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文明楷模 > 正文

曹翠花:道德模范的坎坷人生

发布日期:2012/4/1 9:13:59  阅读:2074  【字体:
 

走进建湖县近湖镇向阳四巷一幢两层小楼,眼前的曹翠芳和我想像中的样子并无多少差异:一双厚实的大手略显粗糙,爽朗的笑容让人感觉亲切温暖,朴实的话语立刻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她获得过盐城市首届道德模范,江苏省十佳道德模范提名,并入围全国道德模范的网选……抛开她身后的荣誉,记者试图去贴近,倾听,还原她的真实人生。

 

  采访中,她几次泪湿眼眶,“我这一生,不知道什么叫享福,有时回顾过去,也会惊讶自己当时竟那样走过来了……”她扮演着一个个普通的社会角色,却用真心阐释着每一个角色所能发挥的极限。

 

未出闺阁先做娘

 

  “那时单位离两个孩子的住所不远,每天来回走动都要穿过一个狭长的小巷子,时不时总会听到指指点点的小声议论。一个刚满20岁尚未嫁人的大姑娘,同时拉扯着两个孩子,这在当时是一件可以轰动小镇的大事情。”曹翠花的两个孩子并非亲生,这是一个需要付出爱心和勇气的选择。

 

  1974年,曹翠花在建湖县港务处做机修工。一天,听说一个以前同事的爱人病危,她连忙赶去医院,然而眼前一幕却让她感到揪心。躺在病床上的这位年轻妈妈才28岁,见到曹翠花,突然拉起她的手,嘴巴不能动弹,像有话要说,意思是:“妹子,有空看看我家宝宝,两个小孩好玩呢!”这两句未说出口的话那一刻被曹翠花理解成了“临终遗托”。

 

  其实,她与两个孩子的母亲并不熟识,仅见过那一面。只是,这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大的2岁,小的才3个月。

 

  也是这一次结缘,让两个孩子的叔叔刘步领对曹翠花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两个孩子正是他的侄儿侄女,我和他的互相了解是在照顾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两人恋爱期间,为孩子端屎端尿、缝补浆洗、生病治疗就被还未过门的曹翠花一人扛下了。街坊邻居看了多有不解,甚至是猜测怀疑,什么样的议论都有,顶着这样的舆论压力,20岁的曹翠花硬是做了一年的“未婚妈妈”。

 

  21岁,为了给病重的婆婆“冲喜”,曹翠花嫁入刘家。婚后一年,她与丈夫刘步领的女儿出世。又过了一年,儿子出世,曹翠花一下子成了四个孩子的母亲。对四个孩子她没有偏爱,甚至对领养的孩子付出和照顾更多。

 

  “丈夫在水泥厂工作,一年回来不到五次,年迈的公婆已不能走动,拉扯孩子的事情所有的家务自然由我一人承担。”于是,每天早晨一一喂完孩子早饭后,把大的送去上学小的哄好不哭,曹翠花早已经顾不得自己吃饭了,“十年没吃过早饭”,曹翠花说,“那时洗尿布的河离家有一段距离,如果晚上太黑没人散步,一个女人是不敢去的,衣服就要放到第二天早上洗,即使四五点起床,还是觉得来不及”。

 

  繁重的家务曾让曹翠花一度体力不支。1979年,曹翠花几乎是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走路时两条腿在打晃,耳鸣眼花,去建湖医院检查,医生说是长期的严重贫血和营养不良,血小板极低,需要立即送到大医院治疗。上海同济医生的一个老教授对我说,再不休息和调理,你就没救了。”

 

  这种身体拖垮的情况在曹翠花身上发生过两次。但在极度艰难中,她还是一手把领养的两个孩子培养到高中毕业,就业成家,整整照顾了25年。

 

婆婆临终只唤媳

 

  嫁进刘家的几十年里,除了做四个孩子的母亲,曹翠花还有一个一进门就挑起的重担:照顾病重的婆婆。常年患严重支气管炎和肺病的婆婆从未下过床,从曹翠花进门第一天起,婆婆的尿盆屎盆都是这个新媳妇端。给婆婆洗澡也成为她的必修课,夏天每天给老人擦拭身子,一遍又一遍,擦了整整十年。

 

  “婆婆夜里突然发病,都是我带她去医院,我背过、用平板车拖过、送水车推过、自行车送过、躺椅抬过……”曹翠花细数过去的点滴,眼眶里不禁模糊起来。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曹翠花的生活是这样的:白天上班,安顿好公爹和一大群孩子吃饭,晚上到医院给婆婆治病,侍候老人吃药打针,自己饱一顿饿一顿。时间长了,街坊邻里都知道刘家有一个比女儿还孝顺的媳妇,觉得婆媳之间能处成这样,真难得。

 

  “做媳妇,委屈也是有的。”曹翠花的养子养女也是丈夫的侄子侄女,这样的关系有时让她在家里更难处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养子上幼儿园那年,“刚把两个孩子洗好澡,照应上床,结果女娃娃调皮,一屁股又坐到澡盆子里,弄得全身是凉水。婆婆见状,心疼不已,毕竟也是她的亲孙女啊,她忍不住怪我,‘你看你,如果是你亲生的,你能让娃娃这样吗?’”受到委屈的曹翠花一声不吭,帮孩子重新洗一遍,照顾上床。自己随后躲进了小房间里,一关上门,眼泪竟止不住往下流。

 

  这是曹翠花十多年来觉得最委屈的一次。“再难,即使一个人偷偷抹眼泪,也不要和老人当面发生争吵。她年纪大了,晚辈不应该与她计较什么。”那一次后,婆婆也再没有对曹翠花抱怨过什么,甚至想通了以后还拉着媳妇的手,说一些安慰的话。

 

  十年里,婆婆总是习惯喊她“宝宝”。儿子已经半尺人高的曹翠花,在婆婆面前,一直被这样唤着。“听着一点也不觉得别扭,将心比心,媳妇就是女儿,甚至女儿不在的时候,应该要比女儿还亲。”如今孙女早已长大的曹翠花也经常同儿媳讲起婆媳之间的许多故事。

 

  曹翠花的婆婆去世是1985年冬天的事。前一晚老人家像是有预料似的,突然对儿媳说,“宝宝,给我把衣服穿好吧,我要出去。”一听这话,曹翠花感觉到了什么,心里一酸。虽然当时婆婆的四个女儿都在跟前,但很奇怪地,老人只是一个劲地对儿媳说,“我只要你陪我。”那天下午,老人拉着曹翠花的手,闭上了眼睛。

 

  “给她守夜那晚,是我一个人躺在她旁边,看着她,哭了一夜。十年了,和自己的妈妈早已经没有区别了。”曹翠花说。

 

一针一线总关情

 

  曹翠花最为人知晓的,是她为五保老人做布鞋的事。建湖全县每一个敬老院的老人都领到过她纳的布鞋。“看着老人高兴地把鞋捧在手上,穿在脚上,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可以对社会作贡献的人。”

 

  “现在纳得没有过去多了”,曹翠花翻开家里两蛇皮袋的布鞋,为了防潮,里面一双一双都用塑料袋包着,“这些是今年一年纳的”。从1991年开始,每晚临睡前她必做的功课就是“糊骨子”,纳鞋底,粘鞋帮。仔细看,她的手与常人的手是不同的,右手腕和手指被来回抽动的线勒出了道道红痕,右手几个指头都是弯曲的,食指已经严重变了形。

 

  一针一线总关情,双双步履暖人心。1991年秋,在敬老院,有的老人接过鞋袜禁不住哭了,说要保存下来,“权当女儿为我们送老鞋吧”(民间有习俗:老人临终穿布鞋吉庆)。这情景让曹翠花两眼潮湿。从那时起,她许下了一个心愿:用十年时间,为全县所有敬老院里的老人每人做一双布鞋,买一双纱袜。

 

  19年里,曹翠花一共做了1856双布底鞋,买了1856双袜子,无偿送给全县15个乡镇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有人曾经为她做过统计:每只鞋底1700针,400双就是136万针。如果以每3秒钟纳一针计算,就要花去1130多个小时。这不包括剪样、糊布、做鞋口等工序所花的时间。曹翠花自己也曾留心过,她用了12公斤多白线,500多根针。她说,一斤布最多做三双鞋,那么她这么多年做了1856双鞋,就用布310公斤!

 

  为什么想起纳布鞋免费送老人?问起这个话题,她只是陆续地向记者提到几件事。“1979年去上海同济医院治病,自己的身体其实已经垮了,是那位七十二岁的退休老教授把我给救活了。人家七十多岁了还在替人治病,我拿什么奉献社会?”对这件事,曹翠花一直心怀感恩,却无以为报。

 

  “小时候家里太穷,父母都在船上,别人家的船是装粮食,我家的船装的都是砖头。读书读到三年级,爸妈觉得女娃娃没有必要念书了,伤心之余我放下了书本。我一直觉得自己书读得不多,是一个对社会没用的人,所以特别想能做一些事情弥补我书读得不多的缺憾。”

 

  如今,曹翠花退休工资不到800元,加上丈夫的退休金,两口子收入一千五左右,日子本来已过得很紧,纳鞋所花去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让日子更加难。儿子在昆山生意做赔了,她卖掉了自己在建湖的房子,为儿子抵了债。“现在连在建湖的‘根’都没有了”。得知采访,她是前一天专程从昆山赶回来的。这半年她和老伴在昆山儿子租来的房子里住。生活对她来说仍然不易,苦尽尚未甘来,做母亲的她至今还停不了为子女操心,心里还牵挂着那些敬老院的老人,一辈子没有享过福。

 

曹翠花告诉记者,虽然生活压力很大,但省吃俭用的同时,布鞋还会继续做,因为这早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精神寄托,“在纳鞋的时候,这辈子经历的事、吃过的苦会一一浮现,日光灯下,觉得心静,踏实。”她说,“苦惯了,人就不能空下来。有时看着一双双做好的布鞋,才知道,原来,我还是一直被需要的,这种感觉对我很重要。”

选自《盐城晚报》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