共产党员标兵。

 

王学浩被同行称作“王不输”。起初,肝脏手术还是禁区,刀一碰,血汩汩直涌,没有什么好办法。善于研究的王学浩很快找到了办法,他把要切除的肝“套扎”起来,患者出血就越来越少了,硬是由原先10000CC的用血量到现在只需几百CC,有时一台肝脏手术下来,竟不需要输血了。“王不输”的称呼传开了,“不输”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他不服输,为了病人,他敢玩命。做肝移植的患者大都患有肝炎,而且经血传播,手术中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的可能,一些外科大夫不愿揽这样的活。其中的危险性王学浩比谁都清楚,但他一点也不在乎,一个劲往里面钻。

 

“如果哪一天,我因为做活体肝移植发生了纠纷而坐牢,你们记得给我送饭就行了。”这是王学浩曾经对他弟子说的话,听起来有些“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但这就是活体肝移植事业起步时艰辛的写照。事实上,自1995年以来,王学浩和他的科研小组一共实施40起活体肝移植手术竟无一例失败,国内外同行不得不佩服王学浩的胆大心细。20年来,这位敢冒风险,敢担责任的外科专家领着他的研究小组不仅建起了国内一流水平的肝脏移植中心,而且在活体肝移植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创造了一项世界第一,一项世界第二,八项全国第一。

 

在王学浩的日志中从来就没有休息日的概念,做起手术来,白天黑夜都分不清。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医院的电话一到,他马上就往医院赶。手术一开展,就十天半个月地泡在医院,几天几夜不回家是常有的事,有时一站就是十七八个小时,病人术后进入ICU,他72小时守候在旁边。他常提醒自己“病人把生命交给你,你应当竭尽全力为他服务。”

                  

奖金继续用于科研

 

近日,江苏省卫生厅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对“135工程”中的37位优秀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其中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外科的王学浩和苏州大学附一院骨外科的唐天驷,被授予江苏省医学杰出贡献奖,两人将分获80万元奖金。

 

谈起获奖感言,王学浩透出一股平静:成绩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只能代表过去,但过去的已过去了,把它作为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工作。

 

“获奖了,总归心情很高兴嘛!”说到获奖心情时,王教授笑了笑,但马上又严肃起来:江苏提出要重点打造10个临床医学中心,省人民医院肝脏移植中心还要更加努力,压力很大,任重道远。王教授说,中晚期的肝病———肝豆状核变性病进行肝移植已开展了39例,是全国最多的。下一步,他们要研究、摸索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培养出国内真正有影响的专家,这样事业才能持续下去,才能继续发展。

 

关于奖金一事,王教授说:“这个以前听说过,但具体不清楚。”他表示,如果发了奖金,他会继续用于科研,用于肝移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同仁眼中的他

 

攻克医学难题,王学浩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张前德(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学浩作为肝移植的主要手术者,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十七八个小时,两腿肿胀得没有一点知觉;肝移植病人大多有肝炎史,手术台上又常有手指被针戳破的情况,随时可能被感染,但他一心只想着把手术做好,根本顾不了那么多。手术下台后,为密切观察病人情况,他与同事们十天半月地泡在医院里,几天几夜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多少年来,他用辛勤的汗水赢得了肝脏移植领域一项世界第一、一项世界第二,八项全国第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要学习王学浩敢于创新、敢争第一、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医学领域还有很多未知数,还有很多疾病没有好的疗法,所以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去攻克医学难题。在这一点上王学浩教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王学浩是新时代白求恩式白衣战士

 

唐金亮(省肿瘤医院院长):我和王学浩教授早就认识,甚至和他同台手术过,王学浩是新时期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他身上既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年,活体肝移植手术作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新事物,风险大,国外有多例供体死亡的报道。“如果哪天我因此坐牢,只要你们记得给我送饭就行了”,这句颇为悲壮的话语,作为一名外科同行,我更能理解他当时的压力和挑战,也更钦佩他的勇气和决心。面对风险王学浩非常平静:“病人把生命交给你,你应当竭尽全力为他服务。”他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病人,置个人名利于度外。正是这种共产党人的忘我无私情怀,引领他走向成功。

 

他树起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薛明新(省中医院外科党总支书记):王学浩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来,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在病人心中树立起了当代白衣战士的光辉形象。王学浩教授常说:“一切服从病人需要,服从手术需要。”他的先进事迹感动着我、教育着我,也激励着我。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以治病为己任,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淡泊名利,沉下心来努力钻研医术,不断探索和掌握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医疗技术和本领,不再让金钱腐蚀我们的肌体,做一个病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他从不迷信洋人、前人和名人

 

赵庆洪(南医大二附院普外科副主任):王学浩教授是一位伟大的外科医生,他胆大、心细、手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洋人、前人和名人。王学浩教授在美国留学期间,不仅学到了最新的东西,还把别人的精华消化吸收后带回来。如以前国内做肝脏手术,需要两位有力气的医生从两边拉,才能暴露出肝脏,既费时,又碍事。王学浩教授在美国看到一种“框架式拉钩”设备,能自动撑开腹腔,回国后,他仔细揣摩,终于把它仿造出来了,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极大地方便了手术操作。

                  

勇于挑战的性格决定成功

 

  者:你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王学浩:我应该算是一个勇于进取,在学术上敢于挑战的人吧。一点认准了,再大的阻力我也肯定要走到底。阻力有各种各样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事业要做强做大,就会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这里面有人际交往沟通的问题,有组织的问题,你必须去协调去做。

 

  者:你从医几十年,尤其是从事肝脏移植工作以来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王学浩:感悟有三点,一是各级领导的大力的坚决的支持,从经费到包括纠纷方面的问题。否则活体肝移植这么大的课题,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谁敢做?二是要靠这个团队,现在这里有张峰教授、李相成教授、李君教授,还有一群博士生。如果没有他们,这个事业是干不起来的。一个肝移植它反映的是一个学科群,一个学科组的精神,而不是一两个人。它分工是很细的,他去缝血管,你去切肝,然后再整合起来,成为一体,确实要靠一个团队精神,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我们有争论,甚至学生和老师也有争论,但争完就完了,谁也不放心里去。第三点就是我作为学科带头人,要敢于承担风险、勇于进取,有过失败和心酸的时候,但是看准的方向,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坚定不移地带领大家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者:你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王学浩:继续保持活体肝移植国内领先地位,扩大病例数,开辟临床和基础研究,让我们真正成为中国活体肝移植的培训基地;争取成为世界上具有一定地位、一定特色的活体肝移植中心。

 

与王学浩熟人谈王学浩

2005071614:14 扬子晚报

                  

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王学浩是省人民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任,中国活体肝脏移植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带领中国活体肝移植研究所这个团队,创造了我国活体肝移植优异成绩。目前为止,活体肝移植质量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世界领先水平。昨天,记者与他的一些熟人谈起王学浩。

                   

从“王一万”到“王不输”,他为病人敢“玩命”

                  

傅诚章(博士生导师,省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我和王学浩是65届南医大的同学。昨天,他对我说:“老傅,这几年我们在肝移植上做成一些事,你们麻醉科是劳苦功高呀!”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定心很大,无论外面给他戴多少光环,他就像以前听到一些讥讽时一样,他还是他,从容大度。

                  

别看王学浩现在领着一班人做肝移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大群做活体肝移植的娃娃活蹦乱跳,追着他喊爷爷,瞧他那得意劲,我们全都哈哈大笑。可当初,他刚开始做肝脏手术时,因病人出血太多,有时要输血一万CC,有人背后叫他是“王一万”。那时,肝脏手术还是禁区,刀一碰,血汩汩直涌,没有什么好办法。王学浩聪明的很,他很快找到了路子,他把要切除的肝“套扎”起来,患者出血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只有几百CC了,有时一台肝脏手术下来,竟不需要输血了。我叫他“王不输”,“不输”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他不服输,为了病人,他敢玩命。做肝移植的患者大都患有肝炎,而且经血传播,手术中稍有不慎,就会感染,说实话,一些外科大夫不愿揽这活。王学浩则不怕,一个劲往里面钻。一场手术有时要十七八个小时,受感染的机会太多了。我也时常提醒他要加强防护。

                  

多大的新闻,到了他那里就变成平淡无奇

                  

杨丽佳(资深卫生记者,健康报江苏记者站副站长):我从1990年就追踪报道王学浩教授,他的足迹简直就是一座新闻宝库,不用挖,随意拿一条出来都闪闪发光。如“中国献肝第一人”席爱梅;做肝移植后生子的钱华;做活体肝移植的一群孩子;我国首例“一肝植入两人”。王学浩教授不仅建起了国内一流水平的肝脏移植中心,而且在活体肝移植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创造了一项世界第一,一项世界第二,八项全国第一,这一系列医学突破都是大新闻。

                  

我细想一下,我所写的十几篇有关王学浩的报道,没有一篇是与他四平八稳地坐下来谈的,不是在他急匆匆去手术室的路上,就是在他刚做完手术的洗手池边,而且也就是三言两语,天大的新闻也被他说得平淡无奇。王学浩的口头禅:“没什么呀,就这样做的呀。”王学浩不爱说,不会“秀”,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许多记者都有此同感。可我知道,王学浩其实挺能说,也很风趣。例如,最近,有人问他做肝移植的压力大不大?他就回答说,当然大了,在手术中,病人血压掉下了,我的血压就上去了;病人的心跳慢了,我的心跳就加快了。

                  

我与王学浩很熟,他却从来没有主动给我提供他们工作的新闻,可有一次,他却主动向我提供新闻线索,他说,现在孩子打架打破肝脾的人增多,一问,不少是受影视中“暴力美学”的影响。他说,人的肝脏和脾脏是人体腹腔内最易破裂的器官,打不得呀。我根据他提供的线索写了一稿,反响很大,他也挺高兴的。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他没能为我主婚

                  

钱华(扬州某公司销售员,我国第一位接受肝移植手术后结婚生子者):我的肝移植是王学浩教授做的,他真是一位大好人,别看他是大教授,大主任,我在住院时,吃喝都是他亲自管的,今天吃这,明天吃那,营养呀,口味呀,他心细的很。看到我吃得香睡得好,他才安心回家。我父母来看我,他也安排食宿,还带我母亲看病。

                  

出院后,我大事小事都打电话向他咨询,他就像我爸。除了他做手术,其它时间,不管是打到家里,还是打手机,他总是有问必答。我知道他名声大,职务又高,常有重要会议,可他说,没事,你的事重要。我谈恋爱、结婚和生孩子都是和他商量的,平时家里一些大事也请他参谋。我有时觉得,他真不像那么有名的大专家。我说我与王教授的这种交情,村里 人都将信将疑,所以,我结婚时就想请他到我老家乡下做主婚人,他也一口答应了,这是多风光的一件事呀,谁知被“非典”搅了,成为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后来,在我女儿满周岁时,王教授说,补一下吧,你带爱人和女儿一起来省人民医院,我们全科医护人员一起为你女儿过周岁。王主任特意去买了大蛋糕,还掏了一个红包给我女儿。乡亲们这下信服了,大名鼎鼎的王学浩真是我女儿的好“爷爷”。

                  

一定要这样写:他是一位伟大的外科医生

                  

周建农(博士生导师,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王学浩教授是一位伟大的外科医生,一定要加“伟大(great)”呀,因为这不是我们外科医生封他的,而是他应得的,这个称号最能解读王学浩教授。除了医德以外,外科医生最应具备的就是胆大、心细、手巧,不迷信书本,不受限于洋人、前人和名人,敢于创新和突破,只要患者有需要,就不断改进技术,减轻患者病痛,保持他们的生活质量,为此,他要不计个人名利,不畏风险,敢于担责任,。王学浩教授已做到了这些,他就是伟大的外科医生,这可是国际标准。

                  

我也是在美国学习外科的,由于外国外科医生在美实习的地位比较尴尬,所以能学到最新技术的人并不多,王学浩教授可不简单,他到美国学到了最新的东西,还把别人的好东西都消化吸收后带了回来,一下子就越过好多年。如以前国内做肝手术,需要两个有力气的医生从两边拉,才能暴露肝脏,既费事,又碍事。王学浩教授在美看到一种“框架式拉钩”,能自动撑开腹部。王学浩教授反复揣摩“框架式拉钩”的图纸,回国就把它给仿造出来了。

                  

说王学浩教授是一位伟大的外科医生,还因为他深得外科之道,一场大手术非个人能力所为,需要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需要一位指挥若定的统帅。王学浩教授所领导的肝外科队伍是目前我省最令人敬慕的外科团队,他所带的16位博士个个生龙活虎,手术做得一流,后劲十足。他们手上的研究课题都是最前沿的,也是患者最急需的。所以,近几年,王学浩教授所统帅的团队一定会捷报频传。

                  顾德宁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