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通讯 > 文史建湖 > 正文

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颜单镇

发布日期:2017/6/20 10:37:00  阅读:5470  【字体:
 

   

颜单叙事

群英荟萃楼夏庄

文脉悠长大孙庄

 

颜单叙事

彭淑玲

 

1

  颜单,明初称韩余单,因洪武年间有韩余单三个姓迁徙于此。清康熙年间,单氏渐渐兴旺,咸丰年间建单氏家祠,更名为单庄,单庄的南边是颜庄,颜姓人家的庄子。颜、单两个大姓组合成颜单镇的镇名。

  颜庄是明朝总兵颜玉的家乡,颜玉生于景泰二年(1451),卒于正德元年(1506),终年55岁。赤旗村有颜玉的墓,老地名椁尚因颜玉墓外槨内棺的墓葬格局而得名。颜家是武将世家,颜玉的父亲颜彪是成化初年的镇国大将军。《正定县西邢家庄出土的明代墓志》中提到颜玉的墓志,墓志上写有:其先世乃盐城人,仕元时因战功显赫曾官至元帅,曾祖颜弘、祖颜憬、父颜彪袭职,乃武将世家,自祖辈颜憬任职真定卫,迁家遂为正定人。旧时人乡土观念重,这里可能是他的衣冠冢。赤旗村的沈栏沟,是一沈姓人氏阻拦颜将军的马而开的河。这个小镇有几个地名是两个姓氏的组合。比如沈韩,原为清顺治年间戊戌科进士沈汉的家乡,叫沈汉庄,光绪《盐城县志》有记载。后有韩姓人家迁入,韩与汉一音之转,沈韩庄也就慢慢叫开了。还有沈杨、洪夏等。南部为河荡,最大的荡为刘家荡,还有沙村荡,一直到南边的黄土沟,是江南可采莲,荷叶连田田的美丽风景。沙村荡原有七十二口沙井,清初设过讯所,属沙沟营。颜单中学后面有缫丝厂,周围是大片的桑园。最早的颜单小街东西走向,绕单庄河而生,河的两岸都是人家,有桥连着。南北流向的粮棉河穿镇而过。

2

  颜单的村庄,或有名人,或有掌故来历,各成特色。

  梅塘村,因地处梅栏河、西塘河之间而得名,原名大孙庄,孙姓人家的庄子。大孙庄走出来的,有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孙榘,清顺治十五年榜眼孙一致,清末举人孙大鹏。楼夏庄在民国时作为楼冈市的中心,楼冈市的市相当于现在行政规划中的镇。当年有去上海的轮船经过。楼夏庄书香气极浓,嘉靖万历年间的夏雷、夏应星父子,先后考中进士。民国年间,接受过旧式教育、后又东渡日本的留学生夏嵩从沙村荡迁来楼夏安家。宣统三年(1911),乔舍村人乔炳创办乔舍小学,并在校内植了一株白果树,寄托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良好愿望。乔炳创办的乔舍小学就是现在的村幼儿园。一百年后的2011年,在外地的乔炳后人回到家乡,在树旁树了碑,取名慈民树,慈民是乔炳先生小女儿的名字。乔炳先生与楼夏的夏嵩先生都属于旧时代的开明绅士,他们在楼夏庄合力创办了群英中学。乔炳的儿子乔树民,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

  官庄村,因这里的土地曾是官府的田庄而得名。明代有军户制度,这里是淮安卫盐城千户所的屯田,卫下面是所,都是旧时的政权机构级别,这些田分配给世代为兵丁的军户及军余(编外兵丁)耕种。草堰口叫唐营的地方,以前也是屯田。清初废除军户制度,军屯改为官屯,由地方政府管理。双漕村有条东西流向的大河,叫漕河,这漕就是漕运的意思。明清时盐城运漕粮的船队从这条河上经过,在这里住宿吃饭,旧时还有漕沟司署,配有官兵,护船过湖,防匪劫,清末废止。当年的漕河上还有一座大桥,铁制栏杆,桥上有门楼,写着“漕沟义兴桥”。

  走马沟是全县最高的地方。乡间俗语,走马晏荡沟,十年九不收。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地势的高。走马沟古称走马沟府,也叫走马沟递铺,是古淮安府到盐城的驿站,负责传送淮安府和盐城县的官府文书。走马沟不远处有叫七里的村子,七里村有七里桥。走马沟为驿道,旁原有庵寺,庵寺距唐桥渡七里,距走马沟递铺也是七里,又名七里茶庵。茶庵施茶供过往行人,后来茶庵没有了,唐桥渡也消失了,七里成了村名。

  在明朝,马作为南征北战的骑具,代表着一个国家军事的强盛与否,养马也成了民间的风景。盐城有九个马厂,四个在建湖境内。颜单有叫马厂的地方,光绪《盐城县志》记载,此为广牧厂,又名南马厂。马武村,有马鹿垛的叫法,与马姓无关,曾经也牧养过马和鹿这些有灵性的动物。

3

  旧时宗教是乡土中国的魂魄,今天的颜单依然有寺庙庵堂。沙荡有延寿寺,始建何年,无从考证。据地方志记载,清乾隆十七年(1752),居士朱成氏重修该寺。延寿寺旧时与大云寺、水月庵、桑台寺齐名,称为湖垛南乡四大寺,香火鼎盛,高僧大德常来此讲经说法,传授与人为善之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农历四月二十日,兜率寺和延寿寺曾举行过规模较大的耆年大会,来延寿寺聚会的七十岁以上老人有120人之多。抗战时期延寿寺部分毁坏,文革时彻底被毁。新的延寿寺有山门,山门东首有九级六角三十多米高的延寿石塔。塔南不远处是放生池,寺里有斋堂,宽敞清净,最多时可供百人的饮食。虹丰村有复兴庵,很家常简单的庵堂,在这里,信仰就是日常生活。

 

 

群英荟萃楼夏庄

凌炳奇   彭淑玲

 

  楼夏庄名中的夏字,源于村里多夏姓,而庄名中的楼字,源于明代书生夏雷在这里造的一座名为卧薪楼的草楼。卧薪二字是自勉励志的表达,类似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夏雷,字凫溪,与那个年代的读书人一样,视读书入仕途为人生目标。为了求得功名,夏雷在楼上苦读十余年,最终春风得意,考取了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后调任西安、长沙知府,备兵四川,参政苍梧,盐城知县杨瑞云称其“蔼蔼若春空云”。夏雷的祖辈夏升做过明朝的莱州知府,为官清正,《明史·循吏列传》(卷281)有他的传,《中顺大夫山东莱州知府夏公墓志铭》记为太子朱高炽赏识。万历志记载,夏雷的父亲名能字允才,也是多行善义的人。以子雷贵,赠刑部主事。夏雷的儿子夏应星,字念凫,意为怀念父亲之意,万历甲戌科进士,也曾官至长沙知府,参与万历《盐城县志》的纂修,为盐城地方禁垦海滩一事作过文章《禁垦海滩记》。父子二人任长沙知府的故事后经说书艺人编写,作为入话的楔子,说夏雷83岁才生了夏应星,并借夏雷的口编了一首很有趣的打油诗:八十三岁养一娃,笑煞长沙百万家。若是老夫亲骨肉,日后还来坐长沙。两人的年岁已无从考证,不过,一个是嘉靖五年的进士,一个是万历二年的进士,之间相隔了48年,多半是中年以后得子。

  关于楼夏人爱读书的故事,传得最多的是说光绪某年间的一次县试,楼夏庄考取了18名秀才,惹得主考大人起疑心,担心考场有舞弊,考场舞弊可是会掉脑袋的大事情,主考大人三更天就赶到了楼夏庄,发现巷巷都有诵读声,这才放下疑虑。庄里的老辈人现在还记得这引以为傲的顺口溜:楼夏庄,十八条巷,巷巷书声朗,巷巷出文章。这个故事被乡民调了点料,变成了十七个书生考中十八个秀才的故事,多出的一个是撑船送考的后生,无事参加考试也中了秀才。

  楼夏后来还走出了夏雨人和孙人和两位不同时代的学者。夏雨人是恩贡生,陈玉澍的入室弟子,品学望高,《建湖县志》入传人物。宣统二年入江宁自治所学习地方自治,曾供职盐城地方选举事务所,早年也是新派人物,在盐城《同声》杂志发表文章鼓吹宪政,愿意做为民请命的热心正义之事,民国四年时领衔上书淮扬道及省公署,控诉县知事贪赃,县知事以800元银票曲意笼络,夏以穷不爱钱答之,一笑而去。夏雨人晚年主讲群英中学。生前著述甚多,但散失无存。孙人和,字蜀丞,文献学家、词学家,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北京与黄侃、邵章、邵彭、杨树达、吴承仕等成立思辨社。四十年代做过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伦明先生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赞孙人和先生:不辞夕纂与晨抄,七略遗文尽校雠。读罢一瓻常借得,笑君全是为人谋。

  在今天的行政区划上,楼夏庄只是一个普通的行政村。当年四里八乡的人去上海,都要从这里经过。庄东边的西塘河边上,老轮船码头的房子还在,从这里坐船可以到泰州的高港。在印水心先生编写的学生课本《盐城县乡土地理》中,有关于楼夏庄的介绍,楼夏庄曾经作为楼冈市的行政中心所在地(这里的市相当于一个乡镇的建制)。

  村里原有一所上好的中学,名群英中学。群英中学东为小学,再东边有夏氏宗祠,还有创办人夏嵩先生的家。群英中学是所私立中学,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前后办了17年,在整个盐城市都是出了名的。据当地人回忆,校舍是砖木结构,仿的是省参议院的样子,校园内还有假山花园。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因担心成为敌人的据点被拆毁。遗憾的是,连照片也没有,但精神却留在了当地人的心中。提起群英中学,他们内心是自豪的,但也有着忧伤。

  说到群英中学,一定要提两个人,夏嵩和乔炳,是他们的合作才有17年的群英中学。夏嵩,字逸凫,开明绅士,陈毅军长在盐城时曾专程拜访过他。他读过私墪,接受过旧式教育中过秀才,后又东渡日本读早稻田大学法律专业,是宣统年间的官派留洋生。回国后,获选山东泰安即用知县,后因清王朝衰败未成。在南京工作过短暂的时间,做过省参议员,盐城县的教育局长,一生多半时间乡居楼夏。乔炳是离楼夏不远的乔舍村人,晚清秀才。办群英中学时,他们均已近五十岁了。

  今天的楼夏庄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夏嵩的,他们的父辈都感激夏嵩,因为夏嵩的威望,楼夏庄在战乱年代很太平,土匪和日伪军都没有来骚扰过。群英中学走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比如后来成为流行病学专家的乔树民先生,军工技术专家的乔新民先生,还有在群英读书时就参加共产党的季龙、王大林、朱耀南、吴长裕(树岚)、孙清、王立均、王立章、苏林森等,第一个登上太空的美籍华人王赣骏的父亲王章也是群英中学毕业的。

 

 

文脉悠长大孙庄

凌炳奇   彭淑玲

 

  大孙庄在沈杨村东,因早年多是孙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多少年前盐城的学子都知道,这是盐城历史上科举中举的最高等次榜眼孙一致的家乡,在村民欢乐广场上有一座文化牌楼,牌楼两侧写着:

少槐教子惟耕读勤勉振家道,

止澜侍亲淡名禄著书济苍生。

  对联中的少槐教子和止澜侍亲,说的是明末进士孙榘和清初榜眼孙一致两人的故事。少槐,是孙榘父亲的号,少槐教子赞的是孙榘父亲教出这等优秀儿子,而止澜,是孙一致的号,赞的是孙一致辞官还乡侍奉双亲的孝德。孙榘是孙一致的亲叔父。盐城地方大儒陈玉澍在《孙氏宗谱》序言中写道:吾盐孙氏有三大宗,一为本城孙氏箨庵学士(孙一致)最为知名,一为大孙庄孙氏东海给谏(孙榘)最为贤达,一为高作庄孙氏硕揆禅师。

  大孙庄的地理有一段值得一提的风水传说。离庄数里之遥的仓舍桥口,有庄沟引得塘河水穿庄而过,蜿蜒曲折如官员踱步,一步三摇又汇入西塘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的景自然配得上朱熹老先生的诗。大孙庄旧村居以八条巷间隔着,当地曾经流传这样的歌谣,大孙庄,八条巷,不养鸭,就逃荒。这样的一个看似寻常的村庄,走出影响盐城地方的人,除了孙榘和孙一致,还有清光绪丁酉科举人孙大鹏,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一生秉持着儒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孙榘(1590-1662),号东海,又号从所。少依兄嫂,守贫好学,博览经史。关注民生,忧时伤世,惟天下己任,常为改革时弊而大胆倡言,宋苏《被缨集序》说,醮血而陈,虽当事充耳,亦为先生呼动。光绪《淮安府志》记:日条陈时政,当事多采之。崇祯四年(16316月,南支黄河在新沟、苏家嘴决口,孙榘遍访省级大员,请求筑塞两口,得到漕运巡抚李待问的支持。兴工未久,伏水、秋水连发,田沉禾没。西乡灾民纷纷逃往府城淮安乞食,受到当地刁民的凌虐。孙榘请淮安推官王用予严惩为首者,才得相安无事。孙榘复请李待问拨发仓粮赈济灾民,救活了很多灾民。崇祯末,朝廷加征各饷,民不堪命。孙榘亲往京师通过在户部供职的同年曹子玉的关系,使盐城获减饷银两万余两。崇祯十六年(1643),孙榘获中进士,为盐城69年第一人,此前为万历二年的进士夏应星,楼夏庄人。南明弘光小朝廷建立之初,孙榘候选得授浙江上虞知县,一到任即严惩祸害乡里的土豪劣绅,“群奸股慄,政声大著”,其“经理方略”之才为时所重。清顺治二年(1645)弘光帝被俘后,孙榘渡海至海宁袁花镇。是年8月,谒见以监国名义驻节绍兴的鲁王朱以海,复任上虞知县,9月调任会稽知县,11月加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衔。1646年正月,升任户科给事中。6月,清军下浙东,孙榘随鲁王避走海岛。明亡后孙榘由海道返里,从此闭户著书,不与外事,清廷江南省当局屡次逼其出山,其“得书即焚,弗视也”,名所居曰“藏堂”。著有《初茅轩集》、《四书正义》、《被缨集》、《藏堂诗稿》、《始宁治略》、《亦园杂刻》等,《被缨集》是研究明清之际盐城乡土史的重要资料。孙榘在家乡终老离世,身后家无余财。光绪《盐城县志》记载,户部给事中孙榘墓,大孙庄西半里。

  孙一致(1619-1693),史志云:孙一致,字唯一,号止澜,江南盐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被顺治帝钦点为榜眼,授编修,历官至侍读学士。顺治十六年,充会试同考官,著有《世耕堂诗集》。工诗、善草书、精篆刻,诗宗少陵,书法俊逸。据《孙氏家谱》云:孙一致所能有济世之才,与其家叔孙榘的指授关系极大。学者刘沁区称赞他的诗,意隽永而脉清,色新而调逸,于盛唐诸家,若供奉之流丽,右丞之淡雅,常侍、嘉州之森秀,兼收其妙,而意度波澜开阖顿挫之法,一以老杜为归。孙一致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从不沽名钓誉,生活俭朴,出门安步当车,与素常有交情的人往来,以至于人们见到他,都不知道他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臣。居住家乡时,他粗茶淡饭如穷苦寒士。任职时,妻儿及老母在乡下种田,生活艰辛。他死后,全部家当只有土屋两间。孙一致极尽孝道,因母老请告归养。1866年后再次入京,以母忧归,遂不复出。他一直挂念乡民之苦,在《送同年赴盐城任职》的诗中寄语道,百里分符拜紫宸,仗君努力拯吾民。水旱直须劳补救,茧丝应复念疮痍。

  孙大鹏(1859-1928),乳名汇潢,字海南,学识渊博,长于诗文,精于书法。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孙大鹏由礼部咨送会典馆,充任誊录官。后为浙江省候补知县,署理湖州总捕府,乌镇县同知。在浙江任上,接触到官场的黑暗内幕,深恶痛绝,辞官后返里,自号“大脱子”,又号“不痴”,意即要从俗务中解脱出来。晚年立下“乐育英才,振兴中华”的宏愿,捐献家产办学,先后创办大孙庄、梁垛乡两所国民小学和私立海南中学。学校费用全由学田收入解决。家道贫因的学生可以免费入学。他又动员方园几十里内的庵堂寺院,献出山田,腾出偏殿厢房,兴办学校。他对那些出家人说:我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摩顶放踵,兼爱天下。佛门弟子,自当慈悲为本,慈航普渡,体上天好生之德。广行善事,兴办学堂,启迪民智,乃是最好的修行积德。上冈一带用庙产办学的就有仓家冈、徐家庄、龙开汪、肖家荡,潘家庄、吉家庄、金杜舍、徐王庄、唐家灶等十多处。地方上还流传一个与他相关的歇后语,孙大鹏吆蝗虫——吃了也见人,歇后语的意思是讽刺那些不顾廉耻,为了利益不要自尊的人。民国元年冬月,他为北洋大学堂编写《中国历代法制考》讲义,填补我国法律专业没有专业教材的历史。遗著有《盐城芹香录考证》、《三衢采访记》、《草堂杂咏》、《遁斋文存》、《宦海风波记》等。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