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诗歌 > 正文

孤山情(胡志群)

发布日期:2016/12/29 9:16:28  阅读:1823  【字体:
 

 

唐人张祜的《孤山》,点明了孤山雅趣:“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

 

初见西湖,是小时候随父母去的,因母亲的外祖母住在离西湖边不远处,当然免不了去西湖。那时,常听大人说起西湖各种景致美的幽雅名称;什么白堤、苏堤、孤山、断桥……什么不到西湖等于没有来杭州……听多了不经意在记忆中烙下了,“人间天堂”的“美”字,具体美在哪,我也不懂,只知道湖很大,有盈盈荡荡的水,几座亭台,绿树,路长,走得很累……

 

过去的西湖在心里去了也就是去了,玩了也就是玩了,仅是慕个名,图个轻松的心情,也许那时还小对西湖美的领悟力不够吧!

 

三月来西湖时,桃吐新红,柳翻绿浪,树上的鸟更多了,鸟儿的歌声更欢快了,春水也在花花声中涨了起来,湖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气象,一片生机盎然。随着民乐《苏堤春晓》的乐声我慢步在苏堤上,苏堤中央许多不知名的花儿,魏紫、姚黄、草绿、粉红,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为美丽的西子姑娘,更添了动人的媚情。

 

相信白居易曾经在某个春日来西湖边散心,然后才为我们留下了传诵千年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但是现在的西湖每到春天游人实在太多,白堤、苏堤上的人们熙熙攘攘,让人没了细玩的兴致。清静的地方,也还是有的。我从西泠桥来到孤山,孤山现在是我每次来西湖必去的地方,心中落下了这个情结,原自于一次在南大听讲座时文坛前辈说:“做学问要有清静之心” 在清静中,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唔,与自我对话,使自己进入最佳心静状态……说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和靖隐居西湖一事,使得喜欢宁静的我,每次来西湖都想感受林和靖那份宁静的天地,想寻访一下是什么样的意境让他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

 

我在孤山边寻觅林和靖,聆听林和靖……

 

孤山的第一名士非林和靖莫属。他终生隐居孤山。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自我放逐于世人的视野之外,白眼看人,绝交权名,一门心思地过着“山里人”的生活。作为文人,他又有文人的另一种方式:读书、写诗、作画、练字、弹琴……听山水清音,览四时佳景,在闲静淡泊中重构内心的格局。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不求嗟来之食,不谋终南捷径,也不稀罕有人“岁时劳问”,只用自己的汗水实实在在地过一种“山里人”的生活。中国文化人没有不曾读过他的《山园小梅》的,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是千古卓绝,不状梅形而写疏离错落的影,不直描其香而侧写暗香之浮动流转,疏影横斜而衬以水清浅,暗香浮动而托以月黄昏,寥寥数语的勾勒,就使得梅之清香淡雅风姿婥约的形象栩栩现前。他以优雅灵妙的双手拨动着人们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那一根琴弦,引来后人回响无数。也许只有湖水环绕、幽隐灵秀的孤山,才可涵养出他这十足的才情吧。

林先生二十年不入城市,不见生客,不混酒肉,不闻炎凉,不谈仕籍,只知吴山青,越山青,只知一池水色,湖上山林,而不知“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种意境与情趣是别人没有的,相信了一种说法:“遗世绝俗”的一个人。

 

在承载着千年历史雨水的孤山,林和靖是了解孤山的……他把人生酸楚的泪水,洒在了孤山,一山青绿给了他慰藉,润湿的孤山给了他的气质,品格、才情,林和靖的超凡脱俗给了孤山一道与世不同的飘飘仙仙的风景,为孤山的景点增添上了宁静的一笔。勾得人们遐想千巡。

 

孤山的游人相对少点。我在这里散漫地走着,让思绪穿梭于古迹今胜之间。累了,就在山路边的靠椅上坐上半个小时,在丽日和风下,对着苍松翠柏,静静地发呆。呆发够了,又继续散漫地走,再累了,又坐下,远眺环山的湖水,透过林木仰望碧色的天空,俯看山中不知名的奇花异草,观望花众中追逐的蝴蝶,想一想这里发生过的故事,或者继续呆坐。在我脑海中的孤山片断,这半天的坐,却是印象最深刻的。在安坐和发呆中,我与孤山、与孤山的文化对话交流着,心的深处被一些东西激荡充实着。

 

不觉中来到了与林和靖墓斜对面的放鹤亭,驻足在池边仿佛听到了鹤的鸣叫声,不由得掬一把林和靖一定也曾经亲抚过的池水,感觉历史仿佛被抽象,那刀光剑影风花雪月诗词歌赋,被抽象为一个个空洞的概念;看着水珠一滴滴滴入水面湮没其中,我又觉得历史似乎被具体,具体化为手中眼前的这一捧这一池水。在山风水气的氤氲中,我不由得生起莫名的慨叹: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