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书画 > 正文

古篆古印 古风古韵(杨锡浪)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谢栋华书法篆刻艺术赏析

发布日期:2013/3/8 15:38:57  阅读:9787  【字体:
 

 

    浩瀚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文字之重要自然不言而喻。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从上古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到今天的电脑诸体,中国的文字走出了一部漫长的变革史,更走出了一部线条艺术史。

 

二十多年来,逆着文字艺术的变迁,溯源到甲骨古篆,谢栋华先生翻阅了《说文解字》等数以千册的古文字书藉,从横竖撇捺曲勾中探寻考释的艺术密码,以古篆古印为载体实践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终于形成了古朴敦厚,婀娜流畅,纵横突兀,古趣盎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盐城内外古篆书法和印坛气象一新。

 

    我国古代之玺印,自秦汉至唐宋之间,流传下来的青铜器、古印玺、封泥、陶器、陶文等不计其数,然并无作者姓名。元代吾丘衍、赵孟頫始兴款识。明清以来,由于石质印的应用,文人篆刻之风大盛,并与书画紧密联系,自明代文彭、何震起,逐渐形成篆刻之各种流派,文彭、何震及其后继者都以汉印为宗,成为一时风尚。接下来又涌现出以丁敬为代表的西泠八家和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以吴让之吴昌硕为代表的晚清六家等。

 

    走进栋华先生的书斋,目睹着他节衣缩食收藏来的青铜器、古印玺、封泥、陶器、陶文、铜镜、碑碣、古砖、瓦当等多件与篆刻有关的实物或图片,我除了感受到了谢先生不溟的吊古情怀,更感受到了钻研篆刻之用心。栋华先生严格宗奉秦汉,又博采百家众派,讲究刀法,不苟一格,独辟蹊径,自成体系。在篆刻艺术实践中,谢先生阅读了《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图书资料,大量吸取的皖派和晚清六家的艺术养份,把篆书千变万化之势运用于篆刻,强调以书入印和刀法的流畅,并在印文篆法中掺以汉篆碑额题字,同时他又不趋时尚,追慕秦汉,挥毫落笔,舒卷自如。


    不若篆工刻匠的照葫芦画瓢,沉浸于暝暝古意间,栋华在方寸印面之间篆刻艺术总筹高数着,笔画屈曲、方折、省改变化自如,古心意韵丰富斑斓,妙趣无边。《长亭古道》、《陷阵都尉》、《铁马冰河入梦来》、《沙场秋点兵》等印用刀果断利索,线条极富张力,苍凉浑厚之意境跃然纸上,视觉冲击尤为强烈;《听雨》、《长廊芭蕉》诸印拙中见巧,涩畅相衬,简约劲朗,优雅闲适之情趣淋漓尽致。

 

    甲骨、锺鼎金文艺术对古篆古印的艺术创作意义非凡。谢先生以文字的字形作为美的载体,进一步虚化了文字的表意功能,求艺术形式统一而不必过多顾及文字的杂乱,努力开掘与创造了篆书甲骨书法美,风骨气韵似山谷遗致,洋洋洒洒颇得一气贯注之妙。李白《登新平楼》是谢先生用长锋羊毫在生宣纸上创作的大幅的篆书法作品,虚实疏密得当,圆润中见风骨,充满了审美意义上的金石气,可谓篆书精品。《绿柳门前观车马》直幅作品中的每一字均似刀刻龟甲兽骨,欹斜错落,不规则中见意趣,充分表现出了甲骨文原型的审美特征,同时,谢先生又与古人以刀刻甲骨不同,不拘泥于原甲古刻契出的两端尖尖的线条,参以锺鼎金文的笔意,充分展示笔墨纸性的效果。

 

冰冻黄河,铁杵磨针,无数的天机典故都在佐证着一种真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古篆古印的艺术创作中,谢栋华先生心无旁鹜、孜孜以求,琢磨古风古韵二十余载,成绩终斐然于书坛印界。同样,凭借着他不溟的古心和不垮的毅力,我也坚信,他一定会在接下来的艺术研究和创作中破解更多的艺术密码。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