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备份栏目 > 建湖续志 > 正文

《建湖县志(1986~2008)》之第四卷经济第十九章农业 农村

发布日期:2011/10/17 15:04:41  阅读:8001  【字体:
 

 

    80年代初,建湖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生产经营上的过分集中和收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加上品种改良,推广杂交稻种植,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逐步实行机械化等因素,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198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16亿元,其中农业5.23亿元,林牧渔业1.93亿元;粮食总产量62.59万吨,棉花4830吨,油料1.29万吨,水产品65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24元。200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8.57亿元,其中农业9.37亿元,林牧渔业9.2亿元;粮食总产量50.03万吨,棉花4692吨,油料1.13万吨,水产品6.17万吨,肉类3.5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81元。“十五”期间,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改革和惠农政策落实等各项措施,克服各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2.74亿元,其中农业17.1亿元,林牧渔业22.79亿元,涉农服务业2.85亿元;粮食总产量59.3万吨,棉花5387吨,油料1.75万吨,水产品8.19万吨,肉类4.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元。进入“十一五”以后,全县贯彻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抓好农业重点工程、农村实事工程和脱贫攻坚工程,开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年”活动。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5.62亿元,其中农业21.74亿元,林牧渔业29.37亿元,涉农服务业4.51亿元;粮食总产量68.27万吨,棉花3723吨,油料1.48万吨,水产品8.77万吨,肉类5.0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835元。

19862008年建湖县农、林、牧、渔业产值
 表4-8
单位:万元
年份
农业总产值构成
林牧渔业产值
合计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合计
占农业总产值%
1986
71589
52254
451
14733
4151
19335
27.00
1987
71061
51971
448
13578
5064
19090
26.86
1988
78217
52433
498
18554
6732
25784
32.96
1989
80974
54511
601
17905
7957
26463
32.68
1990
78163
47983
819
22836
6525
30180
38.61
1991
76890
44707
734
24451
6998
32183
41.86
1992
87848
50857
461
28901
7629
37291
42.10
1993
102287
52766
709
36922
11890
49521
48.41
1994
122650
49189
819
53934
18708
73461
51.74
1995
140474
54273
925
61685
23591
86201
61.36
1996
155770
58301
892
68960
27617
97469
62.57
1997
153282
74358
940
41247
36737
78924
51.49
1998
165534
77597
818
42083
45036
87937
53.12
1999
175172
81856
1029
44909
47378
93316
53.27
2000
185734
93670
804
58026
33234
92064
49.57
2001
298541
145159
2328
70117
80937
153382
51.38
2002
313262
146854
2801
75623
87984
166408
53.12
2003
315625
108797
3316
87965
92743
184024
58.3
2004
383315
147817
3847
109500
95801
209148
54.56
2005
427408
170999
4381
115527
108001
227909
53.32
2006
468523
192931
4981
119198
119413
243592
51.99
2007
514601
205594
5086
134500
129382
268968
52.27
2008
556219
217420
5300
155375
133024
293699
52.80
注:1986~2000年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2001~2008年按现行价计算。
 
第一节 机  构
 
    1984年,成立县委农村工作部,内设政秘科、调研科、经营管理科、工副业管理科、财务辅导站等科室。2001年机构改革,不再保留县委农村工作部(县政府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保留),组建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内设政秘科、政策研究科、农村经营管理科、农村发展科(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1986年初,县政府主管农副业生产的职能部门有县农业局、多种经营管理局。农业局内设人事股、秘书股、农业股、科教股、财计股。1986年11月成立工业办公室,后更名为建农工业公司。多种经营管理局内设人事股、秘书股、财计股、科教股。1986年11月,成立家畜改良站。此后,成立多种经营服务公司、工业供销公司等企业单位。1993年6月,建立县畜禽、水产、丝绸总公司。是年,原多种经营管理局所属的县畜禽良种场、畜牧兽医站(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家畜改良站、兽药厂和县蚕种场、蚕桑站及县水产养殖场、水产站、渔政站、水产供销公司等单位的人事、资产管理权属分别划归县畜禽、丝绸、水产总公司。1996年12月,县多种经营管理局更名为县林牧业局,原多管局所属的林场、林业站等单位及畜禽总公司所属的县畜禽良种场、畜牧兽医站、家畜改良站、兽药厂、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等单位的人事、资产管理权属仍统归县林牧业局。2001年7月,撤销县农业局、林牧业局,成立农林局,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财务审计科、生产技术科、工业经贸科、政策法规科、科教信息科,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农林局。原县农业局、林牧业局所属单位划归县农林局,蚕种场、蚕桑站等单位从县丝绸总公司划出,统归县农林局领导和管理。各镇畜牧兽医站从县林牧业局划出,列所在镇农业公司管理,人、财、物“三权”下放到镇。2002年8月,原县农业局所属的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土壤肥料工作站、蔬菜技术指导站合并到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3年12月,撤销县良种场。2004年1月,县畜禽良种场通过改制,其产权拍卖给县食品总公司。2008年底,县农林局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财务审计科、政策法规科、生产技术科、经贸科和科教信息科。
 
    1991年,县成立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管理局,与县大溪河开发办公室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内设办公室、项目股,下设县农业区划办公室。1993年,成立县水产开发总公司,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内设办公室、项目股、财务股、生技股、经贸股5个科室,下设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县渔政管理站、县水产技术指导站、县水产养殖场、县大溪河开发公司、县水产公司。1997年,县水产开发总公司更名为县水产局,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管理局更名为县农业资源开发局。2001年以后,县农业资源开发局(挂“县水产局”牌子)内设办公室、农业资源开发科、渔业科(挂“政策法规科”牌子),财务审计科。下设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县渔业行政执法大队、县水产技术指导站、县水产养殖场、县大溪河开发公司、盐城冠华水产有限公司。
 
第二节 农业区划
 
    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于1981年4月成立,隶属县委农工部,1991年划归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其主要职能是开展农业资源调查、监测、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1986年,全县农业区划依照1981年省一级区划划分,分属两个农业区,即以串场河为界,河东属沿海农业区,河西属里下河农业区。在里下河农业区内,按照地势、土壤、水利等条件,根据农业生产现状和特点,发展的方向、途径以及保持村一级行政区域完整的原则,再分为沿冈、低洼圩田、西高田和沿荡四个农业类型区。1988年,全县完成第一次土地利用详查工作。区划办牵头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利用航摄1/10000图片,通过逐块地类测量计算,完成全县土地资源调查任务。1992年,为充分发挥区划、规划、开发三位一体的作用,加强农业资源开发的计划性和科学性,编制了区域开发总体规划,为全县中低产田改造和吨粮田建设提供依据。1993~1994年,在区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农村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适时开展农村经济区划的研究工作和农业后备资源更新调查工作。此后,每隔5年更新调查各类农业后备资源,及时摸清家底。
 
    1993年,结合镇村经济的主要特点,在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将全县农村区域划分为4个经济区,即:沿冈经济区,包括上冈、冈东、草堰口3个乡镇;内圩经济区,包括庆丰、芦沟、辛庄(宝塔)、裴刘、钟庄、高作、冈西7个乡镇;环城经济区,包括建湖镇、近湖镇及县经济开发区;沿荡经济区,包括建阳、荡中、颜单、沿河、蒋营、恒济6个乡镇。沿冈以发展特经、蔬菜、林果为主,内圩以发展商品粮基地、畜禽养殖加工为主,环城以工兴农、带动三产,沿荡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做好水文章。
 
    1995年,开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动态监测工作,通过对全县4个经济区120个农户的常年调查研究,掌握农村经济信息动态变化情况。
 
    2006年,开展国家网点县农业资源卫星遥感监测工作,利用高科技仪器设备,定期野外测量,结合农业遥感卫星测量数据,综合分析各经济区农业生产,对农业区划作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种 植 业
 
    一、粮食作物
 
    县内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三麦为主,辅以玉米、大豆、山芋等小宗作物。1986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03万公顷,总产62.59万吨,平均每公顷单产6240千克。2008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21万公顷,比1986年减少8167公顷;总产68.27万吨,比1986年增加5.68万吨;每公顷单产7410千克,比1986年增产1170千克。
 
    1.水稻。水稻是境内粮食作物中的主体作物。1986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5.39万公顷,总产39.01万吨,平均每公顷单产7235千克。2008年,种植面积4.88万公顷,总产43.74万吨,平均每公顷单产8970千克,比1986年增加1735千克,提高24%。
 
    2.大麦、小麦。境内大、小麦种植面积占夏粮面积80%以上。1986年,全县大、小麦种植面积4.5万公顷,总产22.31万吨,平均每公顷单产4956千克。2008年,全县大、小麦种植面积3.88万公顷,总产22.84万吨,平均每公顷单产5892千克,比1986年种植面积减少6246公顷,每公顷增产936千克,增产18.9%,总产增加5328吨,增产2.4%。
 
19862008年建湖县粮食面积、产量
 表4-9
单位:面积(公顷)、单产(千克)、总产(吨)
年份
全年播种面积
粮食作物
夏粮合计
秋粮合计
面积
复种指数
总面积
单产
总产
总面积
单产
总产
总面积
单产
总产
1986
122194
200.4
100303
6240
625911
45202
5005
226242
55101
7253
399669
1987
123592
202.8
97570
6195
604492
44775
4974
222713
52795
7231
381779
1988
121765
199.9
94178
6255
589088
43666
4761
207893
50512
7547
381195
1989
118490
194.8
90865
6408
582250
42493
4343
184552
48372
8222
397698
1990
117087
192.6
89799
5121
459899
41881
4823
201979
47918
5383
257920
1991
109699
180.6
84078
5236
440217
40223
4719
189814
43855
5710
250403
1992
111007
183.0
83279
6260
521353
39329
5673
223109
43950
6786
298244
1993
100685
166.1
74037
6403
474043
35164
5174
181932
38873
7515
292111
1994
92347
152.4
66626
5810
387096
32353
4546
147079
34273
7003
240017
1995
93429
154.3
68005
5835
396799
32151
4055
130366
35854
7431
266433
1996
95596
158.1
72860
6427
468256
34445
5101
175703
38415
7616
292553
1997
98272
162.8
76253
6391
487320
35955
4961
178372
40298
7667
308948
1998
100583
166.7
79033
6315
499126
36788
3936
144784
42245
8388
354342
1999
100901
168.2
79237
6791
538110
36872
4922
181501
42365
8418
356609
2000
100058
166.9
77272
6474
500287
35360
4680
165488
41912
7988
334799
2001
97186
166.0
75000
6898
517315
34865
4920
171536
40135
8615
345779
2002
96674
164.0
75269
6941
522413
34838
4410
153647
40431
9121
368766
2003
97067
151.1
73047
6449
471089
34022
4333
147402
39025
8294
323687
2004
104402
155.8
82937
6563
544342
35241
5099
179681
47696
7646
364661
2005
106051
156.2
86767
6834
592964
37299
5205
194147
49468
8062
398817
2006
107596
180.8
90250
7258
655032
38461
5511
211958
51789
8555
443074
2007
110667
186.4
94441
7122
672610
43300
5561
240774
51141
8444
431836
2008
108186
182.3
92136
7410
682687
39418
5834
229976
52718
8587
452711
 
    二、经济作物
 
    境内经济作物以种植棉花、油菜为主,辅以蔬菜和其他小宗作物。
 
    1.棉花。棉花是境内经济作物中的主体作物。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6208公顷,总产4830吨,平均每公顷单产778千克。1991年,棉花总产9633吨,是全县棉花总产最高的一年。1992年,种植面积1.07万公顷,是全县棉花种植最多的一年。2008年,全县种植面积3936公顷,总产3723吨。
 
    2.油菜。油菜是境内经济作物中的另一个主体作物。1986年,全县油菜面积4627公顷,总产1.27万吨,平均每公顷单产2745千克。2005年,种植面积6048公顷,菜籽总产1.68万吨,是全县油菜种植面积最多、总产最高的一年。2008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5120公顷,总产1.42万吨,平均每公顷单产2772千克,比1986年油菜种植面积增加493公顷,总产增加1488吨。
 
19862008年建湖县经济作物面积、产量
 表4-10
单位:面积(公顷)、单产(千克)、总产(吨)
年份
经济作物
其他农作物面积
面积合计
棉花
油料
其中:油菜籽
其他经济作物面积
面积
单产
总产
面积
单产
总产
面积
单产
总产
1986
10914
6208
778
4830
4706
2738
12883
4627
2745
12703
203
10757
1987
12546
8089
858
6938
4457
2794
12452
4408
2765
12189
14
13459
1988
13919
9103
950
8651
4816
1623
7817
4780
1586
7579
25
13633
1989
14537
9517
999
9504
5020
2081
10446
4971
2070
10288
300
12779
1990
14304
9554
844
8061
4750
2490
11829
4725
2480
11719
475
12503
1991
13470
8233
1170
9633
5237
2475
12959
5215
2467
12868
265
11865
1992
15396
10694
727
7774
4702
2647
12446
4679
2638
12345
283
12012
1993
11991
8177
776
6345
3814
2545
9707
3757
2545
9563
160
9084
1994
14649
10151
634
6436
4498
2013
9053
4424
2001
8851
139
8070
1995
14861
10441
726
7576
4420
2192
9689
4365
2174
9491
116
7425
1996
13562
9271
644
5973
4291
2466
10585
4169
2430
10129
194
5609
1997
13007
8241
900
7417
4766
2391
11395
4649
2379
11059
166
4594
1998
11687
6543
1080
7066
5144
1308
6728
4429
1283
5681
199
4651
1999
8325
3440
979
3369
4885
2112
10316
4354
2133
9288
91
5691
2000
10000
4084
1149
4692
5916
1909
11295
5243
1919
10060
95
4878
2001
11180
5388
1380
7436
5792
2324
13458
5300
2335
12376
2978
2002
10828
5160
1467
7570
5668
2014
11414
4968
2000
9936
2461
2003
12577
6751
915
6176
5826
2549
14850
5400
2596
14018
3809
2004
11577
5774
1499
8655
5803
2665
15464
5402
2714
14661
1218
2005
11571
5133
1049
5387
6438
2717
17489
6048
2777
16794
1016
2006
10681
4831
960
4637
5850
2733
15987
5503
2775
15269
1066
2007
9411
4021
975
3920
5390
2630
14177
5120
2652
13578
1064
2008
9343
3936
946
3723
5407
2738
14806
5120
2772
14191
1018
 
    三、蔬菜
 
    80年代以后,由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境内蔬菜生产实行专业组或专业户承包,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蔬菜种植面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逐年扩大,蔬菜种植区域化格局逐步显现。如恒济镇的荷藕,钟庄镇的茨菰,宝塔镇的荷仁豆,建阳镇的草莓,近湖镇的韭、白菜,冈东镇蒜苗、大葱,上冈镇的春萝卜、白皮黄瓜,草堰口镇的食用菌等都是各具区域特色的品种。蔬菜品种由单一的叶菜类、瓜类,发展到2008年的叶菜类、瓜菜类、块根类、块茎类、食用菌类、茄果类、葱蒜类、豆类、水生类九大类上百个品种。沿荡5个镇盛产荷藕、茨菰、荸荠、菱角、莲子等水生作物。198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503公顷,总产4.45万吨,2008年蔬菜种植面积5313公顷,总产20.80万吨,与1986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3810公顷,总产增加16.35万吨。随着市场体系与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蔬菜产品销售打破了地产地销的限制,形成了以农贸市场为主体的多渠道销售的格局。至2008年,县内建立蔬菜专业市场20多个,专业经营人员1200人,其中有近湖镇北蔬菜瓜果交易市场、恒济镇蔬菜荷藕批发交易市场、钟庄镇蔬菜茨菰批发市场等。
 
    四、良种推广与繁育
 
    1.良种推广
 
    杂交稻。1978年,境内引进杂交稻水稻南优2号。1987年达到顶峰,当年水稻面积5.15万公顷,总产37.13万吨,每公顷单产7215千克;杂交水稻种植4.02万公顷,总产29.27万吨,单产7282千克,占县境内面积的78.1%,总产占比达78.8%。品种以汕优63为主,搭配协优63。随着粳稻面积不断扩大,杂交水稻面积随之减少,至2005年仅有2607公顷,总产1.87万吨,每公顷单产7176千克,占水稻面积5.73%,总产仅占5.04%。2008年为1514公顷,总产8061吨,单产5324千克,大部为杂交水稻制种田。
 
    粳稻。80年代初,境内粳稻面积仅有200多公顷。1983年引进苏引粳1号。90年代初,引进武育粳3号,因其丰产性能好、效益高的特点,粳稻面积迅速扩大。1990年境内粳稻仅有2475公顷,1995年达1.1万公顷,2000年达3.04万公顷,2005年达4.26万公顷,每公顷单产由1990年的5430千克,上升到2005年的8382千克,总产由1990年的1.34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35.70万吨。2008年达4.65万公顷,单产9823千克,总产45.68万吨。
 
    麦子。1986年,境内小麦品种半冬性以泗阳936为主,春性品种以扬麦5号为主,搭配扬麦3号,大麦以二棱大麦早熟3号为主搭配六棱大麦。80年代后期引进扬麦158等,大麦引进矮早丰、西引2号等品种,逐步替代原有的品种,后来又引进半冬性品种淮麦19、淮麦20,徐麦19、徐麦20、徐麦22,春性品种扬麦11、扬麦13、扬麦15,宁麦11等,并自行研发建麦1号,随着品种的更新,产量也不断提高。
 
    油菜。80年代,境内油菜主要有白菜型油菜兴化白、甘兰型油菜秦油2号。随着栽培技术的提高,白菜型油菜兴化白由于产量低、品质差,逐渐淘汰。至2008年,甘兰型杂交油菜秦油系统的秦优6号和秦优7号及常规油菜史力丰已取代原有的品种,产量也随之上升,品质相应得到提高。
 
    2.良种繁育
 
    杂交水稻制种。境内杂交水稻制种以质量好、产量高,闻名于南方稻区的14个省市。1988年,境内生产的汕优63杂交水稻种,向南方稻区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上海、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四川及江苏14个省、市、区供应1万余吨。1989年3月,被江苏省农林厅授予“杂交水稻制种高产县”,同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基地,县种子公司获国家财政拨款200万元,用于种子检测设备、精选加工机械、仓库、晒场等建设。
80年代、90年代,建湖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最大的县。庆丰镇是境内面积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镇。全县共有县种子公司、县粮棉原种场及17个乡镇计19个单位对外经营杂交水稻种子。面积最大的是1987年,全县制种5917公顷,其中庆丰镇为3446公顷。总产量最高的是1989年,全县总产1.36万吨,其中庆丰镇7529吨,占全县的55%以上。单产最高的是2001年,年每公顷产量为3306千克。2008年,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285公顷,总产4786吨。
 
    杂交水稻制种组合。1986~1997年,以汕优63为主。1995年引进试制协优63等;1997年引进试制特优559等特优系列;1997年同时引进试制“两优培九”;1998年开始大面积制种;2004年引进并成功试制杂粳组合3优18。这期间也有失败的,如献改优63、化学杀雄组合赣化二号、杂粳等。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65002)。该品种是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配制选育而成的中熟中籼组合,是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1997年冈西种子站引进制种1.67公顷,示范33公顷,1998年全县制种400公顷,在冈西、草堰口、近湖、建阳大田示范110.53公顷。是年9月17~19日,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邹江石率全国百余名专家现场考察观摩了杂交水稻制种、大田示范,评价较高。示范田平均每公顷单产10.97吨,比汕优63增产2.25吨以上,还出现了8块每公顷单产12吨以上田块,
 
    3.种子经营
 
    80年代、90年代,县种子公司是境内种子经营的主渠道。2000年以后,境内出现注册资金达500万元以上的公司4家,即建湖县兴建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由原县种子公司于2004年改制而成立)、庆丰种子站、盐城市育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盐城市高等生物工程学校兴办)、盐城市科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盐城市粮棉原种场兴办);注册资金达100万元~500万元的公司有3家,即建湖县农科所的良种开发公司、建湖县锃泺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湖县壮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90年代前期实行全县统一供种,繁殖的杂交水稻种子、常规稻麦种子纳入全县定购任务,随着国家取消农村定购任务而停止。2004年起,国家实行良种补贴,水稻、油菜每公顷每年150元,小麦90元。
 
    五、肥料
 
    1.肥料施用演变
 
    80年代,绿肥面积大幅度减少,传统的草塘泥基本不沤制,化肥占主要地位,有机肥料主要靠人畜粪和部分秸秆还田。90年代至2008年,由于配方施肥和秸秆直接还田面积的扩大,境内生猪、兔、羊、家禽饲养量逐年扩大,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有所上升。
 
    有机肥料。1986~2008年,全县有机肥料的施用量总体为下降趋势,2008年有机肥施用总量71.36万吨,较1986年88.13万吨,减幅为19.02%,每公顷平均施用量由1986年14.45吨降至2008年10.51吨,每公顷减3940千克,减幅为27.27%。折合纯氮、磷施用总量减辐分别为32.4%、32.6%,钾增加19.9%;每公顷平均施用量分别下降28.4千克、8.3千克,钾增13.9千克。有机肥料投入中,绿肥、草塘泥施用量大量减少,但境内生猪、羊、家禽和兔的常年饲养量、出栏量逐年增高,人、畜、禽粪、秸秆还田有所增多。
 
    无机肥料。1986~2008年,全县无机肥料投入总的趋势是:碳铵、磷肥等低质含量的单质化肥施用量逐渐减少,高含量的尿素、钾肥、复合(混)肥等逐渐增加。90年代中后期,化肥转入向高效、复合方向发展。化肥总施用量1986年14.9万吨,2008年15.3万吨;2008年较1986年增加2.7%。其中氮肥施用量增加3.2%,折纯氮量增30.2%;磷肥施用量减少65.5%,折纯磷减63.5%;单质钾肥增加178.6%,折纯钾增152%;复合(混)肥施用量大幅度上升,增加60.5倍,折纯量增加63.5倍。
 
    微量元素肥料。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抽样测定,境内耕作层土壤有效硼的平均含量为0.55毫克/千克,有效铜的平均含量为3.39毫克/千克,有效锌的平均含量为0.76毫克/千克。为了解决土壤中锌、硼含量低,铜含量偏高的问题,从1983年开始每年购进部分微量元素,用硼肥作油菜基肥和叶面喷施,对增强油菜后期活力,防止油菜后期病害,提高油菜籽结实率和千粒重有较好促进作用。
 
    2.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根据境内土壤养分实际状况,实施配方施肥。1995年全县配方施肥面积3万公顷,2000年达3.3万公顷,2005年占农作物播种面积50%。2008年占农作播种面积60%以上。为促进土壤中氮磷钾三大元素协调供给作物生长,保证土壤养分平衡,对土地增施钾肥,1995年全县增补钾肥面积1.3万公顷,2000年3万公顷,2005年4.34万公顷,2008年达4.65万公顷。
 
    秸草还田。境内秸草直接还田主要采用留高茬,拖拉机旋耕灭茬方法还田,1986年达45000公顷。随后每年稻麦两季秸草还田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稻麦二熟达5.5公顷。90年代后期,县内逐步推广和使用收割机,田间大量秸草主要以焚烧为主,带来严重环境污染问题。
 
    3.肥料供应监管
 
    肥料供应以供销系统为主,每年销售肥料占全县使用总量的85%以上,农业部门主要供应一些专用配方肥料、叶面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肥料监管方面:2000年以前,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是协助工商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做好肥料管理工作,此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加强对复混肥料的监管工作。2000年以后,查处违规销售复合肥和叶面肥20多个品种,规范了境内复合肥和叶面肥料的生产、销售行为。
 
    六、植物保护
 
    1.植保概况
 
    植保指导。80年代,全县采用杂交稻两段育秧。大苗健身栽培、保护利用稻田有益生物如蜘蛛等,控制虫害,干湿交替灌溉控制病害,秧苗移栽大田后只治1遍虫,被国家农业部列为水稻病虫综合防治试点县。1986年后,全县植保体系逐步发生变化,随着农村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村级农技人员因报酬问题而逐步消失。1999年以后,乡镇实行机构改革,乡镇植保人员不再专职,植保网络也由原来的县、乡、村、组四级网络变为县、乡两级和县乡村农资销售点的宣传网络。90年代后期,植保技术推广主要依赖于广播、电视、专业会议、墙报、布告以及防治技术指导材料等宣传手段。2002年,建湖县被全国农技推广站授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先进集体”。2005年以后,县植保站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区域性植保站,国家投入项目资金近300万元,改善植保系统在交通、通讯、检验检疫、电脑电算、可视教育、测报调查等方面的设施条件,促进植保技术指导、培训宣传、示范推广向现代化、规范化、可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农药、药械及防治。1986年,农药销售开始多元化,供销系统农资经营主渠道逐步被取代。1990年,农药经营对农业三站(县植保站、县土肥站、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开放,1995年逐渐出现个体农资经营网点。2005年,县城农药批发零售点50多家,乡级200多家,村级零售点2000多家。
 
    1986年,防治病虫的农药产品以有机磷、沙蚕毒素类药剂和多菌灵、三唑酮为主。1990年起,麦田推广使用骠马、巨星、使它隆等高效进口药剂和异丙隆防除麦田杂草,并逐步禁用甲、氯磺隆及其复配剂。1997年起,秧田全面推广苄、乙复配剂和二氯喹啉酸类除草剂。90年代末期停用沙蚕毒。2003年起,为了平抑稻飞虱抗性,逐步宣传停用吡虫啉系列药剂,全面推广使用毒死蜱系列农药,防效显著。化除药剂用绿麦隆、二甲四氯、百草敌、丁草胺等。2006年起,禁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水胺硫磷、磷胺等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全面推广三唑磷、阿维菌素、毒死蜱、氟虫腈等高效药剂。
 
    农药药械以人力喷雾器为主,全县拥有15万部。90年代以后,机动弥雾机有所发展。到2008年底,有弥雾机4700多台套,大型植保药械21台。
 
    2.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 发生在境内的水稻病虫害约30多种,见病虫害主要有水稻螟虫、稻飞虱、条纹叶枯病、稻象甲、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等。
 
    水稻螟虫:包括大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1995年前零星发生,1995年后发生量有所上升,相对较重的2005年三代造成零星白穗。二化螟:一年发生二代,1985~2001年持续重发,一代发生基数500~1000头,最高的2001年达到每亩2103头,一代枯心苗率5%~10%,严重的30%以上,二代虫伤株率3%,严重的50%以上,减产3成以上,2001年后开始下降,2004年后几近绝迹。三化螟:1985~1995年基本无发生,1997年后开始回升,1999年上升为水稻重大病虫害,当年三代三化螟防治部分农户使用沙蚕毒素类慢性药剂,白穗率达20%,自然白穗率90%以上。2000年,全面推广速效性好的三唑磷药剂,防效迅速提高,白穗率控制在0.5%以下。2004年起,由于秧田全程药控防治灰飞虱,三化螟发生量迅速下降,已近乎绝迹。
 
    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白背飞虱常发,1994年、1995年、2006年中等发生,其余年份均轻发生。褐飞虱1985~1995年均为轻发生,1996年后发生量增大,1997年、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偏重到大发生,尤其是2005年、2006年6月下旬就有迁入,四代褐飞虱百穴虫量高达7240头,因预报准确和全面推广毒死蜱系列农药,在周边县市出现大面积“冒穿”减产的情况下,境内仅零星受害。灰飞虱2000年以前一直作为稻田次要害虫,也未被列为防治对象,1990年后连年稻麦连作和大面积稻田寄种麦,灰飞虱发生量迅速攀升、逐年增多,2000~2003年偏重发生,2004~2008年大发生到特大发生,2004年灰飞虱带毒率高达43%,一代灰飞虱麦田亩虫量由2001年的859头逐年增加到2007年的571.8万头,秧田一代成虫也由2001年的每亩75.6头上升到2007年的3685万头,灯下高峰日最高虫量达到8600头,农民用虫网捕捉,1分(66.67平方米)秧田可捕捉成虫2千克~2.5千克,秧田一代成虫为害传毒高峰期长达10天~15天。
 
    水稻条纹叶枯病:2000~2003年,伴随灰飞虱的大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开始流行。2002年,少数秧田出现毁苗,2003年高作镇季墩村出现成匡死苗,毁苗1.34公顷。2004年,条纹叶枯病特大流行,是全省十个重发县之一。县境西部、南部7个乡镇发病面积占水稻面积的90%以上,严重死苗的666.67公顷,近2000公顷亩稻田无秧可栽。随着栽培措施的改变、抗性品种的推广和防治技术提高,有效遏制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展势头。2005~2008年,灰飞虱特大暴发,但条纹叶枯病成灾程度明显减轻。与水稻条纹叶枯病并发的还有黑条矮缩病,2005~2007年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发现,2007年庆丰、芦沟等镇严重发生,以淮稻五号、六号、杨粳9538等品种发生最重,一般田块穴发病率15%~20%,严重田块80%以上,甚至绝收。
 
    稻象甲:2005年以前稻象甲发生较轻,个别年份可在杂交稻制种田造成危害,2005年以后直播稻田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水稻白叶枯病:80年代中期,大面积种植杂交籼稻,白叶枯病连年重发,全县发病面积占水稻面积的50%以上,严重田块产量损失三成以上,全面粳稻化后水稻白叶枯病极轻发生。2000年以后,在粳稻上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开始零星发生,2004年以后连续3年发生较重,病区中心白叶率30%,主要分布在沿荡乡镇并逐步向高作、钟庄、冈西等地扩展。
 
    稻瘟病:品种间差异较大,大面积杂交籼稻发病轻,粳稻化后较长一段时间武育粳系列多发稻叶瘟,2004年后粳稻品种多样化,稻瘟病在镇稻、杨粳等品种上时有发生,漏治田穗颈瘟20%以上。
杂交水稻后期病害:80年代,杂交稻后期叶部病害发生严重,有叶尖枯病、叶黑粉病、云纹病、紫鞘病等,严重引发水稻早衰减产,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三唑酮,防衰增产成效显著。
 
    稻田草害:1990年以前水育秧为主,秧田草害以稗草、球花碱草、牛毛草为主,防除药剂选用丁草胺等;1990年后推广肥床旱育,秧田草相发生变化,以稗草、马唐、鳢肠为主,防除药剂选用丁恶合剂;移栽大田(包括2000年后发展的机插秧田)以稗草、球花碱草、水莎草、矮茨菰为主,防除药剂主要用乙草胺和苄磺隆的复配剂,2004年后发展的直播稻田,以稗草、千金子、矮茨菰、球花碱草、萤蔺为主,药剂防除采取播期土壤封闭和苗后封杀,药剂用二氯喹啉酸、苄磺隆、丁恶乳油、千金等。
 
    三麦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 境内常发并造成危害的麦类病虫主要有:
 
    麦粘虫:1986年以来,仅1999年达中等发生程度,其他年份偏轻发生。
 
    麦蚜虫:2000年以前发生量较轻,2000年以后有加重发生趋势。2003~2005年,连续3年大发生,百穗蚜量8000多头。
 
    小麦赤霉病:1997年、1998年、2002年达偏重以上流行,严重田块病穗率30%以上。
 
    麦类白粉病:凡赤霉病重发年份白粉病也随之重发,2002年以后每年达中度流行,并出现病害侵染穗部,发病中心病穗率100%。
 
    小麦纹枯病:1990年以前轻度发生,连年寄种麦纹枯病加重发展,1990年以后达中等偏重发生程度,1994年推广小麦纹枯病防治技术,防治效果较好。
 
    小麦黑穗病:1990年以前常发,以后发生较少较轻。
 
    麦类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集中在抽穗扬花期总体防治一遍,病虫兼治,药剂用多菌灵、三唑酮、有机磷类以及植物营养剂。
 
    麦田草害:禾本科杂草看麦娘分布于县境西部,硬草分布于县境东部。双子叶杂草以猪殃殃、大巢菜、牛繁缕、婆婆纳、荠菜为主,还有部分扁蓄、泽漆、野老鹳草等。麦田草害发生面积常年2.3万~2.7万公顷,化学除草分冬春两季进行。防除药剂80年代、90年代用绿麦隆、百草敌、苯达松、二甲四氯等,2000年以来用甲、氯磺隆及其复配剂、异丙隆、骠马、巨星、苯磺隆、使它隆等。
 
    棉花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 县内棉花病虫草害主要有:
 
    棉蚜虫:1986年以后棉蚜虫发生较轻,2003年中等发生。
 
    棉铃虫:80年代末发生量较轻,90年代初开始回升,1992~1996年连续5年大发生,1994年四代棉铃虫累计百把蛾量3405头,百株卵量2136粒,百株虫量76头,每年从2代重发到4代,1993年、1994年、1995年出现不完全5代,在此期间每年因棉铃虫损失皮棉800吨~1100吨,防治上主要靠准确测报,综合防治和全程药控,药剂主要是有机磷、菊酯复配剂。1997年起,推广抗虫棉,棉铃虫发生量逐步下降,2000~2008年,全面推广抗虫棉,棉铃虫轻发生。
 
    棉红蜘蛛:1997年起,棉红蜘蛛连年达偏重发生,2000年以前间隙性发生。
 
    盲蝽象:1988年、1996年中等发生,2004年、2005年偏重发生,株被害率26%。
 
    玉米螟:1997~2000年连续中等发生,1985年、1994年大发生,棉花株被害率11%,其他年份轻发生,防治药剂以有机磷及其复配剂为主。
 
    棉花病害:主要是苗期立枯病、炭疽病,严重的死苗率30%以上,应用药剂有多菌灵等,推广种子药剂包衣后效果更佳;棉花枯萎病时有发生,黄萎病少见,红叶茎枯病逐渐消失;1995年以后棉花烂铃比较严重,烂铃率20%~50%,小桃开裂是棉花生长后期的新病害之一,致病原因可能与盲蝽象危害有关。
 
    棉田草害:无较大变化,分布较广的有马唐、旱稗、牛筋草、狗尾草等,2000年后棉田阔叶杂草有所上升,棉田草害危害面积10%左右,仍采取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
 
    油菜田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
 
    油菜蚜虫:1999年、2000年偏重发生,2003年、2004年大发生,百株蚜量1668头,防治药剂高效,损失较轻。
 
    油菜菌核病:常年发生较重,1998年、1999年、2003年大发生,全县产量损失分别为2800吨、1350吨、1864吨,防治药剂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
 
    油菜霜霉病:1999年,偏重发生损失产量980吨。
 
    油菜田草害:主要有看麦娘、婆婆纳、繁缕、泽漆、猪殃殃、荠菜等,防治药剂中高效盖草能、高特克、油草双除等效果较好。
 
    3.植物检疫
 
    境内植物检疫工作源于80年代杂交稻制种推广。县植保植检站配备3~4名专职植检员,1985年各乡镇开始配备兼职植检员。1986年,实施杂交稻制种产地检疫3000公顷。1992年,达4000公顷,每年检疫杂交制种150多批次、调出稻种200万千克~500万千克,1987~1992年间达到1300万千克,每年出具调运检疫证明近200份,有效杜绝了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1989年5月,县政府出台《建湖县农业有害生物产地检疫规程实施细则》。是年8月,国家植保总站在建湖召开全国植物检疫现场会。1996年起,美洲斑潜蝇进入县境,且逐年加重,蔬菜类作物受害面积34公顷以上。2005年迁入烟粉虱,且开始在大棚越冬,2006年9月田间大量出现烟粉虱。2008年,建湖被农业部和省农林厅确定为沿海、沿边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实施单位之一,并在近湖、建阳、上冈、冈西、庆丰5个镇设立重大植物疫情监测点。2000~2008年,植保植检站组织力量先后3次在境内开展有害生物全面普查。
 
第四节 林 蚕 业
 
     一、林业
 
    1.林业资源
 
    境内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其中木本树种资源共有60科127属222种。按树木学分类,裸子植物有6科17属33种;双子叶植物51科104属180种,单子叶植物3科6属9种。主要造林树种1985年以前主要为槐、楝、柳、榆、泡桐等;1986年开始引进水杉、池杉、意杨等,此后新造林树种90%以上是意杨,其次是银杏和香樟等树种。1986年,全县有林地面积1505公顷,“四旁”树木总株数为994万株,活立木蓄积量为20.6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7.9%。
 
    1990年,建湖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称号,1998年通过国家跟踪复查验收。1999年以后,全县围绕林业建设目标,将全县1500千米的大中型圩堤,1661千米的各类公路,4900千米的沟渠分级规划,形成点、线、片、带的网络林业结构。新造林树种全部采用速生丰产的意杨I-69和I-72及银杏、香樟等。2008年底,全县林地面积达到7246公顷,“四旁”树木总株数达到156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14.8%。活立木蓄积量达81万立方米,林业产值达到5300万元,木材年产量达3万立方米。林业的比较效益不断提高,林业年均公顷效益达到1.5万元以上,高产的达到7.5万元以上;同时全面推行林权改革,理顺责权利关系,拓宽林业投资渠道,提高集约管理水平。2000年,建湖被确定为“江苏省林权改革试点县”,2001年被确定为“江苏省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县”,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试点县”。
 
    2.林业生产
 
    育苗。1986年,全县共有育苗基地53.33公顷,国营和集体占一半,个人占一半。到2008年,全县共有育苗基地140公顷,国营和集体的占30%,个人占70%。1999年起,逐步推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各方造林的积极性,全县的育苗量一直稳定在140公顷左右,育苗的效益为每年每公顷4.5万元左右。所育苗木树种80%都是意杨树,20%为常绿树,包括香樟、蜀桧、龙柏、广玉兰、雪松、白蜡、黄杨、女贞、香椿、棕榈等,主要是满足县内造林的需要。1998年以后,全县每年的杨树苗木产量都在600万株左右,花卉产量3.48万支(盆),也有少量的桃、梨、葡萄、银杏、湖桑等经济苗木。
 
    造林。全县20多年来新增成片造林面积5741公顷,新建和更新高标准农田林网8.53万公顷,四旁树木保存量净增566万株,林木覆盖率增加了6.9个百分点。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启动绿色建湖建设,提出大干3年,将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详见第三章第三节《生态建设》)。①绿色通道建设。自1990年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以来,全县共绿化国、省、县、乡村道路总里程达1020千米,每侧造林宽度5米~50米不等,累计营造林面积达2139公顷。2000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公路、铁路、水路两侧建成林果商品基地示范带,范围涉及全县所有镇、96个村、276个村民小组,示范带涉及公路186千米,退耕植林1253公顷,铁路3.9千米,退耕植林30公顷,圩堤42千米,退耕植林280公顷,开挖水系土方65.7万立方米,开挖树塘土方43.2万立方米。②国债防护林建设。2003年,全县实施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国债工程,造林670公顷,国家投入资金100万元。2008年,省下达建湖1666.7公顷国债防护林项目,年底即完成了隔水沟和所有树塘的开挖任务,并做好规划、苗木、资金和组织的各项准备工作。③农田林网建设。2000年起铁路、公路国省道、县镇道两侧分别按照100米、50米、30米、10米的标准要求建成绿带,大中型圩堤青坎按30~50米要求向内侧农田拓展,建成骨干林带。小型圩堤及生产沟渠和机耕道建成主副林带,形成绿色屏障。农田林网控制率逐年提高,2008年高标准林网率达到了76.4%(即林网网格面积在13.33公顷以下),沟渠路堤总长度4958千米,绿化率达99.3%。至2008年底,农田林网折合面积达1.1万公顷。四旁植树。采取“见缝插绿,不留空白”的灵活方法,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将群众庭前屋后、十边隙地、废弃场头等地方栽上树木,1999年以后每年四旁植树总量都在200万株以上。
 
    林木加工。见第二十章第三节《工业门类》。
 
    3.果树园艺
 
    1986年,全县有果园304公顷。其中苹果园93公顷,梨园186公顷,桃园21公顷,其他果园4公顷。2000年,全县果园面积1513公顷。此后,各村组逐步淘汰果园,恢复农田,导致成片果园数量锐减。到2008年底,全县成片果园有84公顷,四旁零星果树100多万株,主要分布在环县城的近湖镇和沿岗的冈东、上冈、冈西、庆丰等镇。
 
    1985年以前,县内没有成片的园艺花卉,1995年开始引进了几个项目开始种植花卉苗木,主要有县苗圃、近湖镇万丽达花卉、冈东镇的海郦达花卉,冈西、钟庄等镇也有专门培育花卉的专业户,花卉品种也多至200多种。2007年,蒋营镇和有关部门通过招商引资在梅苏村新建了建湖(昆山)现代园艺示范基地,基地占地200多公顷,培育花卉苗木品种达100多个,新建温控大棚2座,面积1万平方米,日光大棚3.34公顷。
 
    4.森林病虫害防治
 
    1985年12月,盐城市批准成立建湖县林木植物检疫站。2002年,更名为建湖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境内发生较多的病虫害为刺蛾、天牛、杨扇舟蛾及杨树溃疡病等,随着杨树比例的不断提高,病虫害发生的危险机率增多。2005年大面积发生了杨树溃疡病。2006年,发生严重、造成危害的害虫主要有:食叶害虫3种(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刺蛾),枝梢害虫1种(草覆蚧)和蛀干害虫1种(天牛)。食叶害虫发生面积较大,达400公顷,大面积发生程度中等偏轻,局部地区中等偏重。
 
    自2000年发现草覆蚧以来,该虫的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呈逐年增加趋势。2005年,建湖县林场(黄沙港林场)上冈、冈东段发生面积达20公顷,发生程度为重发,平均每株有虫千头以上。全县其他林地也有小面积发生,2007年,在恒济、颜单、沿河、高作、芦沟、草堰口等镇均出现较大面积草履蚧虫害。2008年,全县各镇均发现草履蚧发生点,采取统一发放药剂、印发资料图片,定点示范等全面发动林农防治草履蚧。
 
    发生的蛀干害虫主要是天牛,2006年全县发生面积70公顷,程度中等偏轻。
 
    在全县杨树上发生流行、造成损失的病害主要是杨树溃疡病。2006年,该病害在全县的新造林和幼龄林上有所发生,发生面积达70公顷,经过及时防治,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6年,发生大面积的杨扇舟蛾和草履蚧,新发生的地点有3个:县林场庆丰、冈西段发生面积33公顷;芦沟镇芦东村草覆蚧发生面积7公顷;颜单镇三虹村草覆蚧发生面积也达8公顷多。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密切注意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重抓草覆蚧虫源地的清理工作和食叶害虫以及溃疡病的调查和测报工作,及时指导防治,重点抓了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以及县、镇道路和村级硬质路两侧的各类绿色通道的防治,减轻病虫危害而造成的损失。同时,抓好育苗基地的溃疡病的防治,保证壮苗、健苗出圃。
 
    5.林权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前,境内林业产业一直沿袭国家投资、集体投苗的计划经济做法,其产权维持国有、集体所有两种形式。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推行“承包管护,收益分成”等责任制形式,但由于林地、林木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不清,经济收益与管护者利益不紧密以及林木管护者的职责不明,重栽轻管的现象十分突出,林业应有的经济效益难以发挥,经营机制滞后已严重制约林业生产的发展。1998年底,县在充分调研、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明晰所有权、放开投资权、搞活经营权,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重点对圩堤、农田林网和绿色通道的造林经营权进行改革,并将林权改革稳步推向新造林和幼龄林地,推动全县的林业生产的发展。
 
    1999年2月,县在建阳镇瓦瓷村进行林权改革试点,公开竞价招标林地经营权。建阳镇瓦瓷村新加固的2.8千米圩堤,以12年的经营期限每个树塘25元的价格被群众买断,全县林权改革工作启动。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县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县展开林权改革工作。改制形式以竞价拍卖为主,对沟渠等辅助林带采取“集体投苗,统一栽植,产权到户,逐年上交,收益归承包户”的形式,规范操作程序,强调严格资产评估,依法界定权属,合理确定底价,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林改资金归林地所有者即村集体,实行村有镇管。
 
    2000年,建湖被确定为全省林权改革试点县。县政府颁布《关于开展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告》,编写一系列的规范性文本,如县农林局《林权证发放的基本工作程序》及林权登记申请表、林权登记台账、林权证发放登记表、林权证、林权登记申请表、林权登记台账填写说明等。当年发证900份,占新造林面积的86%。国家、省、市领导和有关专家到建湖调研林权改革,全国有30多个县市到建湖学习林权改革与林权发证的有关方法程序。截至2008年底,全县林权改制面积4749公顷,发证面积2568公顷,分别占应改制面积的95.3%和应发证面积的54.1%。
 
    6.林业管理
 
    1986年起,建立限额采伐审批制度。“七五”期间,省下达建湖县森林年采伐限额指标为3000立方米。“八五”、“九五”期间,省下达森林年采伐限额为6000立方米。“十五”期间省下达年采伐限额指标为8000立方米。“十一五”期间,省下达采伐限额指标为18000立方米。1989年开始,所有运输木材、竹材、种苗、花卉、果品、中药材以及所有林副产品出境,须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发给运输证和检疫证。办理采伐证时,由树木所有者提出申请,县级主管部门按照当年的采伐限额指标综合平衡,在1个月内作出答复,办证时按树种分径阶收取育林基金。1993年,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对全县木材市场进行整顿,凡是木材加工经营的,一律凭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木竹加工经营许可证方可经营和生产,全县清理整顿登记木材加工企业32个,关停6个。1998年开始,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斗争的通告》等规范性文件。为了保证采伐迹地能及时复林,按造林株数和面积收取更新造林保证金,采伐单位按期更新,经验收合格,保证金全部退还。如不能按期更新造林并经验收合格,扣除保证金,并用该项资金由林业部门代为复林。2000年,县政法委、农林、公安、工商、监察、法院、检察院联合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活动。2003年,县农林局会同工商局下发《关于加强木材市场管理的通知》。2006年,出台《建湖县林木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对林木采伐进行采伐更新作业设计,建立采伐作业设计责任制。2007年,出台《关于规范林木采伐审批程序的规定》,建立集体定期会办研究审批林木采伐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从各镇林业站人员为主的林木采伐监督巡查制度,林业行政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
 
    1986~2008年,全县共查处盗伐、滥伐、非法经营、非法运输、林间非法采土、非法侵占林地林木以及乱捕滥猎违法案件116件。
 
    二、蚕桑业
 
    1.植桑。1986年,境内桑园面积约666.67公顷,公顷栽植密度1.2万株。80年代后期,蚕茧与粮棉比价逐渐升高,各乡镇大力拓植湖桑,1991年达到高潮,至1993年全县建成1个湖桑万亩(666.67公顷)乡镇辛庄乡(宝塔镇)和5个5000亩(333.33公顷)湖桑重点镇,全县桑园面积累计3507公顷,公顷栽植密度提高到1.5万株。1995年下半年起,由于蚕茧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加之大面积拓桑技术力量和设备无法跟上,全县桑园大部分被毁,至1999年全县桑园仅存505公顷。90年代后期,为提高桑园产量和收入,部分蚕桑重点镇相继引进桑树新品种育71-1、农桑8号和特山1号等优良品种,蚕桑生产逐步趋于稳定。2006年秋,蚕茧价格大幅上扬,极大程度调动了蚕农的积极性,全县冬季新拓、更新桑园达67公顷。2008年,茧丝绸出口严重受阻,茧丝绸行业全线下滑,县内零星桑园逐渐毁损,建阳、高作、沿河3个镇桑园面积下降。至2008年底,全县实有桑园面积672公顷。
 
    2.养蚕。1986年,全年发放蚕种9473张,当家品种主要为苏五×苏六,每年饲养四季蚕(春蚕、夏蚕、中秋蚕、晚秋蚕),张单产仅30千克~35千克。1995年,发放蚕种8万张,蚕茧总产量2366吨,其发种和蚕茧数量达到境内蚕桑生产历史上的最高峰。1995年秋蚕结束后,蚕茧市场急剧下滑,1999年,发放蚕种1.31万张。同年淘汰春秋兼用品种苏五×苏六,春季改用家蚕新品种菁松×皓月,秋季改用新品种苏菊×明虎。90年代后期,由于大面积水稻频繁治虫而产生严重农药污染,夏蚕和中秋蚕损失惨重,尤其是中秋蚕,张单产仅10千克左右,甚至绝收。2000年,全县调整养蚕布局,改为春蚕和晚秋蚕,蚕茧总产量582吨。2008年,全县发放蚕种1.41万张,主要品种有为苏菊×明虎,总产540吨。
 
    3.技术推广。1995年以前,在育苗上,推广湖桑绿枝扦插技术,为大面积拓桑节约了成本;在小蚕共育上,改煤炉加温为地火龙加温。1995年以后,在桑园管理上,推广摘芯、桑树根外追肥等技术;在催青上,由人工电加温改为自动化控制;在小蚕共育上,改蚕匾育为蚕台育,节约空间、改地火龙加温为温湿度自动控制,提高共育质量;在大蚕饲养上,大面积推广室外塑料大棚桑育等养蚕新技术;在簇具改良上,从草笼到草折簇,再从草折簇到塑料折簇、方格簇,推行方格簇室外预挂技术,至2008年,全县除一些自编的草折簇外,大部分已推广使用方格簇,保证蚕茧单产与质量。
4.蚕种生产。建湖县蚕种场位于上冈镇南首,是全省蚕种生产重点场之一。1989年,县蚕种场被国家农业部表彰为全国蚕种生产先进集体。1995年,全场生产的蚕种数量达到35.2万张。1997年,建湖县蚕种场取消农村原产区,全部改为场内制种。2001年,注册“丝圣”牌蚕种商标。2003~2005年 ,连续3年被江苏省蚕种管理所评为先进集体。2004年,建湖县蚕种场蚕种综合质量、单产水平列全省同行第一。2006~2007年,建湖县蚕种生产均列全省蚕种生产前三强。
 
第五节 畜 禽 业
 
    一、畜禽生产
 
    1986年,全县实际畜牧业产值529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6.21%。1995年,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8.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15%。2000年,畜牧业产值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2005年,畜牧业产值11.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02%。2008年,畜牧业总产值15.5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7.93%。
 
    生猪。80年代初期,生猪品种主要是淮猪。从1984年起,由县家畜改良站引进长白、杜洛克、约克夏种公猪,1991年引进二花脸猪,2001年引进苏太猪。1998年以前,县内以二元杂交猪为主。从1999年起,全县推广三元杂交猪,截至10月底,淘汰社会劣质种猪169头,占应淘汰数的85%。2000年6月10日,县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鉴定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实施意见》,推动三元杂交猪的发展。2008年,全县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占肉猪出栏数的69.7%,其余为二元杂交猪。
19862008年建湖县生猪生产情况
 表4-11
单位:头
年份
饲养量
年末存栏
其中 :母猪
年内肉猪出栏
1986
467200
202400
15700
264800
1987
391793
159465
15224
232328
1988
391600
161900
16600
229700
1989
409742
161216
13159
248526
1990
375800
147200
8900
228600
1991
370130
144700
11800
225430
1992
461300
178500
9612
282800
1993
387296
168482
9953
218814
1994
420200
170000
13552
250200
1995
619800
219700
20056
400100
1996
662975
247580
15182
415395
1997
413331
148578
16353
264753
1998
454362
178970
17073
275392
1999
468323
189173
16506
279150
2000
518768
239625
37441
279143
2001
494232
217038
22046
277194
2002
535349
235717
22397
299632
2003
649871
238341
22292
411530
2004
616031
269531
22219
346500
2005
637400
274500
20374
362900
2006
554446
244598
18613
309848
2007
541993
234542
29456
307451
2008
487240
209421
21598
277819
 
    牛。境内农户饲养的耕牛主要为水牛,其饲养量较多的是上冈、冈东、颜单、建阳等4个乡镇。1986年末,全县存栏牛2968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数量逐年减少,至2008年仅有271头。奶牛品种主要是黑白花奶牛,主要集中在庆丰、近湖、沿河、冈东4个镇。1986年,全县共有27头,2002年有54头,2008年已无养殖。
 
    羊。境内饲养的羊主要是山羊,其品种以本地山羊、黄淮山羊为主。2000年,沿河种羊场引进4只波尔山羊种公羊,芦沟种羊场引进80只睢宁白山羊、2只波尔山羊种公羊。2001年,新绿源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从山东引进小尾寒羊500只,2002年,饲养小尾寒羊2500只,成为当时省内较大的小尾寒羊生产基地。2002年,县畜牧兽医站承担省级秸秆养羊项目。2008年,全县山羊不仅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品种也得到进一步改良。全县波尔山羊占羊饲养量的12.3%。
鸡。境内鸡的饲养分为蛋用型或蛋肉兼用型,专门从事肉鸡生产的极少。国内品种主要是地方草鸡,有狼山鸡、三黄鸡;国外品种有来杭蛋鸡、罗曼蛋鸡、依莎蛋鸡、海兰蛋鸡、AA肉鸡等。1989年,建湖县畜禽良种场从上海新杨种畜场引进罗曼父母代种鸡3000套。由于生产性能较高,适应性较强,抗病率较好等诸多因素,20多年来,全县蛋鸡生产一直以罗曼商品代蛋鸡为主。2004年底,存栏罗曼商品代蛋鸡418万只,占全县鸡存栏总量617万只的67.73%。2005年,建湖县畜牧兽医站承担省级“蛋鸡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后,全县蛋鸡生产饲养量和技术水平不断上升。至2005年底,全县建成年饲养3万套父母代种鸡的建湖县羽丰父母代种鸡场,饲养1万套父母代种鸡场的草堰口大江和建阳如宏两个父母代种鸡场。2008年,冈西镇方圆禽业实现年产“盐阜”牌草鸡30万只,产值达1050万元。
 
    鸭。境内主要品种为高邮鸭。1986年,全县鸭的饲养量为16.54万只。1995年起,鸭的规模饲养逐步呈上升态势,鸭饲养量由沿荡地区为主逐步向内圩和沿冈地区转移。2000~2002年,县畜牧兽医站参与省畜牧兽医总站牵头的“高邮鸭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项目”的研究,运用鱼鸭混养和人工补光技术提高鸭的生产性能。2003年,“高邮鸭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项目”获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000年5月,建湖县鸭圣禽业有限公司从浙江省湖州种鸭场引进父母代樱桃谷鸭5000套。2002年5月,引进2万套在高作镇饲养,并于12月底在全县推广。2008年,全县鸭饲养量为367万只。
 
    鹅。境内主要的品种为太湖鹅、土种鹅。1986年,全县鹅存栏2.21万只。1991年,县内引进隆昌鹅2000只。1998年,县畜牧兽医站“荣昌鹅生产性能试验研究”科研项目获省农林厅农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3月,蒋营、沿河等镇从四川引进隆昌鹅共500只。2000年,上冈、蒋营、冈东镇引进扬州鹅1万只。2008年底,全县鹅存栏87万只。
 
    炕孵生产除了羽丰、大江、如宏3个父母代种鸡场和盐城方圆禽业有限公司均有电孵箱外,各镇均有土炕坊。2008年,全县共有土炕坊81座。上冈镇南庄村每年出孵苗禽3500万只,向国内20多个省市提供苗禽,还向俄罗斯等国家以运送瓢蛋的方式供应苗禽。除了南庄村外,全县土炕坊绝大部分以孵鸡特别是孵草鸡为主,其孵化时间集中在春节后至当年5月份。
 
19862008年建湖县家禽生产情况
 表4-12
单位:万只
年份
饲养量
年末存栏
其中:
年内出栏
1986
550.49
191.00
172.25
16.54
2.21
359.49
1987
580.53
200.88
178.78
19.49
2.61
379.65
1988
741.69
278.25
254.47
19.06
4.72
463.44
1989
655.25
250.11
207.97
29.60
12.54
405.14
1990
890.71
333.77
282.27
36.24
15.26
556.94
1991
984.50
380.07
347.77
16.88
16.92
604.43
1992
1109.25
510.61
437.11
40.60
32.90
598.64
1993
1582.03
669.70
599.00
31.60
39.10
912.33
1994
1854.26
810.86
682.29
67.24
61.33
1043.40
1995
2418.58
934.52
761.35
95.64
77.53
1484.06
1996
2923.43
1243.00
1031.70
108.22
103.08
1680.43
1997
1161.23
472.03
391.79
41.10
39.14
689.20
1998
1254.64
512.22
399.17
77.80
35.20
742.42
1999
1355.00
550.22
405.43
105.30
39.49
804.78
2000
2377.00
673.00
477.00
145.00
51.00
1704.00
2001
1745.00
722.00
474.00
159.00
89.00
1023.00
2002
1897.55
781.13
522.00
165.07
94.06
1116.42
2003
2757.00
968.00
685.00
169.00
114.00
1789.00
2004
2094.00
857.00
617.00
150.00
90.00
1237.00
2005
2187.00
880.00
643.00
153.00
84.00
1307.00
2006
1917.00
775.00
547.00
160.00 <, /FONT>
68.00
1142.00
2007
2106.00
770.00
566.00
135.00
69.00
1336.00
2008
2159.00
756.20
545.20
124.00
87.00
1402.80
 
    二、特种养殖
 
    鹌鹑。2000年,全县有42户饲养鹌鹑5.06万只,其中近湖镇16户饲养2.7万只,庆丰镇9户饲养9600只,建阳镇6户饲养5200只。2005年,全县鹌鹑饲养量为6.06万只,其中出栏数3.06万只,年末存栏数3万只。主要由上冈、蒋营2个镇饲养,上冈镇饲养量5.3万只,其中年出栏2.5万只,年末存栏2.8万只。
 
    乌骨鸡。2000年,全县153户饲养乌骨鸡1.19万只,由6个镇饲养,其中冈东镇46户饲养3200只,近湖镇37户饲养2800只,草堰口镇26户饲养2700只。2005年,县内有5个镇年末出栏3.58万只,其中上冈镇2.2万只,沿河镇1万只,蒋营镇2800只。2008年,全县不到5000只,集中在颜单、草堰口、上冈3个镇。
 
    肉鸽。2000年,全县有97户饲养肉鸽1.39万只,由9个镇饲养,其中近湖镇56户饲养9000只。2005年,全县7个镇年末存栏肉鸽6.24万只,其中上冈镇3.2万只,沿河镇1.5万只,冈西镇6200只。2008年,全县存栏15万只肉鸽。
 
    蜂。全县蜂以异地放养采蜜为主。1986年,全县年末存栏1417箱,1989年为3102箱,1999年仅存428箱。全县蜂的饲养主要集中在沿冈、内圩地区,沿荡几个乡镇较少。至2008年,全县存栏915箱,分布于上冈和庆丰2个镇,其余各镇均不再饲养。
 
    其他。1986~2008年,境内曾有群众饲养野鸡、野鸭、山鸡、肉狗、獐、梅花鹿、狐、鸵鸟、牛蛙等特种经济动物,由于饲养技术、环境条件、市场销售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饲养户经济效益较差甚至亏本,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未能形成规模,至2008年仅有少数农户零星饲养。
 
    三、饲草饲料
 
    境内草的品种较多,有野生的,有人工专门种植的,还有各种作物秸秆。野生的草类有水葫芦、水花生、各种青草等等,人工专门种植的主要是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杂交高梁苏丹草、串叶松香草、鲁梅克斯、墨西哥玉米等;谷类秸秆主要有稻秸、麦秸、玉米秆、山芋藤等。
 
    境内野生饲草资源十分丰富,如水葫芦、水花生、各种青草可以直接饲喂猪、牛、羊、兔、鹅、鸡等各类畜禽;各种作物秸秆加工后饲喂牛、羊、兔、猪。建湖县2000年申报省级秸秆养羊项目后,开始将玉米秆、稻秸、麦秸通过青贮、微贮和氨化后作为畜禽的饲料进行饲喂。2002年,新建秸秆青贮、氨化池922立方米,购置秸秆处理机械5台,年青贮秸秆2.9万吨,氨化、微贮秸秆2.46万吨,秸秆处理利用率为6.57%。
 
    1998年,近湖镇从南京农业局引进优质牧草品种,试种牧草66.67公顷,经过两年努力,获得良好效益。此后,芦沟、沿河、高作、宝塔等镇也开始大面积种植优质牧草。2001年,全县牧草种植面积达340公顷。2002年春季,县畜牧兽医站从省农林厅引进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苦头菜,是年秋季芦沟、沿河、近湖等镇畜禽养殖户自引黑麦草,当年全县共种植牧草133.34公顷。2007年起,县畜牧兽医站引种杂高梁、苏丹草50多公顷。
 
    境内畜禽饲料品种主要有玉米、大麦、稻糠、麦麸、豆粕、菜籽粕、棉籽粕等。1988年起,由县畜牧兽医站引进南通正大、连云港正大、上海正大畜禽全价乳猪饲料。1993年,推广全价乳猪饲料500吨,1996年推广1800吨,2000年推广2000吨。2002年起,全价饲料不再由县畜牧兽医站牵头组织引进,而由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个体经营户全面放开经营。
 
    四、动物疫病防治
 
    1986年以后,境内各乡镇动物疫病防治由兽医站承担,各兽医站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动物疫病防治工作。1996年,境内部分乡镇开始试行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1999年,推行动物防疫双轨目标责任制,得到省、市主管部门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并加以推广。动物防疫工作多年来一直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和“外堵内防”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发病的牲畜按照“早、快、严、小”的防治原则,执行“防、检、消、杀”的方针。
 
    1991~2001年,主要对猪瘟和鸡新城疫进行检查,每年抽查2~3次。2002年以后,采取督查的方式,根据领苗数、塑料耳标数和抽检血样确定免疫率。2008年,全面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组织实施春季集中免疫、夏季集中免疫监测和补免及秋冬季集中防疫三大行动,全年共使用牲畜口蹄疫疫苗87.64万毫升,猪瘟疫苗53.43万头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63.92万毫升,实验室检测口蹄疫血样354份,猪瘟288头份,禽流感1206羽份,鸡新城疫891羽份,对全县1750个养殖场(户)实施防疫监管,防疫密度达97.8%。
 
第六节 水 产 业
 
    一、渔业生产
 
    建湖水域面积广阔,有池塘、沟河、湖荡等2.54万公顷。1986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6500吨,其中养殖面积为4300公顷,产量4100吨。2008年,总产量8.77万吨,较1986年增长12.5倍,养殖面积为1.28万公顷,产量7.6万吨。
 
    1.苗种繁育。全县从事常规鱼繁育的养殖场有3家,即建湖县水产养殖场、建阳水产养殖场、庆丰渔种场。2002年,县水产养殖场被列为全省“四大家鱼”繁育场,从扬州邗江“四大家鱼”原种场、洪泽异育银鲫原种场购进原良种3500千克,其中“四大家鱼”3000千克、异育银鲫500千克。主要品种草鱼、花鲢、白鲢、异育银鲫等。2007年,3家常规鱼繁育场及盐城市华氏水产苗种繁殖场被市海洋与渔业局认定为“盐城市水产良种场”。县水产场、建阳水产场、庆丰渔种场等均从事“四大家鱼”繁育工作,1986年全县常规鱼苗种繁育1.7亿尾,2008年达到6.1亿尾。
 
    2.水产养殖。全县养殖的水产品种类主要有26种,其中鱼类有鲢、鳙、草鱼、鳊、鲂、青鱼、鲤、异育银鲫、翘嘴鳜、乌鳢、翘嘴红鲌、胡子鲶、泥鳅、黄颡鱼、黄鳝、罗非鱼、斑点叉尾鮰等,爬行类有中华鳖、乌龟,甲壳类有青虾、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贝类有田螺、河蚌等。1986年以来,养殖品种从过去的以“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常规鱼为主发展到以河蟹、鳜鱼、南美白对虾等特种水产品养殖为主,从过去的粗养发展到精养为主,从过去单一品种养殖发展到现在多品种混养,养殖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成为农业中的主导产业。90年代初,境内推广稻田养殖,主要有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稻田培育蟹种等模式。1993年,全省在建阳镇建设村召开稻田养蟹现场会,推广建湖的稻田养蟹等模式,省内外同行纷纷前来参观学习。2002~2008年,全县池塘养殖以大规格河蟹套养优质鱼、鱼蟹混养、鱼虾蟹混养、南美白对虾养殖等养殖模式为主,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河蟹养殖。河蟹养殖始于1985年。1986年产量为32吨。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县境水产养殖主导品种。河蟹养殖主要分布在沿荡的恒济、颜单、蒋营、建阳、沿河等乡镇,主要养殖形式为池塘养殖、河沟养殖;养殖模式以鱼蟹混养、鱼虾蟹混养和大规格河蟹套养优质鱼等为主。2008年,河蟹养殖面积达1.01万公顷,产量1.25万吨。
 
    南美白对虾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分布在上冈、冈东、草堰口、建阳、近湖、沿河等镇,逐步成为虾类养殖中产量最高、产值最大的一种虾。主要养殖模式为池塘单养,5月底到6月初放苗,每公顷放60万~90万尾苗,经过3个月饲养,每公顷产量可达3750千克~6750千克左右,每公顷效益3万元以上。2008年,养殖面积750公顷,产量2898吨。
 
    中华鳖养殖。中华鳖养殖开始于80年代,9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峰。其时养殖方式主要是温室养殖,规模较大的是荡中养殖场。由于市场和商品鳖的品质等方面的因素,温室养殖鳖在90年代末衰败,代之以池塘常温生态养殖为主。沿荡乡镇主要以与常规鱼混养为主,每公顷池塘投放450只150克左右的种鳖,每公顷产量达150千克~225千克,每公顷增效1.5万元左右。2008年,产量为516吨,混养面积达3000公顷。
 
    3.水产捕捞。境内水产捕捞大部分在河流、湖荡等水域。1986年,捕捞船只为580条(不包括兼业捕捞渔船),年捕捞量2400吨。随着天然河道河床淤积,工业的迅速发展,稻麦秸秆的推入河中,水质不断被污染,原有的野生甲鱼、黄颡鱼、沙塘鳢、鳜鱼已经濒临灭绝。到2008年,捕捞船只1233条(发证数),捕捞量1.17万吨(含贝类)。
 
    二、渔政管理
 
    1986年,成立县渔政管理站。1989年8月,成立江苏渔船检验局建湖检验站。2002年12月,成立县渔业行政执法大队,同时挂“江苏渔船检验局建湖检验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湖渔港监督”牌子,下设大溪河、上冈、钟庄3个中队。2006年6月,成立县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所。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渔政部门向政府争取资金,采取人工增殖放流长江蟹苗的办法,为全县增加成蟹捕捞量达百万斤,为渔民增加收入达亿元。8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渔业管理条例的规定,淘汰水老鸦达4000只;帮助养殖者调处渔业污染案件近百起,争取赔偿资金200余万元。2006~2008年,开展春秋两季执法整治活动,共查处电力捕鱼153起,人工增殖放流鱼种300万尾,蟹苗8万只。
 
第七节 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
 
    一、农业综合开发
 
    1991年,建湖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先后组织实施国家二期至七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优势特色种养示范项目。1991~2008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2.46亿元,其中国家、省、市、县财政投资1.33亿元,自筹9712万元,农业贷款1500万元。
 
    1.成片改造中低产田。1991年以后,全县坚持集中投入、连片治理原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至2008年,共改造中低产田3万公顷,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1.23亿元,其中财政资金9158万元,项目区涉及全县15个镇的160多个村。共新建排灌站96座,新建圩口闸219座,新建机耕桥552座,防渗渠70千米,涵洞9836座,架设输电线路69千米,修筑机耕路160千米,购置各类农机具160台套,造林折合2333.33公顷。在生产中扩大新技术应用范围,如地膜全覆盖技术、膜下暗灌技术、微滴灌技术、嫁接换根枝技术、大垄单行种植技术、空间夹套作技术、遮阳网覆盖、塑料盘精播技术等得到很好的创新和运用。项目区大片中低产田改造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高产稳产农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明显增强,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项目区已成为全县优质粮生产基地、先进农技推广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区年增产粮食15.9万吨、棉花3200吨、油料6800吨,年增农业总产值5.8亿元。
 
    2.示范项目区。全县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优势,支持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优质稻米、杂交稻制种、水产、蔬菜、荷藕、畜禽等主导产业。2005年以来,沿河镇、芦沟镇在加强基础设施和农田林网建设的同时,举办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干部培训班以及水利、农业、农机、畜牧、林业、财务等知识培训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成2666.7公顷优质稻米基地,两镇项目区被省评为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沿河镇“嘉汇”牌有机大米成功打入上海农工商超市。
 
    3.产业化经营项目。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促增收”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1994~2008年,产业化经营项目总投资9766万元,其中国家及地方财政投资3518万元,企业自筹6248万元。2004年,盐城华德生物有限公司实施精制乳酸技改扩能,生产能力扩大3000吨,新增销售2600万元,带动1200户农民从事稻米生产、加工及饲料生产、运输、销售。2005年以来,通过连续开发项目扶持,建成盐城方圆禽业有限公司百万只蛋草鸡养殖基地和草鸡煲生产加工区,带动全县草鸡养殖业的发展。江苏恒通食品公司实施调理蔬菜出口深加工项目,成为全省规模较大的蔬菜加工出口企业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加工荷藕7000吨,带动农户近1.2万户。盐城冠华水产有限公司利用农业开发资金扩建厂房、引进设备,提高了青虾仁等水产品生产能力,企业成为省级渔业产业化成长型骨干企业,产品进入北京、上海、浙江等大中城市。
 
    二、九龙口综合开发与保护
 
    九龙口位于建湖西南部蒋营镇境内,南与扬州宝应县射阳湖镇隔堤分界,北与阜宁县公兴镇、马荡乡接壤,西与淮安市楚州区流均镇毗连,境内荡滩面积3069公顷。
 
    1986~2008年,县在保证生态平衡、风景名胜的前提下,按照“服从水利、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从大到小,由粗到精”的发展思路,加强对九龙口的开发与保护。
 
    1.渔业生产开发。九龙口荡滩资源众多,水质清鲜,溶氧充足,水草茂盛,是发展渔业生产的良好场所。90年代前,当地渔业生产以粗放养殖与捕捞为主,一般每公顷单产2250千克,收益较差。90年代后,九龙口荡滩得到了充分利用,提水养殖、围网养殖飞速发展。1998年,提水养殖达1200公顷,养殖模式以鱼为主的塘口每公顷单产可达9000千克,每公顷效益达22.5万元,养殖模式以蟹为主的塘口每公顷单产螃蟹900千克,鱼3000千克,效益达2.3万元。此后,渔业生产步入稳定发展期。
 
    2.品牌开发。1999年,县举办“九龙口金秋蟹节”,吸引200多名中外客商前来洽谈,签订合同123份,合同交易额达2.1亿元。同年,注册“九龙口”牌商标,“九龙口”牌鲜活河蟹被认定为1999年、2001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3年,九龙口周边养殖基地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2004年,生产的“九龙口”牌清水大闸蟹被认定为国家无公害水产品。江苏九龙口天然饮用水有限公司开发的天然饮用水被认定为盐城名牌产品、国家有机食品,被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指定为专用饮用水。开发的“九龙口”牌鸭蛋、“九龙口”牌荷藕也倍受青睐。
 
    3.旅游开发。80年代初,为开发九龙口旅游资源,兴建龙珠楼。2003~2006年,购买游船、游艇10多艘,修缮龙珠楼,实施龙珠岛驳岸工程,配之以水产品为特色菜的餐饮、酒店。2005年10月,九龙口被列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与保护区。
 
    4.资源保护。九龙口开发也带来芦苇柴蒲蜕化、水土流失、天然鱼虾蟹和野生动物减少等状况。1992年5月,县成立九龙口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逐步加强资源保护,加大渔业执法力度,打击电捕鱼、毒鱼等非法行为,减少渔船捕捞,开展人工放流增殖行动,同时大力清理九龙口周边围网养殖。1998年,围网养殖800公顷,2005年减少到500公顷。加强渔业养殖基地建设,实行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按照行业规范进行生产操作,尽量减少渔业生产自身带来的水体污染。
 
    三、沼气
 
    1986年,县能源办公室负责全县沼气建设的正常工作。是年,美国、荷兰的专家到建湖考察庆丰乡董徐村沼气建设及使用情况。1987年,建湖被列为全国沼气建设重点县,各乡镇成立农村能源工程技术指导站。至1990年底,全县累计建沼气地池1.44万个;建成沼气发电站13座,累计发电6万千瓦时;集中供气点5处;农业生态村63个。1991年,通过国家重点沼气建设县验收,被命名为“沼气县”和“综合利用农业县”。
 
    1993~200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能源得到普及,加之农村开始使用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沼气产业由此滑坡,处于停滞状态。70年代、80年代建设的部分沼气池,由于时间长、标准低、管理不到位,至90年代末,不少已报废停用。至2000年底,正常使用的沼气池212个。
 
    2003年,建湖利用国家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力度的机遇,争取到国家沼气建设补助资金10万元,先后在蒋营镇的合荡村、近湖镇的高桥村进行农村户用新型沼气池建设试点。是年11月,省农林厅在建湖举办全省农村能源技能培训班。2004年,县能源办争取到省农村沼气建设补助资金20万元,先后在近湖高桥、高作大尖、冈西蔡港和建阳王桥等村建起42组农村户用新型沼气池。2005年,县能源办又先后争取到省沼气建设补助资金30万元和国家农业部农村沼气国债建设项目补助资金200万元,大规模推广建设农村户用新型沼气池。
 
    2006~2008年,以清洁能源建设为主线,共争取国家、省两级农村能源建设补助资金1110万元,建新兴型农村“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圈)沼气池1.11万个,建规模养殖大、中型沼气池9个。建池数量和使用率分别达到99%、95%,每个户用沼气池为农户节约建设资金1000元,每个大、中型沼气池节约资金2万元,合计每年为农户节约资金550万元左右,处理消化人畜粪便1.65万吨,消化秸秆3500吨,形成猪(鸡)—沼—稻(麦、菜、鱼)生态模式近667公顷,减少了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县能源办驻点颜单镇两年,建沼气池2139个,该镇成为全省使用沼气第一镇。驻点近湖胜利村1年,建沼气池710个,该村成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省级生态家园示范村。
 
第八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湖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90年代。1997年,成立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承担全县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农产品创牌、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职能。是年9月30日,召开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政策规定》。2001年,撤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职能并入县委农工办。2003年,恢复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县委农工办农村发展科职能划归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通过近20年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在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户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至2008年底,全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10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6%。
 
    一、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1986年以来,建湖县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产基地建设。至1997年底,已初步形成“沿荡特水,沿岗特经,内圩畜禽”的三大特色区域。1998年,全县拥有各类特色规模基地65个,年产值超千万元的28个。新增和扩建上冈蔬菜、恒济荷藕、冈东鲜切花、高作樱桃谷鸭、庆丰食用菌、裴刘毛兔等一批产业化基地。此后,随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加之市场在农副业生产中的导向作用愈加明显,农副产品生产中除特种水产品仍主要集中在沿荡地区外,各镇区群众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自主选择和发展农副产品生产项目,全县农副产品生产区域扩大,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
 
    1.水产品基地。1986年,沿荡地区共有水产养殖面积4000公顷。至2005年,增加到1.27万公顷,以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最为迅速。1989年春,由县集中6万多民工,突击10多天,挖沟筑圩,在大溪河一带(恒济九里村,沿河自强村、建圩村)开挖规格精养鱼塘53个,挖土153万立方米,开发鱼池养殖面积800公顷。1990年,恒济乡九里三塘区、戴莫庄荡区及大凹子三荡区开发建设鱼蟹生产基地763公顷。1991年,颜单镇刘家荡、沙村荡相继垦田开荒,建立商品鱼生产基地900公顷。1992年,蒋营乡河南、河北、荡东等村开发荡滩万亩(666.67公顷)养殖场;上冈镇南庄村建立万亩(666.67公顷)精养鱼基地;荡中乡东尤村、李庄村,开发荡滩,建立水产品养殖基地面积500公顷。1993年,沿河乡自强村先后开发西大漕子、东皮斯网、西皮斯网、邵家舍等地段,建立商品鱼基地213.33公顷。1998年,恒济乡东袁村、建阳镇建设村、蒋营镇荡东村等村建成省级稻田养殖示范区。
 
    2.经济作物基地。1998年,冈东创汇蔬菜科技示范园建成区面积333公顷,主要生产乳黄瓜、茄门青椒、仙台茄、牛角椒和鲜切花等。沿河荡滩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成2667公顷荷藕、60公顷蔺草等生产区。当年,这两个基地成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1999年,食用菌、鲜切花、高档蔬菜等项目快速发展,至当年底,境内共有种植业专业市场8个,其中成交额超5000万元的有4个。上冈镇蔬菜市场年销售蔬菜5000吨以上。近湖镇智能化温控花卉市场,主要销售名贵花木,建成喷滴灌高科技基地13.33公顷。2000年,钟庄镇的青豆基地、宝塔镇的荷仁豆基地、芦沟镇的黑牧草基地和洋葱基地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并建成恒通果蔬公司、今日草业公司、华德生物工程公司标准化企业3个。至2008年,近湖镇珍稀植物生态园、庆丰镇永益林木花卉基地、蒋营镇(昆山)现代园艺项目基地、草堰口镇农友食用菌生产基地等成为全县规模较大的经济作物种植基地。
 
    3.畜禽生产基地。1998年,建阳镇建成万头生猪速肥养殖基地,总投资100万元,年饲养生猪1万头,产值500万元。1999年起,三元杂交猪、樱桃谷鸭等特种畜禽饲养形成规模。2000年,近湖镇的肉鸽、小尾寒羊,高作镇的樱桃谷鸭、沿河镇的波尔山羊、冈西镇的红脸番鸭等特种畜禽养殖竞相发展。2004年,近湖羽丰父母代种鸡场成为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种鸡场。2005年,近湖、沿河、蒋营3个镇各有1个规模养鸡场通过“江苏省无公害畜牧产品生产基地”认证。2008年,建阳镇湖阳蛋品公司生产的“湖阳”牌系列灰蛋、双黄蛋获“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芦沟镇形成以双庆村为主体的特禽养殖区,以徐沟、裴西、杏园、红亮为主的蛋禽生产区,以田曹、淳化、芦北、朝阳为主体的生猪养殖区。冈西镇以方圆禽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年产千万只草鸡生产规模,方圆公司被省农林厅确认为“无公害草鸡养殖基地”。宝塔镇形成东片禽业、中片畜业两大畜禽生产区,建有万头猪场、羊场,万只鸡场、鸭场。
 
    二、龙头企业
 
    90年代初,建湖县面粉加工、果品饮料、酱醋生产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白云”面粉、“世奇”饮料、“三伏”酱油等一批知名品牌应运而生,与其配套的饼干小麦、水稻、制种、食用菌基地、荷藕及水生作物基地覆盖全县大部分镇村,成为优势农产品基地。县委、县政府多次出台文件,将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列入农业发展规划,形成了畜产品、水产品、优质粮棉、特经作物等四大主导产业加工中心和恒通食品、方圆禽业、冠华水产、乡绿海蓝等领军龙头企业。
 
    2008年,全县拥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6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固定资产总额10亿元,年销售收入25亿元,净利润1亿元。
 
2008年建湖县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表4-13
企业名称
主营产品
所在镇(区)
省级
江苏恒通食品有限公司
蜜汁藕、水煮藕、盐渍藕、水煮蔬菜
恒济镇
盐城市方圆禽业有限公司
草鸡、草鸡蛋
冈西镇
盐城冠华水产有限公司
水产品深加工
近湖镇
市级
盐城市方圆食品有限公司
草鸡煲、藕粉、藕粉圆、蟹黄饺、咸鸭蛋等系列产品
钟庄镇
盐城市海宏食品有限公司
水煮方便面
蒋营镇
盐城新恒基蔬菜有限公司
脱水蔬菜深加工
恒济镇
盐城华基食品有限公司
水煮藕、盐渍藕、水煮蔬菜等腌制产品
蒋营镇
建湖县农友菌业有限公司
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深加工
草堰口镇
盐城众鑫牧业有限公司
生猪养殖
钟庄镇
建湖县兴建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制种
近湖镇
盐城庆丰新建种业有限公司
制种
庆丰镇
建湖县何记酱醋厂
酱油、醋系列产品及腌制品
芦沟镇
盐城市乡绿海蓝食品有限公司
鹅八宝、酱鸭、稻香肉、藕粉圆、五香野猪肉等系列产品
上冈镇
江苏九龙口实业有限公司
有机水、红茶、绿茶、粒粒橙、咸鸭蛋等
蒋营镇
江苏弘宇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乳鸽、鸽蛋
沿河镇
盐城嘉汇米业有限公司
大米
沿河镇
江苏森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乳酸、乳酸钙等
开发区
江苏永林油脂化工有限公司
油脂
钟庄镇
建湖浩雅生态农牧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肉制品加工
宝塔镇
盐城麦朗食品有限公司
小麦面粉系列深加工
颜单镇
江苏宇晖纺织有限公司
棉纱
近湖镇
江苏东华纺织有限公司
棉纱
近湖镇
建湖县银海棉业有限公司
棉纱
草堰口镇
建湖县维泰纺织原料有限公司
棉纱
宝塔镇 
 
    三、合作组织
 
    2000年,境内首家农民合作组织恒济镇水产协会成立。以后,县不断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指导力度,规范注册流程,突出“三个围绕”,即围绕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实现“一品一社”;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运行机制;围绕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促进农机、植保、种苗等农业服务上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迅速发展。至2008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达180家,成员2.6万人,带动农户9万户。恒济镇水产协会被认定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建湖县为农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建湖县何老大大豆专业合作社被命名为省“四有”合作经济组织。
 
    四、农业标准化
 
    2002年,全县开展“一基三品”(无公害产品基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创建工作,共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基)地33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0个、绿色食品品牌18个、有机食品品牌4个。在3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基)地中,种植业29个,家禽2个,生猪1个,山羊1个。申报规模为家禽230万只,生猪2万头,山羊1万只,种植业面积达3.38万公顷(含申报待批的1.08万公顷),占全县粮油、蔬菜、水果等食品类种植总面积5.15万公顷的65.59%。至2008年底,“大顺”牌茨菰、“盐阜”活鸡、“大溪河”黄蟮、“刘荡”鲫鱼、“刘荡”翘嘴红白、“焱农”牌大米、“范堤”丰水梨、“众鑫”五元杂交猪等获批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品牌;“龙塔”牌大米、“嘉汇”牌大米、“晟盛”牌大米、“建湖大米”、“湖垛”牌青虾仁、“九龙口”牌大闸蟹、“九龙口”牌苇叶茶、“盐阜”牌草鸡、“盐阜”牌草鸡蛋等18个农产品获批为绿色食品;“九龙口”牌天然饮用水、“恒美”牌水煮藕等4个农产品获批为有机食品。
 
专记:多种经营致富工程
 
    1992~1995年,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精神,在全县推进多种经营致富工程。1993年为起步年,1994年为推进年,1995年为冲刺年,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1992年,县成立多种经营致富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93年,成立县丝绸总公司、畜禽食品总公司和水产开发总公司。同年,围绕创汇农业、开发优质粮、蚕“三百”工程、特种水产养殖、黄淮海二期开发、农机化示范、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千元效益工程、小康示范村等十项重点工程。突出抓好“多种经营千元工程”和“专业村”建设。1994年,成立县多种经营致富工程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同年2月,县委、县政府提出全县致富工程思想,即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实行规模发展,主攻“致富工程”;突出主体经济,大上乡村工业;鼓励引导并重,发展个体经济;着力提高效益,强攻建筑产业,并突出“多种经营双千元工程”和深化“专业村”建设。4月,在全县开展多种经营致富工程科技咨询周活动,围绕水产品养殖、畜禽产品孵育和饲养、特种经济作物栽培管理等方面内容,开展科技咨询活动。在上冈镇举办多种经营大集,活动内容主要有多种经营成果展览、产品交易、信息咨询和科技宣传等。
 
    1995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制定《建湖小康村建设规划》,多种经营致富工程作为小康村建设工作的一个方面,继续加以推进。
 
第九节 农业机械
 
    1986年以后,农业机械管理职能由县水利农机局承担。1992年,成立建湖县农业机械管理局。2001年,撤销农业机械管理局,其职能划归水利农机局。1986~2008年,建湖农机装备水平持续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优化,机械化生产作业水平稳步提高。至2008年,全县农机固定资产原值达2.68亿元,净值2.15万元,农机总动力达37.28万千瓦,拖拉机4847台,配套农机具1.13万台(套),联合收割机1200台,高性能插秧机1528台。2008年,完成机耕面积9.39万公顷,水稻机插面积1.54万公顷;机收面积17.29万公顷,其中小麦3.94万公顷,水稻4.81万公顷。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9.2%。
 
    一、农机推广
 
    1987年3月,县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更名为建湖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是从事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的专门机构,承担上级下达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开展技术引进示范等任务。是年10月,草堰口乡农民李玉藻研制的手扶拖拉机拆装工具通过农牧渔业部鉴定,并向全国推广。1990年,三麦机械化综合增产技术获农牧渔业部“丰收奖”三等奖。2000年,化肥深施技术推广获农业部科技成果奖。
 
    1992年,县内开始零星使用联合收割机。“八五”期末,全县有联合收割机17台。1996年,开始推广联合收割机,当年推广67台。1999年,开始推广高性能联合收割机。2008年,全县拥有联合收割机1200台,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465台,三麦收脱基本实现机械化。
 
    2000年,引进日本洋马RR6高速插秧机2台,韩国PF455S-4步行式插秧机1台,并配套育秧流水线一套,在近湖镇严桥村进行机械化育秧、插秧试验示范,示范面积20公顷。
 
    建湖县被省列为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3个重点实施区之一。2008年,全县新增插秧机230台,恒济、颜单镇成为全市机插秧重点镇。
 
    二、农机供应与服务
 
    80年代、90年代,农机供应主要由县农业机械公司承担。此后,随着农机供应与维修市场放开,个体私营农机经营户逐步成为主导。2003年6月,农业机械公司破产终结。
 
    2008年,全县农机户8644个,农机专业户2940户,其中资产在20万元~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766户,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42个。建立经县工商、民政部门批准的农机服务组织21个,成立农机中介服务组织15个,农机作业收入2.97亿元。其中,2007年成立的颜单正清农机合作社是县内农机服务规模较大的农民合作组织,2008年拥有各类农机具96台套。
 
    三、跨区作业
 
    农机专业户利用农作物成熟期的时间差,组织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机具利用率,不仅加快农作物收获进度,争取了收种时间,减少粮食损失,同时也提高了农机化水平,增加了机手的收入。随着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跨区作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县组织了929台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跨区作业区域涉及到上海、浙江、江西、安徽、山东、重庆、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新疆、广东、海南等省市,跨区作业面积9.28万公顷,跨区服务总收入9430万元,实现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5.01元。在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出作业的同时,组织跨进作业864台次,全县仅用一周时间完成小麦收割任务。2002年起,县内出现少量插秧机跨区作业,参加跨区作业的插秧机逐年增长,2008年参加跨区作业插秧机195台,跨区机插秧2258公顷。
 
    四、农机监理与培训
 
    1978年4月,成立建湖县农业机械监理所。2005年6月,更名为建湖县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所,2008年6月,增挂“建湖县农机安全稽查大队”牌子,为全额拨款的全民事业单位。全县每年检验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1300台,审验驾驶人员1100人,检验纯农田大中型拖拉机600台、联合收割机450台,审验纯农田驾驶(操作)人员800人。
 
    1985年2月,成立建湖县水利农机学校,撤销建湖县农机训练班。1986年11月,建湖县水利农机学校更名为建湖县水利农机职工学校,同时恢复建湖县农机训练班,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更名后的建制和隶属关系不变。1990年6月,建湖县农机训练班改称建湖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仍与建湖县水利农机职工学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2001~2008年,共培训道路拖拉机驾驶员2400多人,农机修理工1300多人。通过县乡联训、送教下乡、农民大学堂、网络大学等形式进行农机培训,培训人数1万多人。
 
第十节 农业科技与教育
 
    一、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
 
    1986~2008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农业职能科研部门共进行国家、省、市、县各类农业试验、示范项目866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28项。完成各类试验专题总结854篇,在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刊物发表论文163篇,其中国家级刊物32篇。自行选育1个小麦新品种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种植面积2.5万公顷,引进种植稻麦新品种36个及其配套栽培技术32项,推广种植面积80万公顷。全县农业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共获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市级以上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奖励的成果有116项,其中种植业93项、养殖业23项;国家级1项,省(部)级16项,市(厅)级26项,县(处)级73项。
 
    叶龄模式应用及群体质量栽培技术 建湖县是水稻“叶龄模式”成果试验基地之一,特别是杂交水稻“大苗叶龄模式”研制县之一,也是江苏省首批推广应用水稻“叶龄模式”成果主要县份。1986~1995年累计推广面积25万公顷,计增加稻谷9.5万吨,按每千克稻谷1.7元计算,增加产值1.62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是在水稻叶龄模式栽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产、稳产技术。1994年起,在境内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技术日趋完善。1998年,全县达3.96万公顷,占水稻面积80%,平均每公顷单产8910千克,比历史最高的1997年每公顷单产7995千克,增加915千克,增长11.4%。
 
    圩区稻麦增产研究 1986~1990年,县农科所牵头,农业局、科委、粮油站和庆丰镇开展“低洼圩区稻麦大面积综合增产技术研究”和“里下河地区稻麦大面积配套技术研究”,提出三麦壮苗早发和水稻三化(指标数量化、技术规范化、措施模式化)栽培技术,麦稻单产由项目实施前的250千克和500千克分别提高到300千克和530千克,该项目在境内推广面积15万公顷,增值近1亿元。
 
    稻田套播小麦技术 稻套麦又叫全免耕种麦,是在水稻收获前,稻田窨一次水,保持土壤水分,然后人工撒播麦种。1998年,全县达8920公顷,2008年已达4万公顷,约占麦子种植面积90%左右。
 
    稻麦综合丰产技术研究 从1988年秋播开始,建湖承担的“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中“2万公顷小麦综合丰产技术”和“3.6万公顷水稻综合丰产技术”两个项目,在境内全面实施,经农业部评审,“3.6万公顷水稻综合丰产技术”和“2万公顷小麦综合丰产技术”分别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和三等奖。
 
    杂交稻三系七圃法原种生产技术 详见第三十三章第五节《科技成果》。
 
    建麦1号研究 该品种是优质弱筋饼干专用小麦品种,在1989年赤霉病大发生的泗阳936小麦品种中选育出天然变异、抗赤霉病单株,经过多年系统选育而成。1995年参加市区试,1997年参加省区试,2000年被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是年12月定名为“建麦1号”,是建湖育种史上首个自行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详见第三十三章第五节《科技成果》。
 
    棉田地膜移栽技术 建湖县在90年代中后期推广棉田地膜直接移栽技术。1997~1998年推广达到高潮,年使用面积2000多公顷,约占30%。该项技术的缺陷是增加成本,增加用工,抗虫杂交棉推广后县境内基本不再使用。
 
    新型耕作技术研究 1989~1992年,县农科所牵头组织实施新型耕作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课题,组织系统内农学、植保、土肥、种子等多学科骨干力量,联合攻关,项目技术推广面积达30万公顷。
 
    二、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培训
 
    境内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主要由县农业学校(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湖分校、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承担。1986~2008年,全县共开办大、中专学历教育21个专业,毕业班次53个,毕业学员2328人。此外,开展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361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717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3.60万人次,农民创业培训3156人,农民电脑上网培训1213人。
2006~2008年,全面实施省农民培训工程,采取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培训模式。3年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252场次,培训农民19.15万人次;农民创业培训26个班,培训种养大户、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等3156人;农民电脑上网培训30期,培训农民1.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12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633人;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共培训技术人员953人次。
 
    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自1996年起,境内开始重抓“三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当年底全县建成“三高”示范区47个,总面积达6500公顷。1999年,在宝塔、上冈、冈东等镇建立“三高”农业示范区。辛庄乡(宝塔镇)发展订单农业示范园区,种植66.66公顷荷仁豆和33.33公顷蔬菜,并与连云港如意集团签订了产销合同。上冈镇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80公顷钢架大棚,一年四种四收,亩平均收入超5000元。
 
    在总结“三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全县按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要求,抓好土地流转和公司化经营,推进冈东镇的成亩(666.67公顷)精品创汇蔬菜园区、上冈镇和冈东镇的万亩(666.67公顷)饼干专用小麦科研生产园区、冈西和庆丰等镇的200公顷两系杂交稻制种园区、近湖镇的农作物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园区建设。同时,发挥境内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新建科技示范带16条,改造和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6个,面积达5334公顷。至2008年底,全县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8个,其中市级以上科技示范园区8个。
 
第十一节 新农村建设
 
    2003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全县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工程,主要内容有: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完成农村改水任务;基本完成农村草危房改造;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调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至2006年,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0.06%;农村自来水基本普及;农村草危房改造基本完成;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062千米,实现农村公交村村通;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2006年3月,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在广泛调研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结合县情,县委、县政府出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全县新农村建设四个阶段加以推进:第一步为启动阶段,从2006年年初到年底,按照“点上较高标准先试,面上基础工作先行”的推进办法,每镇选取1~2个村申报试点示范,探索经验,其他各村做好以河塘疏浚整治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基础工作。第二步为拓展阶段,从2007~2010年,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大推进力度,同时在非试点村实施“重点突破工程”,各村在农业产业化、全民创业、高效农业、村庄建设、文明创建、村民自治、社会事业等方面每年选择申报1~2项工作,集中精力,集中财力,全力突破,以此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村总体上达到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要求,力争建成省级城市化示范镇5个、省级康居示范村20个、市级康居示范村50个。第三步为推进阶段,从2011~2015年,进一步提高全面小康建设标准,全县总体上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第四步为提升阶段,2015年以后,继续围绕中央确定的总目标,提高经济建设水平,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民主管理,全面建成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常务县长、农业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以县委农工办为主体,抽调有关部门人员参与,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协调指导工作。各镇(区)和各有关部门也相应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联络员。为扎实组织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县里还对相关的23个责任单位明确工作职能及目标。安排240名科级干部结合全民创业,长期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村庄布局规范化、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庄绿化、大道亮化的要求,采取“点上较高标准先试,面上基础工作先行”的推进办法,全县明确15个村(每镇1个村)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其中庆丰镇东乔村和恒济镇苗庄村为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6年底,15个试点村初步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15个试点村全年铺建硬质路面和立砖路面220千米,修建排水道130千米,电力线改造320千米,疏浚河塘59万立方米,复垦新增耕地面积21公顷,家家户户基本上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各村信息工程网全面开通。
 
    2007~2008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努力寻求产业支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建设部门启动13个三类村庄的建设规划和130个一般村庄的平面规划。对已完成建设规划的镇村,启动村庄规划点建设,全县有100多户农民到规划点建房。农村道路建设向“联网、畅通”的目标推进。全县的河道面貌有了新的改善,防旱抗涝能力明显提升。农村沼气推进进展较快,兴建沼气池1.1万多个。2008年,全县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按照中央“20字方针”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镇党政正职“三个一”工程(一个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一个农业结构调整典型)的要求,科学谋划、重点重抓。2008年,各镇分别再增加1个试点村,并突出高速沿线新农村建设重点,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上年的15个扩大到30个。每个试点村分别由镇党委书记或镇长作为责任人签订合同,明确责任。由县委组织部、农工办会同各相关部门到各试点村进行实地调研,指导试点村拿出全年新农村建设实施计划。根据全年的总体目标任务要求,把试点村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个月,明确时序进度要求,实行挂图作战,阶段考核推进。全县深入推进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文化建设工程等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根据相关部门的职责,提出了不同的服务要求,并实行考核评比,真正做到部门联动,密切配合。县国土局负责指导各村退宅还田、置换用地指标等工作;建设局负责中心村规划编制和农民建房图纸设计服务工作;广电局负责中心村有线广播电视配套建设工作;供电公司负责中心村供电设施配套建设工作;电信局负责电信网络设施配套建设工作;教育局(体育局)负责中心村体育健身器材配备;交通局负责中心村道路建设指标落实和督导工作;卫生局负责试点村改厕指标落实和督导工作;能源办负责试点村沼气池建设指标落实和督导工作;民政局负责公益性公墓规划建设等工作;水利农机局负责高速沿线河道疏浚落实和督导工作;财政局负责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管工作。垃圾处理设施及中心村给排水系统建设,由各镇村负责实施。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和动员党员、民兵、青年、妇女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典型,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对盐徐高速沿线的田曹、杏园、郑沟、长新、沈杨、古虹、梅苏、梁泽8个村实行重点重抓,加快推进步伐。安排16个部门参与结对帮建,每两个部门帮建1个试点村,每个部门每年出资5万元,用于农民建房、购房补助或中心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县30个试点村,全部完成村庄建设规划,有22个村启动新村庄建设,开工建设1446套农民住宅。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