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闲说湖垛(彭淑玲)

发布日期:2016/11/28 15:44:03  阅读:4083  【字体:
 

 

1

 

建湖县城中心所在地,也叫城关镇,原名湖垛。也就是说,湖垛只能是城关镇的乳名,而不是整个县的县名。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湖垛是一个很久远又很陌生的名字。湖垛的前身,不叫湖垛,而叫胡垛,明末进士孙榘所著《被缨集》有记载。垛字源于它的地形,东西塘河淤成的一个个土垛。而从胡到湖,又有不同的传说。如今已无从考证,只能作为趣谈。一说是因为傍水,二说是源于垛上居住的多为胡姓人家,因文人恶俗爱雅,湖字自然比胡字雅了许多。

 

崇祯五年(1632年)7月,有官兵船运米十万余担,停泊湖垛庄,民众迫于饥荒,结船百余艘,抢夺米船而走。这是湖垛二字在《盐城县志》的最早记载。明代的湖垛是一个小村落,贫穷、荒凉、频繁的天灾,使它很不体面的出现在《盐城县志》的文字中。

 

古代社会,河流是生存的命脉。万历20年(1592),一位叫欧阳东凤的兴化县令督浚西塘河沙沟至神台段,在今天的建港沟附近设坛或庵祭拜水神,留下了一个叫神台的地名,也打通了湖垛一直以来闭塞的经络。盐城往淮安的官道,古基寺到官渡段的行船,都要经过神台。河面上,往来盐城淮安的运粮船,往来天赐(今滨海境内)庙湾(今阜宁境内)的运盐船,靠的都是最原始的人力,需要有个歇脚的地方,神台是个理想的选择,湖垛庄也跟着神台慢慢从荒凉走向热闹。

 

2

 

嘉庆年间,湖垛已经是一个户逾六百、口近四千的小集镇了,《永丰圩兴筑记》一文有记载。一个叫王天然的湖垛举人撰文总结了湖垛的兴集史,说是“发端于水,而兴于米”。这短短的八个字,说的是康熙年间治水后筑圩种稻,而后因米市而兴的事情。

 

明清时期,淮安府下属的六县,唯有盐城产米。盐城的米,多半生长在东西塘河两岸。官府收购,民间经营,湖垛的米市是相当有名。清光绪年间湖垛上冈两镇的米行有40多家,每年纳银两三百两,领证经营。那时的米行叫陆陈行。《辞源》中说,粮食中米、大小麦、大小豆、芝麻都可久藏,故称六陈。而六陈多写作陆陈。米行以徽州人李氏兄弟开设的鼎记米号最为有名。湖垛因此也成为盐城较早的八大镇之一。湖垛南的唐桥集市慢慢冷落下来,被湖垛取代。

 

米要运输,船行也兴盛了起来。除了米市,湖垛与秦南仓的船市,为盐城两大有名的船市。有米业,就有砻坊,还有直接叫砻坊的地名。有米市、自然有米厂。到了民国七八年间,规模大的有廖庄地主廖鉴湖开设的公昌油米厂、孙宗洛的泰丰米厂、王桂章的万泰米厂、洋桥河东永利机器碾米厂,竞争激烈。

 

米业的兴盛,又带动了槽坊的兴起,带动了铁木业的兴起,带动了三百六十行的兴起。最盛时,湖垛有80多家炉匠。木业手艺人加工的风箱,齿口紧、不漏风,不止湖垛,外乡人也知道。

 

3

 

鸦片战争以前,湖垛城像一个安分守已有点木讷的农民,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的天与地。咸丰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镇江扬州时,一些商人为了避乱来到湖垛,带来了商业的文明与繁华,也改变了湖垛人的思维与生活方式,还有命运。

 

一些聪明的湖垛人,也学着做生意,慢慢地有了自己的商号,与吉隆昌齐名的黄义兴布匹嫁妆店、徐万兴杂货店和廖公昌木行,都是湖垛人开的。沈舍的恒和蛋栈,是兴化一彭姓商人开的,为兴化蛋厂收购禽蛋,后来有有打蛋、烘干、包装车间,雇工百余名,已经有现代工厂的模样。很多的湖垛人纷纷仿效,形成了收购贩运的跑单帮风气。

 

湖垛街上,曾经有徽帮、湖北帮,还有江西的商人。丹徒籍的客商有二三十家。最多的是镇江人,老街银行的后面有一处叫京江公所的地方,就是镇江人的商会,因为镇江古称京口。来自不同地方的他们,带来的是不同的生意。丹徒客商做的多半是与百货、刨烟、酱腐、制蚀、布匹有关的生意。安徽江西的客商带来了国药、桐油、天然漆、瓷器、笔墨、纸张,还带来了制香的工艺,天聚堂国药店的姚宏昌就是江西南昌人。光绪初年的万隆酱园、侯协顺鸭行源隆油坊,均是兴化籍的商人开立的。

 

胡应庚的《续修盐城县志》记载,鲍瑞庵的吉恒丰,与盐城城厢的和丰、沙沟的源记合并为盐城杂货业的三巨擘。鲍瑞庵的吉恒丰,最鼎盛时有白银10多万两,货栈27间。鲍瑞庵在湖垛的商界里,也是老大级的人物了。民国初年,扬州八大总商之一的许德和,在洋桥河东开设德和官盐分栈。汪裕泰家的货栈有汪家大厅之称。李姓的顺泰怡,刘姓的刘同盛,姚同兴的香店、孙家的季美酱园、许家的恒丰裕,吴家的吉隆昌、刘家的鼎大、董家的福大昌、做毛笔的张裕元等,还有经营“五洋”商品为主的商号,最为有名的是韩泰和商号,乡间有几百亩土地,镇上有房屋97间。在当时的湖垛,东洋的花布、老刀香烟、法国颜料、拜尔药品都可以买到。

 

交易多了,金融业也成为一种需要。有钱庄,正和钱庄,在后来的百货公司批发部旧址处,1931年因匪乱停业。有当典,南有义兴当典,北有福泰当典。旧时盐城共有当典八家,湖垛占了两家。还有一些小押典,如共和、德兴,有民间高利贷的过分剥削性质,利息过高,一般人不到不得已是不会去的。民国23年(1934),江苏农民银行第13区分行来湖垛开设谷物抵押业务。

 

除了一些老字号,手工业的小作坊特别多,前店后坊、前店后场的形式,编藤竹,织巾、纺麻等等,琳琅繁杂。商业的兴盛,也带动了商会的成立。清末民初,湖垛有了商会,最早隶属于上冈商务分会,后来隶属于盐城商会,最后单独成立湖垛商会。有南货、苏货、京货、烟业、酱腐、蛋业、粮油业、鲜货、茶食、旅馆、染衣等12个公会,工匠、箩行、香烛、屠宰四个公会。

 

4

 

人一旦钱多了,自然需要享受生活。商业的丰富,带动了饮食业的繁华,浴室业的兴盛。一些富有的湖垛人,开始了听戏吃餐馆泡澡堂的悠闲生活。

 

民国初年,洋桥巷西广场上有砖瓦结构的戏楼,唱徽剧和老淮戏。有名气的菜馆有长胜园、复圣园、双胜、福胜居、王小园、亦乐园等十多家。浴室除了湖垛最老的浴室,明末前李府(唐桥附近)财主在文化巷开设的白玉池(人称老北堂子)外,又有了小兰亭、鲁泉浴室、于家巷的永安浴室。    

 

湖垛最早的交通都是水路,靠的是一种建湖方言叫帮船的船,帮船是一种很简陋的小船,靠着人力摇橹、风力扯帆航行。当日往返的有盐城班、沙沟班、东益班、上冈班,这样的交通模式沿袭百年之久。民国7年(1908),上海杜月笙、南通张孝若经营的大达轮船公司,开辟盐益班,途经湖垛,开始了湖垛人可以坐轮船的历史。民国十五年(1926),湖垛人刘步高兄弟,合营开往沙庄的小火轮,与往来益林、邵伯的益邵班接线。湖垛向东有盐益班,向西有益邵班。民国17年(1928),江北大享顾竹轩(建湖高作人)的大生轮船公司开辟了湖泰班,码头在魁星楼处。湖泰班经唐桥、楼夏、黄土沟、兴化的沙沟、兴化、老阁等地。有一度时间,江泰、大达、大源轮船公司,相继开设湖泰班,恶意相互砸价,竞争激烈。他们之间的竞争还留下了一个顺口溜,要得快,跟江泰(设备新、马力大);要得发,跟大达(赠礼品);怕花钱,跟大源,省得奔,跟大生(票价低,速度慢)。湖泰船的开航,又带动了旅馆业的发展,最多时湖垛有客栈二十多家。朝阳巷口有大同客栈。

 

湖垛的邮递业,起始于光绪29年(1903),一个叫黄立山的丹徒人在湖垛一家赵姓商号内设分铺,盐城县志有明确记载。往来邮件随水路的湖盐快班运送,多由商号代收代转,因为当时还没有门牌号码这样科学细致的城市规划。民国初年,邮铺收归国有,官方在湖垛设二等邮局,地址在后来的老街新华书店南侧。在建阳、高作、洪桥、楼夏、钟庄、北左、古基寺、大崔庄、蒋营、顾家庄等设代办所,往来邮件随轮船或帮船夹带运送,再由邮差按三六九的班期,分送到各镇。我在一份早年黄埔军校同学录的资料里看到学员留的地址,如江苏泰州湖垛南源兴烟庄转吴家庄,江苏盐城湖垛南源兴烟庄转古陈村。盐城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属于泰州,湖垛也跟着属泰州管辖。南源兴烟庄是一个湖垛的商号,主人姓赵,与吴姓的宝成号和阳春号,被称为烟业三鼎足。不同的是,南源兴同时是一个邮件代收代转点。那时的邮差不叫邮差,叫脚班。还有快件和挂号业务,雇专人直接送达。民国23年,湖垛有了电话,交换分所设在北大庵内,高作、建阳、大云山(三官殿)、西吴庄、八字桥、二桥、蒋营等地都可以与外界用电话联系,也有了电报业务,由脚夫专送。

 

5

 

小小的湖垛城,也是一个水做的小镇。东有西塘河,南有盂兰河,北有建港沟,西有夹沟河,也叫护城河,夹沟河有两条向东的叉河,通向西塘河。夹沟河在现县人民武装部东约30公尺的地方,南北流向,上世纪70年代初因疏浚西塘河填起来了。

 

有河自然有桥,河让桥成为一种风景。盂兰河上,有顾家大桥,原名固嘉大桥,原是湖垛商民修建的,也有人说是盐商修建的,后来是一个叫陈根桐的秀才出资重修的。固嘉二字,是对桥的祝愿,意为坚固美好之意。建港沟与西塘的汇合处,是神台桥,全木质的结构,乾隆11年(1746)神台仁元庵主持僧素风用化缘的银两修建,原名仁济桥,同治年间,北当典捐资重建,更名为神台桥。在过去,修桥铺路都是行善积德的事情。老街由南往北,南是小虹桥,连接着夹沟路与老街中路。中有万福桥,位于于家大巷西。北有洋桥,横跨在西塘河上。人民剧场东北角有木质的镇安桥,副食品公司南有永安桥。永安桥南,才是真正的湖垛镇。小虹桥、万福桥、镇安桥、永安桥为当地的贡生管士锷、秀才陈佐廷先后修建。

 

洋桥是宣统元年动工,次年建成,耗资龙洋九千六百余元,为民间资本,由当时的地方绅士严子和商界首领鲍瑞庵两人监理全部工程。没有洋桥之前,一直靠于家巷渡口往来塘河两岸。桥的中间一截为活动桥板,设有洋松木做的绞关,机械启动,在当时视为洋物,所以为洋桥。桥板一头高高绞起,来往大小帆船,只要落帆,不用倒桅,就能穿桥而过。每当大船过桥时,人工开启绞关,声势浩大,会有很多人驻足两岸看热闹。有洋桥,也有了老街银行前的洋桥巷。

 

老街的路有三条,正式名称叫沈舍街、老街中路、夹沟街。临河南北相通的长街,就是老街中路。县城最早的商场人民商场、最早的剧场人民剧场都在这条老街上,分别是老街中路418号和老街中路180号。第一家新华书店也在这条街上。那些老字号店铺,基本都在这条街上。夹沟街是人行街,东至洋桥头,西达小虹桥,东西走向,没有什么像样的店面,管氏宗祠在这条街上。从万福桥向东到主街,也有一条小街,叫于家大巷,大概位置在现在的县人武部门口向东。在于家大巷与主街交汇处,有个照相馆,那是县城最早的照相馆,叫风华照相馆。

 

老街的路面,北起观音庵(今江淮戏馆),南至魁星楼的南北长街,还有夹沟街的路面,均是青石板。道光年间,湖垛的商民自筹钱财,委托在江宁府做学官的湖垛举人王天然从江南购回。青石板是花冈岩条石的,长三尺,宽一尺,厚半尺多,是上好的石材。石板下面是砖砌的下水道,做工科学讲究,雨再大再急,都是雨过路干,没有任何积水。

 

老街原是没有自来水的,水井也不多。有自来水塔是后来的事情了,最早的自来水塔在南边的魁星楼处。西塘河边上有许多的码头,沿河的人家直接从河里取水,淘米洗菜、洗衣服都在码头上。缺乏劳力的有钱人家,不必自己去挑水,可花钱请专门的挑水人。

 

6

 

光绪末年,废科学、办新学成为一种时代风潮,最早的初等小学堂在北大庵内。民国初年,权绅徐熙亭和副榜举人杨同举,在三教庵内创办第一所两等小学堂,相当于今天的完小,后改为盐城县立湖垛小学。1937年秋,国民党24集团军第8933197团团长程海波捐资在伴孤庵创办振湖中学。抗战胜利后,湖垛小学在仁善堂内重新创办,在白玉池创办海南中学分校。

 

庵堂与寺庙是旧时代的精神殿堂,古老的中国社会也因此而完整。在咸丰年间,不大的湖垛有五庵、六祠、二堂的说法,构成了一个丰富而饱满的传统道德伦理世界。清初在魁星楼处有三教庵,供孔子老子释迦么尼。旧志记载,这种儒道释合一的庙宇,苏北淮南只有两处,一处扬州,一处在这里。姜神祠旧基上有仁元庵,为雍正年间所建。人民剧场的前身是观音庵,又名北大庵,为乾隆年间年建。原食品厂内有太平庵,又名南庵。县中西边,良种场的前身是伴孤庵。伴孤庵因地处郊外,风景秀美,有小桥、流水、茅亭、土山。六祠为管姓、除姓、黄姓、朱姓、李姓、成姓的祠堂。二堂为两处念佛堂,又称节孝祠,一处在中堂巷内,另一处在太平庵东侧,今天太平路上的罗汉院处。宣统2年(1910),美国在盐城的传教士白秀生来湖垛传过教,在南大街设福音堂,即后来基督教三自会的旧址。

 

旧中国盛行帮会,就是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湖垛也有帮会组织,做坏事,也做些好事。光绪年间,青帮“通”字辈老大周相甫,身份为酱园老板,他联合其他的富户,盖起了名为积缘堂的慈善机构,16间,地址为太安巷30号。用每年3次观音会善男信女的香火钱,赈灾济难、施粥送衣,还为清寒子弟提供义塾。民国初年,一个叫同善社的迷信团体发动信徒,在老街文化巷内建起了仁善堂,做着与积缘堂近似的好事情,地址为新华巷4号。建阳红十字会曾经在这里设过办事处。解放后,县委宣传部、广播站、建湖报社曾经在仁善堂办公过。1945年县委机关在积缘堂办过公,后又搬至中堂巷陈氏宗祠内。

 

7

 

湖垛起自明末清初,数百年里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但同样是不平静的。《盐城县志》记载,乾隆2年(1737)湖垛大火。《建湖县志》记载,光绪元年(1875)冬,湖垛镇大火,延烧半条街。原始的木制水龙水枪无济无事。被大火烧得心疼的湖垛商户,用民间捐资的方式,在老街的南中北三处各设一个“洋龙局”,从镇江的怡和洋行购买了英制的洋龙,每年的二月初二和九月初九举行试龙演习。洋龙局准确的说,就是消防室。

 

清末初年,匪乱兵扰,劫案频频发生。神台处有哨所,名为神台汛,有汛名五名,吃饭不管事,无力保护商民的安全。兵荒马乱的年代,平安特别重要。商民为了自卫,设保甲局,青帮和地痞无赖也混进了局子,防卫仍限于刀茅叉戟火枪等旧式武器,根本无力自卫。一些富绅又想出办法,从清江提督衙门调来了新军十三协(清末新军制三营为一标,两标为一协,协相当于后来的旅)属下的士兵十多名,却是引狼入室,最终导致1911年秋的哗变抢掠,各大商户浩劫一空,损失惨重。1912年,成立清乡分所,从上海洋行购买后膛快枪10多支,成立武装保商团,人员经费均由商民供给。老街上还有一种民间身份的管理者,叫长老。

 

民国16年(1927),军阀孙传芳五省联军的一些散兵游勇从湖垛过境,断断续续长达半月,每过境一批,者阿索要军需糖秣,强征人夫(被征发服劳役的人称为人夫)船只,商会疲于奔命,力不从心。民国191930),军阀马玉仁被冯玉祥收编为27军军长,同年夏,该军军长王兆五收编的土匪五百余人,要挟商会,提供给养,南北当典及厚记、吉隆昌等商号,均倒闭关门。民国29年(1940)秋,国民党保安二旅左飞团两次袭扰湖垛。民国37年(1948227日,国民党整编第457旅指挥部进占湖垛,烧杀抢掠,10天后才离开。同年夏,国民党黄伯韬部某团进占湖垛,两日后离开。

 

1938824日上午8时左右,日寇飞机首次轰炸湖垛,人口比较集中的神台庄蛋厂。92日上午,日机又发动第二次袭击,作为战时临时医院的当典,里面住着伤病员,遭到了毁灭性的轰炸。附近的朱记酱园店和豆腐店被敌机投下的炸弹炸成车棚大的坑塘,作坊内酱缸醋坛瓦罐等炸成一片瓦烁,残垣废墟,触目皆是。有日本兵在湖垛街上横行设卡,残害百姓。魁星楼、成氏宗祠及北当典的部分房屋被拆毁,砌造寨墙炮楼,湖泰班停航。日商在临河的街市开设洋行,汪伪政府也在此时成立伪政府、伪商会,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湖垛城进入了暗无天日的日伪时代。物价飞涨、米珠薪桂、民众艰难度日。多半的商业关闭或苟延残喘,一些客籍商人纷纷南逃,商业从此清冷而萧条,一片混乱。

 

民国29年秋(1940),湖垛首次解放。八路军五纵队一支队王良太团驻防湖垛,团部设在北当典。湖垛商会与民众在李寄农的带领下,热烈欢迎解放军的到来。王良太是新中国的开国少将,后来担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司令员,轰动全国的雷锋精神就是他发现并宣传的,被人称为发现雷锋的伯乐。

 

1945年,日寇投降。4月,日寇撤出湖垛。716日,建阳县政府迁驻湖垛,湖垛镇迎来第二次解放。同年112日下午,刘少奇带着代号为“乌江大队”的部队,行经湖垛,在北当典留宿一夜,走访慰问当地群众,与驻防官兵交流思想。19417月,华中鲁艺部分科系迁至北大庵,开展宁死不做亡国权的宣传活动,把抗战与歌声联系在一起,使残酷的革命有了温情的浪漫主义色彩。71日,华中鲁艺在仁善堂举行晚会,招待美国记者希浦夫妇和大音乐家贺绿汀,在贺绿汀先生的回忆录中,也提到了这段往事,他还在这里工作过。

 

     1947年,因地方主义的矛盾,以洋桥巷为界,湖垛分为湖南湖北两个镇,这样的分割仅存五个月时间。1958年,湖垛又被改名叫东风大队。1966年文革开始,有人认为湖垛与糊涂发音近似,不太好听,湖垛从此跟着县名一起改叫建湖,现在又改叫近湖镇。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