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家乡那座桥(黄玉贵)

发布日期:2012/9/15 15:22:17  阅读:2610  【字体:
 

 

    村西头的那座桥我们叫它闸桥,是何年何月修的不甚了然,估计它的年龄比我还大。这是一座石板桥,只有两丈长一丈宽,可它很重要,扼守着湖荡、村舍、农田水系交通的咽喉,防汛或蓄水,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整座桥用各式不规则的石块垒砌,石块之间用沥青粘连。桥上竖两排石柱,石柱上打孔,两道铸铁管穿在孔里形成护栏。小桥两端铺着石板,行人拾级而上。

 

    河的南北两端,在桥的东西两侧有四个石板码头。水势正常时,村民可以在四个码头上用水。一到汛期下闸了,人们就转移到上游两个码头用水,村妇们一边干活一边拉话。闸桥也是村里的制高点,站在桥上朝西眺望是烟波浩渺的湖荡,九龙口景区蓊蓊郁郁尽收眼底。

 

    夏天的傍晚是小桥最繁忙的时刻。打鱼人披着晚霞,划着小船陆陆续续从湖区归来,桨声谈笑声在水天一色的殷红中弥漫。满舱的鱼儿压弯了小船。打鱼人把船儿住好,站在船头摔摔手上的水,再把手在裤子上擦干,然后划着火柴点燃一支烟,享受满载而归的喜悦。小船在水中一漾一漾地跳动着,登在船舷上的鱼鹰扑棱着翅膀,像凯旋的将军炫耀自己的战功。不一会儿,村民们拎着篮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时间小桥上人头攒动。他要二斤你要三斤,他要鲫鱼,你要黑鱼……可又不像市场上那样嘈杂,没有大声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的争吵。鱼是自家打的,多一条两条无所谓。

 

    老乡们回到家里,杀了鱼,吃饱了又聚集到小桥上。有的自带小板凳,有的就坐在桥墩上,抽着旱烟,聊着天。男子汉敞着上衣,或干脆不穿褂子腆着肚皮,张家长李家短,前朝后汉,想到哪说到哪。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仰望漫天的星斗,遐想月中的嫦娥!

 

    小桥还是孩子们的竞技场。大暑天,中午和傍晚河里人很多,就像一群鸭子凫在水面上。大胆的孩子还站在桥墩上往下跳水,或脚朝下,或头朝下,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那时的孩子多,家家都贱养。汛期一过开闸放水,上游和下游水位落差约有两米,水流湍急形成漩涡。孩子们顺水而下,从闸桥一直冲到东边的拱桥。然后再逆流而上,这可是对体力、毅力和水性的考验。

 

    蟹熟稻黄时节,小桥就成了伏击的“战场”。 秋风响蟹脚痒,月朗星稀的秋夜,虫声啾啾,正是螃蟹洄流的时节。人们用两道芦苇編的篱笆扎在河里,一头大一头小成喇叭状。喇叭口朝湖荡方向放射出去,喇叭尾放一只大缸。一盏点燃的马灯高高地悬挂竹竿上,灯光闪烁。成熟的螃蟹成群结队寻光而来,纷纷掉在大缸里。螃蟹只会爬行不会游泳,缸内壁光滑,又爬不出来,只好成了“瓮中之蟹”。蛰伏在船头的人,看到螃蟹越聚愈多,克制住内心的激动,生怕发出响动。半夜蹲守换来一篓子又大又肥的螃蟹,心中的那个美呀!

 

    小桥铭记着我儿时的欢乐。她也像一位长者,默默地迎来送往,有多少游子在这里告别家乡踏上了前程,同时她也在岁月沧桑里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转自《盐城晚报》20120913日登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