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水乡治水路漫漫

——建湖水利建设成就回眸

发布日期:2016/9/30 10:39:54  阅读:4044  【字体:
 

       

建湖地处里下河腹部,地势低洼。境内沟河纵横,田畴交错,是典型的水网圩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以防汛防旱为核心的水利建设高潮迭起,连年不断,每年都开挖河道、加修圩堤,疏浚沟河。任务分解到镇、村、组,男女老少齐上阵,万众一心兴利除害。农民上河工大多在冬春时节,自带粮草,自带锹、担、铺盖和炊具,自搭工棚,每年3-5万人以上工程一到两个,而且每个镇又各有万人以上工程。上河工时,各户几乎全家出动,按镇、村、组编制成团、连、营、排,整个工地人山人海,男劳力、青壮年、妇女在一线,年老体弱的负责后勤,工地上办起临时幼儿园、托儿所、卫生所、宣传队,高音喇叭不断宣传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为民工们加油。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人群,挑着泥担,浩浩荡荡,气势恢弘,场面蔚为壮观。全县先后新开挖黄沙港、向阳河、盐建河、粮棉河、大溪河、红旗河、创业河等数百条河沟。这样庞大的水利工程,全凭着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几十年如一日,锹挖、肩挑、车推来完成。1987年,副省长凌启鸿在钟庄丁港水利工地视察时,与民工一起担起泥挑河治水,群众中流传着“省长挑泥担,与民同心干”的佳话。新世纪以来的重大水利工程,一般是以机械操作为主,效率大幅度提高,比如通榆河二期工程建湖段,施工先后投入冲、挖机械7000多台次,历时3个月时间,投入资金达1.1亿元,施工效率是人工开挖的20多倍。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治水精神,才抗御了1991年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使“洪水走廊”变成了“粮棉之仓”。 2009年,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视察建湖时,对建湖水利工作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建湖建县前严重缺乏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水利工程设施缺少整体规划,松散零乱,在洪涝灾害面前毫无防御能力。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外筑海堆,内修圩堤,但是由于战火不断,只能是应急而已。真正大规模兴修水利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全县干群大办兴利除害工程,开启了水利建设的新篇章。经过60多年的艰苦努力,建湖水利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发生了沧桑巨变。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安全,建湖努力构建平安水利,打造生态水利,以适应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前提,以河道治理、水毁修复、节水工程为重点,农村和城镇饮用水安全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以加大全县联圩并圩力度,加快沟河疏浚步伐,加速拆建、改建圩口闸和排涝站建设为目标,全面规划,标本兼治。至2010年底,全县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防洪防旱体系,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建湖水利实现了重大跨越。

  圩区建设、河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保安能力大幅度提升。建湖境内地势低洼、水网密布,共有大小沟河3000多条。其中,西部的蔷薇河、戛粮河、射阳河,中部的西塘河、东塘河、渔深河,东部的串场河、通榆河,还有西东流向的南盐河、黄沙港、北塘河、建港沟、李夏沟等,这些都是建湖水系的主动脉,河流两岸人口稠密、企业众多。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建湖县城就坐落在西塘河、建港沟两岸,其余12个镇区则分别坐落在各河两岸。洪涝灾害给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威胁,其中195419651991年损失尤为惨重。大灾促大干,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建湖人民与自然灾害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解放初期,全县有1573个自然圩区,1955年通过联圩并圩,形成166个大圩区和558个小圩区。1965年县委、县政府统一规划,动员全县7万多人奋战一冬春,进一步实施联圩并圩,挖土1500万方,筑防洪圩堤,建成238个圩区。经过多年努力苦干,到1985年建成防洪圩区226个、圩堤总长2027公里。1986年到1990年,我县按“七五”规划,将全县226个圩区联并成177个圩区,圩堤总长1786公里。1991年我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县城水位达3.37米,针对变化了的水情、灾情,全县立足大灾后反思,反思后大干,再次掀起了联圩并圩的热潮,至“九五”末,建成防洪圩区124个,圩堤总长1475公里。“十一五”期间,全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1亿元,劳力40万个,加修圩堤483公里,新建、拆建圩口闸286座、排涝站228座,排涝总功率1.65万千瓦。截至目前,全县建成72个圩区,圩堤总长1317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89.1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05万亩,建设旱涝保收农田76.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61.67万亩,使县域内行、滞、防洪抗灾能力稳步提升,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保安体系。县境内90多万亩农田旱涝保收,为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定基础。

  城乡饮用水工程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显著改善。上世纪70年代初期,建湖启动城镇自来水供应,其时主要以深井供水为主。后因地下水位下降,县城地面沉降严重,90年代初期,便着手建设地面水厂,19948月一期工程建成投运。同时实施农村自来水供应工程,至2005年底,全县各镇村先后新建大小自来水厂100多家,铺设自来水管道3700多公里,全县50多万镇、村农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又启动了城乡饮水安全的重大工程:一是县城和上冈水源保护和新建工程,投入1.5亿元新建戛粮河第二取水口,改造西塘河取水口;二是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投入3亿元,新建县城日供水10万吨级地面水厂,上冈镇日供水5万吨级地面水厂,同时投入9373万元,共铺设二级管网328公里,三级管网265公里,这一工程完工后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群众饮用水自来水率达100%;三是供水管理体系的改善工程,采用多种有效办法,关停镇、村小水厂,县水利局牵头化解矛盾,着力解决资金困难,先后调度、协调资金达5600多万元,保证工程建设需要,并组织专门力量服务施工,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工作,重抓三级管网入户改造,至20116月底,率先实施这一项目的建阳镇已有7000户农民吃上县城自来水。

  依法治水,水利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坚持普法和依法治理相结合,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工作,利用“水法宣传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等,大力度开展法制宣传,使全县80多万人对法制化治理水利形成共识,实现了由增强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水利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有了重要进展。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我县不断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切实加强了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以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保证防洪安全为核心,认真落实取水许可制度,把好新建工程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审查关,依法进行水资源论证,审查水土保护设施的方案,把水量水质的监管落到实处。“十一五”末,全县保有取水许可证3000多套,许可取水量4.5亿立方米。先后查处水事案件1600多件,有200多人次受到处罚、教育、警告等处分或被追究刑事责任,使破坏水利、水资源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自1986年开征水资源费以来,全县共征收水资源费700多万元。水利建设程序得到全面落实,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始终严格按程序办事,全面落实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特别是强化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大招投标工作透明度。按照“业主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水利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水利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稳步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和水平。

  求实创新,水利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30多年前,改革开放扬起风帆,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给国家带来了惊世巨变。建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调整治水思路,深化水利改革,水利由主要为农业服务,逐步向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转变。解放前,全县防洪靠“水来土掩”,无专门管理机构,以村规民约形式规范用水行为。建县后,水利事业快速发展,工程门类增多,规模增大,管理机构逐步建立。1941年刚建县时就成立建阳县水利工作组,由县政府建设科统管,1954年成立农林水利科。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构不断完善,到1961年水利事业发展较快,省、地水利部门为加强县级水利工作,成立县水利局,设立防汛防旱办公室。之后,相继在1973年成立县治淮工程团,1980年各乡镇成立水利管理服务站,1989年成立水上公安派出所,还有陆续成立的县水费所和水政执法大队。管理机构的逐步建立,对加强全县水利工程的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1年新的生产责任制建立后,水利工程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加大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力度,1987年和1989年县政府分别出台了《建湖县水利工程管理实施细则》和《关于实行“两权分离”加强圩区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行圩区管理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模式,对小型排涝站实行公开拍卖。全县90多个圩堤分别签订承包经营责任状,落实了5700多名水利管理人员的责任,这一做法得到了上级水利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向全省推广,《人民日报》等媒体专门作了报道。进入90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我县相继出台了关于水利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快、水利开发加快推进,水利科技不断进步,水利事业发展进入“建管并重”、“以水养水、科技兴水、依法治水,社会办水”的新时期。90年代中期,建湖县健全完善以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乡镇水利站为主体的县乡两级水利管理服务网络,水利工程管理划定范围,确权发证,依法持证管理,水利“命脉”地位进一步确立。“十一五”期间,围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水利事业新机制,大力度推广农村水利改革、水利事业单位综合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城乡水利一体化改革,使水利服务体系不断加强。

建湖县数十年治水实践充分证明:治水思路的调整和完善是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不断深化水利各项改革工作是发展水利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一号文件,最近中央又专门召开了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标志着水利建设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县委、县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安排,“十二五”期间全县水利投入计划达15亿元,为历史之最。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建设,着力实施防洪工程、饮用水安全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利保障工程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使建湖水利再上新台阶,再铸新辉煌。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