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通讯 > 西塘书话 > 正文

《宋曹诗选注》前言代序(孙禧斌)

发布日期:2013/8/6 15:13:22  阅读:5289  【字体:
 

 

明末清初,盐城涌现出一批较为知名的文人墨客,如孙榘、王之祯、唐陶庵、宋曹、吴嘉纪、孙一致、薛鼎臣、刘沁区等社会名流,其中在诗坛较有影响的有吴嘉纪、孙一致、宋曹、刘沁区四人,而宋曹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书坛怪杰。

 

清廷大吏陈廷敬在《孙止澜学士寿序》中曰:“以吾所知及与游,江淮间贤人君子,若报道德而隐居不出以仕者,于盐城则宋射陵先生,若出而仕矣犹隐居,然则吾友孙止澜先生。盖吾之知射陵,以与吾止澜游也。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又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射陵高节伟行,宜其著闻于天下,而吾必待止澜,而后知之者。盖非止澜之与游,无以知射陵之深,而两人者非相与游之深,而吾亦无以知其言之可信也,若是则同心之言乌可少乎哉。”可见,当时陈廷敬对宋曹的评价甚高。

 

宋曹不仅是一位明末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被阿英喻为盐城民族英雄之一。他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生恪守忠孝二字,并且身体力行,不饰虚伪,令人敬佩。

 

 

   宋曹(1620-1701),字彬臣,号射陵,又号耕海潜夫,明泰昌元年(1620),生于盐城县北宋庄,明末清初知名书法家与诗人。

 

    宋曹七岁即读帖临池,酷暑严寒从不间断,十载笔耕,自强不息。明崇祯二十五岁时(1644年),因地方辟荐南明弘光朝出任武英殿内阁中书舍人,其位级从七品官。宋曹虽才华出众,但仕途并不得志。

 

    一六四五年,宋曹随同王之祯一起被招至扬州史可法幕下,参与抗清。南明复亡后的一六四七年,宋曹的好友司石盘、厉豫等人因不满清朝黑暗统治,举兵起义。未及一年,兵败淮安。清政府派人四处抓捕,宋曹受其牵连,身陷囹圄。营释后,他先到北宋庄,后又携家小隐居到三十公里以外的汤庄,筑"蔬枰园"侍奉老母。而立之年,宋曹能诗能书,瞩目乡里。此后,他出游江浙等地,继续联络万寿祺、顾炎武等抗清志士,从事抗清活动。

 

不仅如此,宋曹还设法营救和保护崇祯皇帝的表弟刘文昭一家,并与其结为儿女亲家。刘文昭的姑姑是崇祯皇帝的生母,李自成进军北京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刘文昭得知其哥哥刘文炳一家也尽了死节,他只得飘泊于江湖之间,后在淮阴万少年住处结识了宋曹,宋曹对刘文昭的遭遇十分同情,还多次写诗规劝他隐于民间,再图伺机复明伟业。

 

为了实现书法方面的抱负,他毅然离家出游,浪迹江淮,客维扬、润州、昆山、苏州、杭州等地,拜师会友,吊古觅胜。康熙六年,会顾炎武,互赠诗赋,结为友好。历数载,他纵览南北名碑,吮吸精髓,悟入微际,并加以融会贯通,取舍扬弃,为自己寻得一条正宗的书法道路。此后三十寒暑,宋曹闭门养息,会友谈艺,聚首唱和,遂使诗书融合,造诣日深。

 

康熙元年到八年间,朝廷两度诏举,他不肯出仕,仍隐逸汤村。康熙十七年,清以纂修明史,开博学鸿词科,征召海内名儒,侍郎严沅和江苏巡抚慕无颜共举宋曹为博学鸿词,他均以母老固辞未赴。康熙22年(1683)年,两江总督于成龙请他去南京编撰《江南通志》,盛情难却,他带上长子宋恭贻一起赴任。志书编成后,宋曹坚不留名,最终《江南通志》仅署了宋恭贻的名字。于成龙敬重他的人品,称他为"射陵先生"。于成龙邀其出山后,终于使宋曹结束了隐居生涯。

 

宋曹工书能文,对书法造诣很深,著有《书法约言》、木刻双钩《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书,这些书作用很大,对后人的书法、诗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明朝末期,盐城处于南明王朝的挣扎时期,许多文人执著于反清复明活动,抗清斗争一时间此起彼伏。当时盐城的文人孙榘、王之祯、唐陶庵、司石磐、孙光烈、宋曹、吴嘉纪、刘沁区等均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抗清活动。当清兵南下时,明未孤臣孙榘以宋朝宰相陆秀夫为榜样,积极追随南明朝廷福王誓死抗清;宋曹、王之祯、唐陶庵则被征至史可法幕下掌机宜文字,并条陈战策,大力声援史可法的抗清斗争,司石磐、孙光烈不满清朝残酷统治,率领乡民揭竿起义等等,他们虽败犹荣,誓死抗清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

 

清王朝建立后,由于武力抗清无望,许多文人转向采取与清王朝不合作的态度,显示了文人的崇高气节。在他们中间,有的始终不肯出仕清朝,坚持民族气节;有的直接参加反清复明的政治斗争;有的以死拒绝征辟,削发为僧,以避免遭受侮辱和迫害;有的藏身野草或流亡江海,甘心过着艰危困苦的生活;有的丧失民族气节,入仕清朝,而又追念明朝;有的感到反清复明无望,无奈出仕清朝,以便报效国家,拯救黎民百姓与水深火热之中。

 

入清后,宋曹虽然生活清苦,却毕生自称为明朝遗民。他不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以诗书自娱,写下了许多名诗,其诗篇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清廷腐败统治的仇恨,是一位很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宋曹喜交游,结交四方名人雅士,在他的一生中,其主要的交游活动包括结义淮安、重游金陵、寻访扬州、登临杭州四个阶段,与其交接之人大略分为明朝遗民、清廷大吏、地方仕绅、书画篆刻家、寺院僧侣等知名人士近二百人,尤与钱塘胡介、如皋冒襄、宁都魏禧、吴县徐枋、昆山顾炎武、沛县万寿祺等明朝遗民十分友善。平时则与盐城同邑的孙一致、王之祯、徐跃龙等十分友善,并经常聚首吟诗唱和,交流书法技艺。他们频繁出入盐城俣园,每举必至灯炧酒阑,楸枰杂遝时,复选韵唱和而别。

 

由于宋曹在历次交游活动中,先后结识了孙一致、顾炎武、王士稹、汪懋麟、冒襄、胡介、严沆、龚鼎孳、王时敏、朱彝尊、程邃、梅清、吴山涛等众多社会名流后,他的诗书造诣大有长进,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不仅如此,宋曹的思想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辞官归乡后,筑蔬枰以养母,他以棋枰比田园,以耕稼寓奕棋,隐逸之乐,皆在耕种、读书、诗酒、对奕之中。他作诗蔬枰草堂,表达了自已向往晋人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境界,从而过着一种“自给自足,读书自娱”的随性生活,以便摆脱尘世间的一切烦恼,全身心的陶醉在自已的书法艺术世界里和诗歌创作中。

 

 

《会秋堂诗集》是宋曹继承和体现古典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集中代表,他诗宗杜甫,善用白描手法塑造形象,从而关注百姓疾苦,如早期诗作《前异灾行》、《苦雨叹》、《道旁白骨叹》、《故家子乞为奴叹》、《道旁小儿叹》、《淮民苦夫役叹》、《地震歌》、《地复震兼悼水患》、《地复震》等。

 

宋曹于一六四四年十月到金陵南明弘光朝出任武英殿内阁中书一职,直至一六四五年五月辞官归乡,一共不过半年之久,但这短暂的做官经历,使他难以忘怀。一六五七年,当他重入金陵时,原来熟悉的景色已面目全非,已是“惆怅晚钟宫碣断”,“荒烟一片月朦胧”,“草荒钟阜云空绕”, “王谢堂空起戍楼”,虽然楼台板桥犹在,但已然曲终人散,一派萧疏。此情此景,一种黍离沧桑的情怀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珍贵的《重入金陵》十七首诗篇。

 

战争虽然没有对南京的建筑格局和城市面貌造成较大的破坏,但往日的繁华、富贵与温柔、韵致早已被历史冲刷殆尽。宋曹的诗以自己的亲眼所见形象地描绘了改朝换代时期的南京城的真实状况,比之一些历史书籍的实录更具形象感和真实感。当然,也不排除作为明朝遗民的宋曹在诗中所流露出的感情色彩,他对朝代更替无可奈何,看到眼前的沧桑变化,他的心情沉郁、伤感、悲凉、无奈,这也是他《重入金陵》十七首诗的主基调。

 

 

无论是钻研书法艺术,还是学习诗歌创作,在宋曹的一生中都有大量的作品,但散佚的作品较多。目前仅凭留存下来的作品来作研究,可以将他的创作划分为二个时期,即以他二十五岁为分水岭,因为在诗歌题材和诗歌风格上均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

 

宋曹诗宗汉魏盛唐诸家,在《会秋堂诗集》中,可清晰的看出宋曹的早期诗作呈现出明显的杜诗风格,而后来的诗作则因交游江浙两省及结识文人墨客后呈现出更多的清新脱俗,自然流畅的艺术风格。

 

宋曹生平喜为诗,更喜欢与同邑友人论诗,并有《杜诗解》论著,可惜早巳失传了。好在他为孙一致《世耕堂诗集》所作的序中有一段诗论曰:“故凡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歌咏,动乎天地,触乎鬼神,莫切於诗。故讽喻之诗婉以正,宴会之诗亲以规,离别之诗怨以思,闲适之诗韵以畅,豪侠之诗直以壮,庙堂台阁之诗端以华,去国怀乡之诗悲以切,塞客孀闺之诗妻以慄,老师宿儒之诗坦以则,怀人思妇之诗深以挚,狂夫野老之诗朴以放,使味之者神往,闻之者心动,而后可与言诗。”这段精辟的论述,可见宋曹对诗学理论及其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总之,当我们在欣赏宋曹灵动飘逸的草书时,再静下心来研读一下《会秋堂诗集》选注,你就会悄然发现宋曹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从而寻找到宋曹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诗书并举的书法家与诗人的根本原因。

 

转自《搜狐网》孙禧斌博客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