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旱草铺子

发布日期:2016/10/4 11:18:56  阅读:1576  【字体: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塘河西的旱草铺子就是一道独有的风景 。

旱草(跟“水草”相对),是旱地上生长的野生草本植物的统称,可作水稻下秧的基肥,故旱草又有“秧草”之称。在我们西北乡,过去塘河东沤田多,旱地少,下秧播种时绿肥就缺少;而我的家乡——塘河西,地处沿荡,有取之不尽的泥渣肥,丰茂的旱草便成为荡河东之绿肥主要来源。于是,塘河西沿荡村庄就有了为塘河东交易旱草的行栈,俗称“旱草行”。旱草行的门市就是旱草铺下的草场。所谓“旱草铺”,就是在平地上竖立一根四、五米高的固定木杆或竹竿,杆的顶端再连接一根竹子,一头挂上“草标”,一头系上吊用的绳子,需要发信号时,就将绳子拉下,另一头竹竿就自然而然地翘起来,提升了“草标”的高度,一般都有七、八米高,过去农村没有高大建筑物,周围几里都能看到“草标”。这“草标”就是收旱草的信号,待塘河东旱草船收满了,即降下“草标”。旱草铺大都设在近河处,以方便旱草上船装运。

荡妹子最拿手的活计有三项,即撑船、割柴、铲旱草。铲草虽不是重活,但比插秧、割稻还绵缠人,要蹲着向前移动。婆娘们干这活都喊腰酸腿痛,只有手脚灵活的荡妹子才越干越起劲。铲旱草用的工具很简单,只需一把带拐的小锹子,一只用稻草绳结成的大网包,每网包可装六、七十斤旱草。一个上午,每人都要铲一、二百斤。铲草是巧活,不但能挣到活便钱,还能展示自己劳动之美,享受野趣之乐。劳动最美丽,姑娘们矫健的身姿,在单薄的夏装下曲线分明,楚楚动人。从圩边顺手采来的野花,诸如牵牛花、大碗花、豌豆花、五月蓝......插在发上,散发出一股清爽的香味。

旱草可以装担了,就送到旱草铺下草场出售。此时,就有多情的小伙子主动来为姑娘们打草担。一担旱草,不亚于一石稻子的重量,担子压肩虽吃力,但有说不出的娱悦。姑娘们怕人说闲话,总是抢先对人说:“是路上遇见某某,就请他代一肩。”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她(他)们好着呢!一些急于找儿媳的老大娘,就喜欢到旱草铺下张罗,来为儿子物色对象,谁俊俏、谁勤快,一看就心知肚明。姑娘们旱草卖出好价钱,还会买些糖果来,让大家分享,但还塞不住那几个爱说俏皮话人的嘴,说是“散喜糖了!”又引来一阵阵欢笑声。当年旱草铺下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

抗日战争时期,塘河成为日伪的封锁线。河东没船来收旱草,河西也没有人铲旱草,旱草铺子便成了传递敌情的“消息铺”。一旦有敌情,各地立即升起“草标”,群众即“一传十、十传百”进行跑反,以致敌伪下来扫荡十有八九扑空。大集体以后,生产队开展积肥造肥运动,塘河西也把旱草当成宝,不再把它卖给塘河东,本队哪块田头、塘口需要用,就把旱草送到哪里去,实行按斤重记工分。旱草铺子自行消失。

改革开放初,农村用电还不普及,就连粮食加工厂供电也不正常,群众对到电时间难以掌握,加工厂就采用旱草铺子的做法,到电时,就竖“草标”,来广而告知。有些偏远村舍的小浴室、小油坊,往往也采用当年旱草铺子的做法,营业那天,就竖“草标”,让人们不跑白腿。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旱草铺子已渐行渐远。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