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路墩大队公共食堂纪事

发布日期:2016/9/21 10:30:33  阅读:1974  【字体:
 

 

1958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全国各项工作开展“大跃进”,建湖县也未能例外。是年9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10月,推行“生活集体化”,各地大办公共食堂,直至1961年秋后食堂停办,前后共经历了3年时间。

  上游(建阳)人民公社成立后,路墩大队(初称中队)根据公社三干会部署,当年新稻登场未将社员口粮分到户,除上缴国家征购任务外,其余粮食归集体存放(先存生产队,后集中大队统一管理),从10月起,社员全部吃食堂。当时的路墩大队,包括今顾杨村的老顾坝在内,共有10个生产队。大队提出“苦干三天,全部食堂化,实现吃饭不要钱”的口号,不少人家锅被砸、灶被毁、烟囱被捣,强行到公共食堂吃大锅饭。3天后,突击建起了10个公共食堂,大、小队干部和拆灶突击队敲锣打鼓向公社报了喜。食堂多数建在车棚附近,有的是用“平调”来的材料搭建的。食堂配1名司务长,两名炊事员,每天派1名社员轮流当值日生,负责监督称粮下锅和分饭。饭是用秤分,粥是用舀子分,以户计算,社员听钟声打饭,排队分饭,基本上都是领回家吃。开始每天一干两稀,有的食堂还供应青菜豆腐汤。当时处于“跃进”形势,到处打擂台竞赛,亩产指标由400斤跃进到几万斤。起初口号是 “一年跃进三年粮,三年跃进上天堂”。后来口号是 “生产要大跳,思想要大跃,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一定能办到”、“一万斤不谈心,两万斤不称心,三万斤不开心,方(四)万斤上北京”。跃进指标冲昏了人们头脑,上边主张“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只要是搞“大跃进”,各食堂保证社员吃饱吃好,连晚上打夜工也供应干饭。黑夜当白天,月亮当太阳,社员被拖得疲倦不堪,晚上只好把点亮的小马灯系在大锹拐上,制造挑灯夜战的假象,其实人在田边睡觉,但也照样供给夜饭。稻把烂在圩边不准挑,糟蹋了不少粮食。秋种未结束,男劳力被抽去挑通榆河,女劳力集中在县境突击红旗河,运走了大批粮食支援河工。由于粮食少收,加上用粮无计划,吃了过头粮,造成粮食不够支出,生活水平逐渐降下来。

  到了19591月份,全大队实存口粮不足万斤,大队干部向公社报了3万斤,公社领导不满意,又批评,又扣帽子,后来下边只好以少报多,以无报有,压出了“存粮15万斤”的谎言。这年春节,食堂好不容易才供给每人3只黄豆馅心的圆子。大队粮仓见底时,全大队食堂曾停伙十几天,只付给每人几斤麦麸子,叫大家“勒紧裤带,舍去一身肉,确保来年再跃进”。3月起,实行“低标准,瓜菜代”,每人每天只供给半斤原粮,只能办出56钱(16两制)成品粮,分三顿下锅,早、中餐各2两,晚餐16钱,三餐都是稀薄粥。有人编成顺口溜:“一天五两六,顿顿稀薄粥,小便两次肚里空,望着太阳盼天中”;“早上薄薄稀,中上奄奄饥;晚上稀稀薄,上铺睡不着;被窝焐不暖,夜壶已尿满”;“薄粥一大盆,盆里照见人,勺子绕三绕,浪花打煞人,不是咸菜打坝,一浪冲到肛门”。有限瓜菜无济于事,只好吃萝卜缨、榆树叶、细糠、野菜草根,人们纷纷饿着肚皮到太平桥西拾萝卜头和萝卜缨子回来度荒。不少人因吃野菜草根感染了各类寄生虫病,加上常年不吃食油,严重缺少营养,普遍得了“黄肿病”,甚至出现死人现象。当时公社有位副书记分工在路墩大队,因连续十几天与社员同吃食堂,结果晕倒在宿舍内没人知道,幸亏通讯员找他去公社开会,推开宿舍门发现了他,连忙送去医院抢救,才脱了险。

  1959年冬,公社从外地购进一批混合饼和碎米,支援食堂生活。1960年春,针对当时群众生活困难,体质下降的实际,规定社员劳动每天不超过6小时。公社在杨沟、金桥、新阳、路墩设立4个收治点,收治黄肿病、青紫病和妇女子宫下垂病人。路墩收治点设在3队“三家村”,后又迁到2队,接纳西北片5个大队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病人,分散住社员家里,自备行李,睡地铺,每期六、七十人,出一批,进一批。收治点条件简陋,地方小诊所派来医生,没有化验仪器,没有输液,只给病人几片驱虫丸。每人每天供应1斤米、1两豆油,重病人每天打两支葡萄糖并加二两白糖,三餐油粥,三、四天吃一顿饭。一般病人在收治点住上十几天就有明显好转,收治点便催着他出去,也有住一个多月的。路墩大队先后有200多人住过收治点,其中也有未能救治得了的。

  食堂火草跟不上也是个问题。那年头产量低,稻麦草也收得少。加之牛饲料要草,搞草泥塘要草,远征河工要草,黄肿病人住院打地铺要草,因而食堂普遍缺草烧。各生产队只好组织强劳力下荡租草滩划草。粮草跟不上,食堂就停伙,每个食堂都曾有几次停伙。

  1961年春,安徽农村搞“三自一包”(“三自”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一包”指包产到户。),多收多吃。不少社员逃往安徽避荒。当时有句口头禅流传极广:“一碗粥,三泡尿(读“虽”);心一狠,上安徽。”不久,县、社贯彻中央下发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60条》),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和经济核算形式。麦收时,路墩人均口粮标准提高到12两原粮,加工成熟粮和混合饼,按“粮二饼一”的比例分配给各个食堂。在新的政策贯彻后,全县农村食堂逐步停办,路墩大队公共食堂至秋后也全部解散。口粮到户时,全年人均口粮已提高到360斤,加上自留地部分,才勉强吃饱肚子。到1962年,全大队年人均口粮已达441斤,结束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低标准”生活。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