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华中根据地的璀璨明珠—大崔庄(徐杰范)

发布日期:2016/10/22 14:08:05  阅读:3124  【字体:
 

大崔庄位于芦沟镇的中部,南接沿淮高速,扼建湖县东入口,北枕芦沟镇,东临古刹芦沟寺,231省道在庄东穿镇而过,西依县境东南主要泄洪通道骨干河,距县城十公里,卢沟镇政府所在地,现有居民三百余户。芦沟镇河网密布,物产富饶,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大崔庄岁非兵家必争之地,但她是古盐邑的重要市镇之一,更是新四军华中根据地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全民抗战和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     风水宝地—从崔家庄到大崔庄

大崔庄原名大垛子,本是一片荒滩野地。唐宋时期,这里是低洼湿地,人口稀少。元末明初,战乱频仍,居民四处逃散。朱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发展经济,增加税源,垦荒种粮,启动了被群众称之为“洪武赶散”的强制移民政策。有崔氏三兄弟从苏州阊门码头被赶至苏北。老二治海公被赶至淮阳道淮安府盐城县新丰乡一带,后选择在今大崔庄东南的“荒十八”掘井结庐,安家落户,老大、老二则被赶至海安、阜宁落脚谋生。

芦沟地区本是苏北有名的三大洼地之一(另两处为兴化、溱潼),当时是水乡泽国,芦苇密布,蒿草丛生,麋鹿、獐狼、狐狸、野兔遍地奔走,天鹅、白鹤、大雁、野鸡到处飞翔。治海公来此跑马圈地,插标为田,栉风沐雨,筚路蓝褛,开荒垦殖。历经几代繁衍后,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名为“崔家庄”。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为了耕种和居住的方便,又西迁几百米,形成了今天的大崔庄。这里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乾隆年间,崔氏族人在今庄址的野地里割牛草,发现草丛中一只野鸡被青草蛇死死缠住。崔氏族人大喜,认为龙凤交配是祥瑞之兆。民间习俗,野鸡乃凤凰,蛇为小龙,龙凤交媾,龙凤呈祥,此地必是一块风水宝地,迁居于此必定人丁兴旺,财源茂盛。因而崔氏族人就迁址到这块风水宝地上建屋居住。传说毕竟是传说,未必靠谱。野雉与青草蛇,一个是飞禽,一个是爬行动物,二者既不同科有不同属,这个恋爱肯定谈不起来。青草蛇缠住野鸡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真正的原因,乃因当时正逢康乾盛世,天下太平,人口增殖的很厉害。“荒十八”一带已经容纳不下这众多的人口,只好迁址,另辟新居了。再后来,崔氏族人播迁四方,东南西北又多了几个崔家庄,因为迁盐一世祖居此,则更名为大崔庄了。

二、     后起之秀—兴旺的大崔集镇

大崔庄成为盐城西乡的著名集镇,当在清晚期。最初集镇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四千平方米,居民约20户,人口五六十人。民国年间为鼎盛时期,集镇面积月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居民六七千多户,人口约三百余人。日伪占据前,大小街巷三横六竖,外加转角西街,共有立砖铺地的十条街道。其中主街为东西走向,宽约4米,与大崔西河垂直,全用大城砖铺砌。两侧店铺林立,鳞次栉比。据统计有商号15家,中药店3家,饭店4家,熟食铺6家,肉案子4家,磨坊4家,豆腐坊4家,浴室2家,布店一家,还有不少零星摊贩,是盐城西乡的主要集市之一。另有一家木材行,一爿家具店,一家小印刷厂,六家老式蒸汽机米厂,生活设施完备,商业服务齐全。当时的大崔庄黑压压的瓦房一大片,全是小瓦望砖五柱落地的老式瓦房。据说有200多间,另有砖墙草苫的房屋百余间,一派兴旺景象。

查阅古代志书可知,大崔集镇的繁荣与驿路的改道有一定的关系。元明两朝,直至清初,大崔庄前面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古驿道,东接新河铺,西通大头铺。大头铺在大崔庄的西北方向,是明朝的十大集市之一。康熙年间,古驿道被大水冲毁后,驿道向北改走旱路,大头铺被废,人烟繁盛的崔家庄取代大头铺的地位,逐步形成了新的市镇。

三、     号角声声—抗日救亡在大崔

大崔庄上姓氏多。有崔、陈、张、赵、戚、宋、王、苏、虞、汤、朱、夏,但以崔姓为主,后十一姓多为大崔庄成集市后迁来。崔氏族人有尚武之风,清代中晚期以读书习武而科举登第者不乏其人。例如:崔印,道光壬辰科武举人;崔涛,清同治武举人;崔承霖,清同治庚午科举人,官中宪大夫;崔楹,清武义尉;崔恩霖,清恩赐中书;崔粤清恩赐翰林院侍诏,……。大崔庄上地主多,最大的地主为崔同甫,有十二顷土地。其次为大玉子、二玉子、三玉子的父亲崔玉甫,有土地600亩。另外还有崔汉图,崔汉山等只有五六十亩地的小地主,还有一些崔姓的富农。地主富农多了,他们培养的知识分子也就多了。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不但没有成为封建秩序的维护者,反而成了剥削制度的掘墓人。在国难当头的抗战时期,大崔庄上的知识分子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或合手起笔,做刀枪,办报办刊,宣传抗日救亡,或投笔从戎,驰骋敌后,成了建政初期的基层骨干,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更有人血洒刑场,践行了自己以马列主义为纲领的誓言。

1938年下半年,盐城景鲁中学毕业生崔津(化名林凡,大崔庄人)在我党感召下,革命热情高涨,自发创办《伟声》杂志,宣传抗日。他邮购当时的救亡刊物《抗日救亡》、《扬子江前线》、《抗日烽火》、《展望》等,汲取鲁迅、郭沫若、邹韬奋、朱自清等革命作家的营养,精心选择编成散文、诗歌、故事、战地消息等短片诗文,分别辑成《抗日》、《烽火》、《民族救亡》等刊物。除第一期油印外,均为铅印,十六开本,每期200-300份,通过同学将刊物发至西迁到芦沟寺的盐城县女子中学、肖家岸的景鲁中学、黄土沟的省临中以及亭湖中学。纸张依靠相好的同学解决。后因经费无来源,于1939年下半年停办,共出五期,对宣传抗日救国、鼓舞民族自信心起了很大作用。后来崔津入党,并被选为盐城青年救国联合会负责人,担任过芦沟寺夏令营的供给科长。

1939年初夏,日寇侵占盐城,进步报纸《力报》社由盐城迁至大崔庄。该报由极为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创办。迁到大崔庄,报社就设在崔福海、崔福镇的家里。主编吉震镛,编辑肖怀九,录稿杨发龙。他们依靠一台收音机,收录新闻、消息,然后由一家姓张的印刷厂承印,每期发行量200-300份,发行范围东至肖家岸,西至楼夏庄,南至裴刘庄,北至陈吴庄、凌葛庄,人工递送叫卖。其宗旨是宣传抗日救国,鼓动全民抗战。《力报》在大崔办报近一年,后因资金短缺,无钱买纸而停办,但其影响却十分源远。

崔鉴,大崔庄人,在盐城亭湖中学读书时,与胡乔木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组织同学罢课集会,上街宣传抵制日货、反帝驱日等游行示威活动。1931年夏季,学校为县党部所迫,开除了他的学笈。当局派兵到大崔庄追捕,后在其五叔崔福尧家中躲藏得免。后来,他受党派遣,从南方返回苏北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不幸在泰州被捕,后牺牲于镇江。他在一封家属中附了一首五言古风,中有“星点燎原火,可见国运昌,平生有抱负,马列为我纲”、“风云任变幻,难更我主张”的豪迈磅礴的诗句,以一腔热血实践了自己的理想。

四、     中原播火—芦沟寺的抗日夏令营

    大崔庄向东一华里,有一座千年古刹—芦沟寺。相传建于唐代,历朝香火鼎盛,信徒为云。19417月,在新四军和盐阜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盐城县青年抗日救国会和盐城县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在这里举办了抗日青年夏令营。参加夏令营的有盐城中学、私立上冈中学、亭湖中学、省临中、景鲁中学,时化中学、群英中学的师生从华中鲁艺抗大的学生,新安旅行团的团员等(后期还有涟水、阜宁的学生来参加),合计850多人。学生被编成四个大队,12个中队,36个区队。总队长郭铭,副队长周一萍,大崔庄的崔津同志任供给科长,负责营员的伙食及后勤工作。抗大五分校的副校长冯定,政治部副主任谢云晖,训练部部长薛暮桥等同志均来夏令营讲课。鲁艺戏剧系主任许晴、音乐系的章枚、何士德带来鲁艺文工团来此演出,并指导营员的文艺美术活动。章枚、何士德教学生唱歌,学生在芦沟寺庆祝了“七七抗战”四周年。通过听报告、听讲座,参加讨论会,观看演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接受抗日救国教育。夏令营原定一个月,后来只举办了半个月,因日寇发动第一次大扫荡而提前结束。刘少奇、陈毅等领导原定要来讲话,也未来成。这个夏令营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在盐阜区的抗日救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散营以后,不少学生追随新四军、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成为开辟和建设苏北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五、     锄奸剿匪—根据地的坚强堡垒

    清末民初,大崔庄一带盗匪猖獗,匪患严重。民国19年匪乱,大崔庄几个地主大户的保卫团头子徐某某、侯某某,勾结西荡土匪,开来近百条匪船,塞满大崔庄河道,劫去几船物资,还抢去了大崔庄西南舍上某家的女儿去做老婆。194011月,盐城县第五区抗日民主政权初建时,各乡均成立了民兵组织,站岗放哨,维护治安。1941年春,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召开建军大会,我区选派朱士林、夏期瑞等30名代表参加。三月份区政府组织100多人的常备队,地方武装从此走向强大。后来成立第六区时,区政府设在大崔庄,各项成立基干民兵组织,让地主献枪,发动富户捐粮,购买枪支弹药,严防日伪及土匪,包围新生政权。建政初期,境内土匪周某某、陈某某、崔某某蠢蠢而动,私通日伪,内外勾结,在境内连续作案,妄图颠覆民主政权。土匪头子崔某某,人称“四阎王”,青天白日就在大崔庄西头打劫商船,向我区政权示威。区政府决定清匪,先枪毙了土匪头子周某某,后又在大崔庄东头高坡上击毙了崔某某。1941年秋,又在大崔庄北头小北舍一次枪毙土匪伪军12人。剿匪行动,巩固了新生政权,大长了人民的威风。整个抗战时期,日伪对我区侵扰频繁,罪行累累。第一次大扫荡时,日伪乘坐3只汽艇从南沿河窜入大崔庄,被我区中队和乡中队袭击后,逃向湖垛镇1941年冬月191944年腊月初八日,日伪军又两次偷袭大崔庄,在区委领导下,区队对入境之敌进行了坚决的抵抗,虽然武器装备悬殊,但凭着区队指战员的机智勇敢和对地形的熟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正规军亦曾两次驻扎大崔庄。1940年—1942年期间,黄克诚32233连官兵曾驻扎大崔庄,19442月—19457月,我新四军114团亦曾驻扎大崔庄,大长了根据地人民的威风,使大崔庄成了名符其实的坚强堡垒。日伪第一次大扫荡后19427月,伪军胡冠军部旅长阎斌带领300人占领了大崔庄。伪军经常从大崔庄出发到沿河、近湖一带抢劫财物,奸污妇女,烧毁民房,作恶多端。19442月,我建阳县总队在正规军配合下进攻大崔庄据点,生俘伪营长及以下20多人。至此为止,阎旅盘踞大崔庄18个月后,宣告彻底灭亡,大崔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锄奸反霸,开展根据地建设,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六、     工厂、医院—华中根据地的可靠后方

抗战结束后,大崔庄成了我根据地的可靠后方。19463月,因战争形势的需要,第二野战军的军工二厂曾迁至大崔庄东面的潘家庄、肖家岸、肖家舍。为了支援前线,地方干群僧俗人等积极配合,做好后勤工作,招募临时工人,帮助生产。芦沟寺的德月和尚带头献出了寺中二人合抱的银杏树捐献给兵工厂,做步枪枪托和手榴弹木柄。肖岸的华严禅寺捐献了寺中同样粗细的白果树给兵工厂。所幸这棵白果树生命力顽强,老根又绽新芽,经过七十年生长,又长成了直径70公分,高约20米的参天大树。

19468月,二野后方医院苏北二分院迁至大崔庄。二十多条木船将300多名伤员,30多名医护人员,十多名战士以及医疗、伙食用具,从南方运来。这些伤员主要是在黄桥、丁季、草埝战斗中负伤的。院部设在崔汉图家,院长兼指导员姓张,医疗队长是个钱姓女子。手术室就设在崔玉甫的南厅内(现米厂烘干机处)。300多名伤员分住在崔姓地主的空房子内(现芦沟粮管所内)。也有少数伤员住在群众家里。分院共设四个食堂。地方政府积极协助安排伤员食宿,专门派一村长购买粮草、蔬菜,每天还安排30多名妇女为伤病员洗衣服,洗医疗纱布。逢年过节,地方政府还派人联欢慰问。医院在大崔庄先后接收了近一千名伤员,因伤势严重救治无效而死去的约200多名,大部分被安葬在今双庆村毛家舍南边的大荒里,至今坟墓犹在,可惜没有姓名和墓碑,笔者曾经去祭扫过这些无名烈士墓,但见荒草萋萋,坟包座座,令人不胜唏嘘。19472月,分院离开大崔庄,迁往阜宁硕集,在大崔约半年时间。

七、     蒹笳诗社—全国诗词之乡

大崔庄的教育素称发达。清末宣统二年九月,大崔庄的崔杰和陈吴庄的陈缄三,即在庄东芦沟寺内创办“集成高等小学堂”,崔杰还担任了三丰市的学董,负责劝学事宜。日伪侵占时期,旅长阎斌为了树立个人威信,曾在大崔庄办过“崇宾中学”,当时招收新生一个班,40人,校舍设在地主崔玉成家瓦屋内,后又迁至崔福尧家里。阎斌败逃后,学校停办。解放后,大崔庄完小更是闻名遐迩。1956秋,大崔庄东头新建了一所标准较高的双轨初中,是全县著名的老五所之一。1968年秋,芦沟初中改为完全中学,招收裴刘、芦沟、沿河、近湖的新生两个班。几十年来,大崔小学和卢沟中学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和高素质人才。

在这文化底蕴深厚,诗文源远流长的沃土上,如今又绽放了蒹笳诗社这一朵奇葩。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乡土诗人、《芦沟社志》主要撰稿人余士林先生,邀集离休干部田云飞、冯仰之、徐勋、肖耀球以及退休干部夏咸尧,老教师徐凤阳等人自筹资金,自发集会,研究诗词,互相唱和,交流新作,不断向外省市和国家级诗刊投稿,成绩斐然。他们自费印刷《报春花》、《童心集》、《刺玫瑰》、《夕阳红》等诗词选集,终于形成诗社雏形。经多次活动,创作队伍扩大,诗词质量明显提升。在芦沟镇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终于在大崔庄成立盐城市第一家民间诗词组织—蒹笳诗社,创办了全市第一家镇级诗刊《蒹笳诗声》。“蒹”指没长穗的芦苇,“笳”是古代的民族乐器,取名“蒹笳”,意在突出诗社的基层性和民间性以及作品的乡土气息。芦沟镇在200912月被授予“江苏省诗词之乡”,201012月,又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全国诗词之乡”。该社首任社长余士林,继任社长朱耀超,名誉社长季如华,诗社顾问王学林。

八、     日新月异—今日大崔庄

十年文革结束后,大崔庄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曙光,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镇区建设也迈上了新台阶。今天的大崔庄,旧貌换新颜,明珠放异彩。新镇区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一万多人,主要街道四横三竖,柏油路,水泥路宽阔平坦,四通八达,将大崔庄融入了上海、南京等大都市的三小时经济圈。沿街铺面,楼房高耸,汽车来往,川流不息,人群熙熙攘攘,货物琳琅满目。古镇展英姿,小城谱华章。工业区、开发区气象宏伟,布局严整;住宅小区楼群巍峨,配套齐全,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疑似人间仙境,不愧风水宝地。镇政府大楼高大雄伟,气势非凡。融达公园小桥流水,曲径凉亭,绿柳绕河池,老圃吐新花,居民徜徉其中,流连忘返。祖先若有灵,当惊世界殊,日新月异的大崔庄,真是今非昔比了。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