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碧血丹心照千秋——华中鲁艺北秦庄遭遇战纪实(王学言 金学桂)

发布日期:2016/10/21 14:16:32  阅读:3059  【字体:
 

 

  19417月,在日伪“扫荡”苏北,新四军军部撤离盐城之际,军部考虑大批非战斗人员集中转移很不安全,决定分散行动。据此,华中鲁艺全体师生分为两个队:1队由院部、文学系、美术系及其他一些年老体弱的同志组成,黄源、何士德、莫朴3人负责带队,随军部转移;2队由戏剧系、音乐系大部分和普通班组成,约200多人,孟波、丘东平、许晴3人负责带队。同时,还有一个战斗班随行。战斗班的任务是:行军时作前哨,宿营时作守卫,战斗时作掩护。

  723日傍晚,鲁艺二队从陶家舍出发,目的是经吉家庄、北秦庄,到达楼王庄。沟河纵横,水网交织,雨后的村道更加泥泞,在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上,鲁艺二队的师生们艰难地前行。时值农历六月二十九,这是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漆黑的夜加上闷热的空气,使这些女孩子们已无法保持原来的队形了。不知谁又摔进泥沟里了,“快,拉她起来。”这是王海纹的声音,这位年仅17岁的姑娘,自幼长在大上海,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父亲是一位著名律师,优越的家境未能锁住她投身抗日的信念。

  午夜l点左右,终于到达了北秦庄。毕竟这是一支没有经过战争锻炼的青年学生组成的队伍,又是鲁艺建院以来第一次最疲劳的长途夜行军。大家实在太困乏了,许多平日里干干净净的女孩子已成了面目全非的泥人儿。于是,大家就在北秦庄的秦氏祠堂里宿营。大家解开背包,倒头便睡,很快进入了梦乡。

  此时的夏夜,除阵阵蛙声,一片寂静,谁也不会想到这宁静的夜晚已充斥着越来越浓的火药味。原来敌人已探知《江淮日报》社转移到北秦庄,他们想一网打尽,部署了突袭北秦庄的计划。但报社已在先一天傍晚转移,而鲁艺师生并不知情,恰恰走进了敌人的袭击点。

  夜的寂静并没有持续多久,突然从东南方向传来一阵“突突突”的响声,接着又从东北方向隐约传来“哒哒哒”的声音。那是敌汽艇的马达声。

  听了战斗班周占熊的紧急汇报后,许晴和孟波、丘东平迅速研究,果断决定:全队集合,火速离开北秦庄。

  这时,已是724日拂晓时分,屋外晨雾弥漫,全队在祠堂的院内集合,许晴进行紧急动员:“同学们,现在敌情严重,但大家千万要勇敢、沉着,能不带的行李都抛掉,团结一心,迅速转移,让我们在战争中经受血与火的考验吧!”

  许晴带领战斗班走在队伍最前面,孟波在队后,丘东平居中照顾首尾,一行200多人迅速前行。出北秦庄过一座较大的木桥,向东南走不远,又过一座较小的木桥,田埂小路,只能单人行走,使200多人的队伍拉得很长,只好一个挨着一个艰难前行。这时,走在最前头的师生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人影晃动,似乎都端着枪。许晴惊呼:“有敌人,快后撤。”又朝周占熊喊:“有武器的同志都跟我来,掩护撤退。”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一个小队的日本鬼子和一个中队的伪军已直扑过来。

  这时,在整个华中抗战史上影响极大的北秦庄遭遇战打响了,据幸存者黄石奇后来在回忆中这样描述:

  前队走到东南一条河岸时,我看见许晴在前面猛转身向后挥动手臂,嘶哑着喉咙大喊:“同志们,有敌人,快向后撤……”就在许晴喊叫时,看到日寇已上了河岸,手中端着枪,摆成弧形阵势,向我们凶猛地扑来,同时响起三八式步枪射击声和手榴弹爆炸声,夹杂着敌人的吼叫声,和我们同志的怒骂声,混成一片,震耳欲聋。同志们一起向后突围,跌跌撞撞地跑着。我也跌了几跤,我从稻田里站起来转身向后看,只见大部分同志一滑一跌地奔跑,有的已中弹倒下了。战斗班的战士仍拿着步枪还击敌人。这时和许晴在一起的一位同志,要许晴赶快走,许晴坚定回答:“我是负责带队的,怎么可以脱离队伍?”毅然带着战斗班隐伏芦塘边,就在这一刹那,鬼子兵的刺刀,猛不防从背后刺来,许晴同志光荣牺牲。

  日寇的包围圈在逐步缩小,子弹雨点般地向二队师生倾泻过来,只有一座小木桥成为突围的惟一希望,可它也被日寇的火力封锁着。就在这紧要关头,一贯文静孱弱的丘东平一跃而起,他从桥那边冒着弹雨,冲到桥头,挺立在大家面前,伸出右臂,挥动握着的手枪,以命令的口气,急促地大喊:“冲过去!冲过去!快冲过去呀!”

  女同学张兢冲过了桥,被敌人子弹擦伤了头皮。

  女班长林欣和张兢一起冲过了桥,她清楚地看到丘主任身披雨衣,挺立桥头,不停地挥动右手,指挥大家突围。

  我也冲上了桥,跑到丘东平身旁时,见一个同学向丘主任发出近乎绝望的哭叫声,丘板着面孔喊道:“快过去!懦弱的东西!”情况更加危急,我想叫他迅速离开:“丘主任,你……”话未讲完,一发炮弹落到我和丘东平身边不远处,他顾不上回答我,仍站在原地,使劲鼓励尚未冲过桥的同志突围:“快冲,快冲呀……”

  我们冲过了一道桥,进到一片水稻田,待要通过出发时经过的那座较大桥时,大桥已被敌人火力严密封锁。后面的敌人又紧紧包抄过来。尚未冲过桥的人,有的泅水突围,有的不得已伏在稻田里隐藏,学员王洛夫、史秉直、教员洪藏、新安旅行团的张牧等人,他们会游泳,泅水突围,安全脱险。

  丘东平同志发现前面有敌人,他就赶往队前,命令战斗班坚决顶住,其余的人快向庄子上撤,指挥被敌人火力阻击在桥头的同志冲过桥。他自己用他惟一的手枪向扑过来的敌人射击,我就是在他的火力掩护和鼓励下,奋力泅水进村的。如果没有他,受到的损失会更惨重。丘东平沉着地指挥大家撤退。年仅20岁的戏剧系党员袁方华挥臂高呼:“同志们,在血泊中锻炼思想,在炮火下冲出生路,跟我来突围!”有的师生冲过了火力网,而他却倒下了。

  与此同时,有8名女学员被日寇追逼到河边,虽然她们都不习水性,但无任何退路,面对滔滔河水,她们毅然决然地一起跳了下去。她们是华中鲁艺的“八女投河”,是苏北抗日文艺战士的骄傲!气急败坏的日寇将女学员的遗体从河畔捞上岸,用刺刀挑破肚皮,其状惨不忍睹。音乐家章枚见冲不出去,便急中生智用红钢笔水涂面,然后躺在田里憋气不动。日寇搜捕时,用脚踢、皮带抽、枪托捣,他都坚持未动,最后侥幸脱险。

  此时此刻,丘东平始终临阵不乱,他紧紧握着手枪,继续指挥着同学们通过木桥向后撤退。他深知这座木桥是大家惟一生存的希望。只有通过木桥,才能避开敌人,向安全地带转移,否则同学们就陷入敌人包围之中,死路一条。这时只见他率先冲过木桥,他站立在木桥西侧的河坎下,一面用仅有的子弹还击敌人,一面要求大家勇敢冲过桥。同学们在丘东平的指挥下,舍生忘死,奋力突围,一批批同学在丘东平的掩护下通过生命之桥,虎口余生向后退出。

  这时,大家喊:“丘主任,赶快撤退,这里危险!”凶残的敌人犹如饿狼,直扑桥面,准备堵住木桥。但因丘东平手枪瞄准敌人,坚决抵抗还击,使得敌人无法靠近,他们只能用火力封锁。而丘东平仍坚定地守住桥头,巍然屹立,英勇还击敌人,不顾敌人的机枪扫射,坚定地高喊:“同学们冲啊!”在他的指挥下,一个两个……20多个同学冲过桥头脱离了虎口,还有几位同学被敌人机枪击中,一个个栽倒在桥头,牺牲了。丘东平看到倒下去的青年学生,心如刀绞,悲痛万分。这时,他手枪子弹已尽。敌人蜂拥而至,直扑丘东平,一步一步向他逼近,丘东平视死如归,敌人用机枪向他扫射,打中了丘东平的腰部,他身负重伤,勇敢地坚持向西北沤田(即水田)中爬行,如饿狼一样的敌人望着他不敢靠近,生怕他身上有炸弹,几十个鬼子端着枪,跟随着丘东平受伤的身躯,一步一步向他逼近,丘东平流淌的鲜血随着后退形成一条血印断断续续,10米、20米、30米……他带着伤,忍受着疼痛,在敌人屠刀下,勇敢地坚持着向木桥的西北方向爬行,就这样,爬行约300多米,到了黄泥沟附近的陆应广家门前一个小草堆旁的3棵桑树下,这时的丘东平已精疲力尽,亲眼看见自己留下了一条长长的血路,想到未能逃脱魔掌的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鲁艺学生,丘东平胸中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和伪军的仇和恨。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敌人枪口再次向丘东平扫射……中华英雄儿女为国殉难,天地悲哀。

  华中鲁艺的这次损失,也是整个华中抗战文化事业的损失。特别是丘东平和许晴的牺牲,无疑对苏北根据地抗战的文学和戏剧创作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为此,新华社发了电讯稿,延安《解放日报》发了消息。陈毅在《新四军革命烈士纪念文集》中亲笔写道:“丘东平、许晴同志等,或为文人学士,或为青年翘楚,或擅长文艺,其抗战著作,驰誉海外;或努力民运,其宣传动员,风靡四方,年事青青,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朝殉国殒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曷极!”

  丘东平,参加过海陆丰的3次武装起义,后流亡香港,辗转南昌、福建、上海,东渡扶桑,转战大江南北。丰富的阅历、艰苦的战斗生活更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以东平为笔名发表文学作品,一发而不可收,家乡的湖光山色、革命的风起云涌、他乡的漂泊流浪、十年的奔走呼号,从他的笔端倾泻而出,他先后创作了《沉郁的梅冷城》《多嘴的赛娥》《给予者》《第七连》《叶挺印象记》等大量的特写、通讯和文学作品。在担任陈毅领导的新四军1支队敌工科科长兼陈毅的对外秘书期间,他跟随文韬武略的陈毅,创作激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在戎马倥偬间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战地文学。1940年底,刘少奇、陈毅决定由他担任华中鲁艺筹委会主任,负责学院的筹建工作,此后以教导主任身份,代表院长刘少奇主持全院工作。

  华中鲁艺突围后,刘少奇接见了突围出来的师生,号召大家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并将华中鲁艺分院改建成军部和3师的两个文工团。从此,华中鲁艺撒下的文艺种子又在苏北和华中的大地上开花结果了,他们以更加高昂、更加旺盛的革命热情,继续投身抗战的新文化运动。

 

(本文主要参考《盐阜革命烈士传》第一辑《丘东平烈士传略》;《建湖文史资料》第九辑《喋血捐躯铸英名--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巡礼》一文;《建湖县志》(首志)第28篇第2章革命烈士第1节“传略”中《丘东平》《许晴》两篇;《建湖红色记忆》一书中的《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一文;《盐城英烈》一书中的《北秦庄突围记》一文;《水乡壮歌》一书第72页《鲁艺师生在北秦庄遇难》一段;《塘河流韵》(建湖县卷)一书中的《华中鲁艺在建湖》一文。本文参加2015年“建湖抗战往事”报告会,在相关学校巡回演讲。本文发表在《雨花》杂志20159期。)

 

转自《建湖抗战往事》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