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村居志 > 正文

传播希望之光

发布日期:2012/11/5 11:32:02  阅读:2017  【字体:
 

 

干净整洁的村庄大道,两旁民居厂房甚是整齐,幽幽曲径通到各户门口;晨曦中,日出而作的人们匆匆忙忙,空气中漂浮着各种早餐的味道;夕阳下,老人小孩在家门前空地上休憩游戏,炊烟里弥漫着家的气息——这就是恒济镇建河村,一个向城市化发展的新农村。

 

世上本没有路。建河人以非凡的胆识和毅力,在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披荆斩棘,闯出了一条创业之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建河村就已经建起了全镇第一个村办企业——建河玻璃仪器厂,该厂在开办之初就已经拥有80余名员工。那时的建河村还只是一个小村子,人口不多也并不富裕,农闲时节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在玻璃厂里干活。

 

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未能适应变化,建河玻璃仪器厂于80年代末几近倒闭。90年代初,一批老玻璃艺人相继办起了玻璃作坊、制作小厂等。随着这些私营企业的日渐兴盛,村民们也争相效仿,一时间户户掀起了玻璃制品热。但作坊式的手工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险些砸了自己的牌子。

 

针对这一情况,村两委从扩大规模入手,构筑群体优势,使个体民营玻璃作坊向现代化生产经营转化。1996年,他们将集体企业——玻璃仪器厂进行了改制,通过改制当年就实现100多万元产值;1997年,他们又动员村里的一些小作坊和仪器厂搞合作生产,通过合作当年全村玻璃仪器产值就达320万元;1998年,村里又投入30多万元规划建设了30亩的一期玻璃手工艺品园区,使原来零散作坊式的制作向基地化发展;1999年,村玻璃仪器厂更名为恒发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并由生产玻璃仪器转为玻璃工艺,通过产品更换,当年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2000年,他们又挂靠外贸公司,让玻璃工艺走向了世界。

 

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挂靠式发展,建河的玻璃产业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恒发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目前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8项,由于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品质优良,深受外商青睐,其生产的花瓶、香水瓶、烛台、圣诞礼品、茶酒具五大系列1100多个品种,迅速远销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去年该企业实现销售2300万元,实现利税近200万元。

 

随着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一些配套生产的企业也应运而生。截止目前,该村村民在镇内外共发展玻璃企业76家,发展包装企业8家,发展运输户18户,全村有近2000名农民从事玻璃制品手工业生产,玻璃制品业迅速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有人说,建河靠的是荡滩的恩赐。建河人却深有体会地告诉你:是玻璃产业的强盛造就了建河土地生金的伟业

 

翻开记忆中那尘封的一页,过去的建河出现在眼前。1420亩的荡滩因缺乏劳力而变成了荒滩;1950亩的土地因缺乏劳力,产值不断降低。由于玻璃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村里的劳动力看到创业和做工比种地更赚钱,于是纷纷弃农从工。

 

是玻璃产业的发展,给建河的工业带来了生机,那么玻璃产业的发展,又如何给我们的农业带来活力呢?村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里没有人种地,不代表没有人养鱼呀!”时任三组组长的谢玉超向村两委建议道。一语道破天机,于是1997年村党总支书记俞进楼果断做出决定,进军荡滩,开发荡滩,向规模要效益。根据当时的基础条件,村里决定发展特种水产养殖。

 

为给养殖户在荡滩搞养殖提供方便,村里拿出3万多元对所有的圩堤进行了加固;投入13万元对所有的桥梁进行整修;向玻璃企业集资70多万元,实现了组组道路硬质化;投入8万多元对荡滩的电网进行了铺设。在村两委的引导下,36名留守的老人率先搞起了水产养殖。看到父母在家搞养殖同样能赚钱,10多名在厂里务工的青壮年劳力又回到村里帮助老人们搞起了精养。老年人的经验加上年轻人的闯劲,建河的水产很快出了名。而随着水产业的壮大,荡滩开发的力度也逐步加大,从事水产养殖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荡滩的成功开发坚定了村里的信心。2003年,建河人又把目光盯向了近2000亩的耕地。他们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维持承包期不变、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在保证人均半亩口粮田的基础上,他们对剩余的土地全部进行了流转。由于土地集中到大户手上,规模效益便不断突出。村里的13个承包大户不仅每户每年可以获利数万元,还给村集体每年创造了20多万元的收入。2004年,看到荷藕市场紧俏后,村里的养殖户和土地承包户们又改粮种藕、改鱼种藕。到2011年底,全村共发展荷藕田1000多亩,每亩产值达到4000元。

 

老有所养是人生之幸。而建河人做到的更是令人震惊,他们既让老人品尝自己创业的甘甜,更让老人体会生活的乐趣

 

“当初把玻璃手艺传给青年人的是我们这些老家伙,后来带领群众养鱼的也是我们这些老家伙,如今尽管下来大半辈子了,我们同样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去创业。”村民俞万松停下手里的活,兴奋地告诉我们,“现在我们50岁以上的老人创业的就达36人,而在厂里就业的就更多了。”

 

恒发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500多人,其中,从田头走出来的农民就占大半,5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60%。公司董事长俞先发告诉我们:“我们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建河的群众,现在我们恒发做大了,我们更要让当初的创业者们和我们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据了解,在这里就业的50岁以上的群众可以享受三个优先:一是大忙时,家里的事情优先;二是包装时,村里的妇女优先;三是下力时,村里的群众优先。由于有了“三个优先”政策,村里的群众干劲更足了。

 

59岁的妇女杨乃芬听说我们的来意,边包装着成品边跟我们聊道,“我们这些老妇女又不图赚多少钱,两个孩子和老头子每月加起来能挣五、六千元,我一人待在家里觉得自己是最没用的人,跟俞老板一说,他还就要我们,现在像我们这些老奶奶厂里一共有23个人。”“平时在厂里搞搞包装、下力这些不需要技术的活,忙时到家里一样收藕、收稻,这种好事到哪儿去找呀!”在另一边干活的62岁的村民李扣英更是快人快语。

 

是呀,像这等好事到哪里去找。其实建河村针对老人的好事又何止这些。村里投资8万元使每户群众都装上了有线电视,让老人在晚上可以看上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村里投入6多万元在村主干道两侧和集中居住区种起了树木和花草,让老人在清新的环境里得到养生;投入10多万元建起了老少同乐园,内设图书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让老人们在闲暇之余可以得到娱乐;村里成立了舞龙队和中老年健身队,每到晚间,小号嘀哒,锣鼓齐鸣,人们便欢天喜地跳起来。今年,由村里50岁以上老人组成的舞龙队在“龙腾大纵湖2012年‘剑桥杯’首届里下河地区龙舞邀请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第二名。

 

放眼如今的建河,荷香苇荡激扬起千顷雪浪。建河村村民自信地告诉记者:“昨日的建河令人骄傲,今日的建河使人自豪,明天的建河会更美好!”

 

转自《富民强村之路》建湖县委组织部编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