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隆庆公主望夫台

发布日期:2014/7/2 11:02:21  阅读:3874  【字体:
 

 

望夫台,在射阳湖东岸,今建湖县建阳镇新阳村戛粮河西,系明英宗女隆庆公主为遥祭已故的夫君游泰所建。台高36尺,上建飞檐琉瓦亭堂,内供驸马都尉游泰灵位。享堂侧畔,还有一座殿堂,为隆庆公主住地。

 

据《盐城县志》和《游氏家谱》记载,游泰的祖父游彦清,明初由原籍安徽省婺源县(今属江西)迁居盐城西北乡交睦庄。游泰,字尚泰,身材魁梧奇伟,膂力过人,兼娴骑射。明英宗时,异族乜先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御驾亲征,酿成“土木之变”,游泰时在军中任伍长,以管运粮饷和保卫京师得功。其时,英宗长公主招选驸马,游泰饮宴得球,开府京都,官封驸马都尉。游泰祖父游彦清、父游思池均被追封为锦衣卫。后因宫廷变乱,游泰被贬回乡,不久即郁郁而死。公主居此建台遥祭,世人们称之为“望夫台”。游泰娶隆庆公主事,在《明史·公主传》中也有记载。

 

民间有关望夫台的传说颇多。传说:游泰原是放鸭倌,因常食大黄鳝而增长了膂力,两腋能同时挟起大石磙,跑上几里路;正在旋转的大风车,他伸手一抓,即能使其停转。他虽是农家子弟,但胸怀大志,在劳动中苦练武功,欲为国效劳。一日,他肩扛两只石磙,腋挟两只石磙,从湖边走过。适遇英宗南访过湖,见状惊奇不已,连呼三声“贤卿啊!”游泰不明其意,误为“嫌轻”,不满地双手一扬,将4只石磙甩出数丈,落人湖中。英宗大喜,当即携游泰回京。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秋,北方强敌蒙古瓦刺部首领乜先率部南侵,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敌军兵临北京城下,形势十分危急,一国不能一日无主,兵部尚书于谦即扶英宗之弟成王接位,是为景帝;同时抓紧招募军丁,坚持抗敌。游泰闻此消息,慷慨从军。他手挥大刀,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解押漕船时,敌人不敢拦劫,保障了军需民食。在京城保卫战中,他随于谦出生人死,奋不顾身,先后击毙敌首乜先之弟索罗、丞相卯那孩,一战围解。平寇后,英宗获释回京。朝廷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游泰被招为驸马,与隆庆公主成婚,官封驸马都尉。几年后,景帝病危,闲居在南宫的废帝英宗趁机宣布复辟。英宗临朝不久,即把景帝在位时大小功臣全部罢黜,连他的女婿也不放过,游泰被撵出驸马府,放归故里。隆庆公主限于皇命,不能相随,夫妻忍痛分离。游泰遭贬回乡,满腹悲愤,不久即忧郁而死。噩耗传京,隆庆公主悲痛欲绝,深恨父皇用心狠毒,拒绝他人劝阻,决意奔丧,带着幼子游铉,日夜兼程,赶往游泰的故乡祭奠,并在游泰当年劳动过的地方——射阳湖东岸,筑了土台,台上建享堂,隆庆公主朝夕登台拜祭。

 

另一种传说是:游泰被贬回乡,不久敌兵再犯,游泰以社稷为重,辞别公主再次从戎。公主怀念从征的丈夫,筑台湖畔,日日登台北望。游泰舍身疆场后,公主伤心不已,每到日落之时,必登台对空遥祭,直到去世。望夫台的名称即来源于此。

 

星移斗转,冬去春来,当年雕梁画栋的望夫台,早已沦为一堆瓦砾。台旁的古井和系马桩也日渐消蚀,快夷为平地了。然而,关于游驸马与隆庆公主的故事,仍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大概是游泰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和隆庆公主对爱情的真挚纯洁,仍值得后人纪念的缘故吧。

今人徐于斌女士有《忆吹箫·登望夫台》词一首,词曰:

 

云暗湖光,霭笼台影,阵鸿飞过芦洲。任几番心事,莫附官邮。还见梢头片月,思旧事、清泪难收。西风起,无边草色,也共凝悉。   悠悠。汉宫乍别,琴瑟伴春光,同棹归舟。自塞传鼙鼓,重佩吴钩。纵有痴心封发[1],谁料得、梦断天陬。年年剩、残阳伴君,万虑成休。

 

注:[1]唐董氏女,束发封帛以别丈夫,曰:“非君手不解。”丈夫谪贬岭南二十年乃还,董氏封发宛然。

 

转自《塘河流韵》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