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不可小觑小人物(陈中荣)

发布日期:2016/7/9 11:27:04  阅读:2420  【字体: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去宁府游玩,午休时,见房中有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颇感俗不可耐,很是不爽、不愿为伍!这是曹雪芹刻画人物需要,豪门少年,生活在温柔富贵乡、徜徉于花柳繁华地,清高单纯,未谙世事艰难,不屑人情世故。但是,深谙社会人心、熟稔世故人情何其重要!闲读红楼,偶有所感:小人物不可小觑。略举几例,对我们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或有裨益。

乡村老妪刘姥姥---盛时无心插柳,难时避雨消灾。刘姥姥,中国人并不陌生这个人物,尤其是其大观园一节,大多耳熟能详。曹雪芹将其作线索人物,选择一个独特视角,感受大观园的奢华、审视宁荣两府的盛衰。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样一个芥豆之微的乡村老妪,为生活所迫,求诸荣府。贾府上下为取悦贾母,迎合“上司”,将其作为解闷道具、搞笑媒子,联手捉弄一番;而刘姥姥揣着明白装糊涂,默契配合,装疯卖傻,左右迎合,甚是可怜!

戏弄、作践一个七旬老妪,荣府人等或因良心未泯,故而群起施舍,刘姥姥自然不枉此行,满载而归。对王熙凤甚至对荣府的众丫鬟来讲,施舍一点、资助一下这样的市井小人物,可谓举手之劳、九牛一毛。可就因这些不疼不痒的资助,这个小人物在宁荣两府衰败时,却真诚感恩、倾力回报,尤其是对王熙凤之女更是救诸水火。

我想,作为现代人,是否也可对一些不起眼的芥豆人物、对一些弱势群体,行举手之劳、做小善之事?或许在你的不经意间、在你的轻描淡写中,就让其受益无穷,甚至铭记终身。刘备不也曾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诫子孙?

荣府丫鬟花袭人---助推宝黛悲剧,促就金玉姻缘。袭人,原名珍珠,贾母的小丫鬟。因其“工作勤勉”,贾母将其“借用”给最钟爱的孙子贾宝玉。看上去,少言寡语,事主忠心耿耿,“工作兢兢业业”;处处与人为善,“时时以大局为念”(大局就是把宝玉培养成主流社会认可的人)。平时更是恪尽职守,“事业心”、“责任心”都很强,颇受贾府实权人物夫人赏识,可她毕竟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小丫鬟。但就是这个小丫鬟在大观园许多事件上发挥出巨大能量,甚至助推了宝黛爱情悲剧,促就了金玉姻缘。宝玉婚姻是贾府大事,关注度很高,夫人也不能擅自做主;这个小丫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积极“运作”,最终促就了金玉姻缘。宝黛至死也不会明白:拆散他们的重要推手是身边这个不温不火的丫鬟。

按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去考量,无论是出生门第、家庭条件还是性情性格,宝钗都优于黛玉。但宝玉心仪的是林妹妹,宝黛两情相悦,大观园众所周知。对贾母来讲,倾向外甥女黛玉,夫人则钟意于姨侄女宝钗。因贾母没有“明确表态”,“下属”夫人自然不便多言,这种情况下,“基层”小人物就有了发挥作用的舞台。

黛玉心高气傲、目下无尘、颇具棱角,袭人之流小丫鬟哪在眼下?而宝钗善解人意、低调平和、处事圆滑,“相容性比较强”。将来有望“提拔”为通房丫鬟(小妾)的袭人(已享受职级待遇,月例调至纹银2两),当然明白黛玉这位“领导”不好“服务”,自然希望促成金玉姻缘。可作为丫鬟,哪有“话语权”?但不要小瞧她,她可以出谋划策、敲敲边鼓。深思熟虑的一句话、一个“金点子”就左右了事情结局,“宝玉婚事,不同一般,是要进宫请娘娘示下的”。一语点醒夫人,所谓娘娘示下,“策略”而已!和女儿贾妃“沟通”一下,回府后传达娘娘的“指示精神”,那贾府上下、包括“最高领导”贾母自然不便再也不敢有什么异议了。

现实生活中,袭人之流比比皆是,小人物不可小觑!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要形成共识,还要考虑小人物的诉求;如果确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包括小人物腹诽,那就应未雨绸缪,统一思想、做通工作、扫除障碍。

市井无赖醉金刚---小鳅翻出大浪,扳倒百年豪门。醉金刚倪二,市井无赖,放债为生。文中用墨不多,初读者或许印象不深,但就是这个市井人物却成了宁荣两府抄家的“主推手”、百年豪门坍塌的“导火索”。

荣府的穷本家贾芸,曾受倪二救助;可当倪二因酒后耍无赖、遭遇官府麻烦时,因种种原因,贾芸未能动用宁荣两府势力施以援手。倪二因此怀恨在心,上下联络、散布谣言、网罗罪名,组织人员报复贾芸,以至累及宁荣两府。

当时的宁荣两府,上头的“保护伞”(贾妃)已倒,正是风声鹤唳、风雨欲来之时,但尚不至立即坍塌。就是这个市井无赖,“小鳅翻大浪”,找准贾府几个“违纪违法”的“硬伤”,如,贾赦交接外官、倚强凌弱,贾琏强占人妻、逼死人命,贾珍引诱官宦子弟、聚众赌博等等,并向监察御史(相当于纪委)举报,终于成为“压倒贾府这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代人立身处世,当然要洁身自好、遵纪守法;同时,也要对倪二之流退避三舍。违反党纪国法自然法网恢恢,在劫难逃;但如果和这样的市井小人交往过密,难保其在不如意时,对你以“莫须有”的罪名造谣生事,说不定也会翻成大浪,让你百口莫辩。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