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沙龙 > 文史语吧 > 正文

凑凑杜甫很忙之热闹(唐明伯)

发布日期:2012/4/12 9:34:51  阅读:2638  【字体:
 

 

最近因为几位中学生在课本上的涂鸦,“杜甫很忙”走红网络,引爆议论,几乎赛过叙利亚的炮火,朝鲜的火箭,老薄的塌台,从心底里觉得这些零零后们恶搞“诗圣”实在让人难以忍受,但转而又想,责任在哪里呢?我想,我们没有正面告诉孩子们杜甫本来真的很忙,而且忙的都是让我们感动的事。

 

缘于此,我也来凑凑杜甫很忙这个热闹。1300年前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十分好学,成为更难得的是他的诗赋天才,很早就在盛唐诗坛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可是他的“公务员考试”并不理想,潦倒都城长安近十年,只是靠着欣赏自己的友人的资助,继续忙着自己的诗词生涯。这样忙着总有点不怎么踏实,杜甫还是想挤挤公务员这趟车。好在那时并无年龄三十五岁的限制,四十五岁时,大约是天宝十六年,他向唐玄宗也就是淫声很响的唐明皇李隆基献上了《三大礼赋》。

 

这《三大礼赋》估计当时耽误了杜甫不少忙诗的宝贵时光,只是现在还不怎么好找,我也是从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二十四卷中才看到的,《三大礼赋》,是描述唐朝举行三大礼仪活动的,分为三篇,《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刘呴《旧唐书·杜甫传》(卷190下)称曰:“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人武部的一个参谋这样的职务,考虑到当时的公务员数量很有限,能混到官家发饷,杜甫想来还是蛮满意的。不过,照我看来召试的结果,虽说还算不错,但肯定也不是特别让唐玄宗动心。《三大礼赋》也有不少人大加称赞,在我看来,这只是杜甫当时忙里休闲搞出来的一块敲门砖,或者说就是为了混个公务员岗位。杜甫在他的《进三大礼赋表》中对自己这样一个目的说得遮遮掩掩、扭扭捏捏,说是:“岂陛下明诏,不仄席思贤于中哉?臣之愚顽,静无所取,以此知分,沉埋盛时,不敢依违,不敢激讦,默以渔樵之乐自遣而已。顷者,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窃慕尧翁击壤之讴,适遇国家郊庙之礼,不觉手足蹈舞,形于篇章。”自己混到只能街头卖药,是不是狗皮膏药说不大清楚,衣食都要仰仗朋友慈善施舍,杜甫还要把这说成什么“默以渔樵之乐自遣”。在宋人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杜甫传》(卷201)引述杜甫上给皇帝的奏章中,老先生终于说得是清楚明白极了,原文是这样的:“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大意是,我家从杜恕、杜预以来一直是凭着儒业为官,到了我祖父杜审言,更是凭着文章得到唐中宗的重用。我承继先人之业,七岁就能写诗作文,可是到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却仍然衣不蔽体,还要寄食于朋友,常常担心会死在路上,万望皇帝哀怜我。如果让我凭着自己的才华有个一官半职,把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那么我的文章虽然不能达到《六经》,但凭着我的思维与文才,一定会超过汉代名臣扬雄与枚皋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您难道忍心弃而不用吗?你听听,你们听听,这哪里是什么奏章,简直就是一份乞讨状,让人满心的愤懑,满心的悲伤。想想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为了一口饭一件衣,如此这样很忙,如此低声下气,如此厚颜卑辞,唐明皇那个“天宝之治”是个什么货色实在让人怀疑。

 

杜甫很忙,其实忙这类《三大礼赋》并非其事业追求所在。虽然他对自己的赋作才能很是得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奉称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但他以赋作敲门砖的意图大约众人也都知晓,作为杜甫这样在当时独步诗坛的大家来说,很是有些难堪的。所以,他在《进三大礼赋表》中把赋称作为古诗一流,其实这种说法并非在学术上没有道理,但杜甫这么说多少有些为自己这样的很忙解嘲而已。宋代郑刚中《读杜甫〈三大礼赋〉》或许最能发诗圣之内心,诗云:“牢落长安赋就时,青苔到榻有谁知?年逾四十犹无禄,笔下千篇祗有诗。风雨飘零长是客,干戈悲梗独忧时。平生爱作惊人句,博得如今杜拾遗。”大意是说,要不是这《三大礼赋》得到赏识,杜甫一辈子也不会得到皇帝的赏识与任用,但是杜甫能够赢得生前生后之名靠的却是他那“独忧时”的诗歌。

 

“独忧时”,是杜甫的眼光锐利,所思之深,并非在作杞人忧天之秀,而成了杜参军不久,安禄山叛乱爆发,唐玄宗被迫让位给唐肃宗,杜甫逃出长安,走归肃宗,被任为左拾遗,大约相当于今天中央监察部的副部长。虽说时间不长,就因为上疏营救房琯被贬到华州做了个司功参军,相当于某个地级市考核办的小秘书。此后弃官入蜀,依托故友时任西川节度使的严武,又曾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也就是拿拿公家薪水,并不必去坐班的。不想严武死了,杜甫只好东下夔州,依靠同是诗人的故友高适。时间不长,高适又死了,还逢上蜀中大乱,杜甫只得携家避居于荆楚,终因贫病交加,这位大诗人最后死在今天湖南耒阳湘江边上的一条小船上。据郭沫若先生“文革”中考证,可能是实在饥饿难当,早就变了质的牛肉杜甫也显不得丢弃,没想到食物中毒害死了他。这样的时事,这样的困境,成就了一位空前绝后的杜甫。当然,细细想来,杜甫没有为了官职很忙,而是饿着肚皮为了同样饿着肚皮的黎民很忙,这样的成就方式,对国家来说太过沉重,对诗人本身来说也太过残忍,而杜甫被誉为“诗史”,则说明对于历史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又不能不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杜甫被誉为“诗史”,他的代表作很多,“安史动乱”之前,抨击唐明皇穷兵黩武的《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沉痛之极,虽未能打动唐明皇,但还是打动了千古人心。抨击“天宝之治”贫富不均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激愤之语,出自敦厚中庸的杜甫之口,说明杜甫所见已经非常急切,可惜谁人能听得见他的呐喊呢?“安史之乱”爆发,“三吏三别”更是展露出杜甫“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的赤诚与急迫,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那是一幕幕让人泣血的画卷,也是一部部令人深思的论著。还有《羌村三首》,“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北征》则是写于被贬华州之后,但诗人却仍然忠心不懈,对唐朝的中兴充满信心,“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杜甫很忙,但我们会看到他在忙着什么,这也许也会给我们以教益,我们应该忙着什么。

 

不但是在这些长篇诗作中,就是在绝句里也跳动着杜甫那颗为黎民很忙的心,例如他的《三绝句》。其一,“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其二,“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其三,“殿前兵马虽骁勇,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评论道:“《三绝句》不可少一首,亦更不能多一首,惟先生法如此,余人不知。”此说固有些金氏风格,但确实给我们很多的启发。第一首写群盗造反与滥杀,让人们对群盗产生无比的痛恨,不过杜甫并没有去揭示“群盗相随剧虎狼”的原因。第二首写民众遭祸至惨至烈,读者会以为其罪魁祸首必是群盗,或者皆是群盗,特别是“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民众们还寄希望于朝廷,更让人痛心疾首。第三首杜甫告诉人们,正是官军与“群盗”纵暴的共同结果,导致民众的深重灾难,而从另一方面来想,官军如此纵暴又怎么会不激起更多的“群盗”造反呢?

 

我并非专家,对于杜甫之诗只是爱好而已,但我想杜甫当时其实很忙,不过并不如零零后们所想象的那样忙着骑马潇洒,忙着涂脂抹粉,等等。正因为杜甫很忙,而且是一心为着移民百姓很忙,为着国家兴亡很忙,所以杜甫留给我们这个民族丰盛的文化遗产,留给我们这个民族深刻的精神与思想。零零后们如此涂鸦,并不是出于渎圣的初衷,我们不必为着指责很忙,不必为着悲叹很忙,也不必为着担忧堕落很忙,真的不必。倒是回过头来,为着我们编好语文教材很忙,为着更好的教学方式很忙,为着引导零零后们认识杜甫这样的民族精英很忙,为着让零零后们真心的崇敬这样的民族精英、民族文化很忙,为着零零后们向着继承民族精神道路前行很忙。这也许才是我们该很忙的。


语文课本上的杜甫像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