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国学经典 >  > 正文

再说“传国玺”(唐明白)

发布日期:2012/7/21 21:32:39  阅读:2614  【字体:
 

 

前在《关于“传国玺”》一文中介绍了宋人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有关传国宝玺的一些记载。总起来看,李心传认为,秦之传国玺实际在董卓之乱中已经丢失了,《吴书》中的说法属无稽之谈,因为如果孙坚所得是真的传国玺,那么曹魏皇帝肯定会使用此宝,而不会去自己刻个传国玺的。应该说,李心传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这样一讲,秦汉所使用的传国玺,到汉末时已经不知去向了,“厥后历世皆用其名”,但实际已经不是那只玉玺了。此后的晋玺也未成为传国玺,而宋朝时兴起把玉玺带进陵墓,这样继任的皇帝真宗、仁宗、英宗、徽宗、钦宗都很热心于制玺,这样宋玺也未能成为传国玺。

 

近读清初计六奇《明季北略》一书,其卷二有《传国玺出》一篇,其云:“天启四年甲子九月初四日辰时,彰德府临彰县乡民邢一泰,经本县务本庄,东去磁州八里漳河西畔耕地,忽风大起,旋转半晌,随见河崖滩塌,声震如雷,祥光围绕,直腾而上。一泰就而视之,闪出黄白色物一块,大如斗,视有篆文,不能辨识。随报本邑生员王思恒、王灿同视,料为至宝,不敢隐匿,呈知县何可及,当堂净拭,见其晶洁异常,光灿陆离,龙纽斗形,方各四寸,厚三寸,重一百一十余两。其篆文曰‘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览读骇异,即设香案叩拜。两院具疏,恭进朝廷。”

 

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天启四年即公元1624年。此后不到三年,这个一天到晚沉迷于木匠活的皇帝,就因嬉乐过度、服食仙药而一命呜呼。其五弟朱由检继位,即时思宗崇祯皇帝,其时明朝大厦早已内朽透顶外患紧迫,再加上崇祯又是一个刚愎自用、多疑残暴、吝啬扣门的主子,十来年的功夫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天下被清朝夺取。天启四年传国玺出,几乎可以看作明之将亡的先兆。

 

从《明季北略》的记录看,传国玺出土的人物、地点与过程也都很明确。邢一泰是彰德府临彰县人氏,彰德府即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不过当时的辖境与现在并不相同,临彰县今属河北省邯郸市。他所去往的磁州,即今天河北省邯郸市的磁县。下文所云的本邑生员及知县,均当指临彰县。这只传国玺为“黄白色”,擦拭干净后,“晶洁异常,光灿陆离”,但笔记中未明言其为金为玉,或为金镶玉。其形“龙纽斗形”,即玺的纽鼻雕为龙形,玺体为四方斗形,上宽下敛。值得注意的是其上的篆文是“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据李心传考证,秦玺所刻为“受天之命  皇帝寿昌”,后来的魏玺所刻则为“受命于天  皇帝寿昌”,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秦玺自右读,而魏玺自左读。唐玺所刻为“皇帝景命  有德者昌”,宋玺因为种类繁多,李心传并未言明作为传国玺印文内容。在磁州出土的这只玺,从“受命于天”来看应该是皇帝玺印,但计六奇未具体说明认定其为传国玺的根据,还有他也未说明这个传国玺是哪个朝代的传国玺。这些,今天我们从这则记录中已经无从推断,只是不知在史料中是否可以寻到相关的记录,笔者见识粗陋,无由释解,唯盼有识者教之。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图片文章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