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国学经典 >  > 正文

十三经及其形成过程和十三经注疏(本网依据《辞源》、《百度百科》等编辑)

发布日期:2011/10/18 11:54:20  阅读:10102  【字体:
 

一、十三经是指《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二、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现在比较通行的是清朝阮元的校刻本。下面简述一下十三经的形成过程:

   (一)孔子时期

    流传到今天我们可以看见的当年孔子的学生用过的四本课本是

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

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

(注:孔子教学生的课本本来有六本,称六经,或称六艺。《庄子·天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今文家说《乐》本无经,附于《诗》中,古文家说有《乐经》秦焚书后亡。)

    (二)汉朝:五经

经历秦火之后,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41)以《易》、《书》、《诗》、《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其中的《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为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礼记》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春秋》后来又和《左传》合并,称《春秋左氏传》。

(三)南北朝:十经

南北朝时,南朝宋设十经,实为十一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为十经。(《宋书·百官志上》卷39)《周官》,即《周礼》,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孝经》西汉时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

    (四)唐朝:九经

    唐朝时,设九经,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九经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唐玄宗时徐坚等编著的《初学记·经典》(卷21)中的说法,《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原来的《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一种是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以《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为九经。此后,关于九经还有些不同的说法。

(五)晚唐:十二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孝经》、《论语》、《尔雅》。《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

    (六)五代:十一经

    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七)南宋:十三经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唐朝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嘉庆年间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三、《十三经注疏》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南宋以前,经、疏分别单行,宋绍熙年间始有合刊本,以后又有附《释音注疏》的十行本,明代以后据十行本重刻的版本逐渐成为主体。现在通行的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792)由时任太子少保光禄大夫江西巡抚兼提督扬州的阮元主持,由南昌学堂重刊的《十三经注疏》本。具体书名如下:

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一般认为孔传为伪作。

 3、《毛诗正义》七十卷,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注:《春秋》三传中,《左传》侧重在用史实注释《春秋》,属史学范畴;《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在义理辞章方面注释《春秋》,属于训诂学。所以熟悉《左传》的人多,而了解《公羊传》和《谷梁传》的人就比较少。三传中《春秋》的文字也不完全相同,一般认为已经有阙文。)

    10、《论语注疏》二十卷,三国魏何晏注,宋邢昺(bǐng)疏。

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12、《尔雅注疏》十卷,东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注疏》十四卷,东汉赵岐注,宋孙奭(shì)疏。

四、关于注解方面的常识

注,对原著作解释的文辞,古之作注者曰注、传、章句、述、笺、略解、解诂、正义等,其中主要是战国末期、秦、汉初用来解释《春秋》、《尚书》的,后通称为注。明以来又作。注,一般是文句方面的解释,但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时,则主要是从史实的补充、完善,既是丰富史料,同时借此表明他与陈寿观点上的差异。正义,古人解释经史常用的书名,表明自己所解为正确的含义,

     疏,对古书旧注进行解释或发挥,在这个义项上,旧读shù,今则统一读为shū。古之作疏者曰疏、义疏、注疏、正义。汉代以来,释经之书,有传、解、学等名目,通称为注。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孔颖达与诸儒,择定五经义疏,融汇传注,谓之正义,仿通谓之疏。南宋以前,经疏皆各单行,至绍熙开始有合刊本。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图片文章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