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抗战时期的破截战(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6/10/14 14:21:10  阅读:1693  【字体: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等地的地道战、地雷战和盐阜水乡的破截战,是威震敌胆的三大游击战术,曾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着重记述当年建阳县军民运用破截战夺取反“扫荡”斗争胜利的情景。

  盐城西北乡是水网地带,沟河纵横,湖荡密布。1941年夏,日寇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配备特制的装甲汽艇,借助地理条件,“扫荡”时水陆并进。为有效阻止敌人的水陆两路进犯,让水网环境为我所用,盐阜军民在刘少奇、陈毅的直接指挥下,根据毛主席的游击战争军事思想,创造发明了破截战战术,在反“扫荡”斗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所谓破截战,就是“拆桥破路,封河打坝”,堵塞其去路,截断其来路,最后达到驱逐、消灭敌人的目的。开始没有经验,纯用泥土打坝,敌人放上几个地雷一炸,汽艇照样通行。19419月,建阳县成立后,县委、县政府按联防区组织群众,掀起打坚实坝和改造地形的热潮。三区区长李甲发动群众,集中群众智慧,首创利用树木、砖瓦加泥包打混合坝,并在所有河道上筑暗坝、打暗桩。我抗日民众可在坝上、桩上自如行走,而日寇的汽艇则寸步难行。此法不但在县境推广,而且在盐阜区全面推开。在打坝的同时,改造地形,变大桥为小桥,变固定桥为活动桥,组织民兵和群众破坏公路,改直路为曲路,阻拦了敌人前进,为我地方武装阻击敌人提供了便利条件。当时破截战是真正的群众运动,男女老少,人人参战,很是壮观。男劳力锯树打桩,女劳力搬运泥土,老爹爹、老奶奶也参加打泥包,儿童团在坝口做宣传鼓动。一区干群在县委直接领导下,集中万余劳力,突击三昼夜,在主要河道上打坝21道 ,移桥改道100多处。群众挑灯夜战打坝,敌人白天拆,我们在夜里又打起来。当年县境主干线河道上都打了混合坝,如湖垛敌据点北面,还有神台桥后面,以及鸭蛋港、旁风湾、皮汊河、沿河口、西塘河、东塘河的杨家巷、七里庵等。杨家巷大坝、七里庵大坝、神台大坝只离鬼子据点67华里。县总队、区队警戒布防,监视敌人。在敌人附近筑大坝,突击一个夜晚就告成。桑台寺附近的西塘河大坝,也是万人出征,千条木船运料,一夜间就打成出水40米宽的坝面。还有在更多的支干线河道上打了拦河坝,大、中、小河的各种坝形成了土坝网。冈西集中10个乡群众,一个晚上就在距上冈据点仅7华里的董家桥打了两道混合坝,区队深入到上冈北部以防止日寇来袭击,其他各乡组织民兵毁路,不到6个小时,就毁坏了公路20华里。19425月,建阳、盐城两县组织2000民工,连夜破毁了日伪修筑的盐湖军用公路。是年7月,著名文学家阿英(钱杏邨)从泰州前往新四军军部时途经建阳县,他在《敌后日记》中写道:“经朱家庄、刘家堡达护陇桥。桥已拆,桥下大河,筑坝断之,盖防止鬼子汽艇来也。”此时的破截战术,已在境内全面展开。

  破截战的开展,给我军民掌握战机,沉重打击敌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426月,日寇百余人乘汽艇到建阳西部“扫荡”,当敌人受到大坝阻拦时,我新阳、交睦两乡中队民兵从埋伏的圩堤边向敌汽艇发起攻击,一捆手榴弹扔到敌艇上,当下3名日寇血肉横飞,7人被炸得头破血流。1943年春,日伪一千余兵力,带着36条汽艇,“扫荡”我根据地中心区,并妄图在高作、季墩筑炮楼、立据点。由于该地区进出口的主要河道都打了混合坝,道路也被破坏,使日寇无法运兵和运送军需物资。我县总队和一区民兵集中200多人,乘机伏击,与敌人打消耗战,搞得敌人坐卧不安,龟缩在湖垛据点里不敢出头。19436月中旬,有一批日寇侵驻建阳镇,企图扼断盐城经建阳至益林的南北水陆通道,切断盐阜区与淮涟宝兴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中共建阳县委上报盐阜军区,决定趁敌立足未稳时攻打建阳。16日晚上,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率八旅23团和22团的一个主力营投入战斗。由于建阳南北两面几座木桥全被我抗日群众撤掉,东面周庵,西面建港沟连夜打了混合坝,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敌人插翅难飞。此役,共歼敌100多人,其中日寇36人。这一仗,扭转了建阳县抗战局面。抗日战争中,建阳军民充分发挥破截战的战术,全县反“扫荡”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这不仅是破截战的光辉战例,而且也是苏北抗日战争史上不朽的一页!

 

      (本文原载《塘河》杂志第19期。)

 

转自《建湖抗战往事》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