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沙龙 > 文史语吧 > 正文

《建湖之最》之二

发布日期:2011/10/17 14:31:30  阅读:6196  【字体:
 
 
 
(六)农业农村
 
全县耕地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54年,达106.7万亩。到1987年底为91.41万亩,2003年为64.83万亩。(《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区域环境人口》)
 
1989年,建湖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县粮食总产最高的年份,夏粮2007年24万吨,秋粮2008年45万吨;单产最高的年份,夏粮2008年每公顷5834千克,秋粮2002年9121千克。(《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大事记》及《农业》)
 
全县棉花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83年、1984年,达1.22万公顷(18.3万亩);总产最高的年份是1983年,达1.32万吨,单产最高的年份是2004年,达每公顷1499公斤(亩产97.8公斤)。(《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农业》)
 
全县油料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2005年,达6438公顷(9.66万亩),总产最高的年份也是2005年,达1.75万吨,单产最高的年份是1982年,达每公顷3285公斤(亩产219公斤)。(《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农业》)
 
全县第一个水稻亩产过千斤的农户是辛庄张必胜户。1952年该户在自己的沤田里,实现水稻平均亩产1042斤,为历史之最。是年11月12日,建湖县人民政府发文介绍其水稻丰产经验,并命名其为全县水稻丰产模范户。(《建湖县志·大事记》)
 
全县沤改旱最早的试验点,是1953年冈西区张荡农业社。大面积的沤田回旱、一熟改两熟的工作,1964年全面推开。(《建湖县志·大事记》、《农业》)
按,建湖境内过去因地势低洼,无力抗御水灾与卤水倒灌,耕地常年积水泡沤,劳动强度大,产量低,但在当时的个体劳动为主的情况下,无法成功进行沤田回旱。全县最早的沤改旱试验在全县最早的农业社进行,这并不是偶然的。随着全县农业合作社的大面积建立,到1960年回旱面积达20万亩,占当时沤田总面积的36.68%,其间虽然走过一段弯路,但随着生产条件的改进,特别的农田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到1971年底,全县所有的老沤田全部回旱成功。从此,一熟水田全部变成一年两熟的轮作田,全县农田复种指数大大提高。
 
1955年8月,全县农村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建湖县志·大事记》)
 
50年代初,境内农民开始试用氮肥硫酸铵,俗称肥田粉。到1952年,全县总的供应量为172吨,但大多数农民对化肥能肥田增产持怀疑态度。到1955年使用氮肥量为73.8吨,施用面积1.5万亩。使用氮肥量最高的年份是1984年,达12.5万吨,总量是1955年的1690倍。(《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农业》)
 
1956年,建湖县良种畜牧繁殖场首次从上海、浙江引进黑白花奶牛10头,每头日产鲜乳15公斤左右。与此同时单庄畜牧繁殖场将本地5头水牛改良,使之成为乳役两用。(《建湖县志·农业》)
 
1956年,建湖县在秉文农业社设立水田测报点,在高作设立麦田测报点,负责对水稻螟虫的观察,此为我县首次建立的病虫测报站点。(《建湖县志·农业》)
 
1958年12月,在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国务院授予建湖县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称号。这是建湖县首次获得国务院嘉奖,当然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嘉奖更多的是掩盖了全县大跃进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在此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建湖县困难尤其突出,至1960年初,盐城地委最终对建湖县委领导班子作出重大调整。(《建湖县志·大事记》)
 
1958年,建湖干群发明了一种用绳索牵引的绞关犁,大大减轻了沤田耕地的劳动强度,后在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支持下,改制成电动犁、机动犁,并很快在全县及邻县沤田集中区域推广。(《建湖县志·农业》)
 
1963年,县内开始开始人力脱粒机,较牛打场脱粒方式提高1.5倍;1965年,开始使用工农—700型脱粒机,用S195柴油机12马力或相当功率的电动机为动力,功效大大提高,从此逐步改变人工脱粒的方式。(《建湖县志·农业》)
 
全县生猪饲养量最多的年份是1996年,达66.3万头,年末存栏量最高的年份是1976年,达34.62万头,年内肉猪出栏量最高的年份是1996年,达41.54万头。(《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农业》)
 
1978年起,建湖县农科所、庆丰乡农技站与南京农业大学协作,在杂交稻三系提纯复壮上进行技术改革,独创“三系七圃法”繁育技术,在全国率先较好地解决了杂交水稻种子退化问题。(《建湖县志·农业》)
 
1987年12月17日,建湖县庆丰乡董徐村“董徐生态村建设与研究”课题通过国家鉴定,董徐村成为盐城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村。(《盐城市志·大事记》)
 
1987年,全国第一个民办杂交稻研究实体——庆丰杂交稻研究所成立,该所拥有60人组成的科技队伍,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并且承担全国部分种子公司经理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培训、实习任务。(《建湖县志·农业》)
 
1992年10月,建湖县首届农副产品交易会举行,历时3天,200多名县内外客商出席,达成贸易项目80余个。(《建湖县志1986~2008·大事记》)
 
全县家禽饲养量最多的年份是1996年,达2923万只,年末存栏最多的年份也是1996年,达1243万只,年内出栏量最高的年份是2000年,达1704万只。(《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农业》)
 
全县最大的家禽炕孵基地是上冈镇南庄村。(《建湖县志·农业》)
 
全县桑园面积最高的年份是1993年,达3507公顷(5.26万亩),但到1999年仅剩505公顷(0.76万亩),到2008年底实有672公顷(1万亩)。蚕种发放量、蚕茧总产量最高的均为1995年,分别达到8万张、2366吨。(《建湖县志·农业》、《建湖县志(1986~2008)·农业》)
 
(七)水利
 
建湖境内最早的捍海堰(又名常丰堰),始筑于唐代宗大历3年(768)。常丰堰北起阜宁县沟墩,经县境上冈、草堰口,南至大丰县大团,长140华里。
按,其具体位置今已无从考证,疑当为宋范公堤所依。其时淮南东道黜陟使李承屯垦射阳湖,遂请筑捍海堰以障海潮,并在今县境构建内河水系。(《盐城市志》、《建湖县志》之《大事记》)
 
境内最重要的捍海堰是范公堤。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时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奉委更筑捍海堰,征工4万多人,经近4年努力,修起南北长181华里的大海堤,后人为纪念范仲淹的功绩,称之范公堤。
按,今境内一段为其北端之一部分,遗址即原通榆公路,即贯穿上冈、草堰口境的老204国道。
 
建湖最重要的河流——西塘河,亦称建湖母亲河。
按,西塘河,早期名为神台河。纵贯县境中部,源自兴化沙沟镇附近的谢家荡,南溯下官河、上官河、卤汀河,抵兴化、泰州,衔接长江。向北流经盐都大潭湾、南莘野,入本县境黄土沟,经建湖镇、陈家堡至永兴集入射阳河,东归大海。沿途东接盐河、黄沙港,西联盂兰河(梅栏河)、建港沟,全长63公里,河底宽50~90米,真高-3.5米,堤顶宽8米,真高4米。其唐桥至神台庄段,系明万历20年(1592)兴化知县欧阳东凤所督开。清康熙40年(1701)、乾隆9年(1744)、民国18年(1929)3次重浚。建国后,1958年冬、1972年冬两次拓浚,总土方达160万立方米。(《建湖县志·水利》)
 
建湖东部最重要的河流——串场河。
按,串场河是里下河地区与沿海垦区之间纵贯南北的一条人工河道。南起海安县三里闸与通扬运河相接,北至阜宁县城与射阳河沟通,全长180公里,河口宽20~60,建湖境内从大潭口到七里庵长18.3公里,至草堰口为19.17公里,河口宽30米。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疏浚。乾隆3年(1738)疏通至射阳河。(《建湖县志·水利》)
 
建湖最重要的入海水道——黄沙港。
按,黄沙港源于东陈堡附近的西塘河,向东流经石桥头、上冈镇至黄沙堆流入射阳县境,至黄沙沟注入射阳河,全长66.6公里,境内长30公里。黄沙港是承泄上游兴化、宝应等县业水并汇集境内雨水入射阳河归海的主要骨干河道。民国22年(1933)由马玉仁、刘启佑等发起、组织,成立浚治黄沙港协进会,参用征工办法疏浚黄沙港,历时3年完成工程。其时,黄沙港西起上冈镇与串场河相连,东至射阳河,全长45公里,河口宽30米,民国24年建黄沙港闸。建国后,国家数次整治黄沙港,最大的一次是7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拨专款1600多万元,由盐城地区组织实施。第一期工程于1971年11月开始,1972年2月份结束,由东台、大丰、盐城、建湖、阜宁、射阳、滨海等7县承担,共动员民工18.5万人,工段从上冈西郊铁屎湾附近的串场河起,向东至射阳黄沙沟止,全长46.4公里。第二期工程于1972年11月开始,12月结束,由东台、大丰、建湖、盐城4县承担,共动员民工6.3万人,工段全部在境内,东起上冈,西至建湖县城东北郊东陈堡与与西塘河相边,全长20.2公里。拓浚后的黄沙港,底宽70~90米,底真高-3.5米,堤顶宽15米~60米,设计排洪流量250立方米/秒,为全县建国后境内最大的水利工程。(《建湖县志·大事记》、《水利》)
 
40年才开挖成功的河流——通榆运河。
按,通榆河南起南通任港,北至连云港赣榆,长达380公里,沟通长江、淮河下游水系。工程动工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1958年11月至1959年3月份,先后由阜宁、建湖、东台3县出动民工14.4万人,开挖东台富安南侧至阜宁县城段,计划方土6557万立方米。后因“大跃进”、“瞎指挥”,少数干部强迫命令,多数民工不堪重负,加之粮草不足,曾发生累死、饿死人现象,工程仅完成土方2834万立方米,即中途夭折,留下的是一条不规则、不成型的废河。县境内从大潭口至左右友谊河,纵贯上冈、冈东、草堰口三地,长17公里,底宽为5米、15米,位于串场河东2公里左右,直至上世纪80、90年代,在盐阜等地干群的强烈要求下,通榆河工程再次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1991年1月,县成立通榆河工程处,在盐城市统一组织下,实施通榆河拓浚工程。境内工程以黄沙港为界,分南北两段实施,南段1997年下半年组织征地拆迁,1998年完成拓浚;北段1998年下半年组织征地拆迁,1999年完成。重新启动的通榆河开挖工程序,全线实行机械化施工,完成土方450万立方米。境内通榆钱河口宽为120米,在上冈镇区为150米。(《建湖县志·水利》、《建湖县志(1986~2008)·水利》)
附,王春瑜《通榆河记事》:早春,桑梓友苗德清先生来访,拟立通榆河纪事碑,详述原委。余闻之觉甚善,乃挥笔撰碑文曰:盐城汉时称盐渎,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势低洼,形若锅底,旱时汲水甚艰,涝时排水尤难,故历代水旱频仍,地瘠民贫。清道光时林则徐关心民瘼,亲至盐城主持修河,囿于时艰,难成大业。新中国建立后,政府虽重视水利,终因规划不力,财力匮乏,苏北水、旱灾仍迭发,一九五四年大水,千里绿野顿成泽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盐城人民即痛感兴修通榆运河之必要,至八十年代,省市政府更深知发展经济,通榆河乃命脉也。经时任江苏省副省长陈克天多方奔走呼吁,国务院于一九九一年批准工程立项,复经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王俊,鼎力支持,获日本一百一十五亿贷款,使兴修通榆河最困难之资金问题,迎刃而解。几经寒暑,南起南通九圩港,北达连云港赣榆县之通榆河工程,于一九九九年告竣,全长四百一十五公里,流经盐城境内二百一十三公里。从此引长江水入通榆河,对苏北饮水、灌溉、排涝、航运等,厥功至伟,民皆颂之。赞曰:大河流淌,碧水天长。先民宏愿,终成华章。前贤大德,后世毋忘。风正帆悬,前程辉煌。庚寅孟春公元二○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民国7~8年(1918~1919)上冈地区设有水文测报站,记录和保存了此间的降水资料。是为县境最早设立的水文测报站,所获资料也是按照现代科学方法保存的最早的降水资料。(《建湖县志·科学技术》)
 
1954年6月下旬,盐城专区在上冈第一个国营抽水机站,负责建湖县永丰乡、射阳县范坝乡等7个乡8000多亩稻田排灌任务。
按,《建湖县志·水利》记在是年4月,并记成立于县境草堰口南杨巷,1955年春,站址迁至上冈镇北桥,1957年春,该站划分给建湖、阜宁、射阳3县,遂设立上冈抽水机站。此据《盐城市志·大事记》、《中共建湖县地方大事记》。
 
1957年6月,建湖县第一座电灌站在近湖高马乡建成,时有电动机3台,共40千瓦,配有水泵3台,其中12英寸2台、10英寸1台。使用建湖小电厂电力灌溉农田5300亩。到1977年,全县已基本实现排灌机电化。(《建湖县志·农业》、《水利》)
 
建国后,最严重的旱灾出现在1994年6月中旬至8月中旬,连续高温无雨,累计降雨量135毫米,累计蒸发量达485毫米,全县水稻普遍减产3成以上,棉花减产4成以上,水产品减产8000吨,死畜300头,死禽100万只,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建湖县志(1986~2008)·水利》)
 
黄水夺淮前,境内最频发的自然灾害是海潮倒灌。黄水夺淮后,境内最频发的自然灾害是洪涝灾害。境内相传最严重的洪灾,是民国20年(1931)夏秋大水。其时,淮河、运河水位猛涨,洪泽湖大堤多个决口,致使运河东堤在高邮、江都一带溃决27处,建湖全境尽成泽国,次年春积水未退,又成严重饥荒,饿殍遍野,境内民众纷纷逃往苏南、上海。因为高邮、江都在县境之南,洪水自南侵入,故称“大南水”。建国后,受淹面积最大的一次洪灾,发生在1954年。是年,入夏后连降大暴雨,7月6日,全县受淹面积达60万亩,至是月27日发展到96万亩,普遍积水在半米深以上,虽经全力抗灾,秋季仍减产近3成。受灾损失最大的一次洪灾,发生在1991年。是年6月中旬起,连降7次暴雨、大暴雨,县城降水量达856毫米,境内最大降雨量达1058毫米,超过常年全年降水量。县城水位达到有记载以来最高水位2.78米,并持续近半个月,上游恒济乡最高水位达3.38米,超出历史最高水位0.63米。全县6.07万公顷农作物全部围水,破圩达20余个,受灾人口35万人以上。全县上下奋力抗灾,全国、全省全力支援,把灾害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尽管如此,全县失收农田1.36万公顷,减产3~5成的3000公顷,鱼塘沉没100多个,直接经济损失近7亿元。此后,2003年、2006年、2007年都是大涝之年,县城最高水位分别为2.88米、2.88米、2.71米。(《建湖县志·自然环境》和《水利》、《建湖县志(1986~2008)·自然环境》和《水利》)
 
最严重的龙卷风灾害,发生在2005年4月20日。是日16时20分,冈西、上冈、庆丰3个镇在20分钟内,相继遭同一股龙卷风袭击,波及12个村,受灾面积63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万人,死亡5人,重伤72人,轻伤近500人;房屋倒塌654户2500多间,受损4134户1.3万间;家畜死亡1075头,家禽死亡2.25万只,直接经济损失9000多万元。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龙卷风灾害,则发生在1984年8月31日,是日凌晨2时20分左右庆丰、冈西两乡遭受龙卷风袭击,死亡8人,重伤53人,其他受伤人数在600人以上,毁坏房屋2389间,直接损失350万元以上。(《建湖县志·自然环境》、《建湖县志(1986~2008)·自然环境》)
 
我县承担的最大域外水利工程是,参加开挖、整修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动员民工10万多人,投入5次远征,完成土方403万立方米,创大型水利工程参战人数最多、完成实绩最大的纪录。(《建湖县志·水利》)
 
我县历史上灾害最为集中的时期是清康熙、乾隆年间。(《续修盐城县志·杂类》)
按,详见《〈建湖县志·大事记〉补》。
 
建湖境内大规模筑圩障水,始清乾隆年间。清康熙、雍正年间,境内水旱灾害频仍,百姓无以为生。乾隆8年(1743),盐城知县黄垣总结百姓障水之策,决意广行苏南一带“圩田障水”之法,遂按照江南总制尹继善颁布的修筑圩岩条规,发动修筑圩堤。全县按田亩划分筑圩长度,业主出食,佃户出工。第一年筑高3尺(市尺,下同),次年续增高3尺,第3年完成,堤顶高8、9尺不等,堤底宽1丈3尺左右,同时颁布护圩条规。境内庆丰堤、万丰堤(扁担圩)、南北恒丰圩,均兴筑于此时。次年又组织民工疏浚东、西塘河。此后虽连年遭遇洪水,但能持续10年未成大灾,皆得益于此,而“圩田障水”之法直至今天仍是县境最重要的抗御水旱灾害的措施。(《盐城市志》、《建湖县志》之《大事记》)
 
建湖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并圩筑堤,是1962年冬。
按,建湖地区以圩田来抗御洪涝灾害,起于清乾隆年间。但长期以来圩区零碎,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无法抗御严重水灾。建国后,特别是实行农业全作化以后,全县每年动员数万人次,圩堤总长达2500多公里,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62年9月6日,14号台风过境,暴雨如注,一夜成灾。全县43万亩庄稼受淹,9万亩棉田有3万亩失收。此次大涝震惊了各级领导,教育了广大群众,经过察看灾情,调查研究,并在钟庄马渡大队进行联圩试点,并召开全县三级干部现场会,推行马渡试点。是年冬组织20万民工,全县联圩并圩为220个圩区,终于掌握了抗御洪涝灾害的主动权。1986~1990年,进行正规化联圩,全县建成圩区177个,圩堤总长1786公里;到2005年,圩区联并为96个,圩堤总长1348公里;至2008年,进一步联并成78个圩区,圩堤总长为1209公里,外圩圩口闸1222座,排涝站596座,总装机3万千瓦。(《建湖县志·水利》、《建湖县志(1986~2008)·水利》)
 
(八)工业
 
建湖最早的冶金工业是建阳的周庵冶铁。明朝洪武年间,苏州阊门有一周姓冶匠,举家迁至今建湖县建阳镇东首周家庵建业,此后享誉苏北里下河地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庵冶匠为新四军3师军工部铸造迫击炮弹和手榴弹壳,为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建湖县志·工业》)
 
民国12年(1923),建湖最早的机器缝纫店“亚东服装店”在上冈开业,专做西服。(《建湖县志·工业》)
 
建湖首批现代粮油加工企业创办于民国23年(1934)。是年,商贾王三、陈公昌和潘姓地主等10多个股东,在上冈、湖垛等地创办6家粮油加工厂,机械动力为18~马力,日产大米6000公斤左右。至民国27年,日寇侵华,工厂最终全部破产倒闭。(《建湖县志·工业》)
 
建湖第一家电厂——沙明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4年(1935),上冈镇商人汪养之等,集资创办,次年与盐城电厂同时发电。此为建湖第一家私营小电厂,厂址在串场河西岸,设备有50马力柴油机和40千瓦发电机各1台,主线路2公里,灯头2000只。民国27年(1938)4月,日寇侵占上冈前夕,被迫停业。(《建湖县志·大事记》、《工业》)
 
1952年10月,建湖县第一家专门生产家具的企业——公私合营建湖县家具厂成立。是为建湖农业机械制造业规模发展之始。(《建湖县志·工业》)
 
建湖最早的国营企业是1956年建成投产的国营建湖电厂、印刷厂和公私合营建湖农具修理厂。此前,是年1月,全县18个私营米厂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公私合营。到1995年,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到4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35亿元,拥有职工1.3万人,固定资产原值为3.91亿元。(《建湖县志·工业》、《建湖县志(1986~2008)·工业》)
 
建湖最早的轧花工业,起步于1958年9月建成的上冈轧花厂。时有职工91人,年加工皮棉2300担,产值近24万元。(《建湖县志·工业》)
 
1959年9月12日,第一条跨县盐建线(盐城至建湖线,全长40公里)10千伏高压电路建成,与建湖电厂32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安装使用,盐城发电厂向建湖供电。(《建湖县志·大事记》)
 
1969年,建湖县机床厂开始生产C6136车床,此为全县最早的工业设备制造业。(《建湖县志·工业》)
按,建湖县机床厂的前身为1935年到1941年间,私营业主孙仲洛、王桂章在湖垛镇开办的新洋、万泰两个铁厂。1956年,两个铁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建湖农机修配厂。1969年更名为建湖县机床厂。
 
建湖最早为飞机工业配套的厂家,是建湖县工具厂,其前身是县农机厂军工车间。1975年,江苏省军工局投资88万元改造该企业,为军用直6型飞机生产零部件。1980年后,此“5号工程”下马,遂转产民用工具和机械配件。(《建湖县志·工业》)
 
1976年10月,盐城地区革委会批准上冈庆丰、颜单、高作、钟庄5个农机具修造厂和上冈棉针织厂等6个单位上升为县属合作工厂,大集体性质。至此,我县集体工业体制明确划为两个层次,即大集体性质的工厂由县手工业局领导管理,统负盈亏;小集体性质的工厂由乡、镇领导管理,自负盈亏。(《建湖县志·工业》)
 
1983年,江苏森达鞋业有限公司,主导制订男皮鞋国家级产品标准,是为我县企业第一家参与制订国家级产品标准。此后,1989年盐城拓普阀门有限公司参与制订通用阀门隔膜阀国家级生产标准,是为我县机械行业第一家参与制订国家级产品标准。1993年,江苏象王起重机有限公司参悟制定门式起重机国家级标准,是为我县港口机械首家参与国家级产品标准制定。2000年,克胜集团参与制订吡虫啉原药、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国家级生产标准,是为我县化工行业首家。2002年江苏日月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参与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性能要求的行业标准制定,是为我县照明行业首家,也是我县企业首家参与国家级行业标准制定。2004年,盐城特达管件有限公司参与国家级石油钻井和修井用动力钳标准的制定,是为我县石油机械行业首家。(《建湖县志1986~2008·经济·经济综合管理》)
 
1985年(《盐城市志·工业》记在1984年),建湖县酱醋厂喜庆牌香醋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此为县境工业产品首次获得部优称号。(《建湖县志·大事记》)
 
1985年,颜单镇农民龚根山带头创办境内第一家村办作坊式的小玻璃灯具厂。1986年,县农业局所属节能灯具厂与解放军总参63年合作,生产出建湖历史上第一批整灯。此后,全县节能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全县两大支柱产业之一。(《建湖县志1986~2008·经济·工业》)
 
1986年,建湖县建湖油米厂的明江牌晚籼米、建湖县颜单挂面厂江寿牌特一粉玉带挂面获得部优商标,是为我县最早获得国家级知名商标的产品。(《建湖县志·工业》、《建湖县志1986~2008·经济综合管理·工商行政管理》)
 
1993年4月17日,江苏森达集团公司成立。是年10月,该集团森达牌皮鞋在全国首届鞋王评比中夺得“中国鞋王”第一名。是年全年销售突破亿元,成为盐城市首家销售超亿元的乡镇企业。1997年4月18日,“森达”商标被国家驰名商标认定委员会确认为“中国驰名商标”,此为盐城市首例。2001~2002年,“森达”牌、“好人缘”牌、“百思图”牌、“法雷诺”牌、“梵诗蒂娜”牌5个皮鞋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此为县境首批获此殊荣的产品。2002年9月,森达牌皮鞋首获中国名牌产品,此亦为盐城市首例,同时江苏森达集团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认定为16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名牌进军”企业之一。(《建湖县志1986~2008·大事记》)
 
2004年9月,江苏森达热电有限公司首台15兆瓦抽凝式1号供热机组并网发电,这标志着建湖第一家热电联产企业顺利投产。(《建湖县志(1986~2008)·经济·工业》)
 
2008年,全县注册商标达1394件,成为苏北唯一进入“全国商标百强县”行列的县份。(《建湖县志(1986~2008)·经济》)
 
2008年,中国石油机械协会授予建湖县“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称号,此为建湖第一次被确认为国家级产业制造基地,在苏北各县亦为首例。2009年,中国照明电器协会授予建湖县为“中国节能电光源制造基地”,一个县而被确认为两个国家级产业制造基地,在江苏省为首例。(《建湖县志1986~2008·大事记》)
按,此前建湖曾被国家科委确认为星火产业密集区。
 
2009年6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该规划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个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至此,建湖县被正式纳入江苏沿海开发规划。(《建湖县志1986~2008·区位环境人口》)
 
建湖花炮工业的祖师——李逸仙。明末清初,这位叫李逸仙的手工业艺人,在县境湖垛镇南乡李家庄一带开创鞭炮业,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民国年间,湖垛、建阳、上冈等集镇及周围的农村,不少人家以做小鞭、爆竹为主业或副业。1962年,乡村花炮工业崛起,最先成立的乡村花炮厂是上冈的宋楼花炮厂,此后相继创办10多家花炮厂。改革开放后,建湖花炮业大兴,开始生产高规格的花炮。在中国山货花卉进出品总公司(简称中山花)的扶持与指导下,产品质量、技术参数,均迅速提到提高,与全国最先进的浏阳花炮不相上下。
建湖县花炮厂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花炮生产厂、花炮出口厂。1989年7月,建湖首批出口花炮产品15个品种410箱销往泰国,为江苏省首家花炮出口单位。
1990年5月,江苏省烟花爆竹质量监督检测站在建湖成立,1998年该站通过国家商品检验室进出口委员会的认可验收,次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6部局联合发文指定其为全国烟花爆竹产品消费仲裁检验机构,成为盐城市首家国家商品检验室。
1997年12月,建湖花炮被列为江苏省受保护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此为建湖县首例。1999年,国庆50周年,首都北京举行大型焰火燃放晚会,在10个燃放点中,建湖烟花承担了圆明园、门头沟、石景山3个点的燃放任务。2000年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烟花大奖赛上,建湖烟花从产品质量、燃放编排、焰火效果全部超越同行,夺得比赛第一名。(《建湖县志·工业》、《建湖县志(1986~2008)·工业》)
按,花炮工业在建湖工业初始阶段创造了辉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因为花炮工业本身的限制,其安全问题一直为全社会普遍担忧。建湖花炮工业最惨重的一次安全事故是1989年1月26日,发生在庆丰乡红星花炮厂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事故中,死亡11人,重伤5人,轻伤13人,炸毁厂房数十间,波及民房数十幢。此后,结合出口花炮生产,在花炮企业中实行以通过安全验收为前置条件的出口花炮生产许可证制度。2001年,徐州煤矿特大透水事故后,江苏省政府决定关闭全省所有花炮厂,后经建湖县委、县政府的汇报,考虑到建湖县当时一下子难以消化上万名工人,再加上外贸出口赔偿数额巨大,保留持证的12家出口花炮生产厂家,并实行安全生产淘汰制。2009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所有剩余的花炮企业逐步实行关停并转,至2010年底基本完成。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