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文星”伴侣人生路(五)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2/8/3 8:26:53  阅读:2929  【字体:
 

 

(五)

 

1956年秋,陈登科被当选省作协主席,与此同时,他的又一篇长小说《移山记》也脱稿。

 

陈登科先后当选为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成员,1988326日,他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亲切接见,万里听取了陈登科关于振兴中国文学事业的意见与建议之后。高度评价了陈登科对繁荣中国文学事业的看法。后来,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江晓元说:“陈登科从斗大的字认不识几箩筐的农民,成为一名出色的游击战士,进而又成为拥有10多部长、中篇小说的著名小说家,在幅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当代历史上只出现一个,他既是文坛的幸运,更是中国的骄傲。”

 

在梁寿淦的记忆中,陈登科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每创作一部传世佳作,都是以特别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来完成。没有在平坦的人生道路上笔耕,而是在艰难困难中完成一部部力作。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陈登科文革前就有《杜大嫂》、《活人塘》、《风雷》等名篇传世,1974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到1982年又完成200余万字作品,三部长篇小说、五部电影剧本,若干中篇小说和散文。199211月,长篇小说《三舍本传》出版,19931月完成《三舍本传》第二卷,199711月又赴深圳创作之家写了《三舍本传》第三卷。

 

陈登科为人豪爽,朋友很多。上有全国著名的文学大家,下有最基层的黎民百姓。更得到了文学大家的指点与肯定。1954年著名文学家丁玲在写给陈登科的信中这样评价:“你的作品,有生活形象,真实感人,使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提心吊胆,使人对书中的故事和人发生感情……”有一位农民读了陈登科的小说之后,深有感触地说:“陈登科写的小说,是我们农民真实写照……”而陈登科自己则说:“写作品,要靠生活事实去讴歌,生活与实践是宝贵的老师……”

 

事实,陈登科为安徽文艺界留下了一段段流金的岁月。他高尚的威望,来自他的阅历、人品、传奇人生,更来自他一件件沉甸甸的作品,而用陈登科自己的话说,他的成功,也离不开“文人”伴侣梁寿淦的全力支持(因当时陈登科只读了小学二年级,而梁寿淦读到了初中),梁寿淦为了丈夫甘当“绿叶”。如今已成世纪老人的梁寿淦,清晰地回忆着陈登科人生蹉跎岁月的一件件、一桩桩往事。她说:“1982年夏天,陈登科在蚌埠的南山宾馆对她说,要做一棵独立支撑的大树,不跟风转,一个人,要有生活的目标和生活原则。”然而,事实充分证明,他是中国文坛上一棵参天的大树。

 

文化大革命中,有人参加了对陈登科的批判,做了对不起他的事,他复出后重新主持文联、作协工作,不计前嫌,当时许多群众对这些人有意见,他就做说服工作,文革中不能将错误归咎于某一个人,总是说,某某人有才华,还是要让出来写东西嘛!

 

韩美林是个有才华的画家,文革中,被下放到淮南陶瓷厂,住在只有六平方米的小屋。陈登科重新工作后,爱惜这位人才,为此三次去淮南,找到任淮南市委书记的丁继哲同志,要求为韩美林平反,结果最后一次去,第二天丁继哲就为韩美林平了反,后来又调韩美林到省美协工作,尽量发挥他的才能,公刘、韩瀚等安徽一大批作家、诗人,也是他在任时调入省文联来的,一时间,省文联又聚集起一批有影响、有才华的作家、诗人、编辑、艺术家,文艺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陈登科爱憎十分鲜明,有一次,梁寿淦与他交谈,说起陈登科的父亲,1941年时任新四军镇句县一区区长,他顿时有了亲近感,不兴致勃勃向我讲起他亲自抓捕敌伪汉奸百余人,亲手刃杀六十余人的细节。说到关键处,他神采飞扬,眼睛都放着光,那英气豪情,使梁寿淦终生难忘!

 

1979年,陈登科又在大家的支持下,和同志们一起创办了安徽省大型文学期刊《清明》,当时条件十分艰苦,连办公室都没有,从组建编辑班子,租办公室,再到确定编辑方针、约稿、编稿,解决纸张、印刷、发行等一系列难题,倾注了他大量心血。从他遗留下来的一摞摞日记中不难看出,他为了中国的文学事业而呕心沥血艰难曲折的人生旅途。

 

19981021早上,陈登科起床时,突然摔一跤,当家里人闻声赶来,扶起他时,已不能说话,他紧紧抓住小儿子陈晓陆的手不放,就这样一直送到医院急救室,抢救没有成功,就在这天上午6:30,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79岁。

 

文星陨落,文坛悲哀。去世后,数千名各届人士为他送行,人们发自内心向这位人民儿子大作家表达最后的敬意,足见他影响之大。陈登科的书剑之魂,浩然正气,将与世长存,他为中国文坛树立了风范,也正激励着后来者们,为党的文艺事业,不懈地去努力、奋斗。

 

正当梁老谈兴正浓,我们的采访意犹未尽,不知不觉到了吃中饭的时辰。梁老在合肥的几个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全回来相聚看望老人,她的小儿子陈晓陆(合肥晚报编辑)执意留笔者和一大家子共进午餐。他说:“这是梁老一大早就安排了事。”席间大家济济一堂,看得出梁老特别的兴奋,她破例叫女儿为她斟了一杯酒,孩子们劝她不要吃,她说:“娘家来人,我一定要表示一下。”一桌人为之感动。端着酒杯敬酒时,梁老那大病初愈而颤抖的手,顿时使笔者感动得热泪盈眶。笔者举杯敬祝梁老健康长寿。

 

离别梁老家时,她免费赠送价值达数千元的陈登科文集十套,并一一题词,梁老在家人的搀扶下,一定要将我们送出门外,她微笑着向我们挥手告别。(完)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