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诗歌 > 正文

论清廷文学侍臣孙一致的诗学成就(孙禧斌)

发布日期:2012/9/11 16:58:21  阅读:3256  【字体:
 

 

自从我得到康熙二十八年出版的木刻孤本孙一致《世耕堂诗集》上下卷影印本后,便爱不释手,并反复阅读与揣磨。为了让更多的古典文学爱好者和从事诗学研究的学者,能够了解清廷文学侍臣孙一致其人其诗,我早就想编辑一本《孙一致诗词选注》,从而为挖掘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丰富和发展中国古典文学宝库,尽一份心力。若问孙一致的诗歌风格及艺术成就如何,我相信广大读者以后读了《孙一致诗词选注》后,一定会作出中肯的评价。    

 

 

      明末清初,是社会动乱,民族冲突和经济变动都极为激烈的时代。由于朝代的更替,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因此,当时诗坛上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著名诗人,像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那样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和强烈的民族思想,并且诗功很深的爱国诗人;像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那样才学富足,能够转移风气的诗人;像阎尔梅、钱澄之、吴嘉纪那样善于以朴素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的诗人;像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那样工力纯熟、清新俊逸,借山水花木抒发其才思的诗人。

 

      由于众多原因,清廷文学侍臣孙一致不为人所知,其实他也是清朝初期较有影响的诗人,并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现留存于世的《世耕堂诗集》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当今诗学界应予以重视和推介。

 

 

孙一致,字惟一,号止澜,亦号箨庵,江苏盐城大孙庄人,生于16308月。他早年深受明末进士、叔父孙榘的指授与影响,自龆龀时便能诵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稍长即可作诗抒怀,因而才华出众。弱冠后,他已具备匡世之才,并满怀报国之志,从此便刻苦学习,博览群书,终于成为淮东一带精于诗作,书法俊逸的明末诸生。

     

清顺治五年,他顺利地考取了淮安府学拔贡,由此走上了科举入仕,精忠报国的道路。清顺治十一年,他又考取江南乡试第三十一名举人。清顺治十五年,他进京参加会试后,被列为当年会试第四十五名贡士,而后在殿试中,被顺治皇帝钦点为戊戌科第一甲第二名榜眼,并授予翰林院编修,此年又升任内阁侍读学士,从而叩开了步入政坛、问鼎政治的大门。此间,他与同年进士吴国对,陈廷敬,龚鼎孳,周亮工等人交友日深,常常赠诗言志。

     

可是,正当他平步青云,对末来踌躇满志时,顺治帝的过早驾崩,却给他的政治前途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后来继承皇位的康熙又是一位少年天子,朝廷政务皆由满族四辅臣把持钳制因此他对未来的仕途感到有些茫然。康熙元年,他便以亲老为由请告归养。清康熙五年,他再次入京,因久缺定省,最终对满族四辅臣控制的朝廷倍感失望,正在此傍徨之际又遇丁母忧,从而促成他决意于次年康熙帝亲政前,归乡守孝,遂不复出。因而他过早的离开了朝廷, 放弃了升迁官职的机会。

     

清康熙六年,孙一致辞官归里后,独自走遍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河南、湖南等名胜之地,并广交各地墨客诗人,与盐城的宋曹、江都的吴绮、苏州的尤侗、宝应的乔莱、如皋的冒襄等清初名流经常在一起酬唱应和,吟咏天下山水,表达了他虽有治国良策,却不能辅佐皇帝实现天下富足,百姓安康的忧愤心情。

     

清康熙二十一年,他不幸身患风湿麻痹症,卧床不起达十年之久,但仍坚持每天写诗,用来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怀。清康熙三十二年初,孙一致因病而卒,享年六十三岁。生前好友宋曹、刘沁区为孙一致编辑了《世耕堂诗集》两卷,并作了序言。

 

 

明朝末期,盐城处于南明王朝的挣扎时期,许多文人执著于反清复明活动,抗清斗争一时间此起彼伏。当时盐城的文人孙榘、王之祯、唐陶庵、司石磐、孙光烈、宋曹、吴嘉纪、刘沁区、薛式九等均以不同的形式,参加或声援史可法的抗清斗争。清王朝建立后,由于武力抗清无望,许多文人转向采取与清王朝不合作的态度,显示了文人的崇高气节。在他们中间,有的始终不肯出仕清朝,坚持民族气节;有的直接参加反清复明的政治斗争;有的以死拒绝征辟,削发为僧,以避免遭受侮辱和迫害;有的藏身野草或流亡江海,甘心过着艰危困苦的生活;有的丧失民族气节,入仕清朝,而又追念明朝;有的感到反清复明无望,无奈出仕清朝,以便报效国家,拯救黎民百姓与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孙一致生于明末,并亲历了甲申事变后明清更替的社会动乱,其内心的思想斗争异常复杂。他一方面写诗给追随史可法抗清的盐城文人王之祯、唐陶庵等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默认清王朝已取得政权的现实。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笼络抗清知识分子,于清顺治二年恢复了科举制度。于是。孙一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决意参加清王朝的科举考试,以便通过科举入仕的途径,实现自己早年立下的治国、平天下的崇高志向。

 

 

通过孙一致的生平于留存诗集分析,他在诗歌创作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明崇祯丙子年至清顺治十五年,此阶段创作的诗散失殆尽,大多是抒发未来志向、反清复明思想等内容;二是清顺治十五年至康熙六年,此阶段的诗大多抒写在京城十年官场荣耀与仕途失意的内容;三是清康熙六年至康熙二十一年,此阶段的诗大多反映了盐淮等地连年大水,百姓苦难不堪,以及游历名胜登临怀古的内容;四是清康熙二十一年至康熙三十二年,此阶段的诗大多是赠友唱和,抒发病后苦痛等内容。

 

以上不难发现,孙一致创作的诗大多反映了为官后的理想壮志,仕途失意的苦闷,以及人民遭受自然灾害的苦难等等,因而题材众多,内容广泛,但归纳起来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题材。一是十年官场生活的诗,二是借花草植物表现自己品格的诗,三是描绘水灾和同情灾民的诗,四是游览名胜,抒发才思的诗,五是赠诗唱和,珍惜友情的诗,六是向往佛界,寄托人生的诗。

 

 

孙一致出生于明朝,却出仕于清朝顺治、康熙时期,因为改朝换代带来的社会动荡、人民的疾苦,使他产生了报效国家,下体谅民情的进步思想。在他的诗篇中,或多或少的流露出反清复明的民族思想,讴歌了盐城文人的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由于他在明末进士孙榘的指授下,深受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影响,很早就打下了作诗的扎实功底,所以在京城为官十年的荣辱经历,辞官归乡后游历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省而忘情于山水之间的乐趣,晚年身患风湿麻痹症而卧床十年的悲苦遭遇等溢于师表。此外,他生平喜游览,居乡喜淡泊的秉性,平时广交文人墨客,喜与别人论诗唱和的性格,为他的诗歌创作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一致的诗颇得清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沈德潜的赞誉,并将其中的精萃作品《赠唐陶庵先生》编入《清诗别裁》之中。明末书法家、诗人宋曹在《孙箨庵诗稿》序言中说:“孙学士的诗,其阴绝高远奇矫无比,七子不足拟即。”清初学者、诗人刘沁区在《孙箨庵诗稿》序言中又说:“箨庵之诗意永而脉清,色新而调逸,于盛唐诸家若供奉之,流丽右丞之淡雅,常侍嘉州之森秀,已兼收众妙,其意度波澜,开顿挫之法,一以老杜为归。”因此,孙一致的诗具有诗宗杜甫,兼出入于王维、孟浩然之间,形成了以 杜甫的“忠厚缠绵,沉郁顿挫”,又兼博采王维、孟浩然的“清新俊逸、神韵卓绝”的艺术风格。无论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他都信手拈来,仿佛自然天成,读后深感清远跌宕,意味悠然。

 

 

     《孙一致诗词选注》是依据《世耕堂诗集》二卷古籍善本而编注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这些不同时期创作的多种题材的诗,基本上体现了孙一致诗歌的艺术风格,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读后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孙一致的诗留存于世的大约有三百八十多首,其中他一生中创作的诗很多,留世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特别是顺治十五年前创作的诗文尚无发现,也许与他在清廷供职受制于政治气氛而销毁了。

    

有趣的是,孙一致与后来享誉诗坛的王士禛是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同榜进士,而他们的诗歌风格几乎惊人的相似,若论流派应该是同类的。因此随着古典诗歌的挖掘,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明末清初诗人及其作品的不断面世,应该说孙一致在清初诗坛上应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对他也有公允的评价,何况他是历经顺治、康熙二朝的文学侍臣,通过他多首涉及佛教寺庙与僧人的诗篇,对研究顺治帝皈依佛门的倾向及清初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社会现实,从中了解明末清初许多文人官吏 的历史命运,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