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喋血捐躯铸英名

——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巡礼

发布日期:2016/12/25 10:16:28  阅读:2101  【字体:
 

 

  从盐城市区乘车出发,沿着老盐()()公路向西北,过马庄西行不远,便到了建湖县庆丰镇的东平村,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就坐落在这里。

 

  华中鲁艺烈士陵园建于1984年,占地4000平方米。陵园及其四周,潺潺溪水萦绕,森森松柏常青。陵园的正中,矗立着一座13米高的方碑,碑的造型生动流畅,独具个性,从南北两面看去,碑身近似五条直线,象征五线谱,意为殉难烈士多为文艺战士。碑的正面镌刻着原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的“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15个工楷大字。碑的中上部是一面红旗的造型,金色五角星镶嵌其上。碑座正面镌有建湖县人民政府与庆丰镇人民政府联合撰写的碑文,其文曰:

 

英雄铁军  马列指航  逐鹿华中  誓扫天狼

鲁艺战友  荟萃串场  鲁艺精神  光大发扬

唤起民众  弦歌救亡  前赴后继  慷慨激昂

壮志未酬  饮恨吾乡  江海悲痛  大地低昂

春雷动起  彩虹辉煌  山海竞秀  人间沧桑

蓝图卷卷  史诗行行  征人不歇  虎跃龙骧

展望前程  心潮逐浪  英名永存  日月齐光

 

  纪念碑后是群墓,群墓东侧为丘东平烈士墓,西侧是许晴烈士墓。墓的四周植有灌木。纪念碑两侧,建有烈士资料陈列馆。一进大门,赫然在目的是张爱萍的题字:“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永垂不朽”。馆内陈列着鲁艺殉难烈士的遗像、遗物和他们的生平事迹介绍等。

 

  华中鲁艺烈士陵园于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为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喋血北秦庄

 

  1941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由陈毅任代军长的新四军军部于1941125日重建以后,大江南北许多杰出的文化战士和进步青年纷纷向盐城聚拢,一所新型的艺术学院在盐城诞生了,这就是有名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

 

  鲁艺分院成立后不到半年,日伪集中兵力向我盐阜地区扫荡。华中鲁艺根据军部指示,于622日撤离盐城,在城西二十多里的黄家港待了两天,就转移到五区农村即今庆丰镇一带。7月初,又随同军部与华中局机关来到距湖垛镇四公里的北左庄。

 

  19417月下旬,日伪军兵分四路进攻盐城,企图一口吞掉重建不久的新四军军部。由于形势紧迫,23日午后,军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华中鲁艺师生分成两个队:院部和文学系、美术系编为一队,由黄源同志负责,随军部行动;戏剧系、音乐系和普通班编为二队,由孟波、丘东平、许晴三同志负责,分头转移。为了安全,又派出一个战斗班与二队同行。当日傍晚,二队师生从北左庄以东的陶家舍出发,打算取道吉家庄和北秦庄,赶到盐城西南的楼王庄。所经之处,都是我群众基础较好的五区地段。午夜时分,队伍到了北秦庄,大家一路劳顿,已是疲惫不堪,一个个倒下就呼呼大睡了。丘东平带人查看周边情况并安排放哨后,刚躺下就听见“嘟突、嘟突”的汽艇马达声。丘东平、许晴、孟波三人一分析,决定立即通知大家紧急集合,迅速离开北秦庄。戏剧系主任许晴带领战斗班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音乐系教授孟波在后队压阵,教导主任、作家丘东平则居中照应首尾。

 

  不料队伍走出庄子不多远,刚过了一道小桥,突然发现二百多个配有机枪、追击炮的日伪军已经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围了上来。这批敌人是来偷袭我《江淮日报》社的,而报社早在几天前得到情报就撤走了。见到被围困的师生,敌人枪炮齐发,向师生们开火。面对这猝不及防的危急情势,二队师生毫无惧色,凭着仅有的八支(一说六支)长短枪和二十来颗手榴弹,迅速占据了有利地形,同敌人展开对峙、周旋。

 

  这场力量悬殊的遭遇战打响后,许晴、丘东平等商量决定:让戏剧系的袁万华立即带领手无寸铁的师生向北突围,他俩与战斗班一起负责掩护。

 

  据几十年后还健在的“老鲁艺”们回忆,与许晴并肩战斗的洪明,曾多次劝许晴随同第一批师生后撤,许晴死活也不同意,他反问洪明:“我是指挥员,你说我能先撤吗?”这位年仅二十九岁的共产党员、戏剧家,把活着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 最后牺牲在阵地上!

 

  教导主任丘东平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同敌人打起了“麻雀战”。他一会儿在风车旁,一会儿又到了小桥边,掩护着师生冲过被敌人火力封锁的小桥。他自己在最后撤离时,不幸被子弹击中,倒在了黄泥沟内。戏剧系党员袁万华是突围的组织者,他挥臂高呼:“在血泊中锻炼思想,在炮火中冲出生路,同志们跟我来!”在他的宣传鼓动下,不少师生冒死冲过了敌人的火力网,有的不幸倒在了桥南,而他自己最终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一年,袁万华才19岁!未及撤走的普通班女生宋莹,为了免遭敌人的污辱,长时间泡在河水里不肯上岸,竟被凶残的敌人用刺刀猛刺头部而壮烈牺牲。还有八名不会游泳的女生在遭到敌人追逼后,毅然投河自尽。

 

鲁艺二队殉难烈士们伟大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大地为之震颤,江河为之动容。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骄傲!

 

在这场遭遇战中,丘东平、许晴、李锐()、袁万华、张炳炎、朱丹、魏征等师生和同行的新安旅行团负责人张平、张杰等30多人壮烈牺牲;邵惟、石流、张修等62人被俘;前来助战的当地群众也有4人受伤,8人惨遭杀害!最终从村北小河上突围出去的二队师生不足70人,只占原数的一半左右。

 

  当敌人知道不幸被俘的师生并非《江淮日报》社工作人员后,仍企图从他们口中了解更多的军事秘密,特别想打听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62名被俘师生面对敌人的威逼与利诱,巧妙应对,始终没有一个吐露出半句实情。他们在被押送、囚禁期间,时刻不忘试图从敌人的魔爪下逃脱。在从北秦庄到盐城不足40公里的押送途中,有5名师生机智地逃脱了敌人的羁绊,此后,又有多人逃脱,他们都成功回到了华中鲁艺,继续为抗战而奋斗不息。

 

永久的怀念

 

  日伪军从北秦庄撤回湖垛据点后,突围出去并被当地群众掩护下来的几十名鲁艺二队师生,在普通班班主任、音乐家孟波的主持下,匆匆掩埋了烈士们的遗体,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悼念仪式,又朝着新四军军部临时驻地——阜宁县的周门进发了。

 

  到了周门,刘少奇亲切地慰问他们,并鼓励他们不要灰心丧气,要充满信心地继续战斗,为死难烈士报仇。陈毅也为此专门向报界发表了谈话,深切悼念鲁艺二队牺牲的同志,揭露敌人的罪恶行径。他还为新四军政治部编印的《革命烈士纪念文集》一书撰写了一篇《本军抗日将校题名录书端》,文中写道:

 

  “……又如丘东平、许晴同志等,或为文人学士,或为青年翘楚。(他们)或擅长文艺,其抗战著作,驰誉海外;或致力‘民运’,其宣传动员,风靡四方。年事青青,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朝殉国殒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曷极!”

 

  陈毅的这番话,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对鲁艺二队烈士们的无限痛惜和缅怀之情。

 

  华中鲁艺二队丘东平、许晴等师生在北秦庄遇难的噩耗传出以后,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以及全国各家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报纸都立即予以报道,并刊登了许多纪念文章。文艺界、教育界也纷纷举行集会,悼念殉难师生,抗议日寇暴行。19411214日下午,延安文艺界在文化会堂举行“追悼青年作家丘东平大会”,到会的有艾青、丁玲、欧阳山、高长虹、吴奚如、陈荒煤、刘白羽等,他们都了解丘东平,知道他曾被期许为“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之一,一致认为丘东平忠于生活,忠于艺术,忠于革命。“他的死是抗战以来文艺、文学上最大的损失”。

 

  时至今日,各地报刊上还能见到缅怀当年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的纪念文章。

 

  几十年来,北秦庄及其附近村镇的干部群众一直都深深怀念着鲁艺二队牺牲的师生们。逢年过节,人们都备好供果,来到烈士墓前,祭奠先烈的英灵。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