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风车情结(徐树清)

发布日期:2012/9/4 16:49:53  阅读:2220  【字体:
 

 

  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转,一阵狂风起,这个撵那个。这是流传久远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谜语,谜底是风车。

 

  熟知风车的人们,会一下子振奋起来。

 

  风车长期一直排在首位,和农船、耕牛一样,是搞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大型农具之一。

 

  风车以风为动力运转,引水灌溉农田。

 

  风车的基本结构,四门缆和四根竖立在地面的长木料(这些木料着地的四个点围成约10米见方的正方形),支架成风车的主框架。车心直立在正中间,上端贯入四门缆交汇处的木框内,下端嵌在车心石上。车心四周有八根桅子,配合若干部件,组装成高8米,直径7米的巨大圆柱。一根跨轴平卧底部,两端有不同形状的齿轮,分别咬合圆柱底部车网上的齿轮和圆柱外部伸向河里槽桶上的木链条(它由若干薄木板和键子等部件构成)。有了风,人们只要把车上的蒲篷扯起来,风车就萧洒地工作了。

 

  有了风车,保证了农田的灌溉,腾出大量的人力精耕细作,从而增产粮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风车运作原理的构思及其在引水功能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把前人独具匠心的聪明才智,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人们想造一部风车,只要备齐材料,请来能工巧匠便可一气呵成。风车自所以成为当时引水灌溉的主力军,是因为它不受风向改变的影响,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旋转,对自然、人居环境不产生任何污染。因此,农业机械化前夜,在那悠长的时空里,风车以其独特的方式造福于民,真所谓功不可没。

 

  苏北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沟河纵横、风车星罗棋布。串场河以东,就范坝、洪桥之间,南北走向笔直的河道两侧,密密麻麻布满风车,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风车运转了,看车人坐在河岸上,悠闲地从事“第二职业”,搓篷筋什么的。当然,他们会密切注视风力和水流的大小,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看着满板清清的河水流淌到田地里,仿佛也流进人们的心田里,他们的脸上,自然流露出无限的喜悦。

 

  六十年代中期,农村有了抽水机,县里又组织抗排队,这些排灌机械的投放,让我们朝夕相见的风车渐次退出历史舞台。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把它拆卸下来。有的风车很幸运,被旱改水地区买去,这样会在第二故乡组装后继续发挥作用,有的则改作它用。

 

  风车当属里下河地区标志性、沿用时间悠长的大型灌溉农具,更是现今申之无愧的地方物质文化遗产。

 

  人们不会忘记风车,它是里下河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光辉历程和功绩已载入史册。

 

 转自《建湖日报》2011827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