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成仁取义,浩气长存——游陆秀夫纪念馆有感(殷育峰)

发布日期:2011/10/18 11:47:03  阅读:15091  【字体:
 
 
    陆秀夫纪念馆座落在建湖县建阳镇镇南,是家乡人民为了纪念南宋爱国丞相陆秀夫而兴建的。三天长假,考虑假期出行人多,没有远行,与妻儿说:一起去陆秀夫纪念馆吧。
 
    乘着中秋的凉风,一家人三口骑车来到了陆秀夫纪念馆。陆秀夫故居最早的遗迹距今已经近400多年,其间不断修缮,一直延续至今,如今能够看到的是一座有着明清建筑风味的三进两厢式庭院,青砖黛瓦,飞檐翘壁,雪白的围墙,高耸的屋脊,构建成一个古朴的横卧着的“日”字,镶嵌在熙攘的古镇中,给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的宁静小镇增添了无限古韵。
 
    穿过武中奇先生书写的陆秀夫纪念馆门厅,踏着青砖铺就的通道,两旁花树簇拥,清香盈怀。跨进院内,院内左边矗立着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石碑简介,记载着他的人生历程,凉亭内安放着《陆秀夫传略》的石碑。
 
    走进北院,在东西两侧的便道上就可以看到东厢房和东厢房。分别展出的是卡通连环画《陆秀夫生平事迹》,据说是为了便于少年儿童阅读而专门创作,可见用心;而西厢房里则是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关于陆秀夫纪念场所图片,如果把这些图片中交代的地方名称在地图中标出的话,那将构筑成我国版图上东南沿海的一条长长绸带,绵延万里,联系到南宋王朝的命运发展轨迹,就是一段风云变幻潮起潮落的历史。
 
    “忠烈堂”在主院东面,拾级而上,一座高大的廊柱环绕的大殿矗立目前,抬首门楣上悬挂着一块书画家仲贞子题写的“忠烈堂”三大字的匾额,跨进门槛,未及见门,一座高及屋顶的金色塑像早已闯入眼帘:他,一代丞相陆秀夫,用紧握的双拳捍卫着自己民族的气节,也在华夏大地上重重地写下一个血红的“忠”字。那纵海一跳,给世人唱响了一曲大义、大气节之歌。铮铮铁骨,浩浩忠魂……四周悬挂的今古文人墨迹就是最好的颂词:思接千古,面朝未来。
 
    读着这些扣人心弦介绍,眼前仿佛又浮现起南宋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成吉思汗的大军撕裂着中原大地,山河破碎,王朝将灭,国家受难,炎黄儿女又面临着王朝更迭带来的生死存亡威胁。在朝廷危亡的关头,陆秀夫不是没有路可走,蒙古人答应他继续做元朝的丞相;他也可以避走越南。虽然有众多的选择,但他不恋权、不恋栈,不苟全性命,捍卫信仰,高举抗元的大旗,崖山兵败后,毅然负少帝赵昺投海殉国。
 
    千百年口碑相传,少年时代的陆秀夫很有一腔雄心壮志。七岁便能诗文,十九岁时考取进士,与留下传世警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同榜。当时镇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以网罗人才著称,他得知陆秀夫年轻有为,便礼聘到他的幕府任职。淮南是当时天下贤能之士聚集的地方,有“小朝廷”之称。
陆秀夫的才思清晰,很少有人能够比得上他,但他并不以此自傲。他的性情十分沉静,不喜张扬。每当那些僚吏来拜访、宾主互相取乐时,只有陆秀夫独自一人在旁,默默无语。有时府中设宴摆酒,陆秀夫坐在席间,矜持庄重,不说一句话,人们都觉得他十分怪僻,难以接近,所以很少有人与他合得来。但陆秀夫治事有方、稳重干练的才华,深得李庭芝的赏识和器重。即使官位升迁了也没有让他离开,这样,陆秀夫在府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一直到丞相。
 
    可惜他出生在一个孱弱的王朝,纵有天大的抱负,也难以支撑将倾的大厦——一个病入膏肓的朝廷。陆秀夫在亲历1279年2月宋元两军的崖山决战后,见无力回天,乃以身殉国。他先用利剑驱赶原配妻子投海自尽,然后哭拜幼帝:“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佑皇帝的覆辙。德佑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说罢,背起这位8岁的小皇帝,又用素白的绸带把小皇帝与他的身躯紧紧束在一起,然后,纵身跃海,时年44岁。
 
    元朝灭亡以后,中原和南国人民心里却时刻思念着陆秀夫,每当看到或想到厓山,都情不自禁地默诵“大宋左丞相陆秀夫殉难于此”。人们为了表达前辈和自己的心愿,怒不可遏地将当年颂扬张弘范的刻字铲掉,改镌“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个大字,用以永远纪念这位临难受命壮烈殉节的名臣。
 
    陆秀夫他最终以自己的忠节之举报效了他的国家。他的努力虽未能重新扶正倾之宋室,但其忠心报国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那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成为家乡以及世人的千古传诵,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这位命运多舛中华之子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大义凛然的气概,净化了置身于名利场上一代代人的灵魂。
 
    陆秀夫,眼前能想象得到的,也就是穿过历史时空,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他秉烛读书的身影了,他以一身浩气长存天地之间。也铸就了水乡建湖千年不变的人文景观名片:满腔忠义救国难,书中飘香泽后世。
 
    回家的路上,我不禁对儿子吟诵起陆公年少读书时写下的这首《题鹤鸣寺》: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山前多古木,床上半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稻田。寺门久断扫,分食愧农贤。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