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窗前明月,枕边《读者》

发布日期:2018/11/6 9:21:46  阅读:1981  【字体:
 

窗前明月,枕边《读者》

松籽

 

说起《读者》杂志,最初是从什么时间认识她的?我自己也无从考证了,大约是在中学时。因为我记得,20岁的那年暑假,老家城建档案馆曾有一位老学究考过我,问我《读者》是哪里出版的?我连蒙带猜的说是上海,想想按照《读者》的风格,至少也应该是南京、武汉这一类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大城市。结果我错了,《读者》出版社是在甘肃省的兰州市,祖国的大西北,一个印象中物质很贫瘠的边陲地区。突然间,自诩很了解《读者》的我——囧了。但是从此以后,我对《读者》印象更加深刻了。

后来,上了大学,基本也是断断续续的在阅览室随便翻翻,对她也没有专门的关注。真正和《读者》相依相伴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到了施工一线。

2003到2006那几年,项目上基本还未通网络,也没有智能手机。能消遣的就是网吧和书报,我更喜欢后者,因为我不喜欢网吧的烟味和昏暗。我更喜欢在忙碌之余,在属于自己的深夜里,斜躺在床上安静地阅读,我喜欢窗前月枕边书的那种感觉,哪怕是在生活条件非常简陋的工棚里。那时最爱看的定期读物就是《扬子晚报》、《读者》以及《青年文摘》。

相比较而言,每天五毛钱的《扬子晚报》是大众化的快餐读物,从项目经理到民工师傅都能接受,我最喜欢的是里面的“繁星”专刊和“人物”两个栏目,不过看完就扔。有一段时间《读者》和《青年文摘》,我是同时买,但是慢慢的我还是偏向了《读者》。我觉得《青年文摘》的整体风格更加激进一些,有很多关于事业成功者的传记,更适合高中生和经济创业型的青年来阅读,可以起到催人奋进、指引成功效果。

对于《读者》,我觉得更适合喜爱文史哲和有文艺范的中青年阅读,她的整体风格则偏向深沉内敛,讲究中正平和,但不失文艺清新,崇尚“真、善、美”的价值观,尤其适合我这样“旧书生”气质的人。

《读者》的风格是由其作者风格所决定的,她汇集了古今中外最一流的作家。如莫言、毕淑敏、池莉、贾平凹、凸凹、铁凝、冯骥才、梁晓声、肖复兴、于丹、毕飞宇、刘同等当代作家;如“鲁郭茅巴老曹”、杨绛、季羡林、沈从文、陆文夫、汪曾祺等老一辈作家;还有上世纪改革开放后英年早逝的著名作家和诗人,如史铁生、王小波、顾城、海子等;也有港澳台作家,如金庸、古龙、张爱玲、龙应台、席慕蓉、林清玄、蒋勋、严歌苓;国外作家如村上春树、契科夫、雨果、莫泊桑等;也经常刊登非职业作家的文章,如倪萍、白岩松、马未都,甚至也有高晓松、周杰伦的文章;连褚时健的文章也刊登过。可见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

文章的内容基本固定在“人生人物”“历史文明”“社会生活等几个大的主题,另外每期都有“言论”“漫画”“幽默”等小的板块。

《读者》所选的文章写人写事,立论立意从不人云亦云。她既报道名人名家的奋斗历程,也积极关注基层人群的生活点滴。对于历史上“高大全”的人物能实事求是的指出其人性的弱点,从不阿谀奉承,如唐太宗、岳飞等。对于已早被定性为“历史罪人”,甚至是一向被定义为“民族败类”的一类人,也能实事求是指出其人生中的闪光点,从不落井下石,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作霖等;尤其是对去了台湾的国民党政客和将领,如宋美龄、陈立夫、孙立人等,也能褒其立身处世严谨之处。《读者》对一些关乎民生的时事热点,也能够深入浅出的从专业角度分析给人以启发,如近年来的楼市、股市、医患关系、食品卫生等话题。

不过,我最最喜欢的还是关于中国近代以来,至改革开放前那一段特定历史有关的文章,因为那个年代是中国内忧外乱、民族存亡、寻求变革、风云变幻的年代;同时也是武出英雄,文出大师的年代;那时代的人和事,虽然物质匮乏,但往往都充满了面对山河破碎、生死离乱、坚持真理而抗争不息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以史为镜、借古喻今、中西比较、辩证分析、崇善求真一直是《读者》所秉持的精神风貌!《读者》的文风从不居高临下和机械说教,她给人的教育总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读者从平静中得到启发和教化!

毕业前十年,项目辗转南北,人也奔波不停,无法订阅全年的《读者》,基本上是在近项目上的书店和报亭零星购买,所以就会常常错过部分期目,一年下来变得零零散散。后来到了现在单位,公司领导很注重企业文化,大力提倡职工阅读,每年由公司买单,帮我们职工订阅书报,这对于我来说是很好的福利,所以近两年都能按时阅读每一期的《读者》。

之前居无定所,每次回老家探亲都会带上几本,积累放着,期间还搬了几次家,每次都舍不得把旧《读者》当废纸卖掉。后来在苏州有了自己的小房子,对已收藏的《读者》怎样处理,纠结了很长时间,因为在我心目中,书籍是有生命的,尤其是“集邮”一样集来的《读者》。

于是乎,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忍痛将每期中最喜爱的文章逐一裁剪下来,进行二次装订,余下的舍去。我想这也是对“舍得”二字的活学活用吧!

这次国庆节回老家,用了整整三个半天外加一个夜晚的功夫,才将十年来的《读者》整个梳理了一遍,重新装订成了厚厚的六本,整整十公分厚,搞的我腰酸背痛。然,痛并且快乐着。

《读者》曾伴随我走过大江南北,她教我学会平常心平常事,用辩证平和的心态对面对这个喧嚣的尘世。我想在这个尘世中,很多东西是常人所难企及的,但“窗前明月,枕边《读者》”却是不难的……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