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沙龙 > 文史团体 > 正文

诗章词韵唱文明

——江苏省建湖县芦沟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纪实(崔寿伟)

发布日期:2013/6/7 15:56:21  阅读:5080  【字体: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文化中,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乐府民歌,以盛行天下的唐诗到宋词元曲,诗歌这一最为人民群众称颂的文化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像日月江河一样传承至今,文化耀中华,诗词结硕果,位于苏北里下河平原腹地,以“建湖文坛,诗盛东南”著称的建湖县芦沟镇,2011年年底,被中华诗词学会被命名为“中华诗词之乡”。这是江苏省又一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之乡在悄然崛起。

 

江苏省建湖县芦沟镇,住于建湖县东南方,总面积为74平方公里,4.5万人口,全镇辖13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境内有大崔庄、裴刘庄两个古老集镇,有私营、民营两个工业园区。盐徐高速和234省道呈东西走向,横穿镇境。231省道南北纵向从镇境腹部穿过。芦沟物产丰富,是里下河地区产粮基地之一。

 

    芦沟镇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文化雅士。清代,乡贤陈缄三的《课子十戒诗》,清代凌苍山的《云梯关观黄河注海歌》、徐梦仙的《西湖淹没田禾有感》,均是烩炙人口的诗家力作;清代萧鸿恩编撰的《秦汉史志》、陈润昌主编的《盐城日报》,足以映射出芦沟的历史人文底蕴。抗战时期,由爱国知识分子主办的《力报》,曾迁至芦沟;1938年,该镇进步青年崔津自发创办《伟声》杂志,宣传抗日救亡和解放劳苦大众的思想。1941年,新四军在该镇组建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同年七月在芦沟禅寺举办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以诗歌演唱等形式传播革命真理,冯定、薛暮桥、谢云晖、贺绿汀、许晴等同志都曾到此辅导和主讲。新中国成立前后,镇境的地方艺人编写了不少歌颂共产党和民主政权的革命诗歌,并在群众中广为传唱。解放后,镇境的诗词创作和吟唱活动,一直绵延不断,在建湖享有“建湖文坛,诗盛东南”之美誉。

 

上世纪9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芦沟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以诗词为代表的群众文化迎来了绚丽的春天。19953月,该镇一批离退休老同志,自发聚集到一起,谈诗论词,自得其乐。成立了盐城市第一家民间诗词组织——建湖艺文社芦沟蒹笳诗社,同时创办了群众性诗刊《蒹笳诗声》。随着蒹笳诗社这一平台的搭建,广大诗词爱好者如虎添翼,激发了极大的诗词欣赏和创作热情。17年来,蒹笳诗社日益发展,会员遍及城乡。其中有离退休干部、教师、医务工作者以及工人、农民、中小学学生、企业老板和个体经营者等。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是几岁十几岁的学生。他们纷纷拿起笔,将生活中的感悟化成诗歌俊美的意象,变成纸上的诗行,成为争艳文坛的一朵奇葩。截止目前,该镇先后有12人被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10人被江苏省诗词协会吸收为会员,10多人被载入全国诗词类词典和名人录。该镇开展的群众性诗词活动曾先后被《中华诗词》、《盐城晚报》等报刊报道,并被载入中华诗社学会《中华诗词十五年年鉴》和《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蒹笳诗声》共出季刊64期,编印“蒹笳系列丛书”46套。该镇的乡土诗人有近千首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中华诗词》、《江海诗词》、广州《诗词》等十多家报刊、诗刊发表,经过长时期的创作实践,蒹笳诗社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诗词功底日益深厚。现有经过长时期的创作实践,蒹笳诗社社员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诗词功底日益深厚。现有余士林、崔寿伟、冯仰之、王建元、季如华、苏云龙、田云飞、崔汉明、王学林、祁德明、夏咸尧、嵇鸿明、朱耀超等13余人出版了个人诗词集。由于取的这样的成绩,从而使它的影响波及更广,连周边的盐都县、射阳县、省内的淮安市、扬州市、高邮市、以及贵州省、湖南省、安徽省、福建省、浙江省、甘肃省等地诗友也纷纷加入蒹笳诗社。他们常年向《蒹笳诗声》投稿、寄交会费,蒹笳诗社人员也每年向他们寄会刊和相关材料。使得芦沟的中华诗词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这里,我们随意选出几首诗词以飨读者:

 

香港回归举国欢,炎黄子孙庆团圆。

璧全华夏金瓯补,情系家园喜悦添。

南海风涛增壮彩,文明古国谱新篇。

港人治港筹宏策,戮力同心建乐园。

 

这是诗人崔寿伟以香港回归为题作的一首《欢庆香港回归祖国》七律,此诗刊登在 1997515日《人民日报》三版上。

 

沿海徐盐不等闲,平原昼夜换新颜。

纵横高速为蛛网,千里江苏一日还。

 

这是诗人谷兴中《颂苏北两高速公路同时通车》的七言绝句。

 

我爱蒹笳韵律清,铿锵悦耳玉珂鸣。

常常击案缘精读,句句珠玑总是情。

 

这是诗人王学林创作的《赞蒹笳诗声》。

 

在此,我们还摘录了一些诗作者的佳言妙句:

 

谨慎谦虚求进取,蓬樯万里满风帆。(贺长孙兆玮高校录取)

水利兴修圩岸好,能排能灌待金秋。(农村竹枝词)

练体强心增寿域,修身养性逐童颜。(食白果仁有感)

青妇怜童稚,相思挂念同。(回乡一瞥)

 

    品味这些诗词,给人以清心怡然之感,动人热爱生活之情,诗词之乡的情韵形态映然于心.

 

芦沟镇的群众性诗词活动,倡导文明,挑战世俗,他们创作题材广泛,从港澳回归到伟人业绩,从三峡移民到抗灾救灾,从神舟飞天到奥运举办,从企业风采到田园风光,从国计民生到风土人情,从凡人新事到见闻感悟,无所不写,无所不吟,情境总是儒雅文明、和谐协调,格调总是激浊扬清、催人奋进。随着群众性诗词活动的深入开展,该镇群众一改往日大操大办的习俗,每逢新婚、祝寿、乔迁、入学或亲友谢世,仅以赋诗、和词来庆贺和悼念,弃俗从雅,陶冶情操,社会文明化的程度大幅提高。离休干部冯仰之夫妇五十年金婚出了《金婚唱和集》;退休老中医王建元七十寿诞出了《古稀唱和集》;退休教师崔仲山、王建华七十寿诞,诗友们以《古稀诗简》祝福;青年诗人崔寿伟、陈坤新婚,诗友们分别以《秦晋缘》诗集和《新婚诗简》庆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诗词专集,纪念中央计划生育公开信发表18周年的诗集,在县诗书画展评时引起轰动。诗人们以建县60周年、撤乡设镇、新农村掠影、招商引资、农村医疗改革、廉政建设等为题材采写的诗词和刊发的专集,都在圈子里受到好评,极大地提升了芦沟的美誉度。

 

近年来,芦沟镇在使高雅的诗词文化演变为社会民间大众文化的同时,积极进行诗词工作特色创新,重点抓好诗词创作的培训和教育,每年办班不少于6次,印发诗词创作知识专辑近万份,培训诗词爱好者2000多人次,切实让诗章词韵的吟唱走进机关工厂,走进校园村庄,走进千家万户,使其成为独有的群众特色文化。该镇裴刘小学开展了“诗词进校园”活动,组建了“蓓蕾诗文社”,并在《蒹笳诗声》上开辟 “校园雅韵”专栏,建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教网络。截止目前,该校师生共创作诗词15000多首,召开赛诗会近40场,手抄诗报15期,编印了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会长题写书名的《小学生诗歌100首》和《园丁诗选》、《校园诗词选》等三本诗集,数百首诗词作品在《江海诗词》、《盐城政协》等刊物上发表,有30篇诗作被《江苏校园诗选》刊登。所有这些充分反映了该校诗词创作的整体实力达到了相当的水平。2003年,该校作为盐城市小学界的唯一代表,出席全国校园诗教经验交流会,荣获 “江苏省校园诗教先进单位”奖牌,杨叔子院士、省诗词协会凌启鸿会长都为该校题了词。2006年,该校再次在省诗教经验交流会上荣获“江苏省校园诗教先进单位”荣誉。2011年。该校荣获全国“校园诗教先进单位”荣誉。该校先后有七人次的诗教论文在市以上刊物发表,有12名师生被盐城市湖海艺文社吸纳为会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华诗词在芦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已经生根发芽,万紫千红,硕果满枝。中华诗词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载体,凸显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教育性和激励性,群众的自我教育功能得到增强,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提升,必将为芦沟镇的三个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芦沟发挥重要的作用。

 

转自《建湖日报》201364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