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钟庄——盐阜老区教育上的一颗明珠(王观悦  郑步礼  马效良 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4/5/2 10:39:25  阅读:2017  【字体:
 

 

抗战时期,钟庄一带是个红色的文化区,这里曾办过几十所中小学校。当时不管敌情多么复杂严重,环境多么艰险恶劣,抗建教育从未间断,为抗日斗争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和建设人才,被誉为盐阜老区教育上的一颗明珠。

 

钟庄原属盐城县十二区一部分,建阳县建政后,改为第二区。它是我党在盐阜区开辟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属水网地带。四周有塘河环绕,境内沟港密如蛛网。这一复杂的地形地势,加上当地群众高昂的爱国激情,使敌人闻之丧胆,不敢贸然进犯,更不敢设立据点。建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这个相对安定的后方,曾多次迁驻境内,指导全县的敌后斗争。

 

1938年夏,盐城遭敌机轰炸后,城内的时化中学和尚志女小均先后迁到钟庄来。 19417月,日伪集中一万七千余兵力,对我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不少集镇相继沦陷,学校停课。大批失学的青少年和失业的教员也纷纷投奔该地,钟庄一时文人荟萃。上级党委除充分运用和发挥这些文化人的应有作用外,还从部队、抗大五分校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抽调部分干部协助开展敌后教育。在继续办好时化、尚志,陈村等中、小学的同时,又恢复了停办达十年之久的海南中学,新办了三元宫、范墩、南湾、陈墩、陆庄等三十余所小学,共有师生四千余人,在方圆十余里的范围内,书声琅琅,校旗相望,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教育网络。

 

钟庄崭新的敌后教育面貌出现后,新四军军部、华中局和盐阜区的党政军负责同志非常重视,不少领导同志曾到此作报告,著名的文人学者阿英(钱杏邮)、马寅初、许晴,贺绿汀、何士德等前来讲学、考察。盐城县青年服务团和新安旅行团等在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时,特指派专人协助这些学校组织教救会、学救会和儿童团,共同肩负起救亡的重任。敌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鼓舞了本区人们的抗日士气,而且也吸引了大江南北一些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仅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前来的就有五十多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辛,来到这块鲜为人知的地方,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

 

钟庄各学校坚持教育为战争服务的方针,废除旧教育,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按照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精神,结合实际,自编教材,自制教具,自办文具社。课余时间,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和体育活动,组织秧歌队、歌咏队和业余剧团,书写墙头诗,张贴标语,开辟壁报栏;举办农民识字班,时政讲座、乘凉晚会、举行中小学生运动会、文娱晚会等。各项活动,搞得如火如茶。其中海南中学尤为活跃。它的业余剧团根据战时需要自编了上百个大、中、小型节目,经常深入全县各地演出,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1943年参军运动中,海中剧团一马当先,冒着战争的烽火,跑遍全县,歌声响彻四面八方。全区评比,海中剧团名列前茅,荣获绣有“参动歌声遍建阳”的锦旗一面。该校的体育活动也很突出,篮球队实力雄厚,在盐阜区和建阳县历次中学生运动会上屡夺冠军,还与新四军三师参谋部、政治部、八旅旅部等部队单位篮球队多次进行友谊比赛。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钟庄各学校还发动儿童团站岗放哨,盘查坏人,中学组织武装队,配合民兵撤渡船,拆桥梁,毁道路,拦河打坝,阻止敌人下乡“扫荡”。在大生产运动中,各校还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种瓜种菜,养猪养羊,纺纱织布,生产自救,解决师生生活上的困难。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张嘴会演讲,动笔会写作,下地会劳动,扛枪会打仗,是既能文又能武的有用人才。

 

为了扩大敌后教育成果,钟庄地区各学校,还在游击区的尖墩、张荡、荫文、杨村、高作等处设立教学点,在战情多变、一夕数惊的日子里,教师时而带着学生跑反,跑着教着、教着跑着,采用集中、分散和掩蔽等多种游击形式教学,跟敌人兜圈子,“捉迷藏”。常常在乱坟场内,大草堆旁设课堂,门板当黑板,膝盖做课桌,坚持在敌人“眼皮下”办学,在硝烟弥漫中育人。

 

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陈村小学和海南中学曾一度改为干部学校,为根据地直接培养干部,输送人才。抗战时期,海南中学一校就输送了上千名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称赞。198594日,海中60周年校庆时,分布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广大校友,即有400多名代表前来参加。其中有师级以上的党政军领导干部20余人,讲师、教授、艺术家、作家、研究员、工程师等120多人。正由于当时办学成绩显著,该校后被改为县中,陈村小学亦被改为县实验小学,曾在师资和教学设备上支持过淮安师范、盐城师范和射阳,建湖、上冈等中学。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三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