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十七年的书香与时光——记群英中学

发布日期:2016/10/20 11:16:13  阅读:3242  【字体:
 

1925年的楼夏村,是一个热闹的小集镇,楼冈市的中心,民国年间的市,相当于今天一个镇的建制。在今天的村民活动中心处,原有一所在盐城很有名气的私立中学,叫群英中学,学校一共办了17年,创办人是楼夏的夏嵩先生和乔舍的乔炳先生。盐城掌故专家周梦庄先生的文章里提到当时盐城士绅办学的事情,地方上的士绅分两个派系,人称中央党与西南党,乔炳和夏嵩为中央党的。这个党并不是什么组织,只是老百姓的叫法,这些人都是当时的精英,比如陶鸿庆是举人出身,夏嵩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两个派系当时影响力极大,可以左右盐城的局面,连知县都有点畏惧他们,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极大,明里暗里一直在轻劲。

办学是他们较劲的方式之一,除了较劲,有钱的读书人也把办学当做一件很时尚的事情来做,他们对地方上的事情有一种天然的责任与道义。西南党办了亭湖中学,还有景鲁中学,作为中央党主要人物的夏嵩,便和乔炳办了群英中学,他们之前一直合作办学。不过细想想,以办学的名义较劲,比起现在动不动以奢华消费、一掷千金斗富,这较劲还挺风雅趣味的,况且办学是一件极操心的事情。办群英时,乔炳已经52岁,夏嵩也有49岁了。

旧时的书生并不是我们后来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只会咬门嚼字,说之乎者也,夏嵩做过北洋军阀时期的江苏省议员,为人极精明能干,工、农、牧和建筑业都懂一点,砌房子需要多少根椽子,多少块瓦,他都能精确地计算出来。群英中学的校舍,仿的是省议院的样式。四百亩地的校园,三幢两层的教学楼,纯木质的结构,四十亩地的操场,十八亩地的足球场,还有花园假山、图书阅览室。学校是当时楼夏的一道美丽风景,乡民们特别羡慕学生,说那些学生很幸福的呀,学校有长廊,下雨天上厕所都不会湿脚。学校有一个由捐献基金的地方士绅和名流组成的董事会,开始时,名誉董事长是淮扬镇守使马玉仁,他捐了一千块银元,董事长是夏嵩,副董事长是乔炳。马玉仁与夏嵩、乔炳都是中央党的,这也是马玉仁做过的为数不多的好事之一。夏嵩献出百亩良田和一部分祠产。因为夏嵩的威望,楼冈的庵堂庙宇也献出稻麦田和柴草田作学田,学校共有一百八十亩的学产柴田收入。夏嵩通过关系,让学校在省里备案,不归地方管,还得到了省教育厅的补贴。

学校管理是件很费神的事情,最早是夏嵩管理的,他前后管了十一年,一直做到六十岁。一个留过洋,见过无数世面的人,在一个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贫穷的乡村办学,依然认真讲究,不会怀才不遇,不会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这是很可敬的品质。夏嵩也曾自号逸凫,自比水凫,表达的是不求闻达于仕宦之途的意思。夏嵩懂教育,民国初年做过盐城县教育款产经理处主任,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他重视音、体、美的教育,提出平均发展的口号,要求学生写作文一丝不苟,要求教师改作业一律用红水,清新醒目,学生请假必须准时到校,过一天也不行,违反就要面壁思过(罚站),考试有一门不及格就要留级,学校已经开设英语课,这在当时的乡村是很洋气的事情。1936年,省督学来视察,听课、抽阅作业、抽考部分学生的作文和数学,印象很好,省教育厅嘉奖群英办学蜚声的匾。后来,学校由夏嵩北大法律系毕业的侄子代理。再后来,乔炳与夏嵩之间有了矛盾,官司一直打到省里,1937年省教育厅免去夏嵩侄子代理校长的职务,学校由乔炳的大儿子乔福民管理。乔福民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回乡之前一直在浙江大学教书。1942年,世道越来越乱,日军占领楼夏,学校办不下去了。1947年学校被拆除,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学校拆除两年后, 夏嵩先生离世。

群英的教师薪水不低,多数教师可拿到数十元的月薪,当时的物价是六块钱能买一担米,毕业于大夏大学的孙达伍月薪八十块,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待遇。老师多半是国立大学毕业的回乡避战争难的知识分子,退休前任台南师专副教授的周建侯做过群英的美术教师,也有女大学生来这里教书,还有当地的名儒。

陈玉澍的入室弟子夏雨人晚年曾主讲群英中学。孙达伍先生的回忆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个姓夏的国文教师,头脑顽固,整天让学生读四书、五经,学生们找我商量后,一合计把这个老顽固斗了一顿,逼得他只好找乔炳辞职。这个夏先生不知道是不是夏雨人先生,若是的话,就太委屈了夏先生。夏先生品学望高,为建湖县志入传人物。宣统二年入江宁自治所学习地方自治,曾供职盐城地方选举事务所,早年也是新派人物,在盐城《同声》杂志发表文章鼓吹宪政,愿意做为民请命的热心正义之事,民国四年时领衔上书淮扬道及省公署,控诉县知事贪赃,县知事以800元银票曲意笼络,夏以穷不爱钱答之,一笑而去。夏先生为人极重人格操守,最后在贫困离世。生前著述甚多,但散失无存。

群英的学生多半是有钱人家的,今天的乡民还说,在当时没有一百亩地的家底子是读不了群英中学的,学生最多时有500多人,很多是远地方的学生,多半住校。对学生来说,能够读群英也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学校有单独的女生班,乔炳先生和夏嵩先生的女儿都在这个学校读过书。吃饭时男生与女生是分开的。楼夏小街上有不少饭店,一些家境好的学生就在这些饭店吃饭,年底了家里人来结账。也有穷人家的孩子在这里读书。民国政府时期做过国立暨南大学校长,后来做台湾国民党行政院院长的李寿雍就是免费读的,他是高作人,父亲早逝,母亲在夏嵩家做帮佣,今天楼夏还有老人记得他,叫他早年的名字李振东,说他读书极刻苦。与李寿雍一起成为国民党CC派主力的周杰人,也是群英毕业的,他们是群英的早期学生。群英中学读书的季龙、王大林、朱昭英(朱耀南)、吴长裕(树岚)、孙清、王立章、苏林森等,都是富家子弟、热血青年,早早地参加抗日,苏林森1945年在淮安被活埋,成了烈士,季龙后来做到国家轻工业部副部长的位置。美籍华人宇航员王赣俊的父亲王章、乔炳的二儿子乔树民和三儿子乔新民、做过建湖县县长的王炳文,也是群英中学毕业的,乔树民1946年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后来成为流行病学家,乔新民1941年离开遵义的浙江大学,放弃学业来盐城参加新四军。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有不少学生在1949年前后去了台湾,比如在台的夏期岳、陈家权、祁和熙、张官箴、李尉(现名李尉熏)、杨晓村等,杨晓村还曾撰文《乡土情怀忆群英》,怀念群英中学。

1942年停办的群英中学健在的学生已经不多了,今年春天,我有幸认识了两位群英毕业的学生,一位是乔炳先生的小女儿乔慈民,一位是盐城师范学院的刘士献教授,都已经九十多岁,他们是群英最后的学生。九十多岁的乔慈民至今仍记得群英中学的木楼,说很漂亮很讲究的,那木头就是她家的,她家一直做木材生意。刘士献教授是楼夏人,父亲是塾师,早逝,家里很穷,因父亲与乔炳有私谊,免费读的群英中学,老先生身体特别好,记得很多群英的往事,还有一些老师的名字。

一个学校在多少年后,仍可以被他的学生记得,这是一个学校的福气。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