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进士孙榘事略(李世安金之愚)

发布日期:2012/6/17 22:09:20  阅读:2360  【字体:
 

 

  孙榘(1590-1662),字不喻,号从所,又号东海,别号东懈。建湖颜单人。崇祯十六年进士。官至上虞知县、户科给事中。著有《四书正义》、《藏堂诗稿》等。

 

  明崇祯年间进士孙榘,盐城西乡唐桥南大孙庄(今建湖县颜单镇梅塘村)人。他一生热爱乡土,心系民瘼,凡有益于桑梓庶民之事,无不竭力尽心,乐有所为,深得民众的信赖与崇敬。崇祯末年(1644),时任漕运总督巡抚的蔡士英曾赠给他一块匾额,上书“救济弘猷”四个大字,以褒扬他爱乡爱民的美德(事见《孙氏宗谱》)。

 

  孙榘字不喻,号从所,二者皆取《论语》“从心所欲不逾矩”之义。幼年丧父,育于兄嫂。生性聪慧,好读书,“日授句读,辄记不忘”(语见宋苏《明给谏孙东海先生传》)。及长,嫂嫂逼其分家,他把所有家产全部让给兄嫂,只身栖居于“族之陋室”。相传,母亲谷氏私下里问他:“家中锅碗瓢勺,你一件不取,日后如何生活呢?”孙榘笑而未答。谷氏又问:“儿子,你莫非有一笔可观的积蓄么?”他爽快地答道:“有!”谷氏大为惊异,忙问积蓄放在何处,孙榘指着自己的一箱书籍说:“这就是我的积蓄。”谷氏见他“质弱力绵”,处世看问题却很有见地,便鼓励他认真攻读,将来成器。后来他嫂嫂听说此事,深感愧悔,又将他接回家去。他“事兄如父,爱侄如子,生养死葬,数十年如一日”,因此家声远播,大孚众望(事见孙浑《叔父东海公事略》)。

 

  孙榘自幼勤奋好学,饱览经史,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赴乡试,举孝廉。越二年,盐城县旱、蝗并作,饥荒严重。孙榘一面上书请求赈粟救灾,一面吁请知县杨世禄火速派员到湖南、广西购米,还央请漕抚蔡士英出具凭证,使运粮船只一路通行无阻,及早返抵盐城以救济灾民。他自己家中所有人等,经常用菜汤充饥,省下粮食煮粥施赈,乡人颇感其德。

 

  崇祯四年(1631)六月,南支黄河在新沟口、苏家嘴一带决口五百余丈。作为举人的孙榘,遍访省级大员,请求组织民工堵塞决口,疏浚射阳湖,结果得到漕运李待问的支持。谁知兴工未久,又连发秋水,一时田沉河没,遍地汪洋。境内灾民,背井离乡,外逃至淮安一带,沿门乞讨度日,屡遭当地歹人欺凌。孙榘闻知,立即将此事上诉于淮安府推官王用予,要求严惩歹徒。与此同时,孙榘又上书有司,为民请命,建议速拨粮款,解救灾区人民倒悬之苦。孙氏族人中“待以举火者数十家”,其中有“因水荒而以田宅求售者”,孙榘竭力加以劝阻,对他们说:“岁荒不过一时,田宅出卖则永难复返矣!”还拿出自家粮食救济他们(见《叔父东海公事略》)。

 

  崇祯十六年(1643),孙榘获中进士,是盐城六十年来第一人。次年,他亲赴京城,找到在户部供职的同榜进士曹子玉,为盐城蠲免饷银两万余两。他又深感下达的生员数额不足,为盐城呼吁,请增广生员十名。

 

  同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孙榘被授任浙江上虞知县。刚一到任,他便着手兴办学校、厘清税敛、监督粮饷,同时大刀阔斧地惩办了一批作恶多端的土豪劣绅。上虞百姓,无不额手称庆。

 

  正当孙榘意欲以一己之才兼善天下之际,甲申事变发生了,清顺治帝定鼎于燕都(今北京)。明之旧臣多半贪图富贵,趋附新朝。孙榘为保名节,视富贵如草芥,只身投奔以监国名义驻守绍兴的鲁王朱以海,被授任为户科给事中,襄理政务。清军进攻浙东时,他又随鲁王避走海岛。不久,南明既亡,孙榘只好由海道返回故里,从此闭门不出,专心于著作。清廷江南省当局曾多次致函孙榘,请他复出,他不但拒邀,连来信也都被他一焚了之。

 

  孙榘一生活了七十三岁,身后家无余财,却留下不少著作,计有《初茅轩集》、《藏堂诗稿》、《被缨集》、《亦园杂刻》、《四书正义》等。晚年归林后,他曾有七绝《自题小像》一首,从中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的心志。其诗云:

 

短鬓长眉一幅巾,布袍芒履自行春。

生成不是封侯相,林下于今见一人。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