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废灶兴垦述略(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6/5/20 11:14:26  阅读:2898  【字体:
 

 

废灶兴垦是近代盐城沿海地区的一场经济革命,曾对盐城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建湖历史上较长时间隶属盐城县,东临黄海。早在秦汉前,这里就开始利用滩涂“煮海为盐”,“穿渠通运”。在漫长的岁月中,海岸线不断东移,海积平原不断扩大,及至清代,境内范公堤以东地带潮汐不至,土卤日淡,荒草丛生,盐灶逐渐减少。同时,海滩扩大后,引灌海水日益困难,已不适合作为继续从事大量的煎盐生产之地。灶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零星垦植。因此,盐转垦便成为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了。到了近代,随着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志士仁人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高涨,发展民族工业,以实业救国一时成为时尚。中国棉纺织工业由此迅速崛起,并开始寻找原棉生产基地,因而促成了废灶兴垦事业的兴起。

张謇是废灶兴垦的先驱。清咸丰三年(1853),张謇出生于海门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他42岁时中了状元,不愿为官,在两广总督张之洞支持下,衣锦还乡办实业,成功地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为两淮盐民带来了绿色的希望。辛亥革命后,他在袁世凯内阁中担任实业总长,后又任农商总长(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在任职期间,力主废灶兴垦。于1914年颁发了废灶兴垦、奖励植棉的条文。张謇在苏北沿海考察时,将视线投注到了这范公堤以东的大片新淤土地。1916年,张謇筹资 123万元,来到境内上冈,围垦24万亩海滩,创办了大纲盐垦公司,并派弟弟张詧坐镇垦植。今县境草堰口、上冈及冈东地域均为当时垦区。张謇开始创办企业时,并没有多少资本,而是凭着他的地位充当组织者。值得一提的是,张謇在盐城推行废灶兴垦,有个得力助手叫江绍岳(又名江汉、江石溪),他是江泽民的祖父,这一带沿海垦区兴修水利规划图,就是江绍岳深入海滩勘查后绘制的。1931年江绍岳因病辞职,由他的长子江世俊(即江泽民的生父)接任。1936年江绍岳病逝,享年 64岁。盐城县派人去扬州吊唁,送挽联曰:“向秀赋方成,惊闻笛声到邗上;江郎才未尽,尚留诗卷在人间。”这段佳话,被写进了盐城废灶兴垦史册。

在盐阜一带大规模废灶兴垦的,首推张謇。其次就是广西西林人岭春煊。岭春煊在晚清曾先后当过巡抚、总督、尚书等职。辛亥革命后他拥护孙中山,是孙中山政府七总兵之一。1920年,他在上海集资180万元,收购了伍佑一带的海滩,兴办泰和盐垦公司。

1915年起,由张謇、岑春煊等人牵头,在南起长江口的吕泗场,北至灌河口陈家港的广大海滨地域内,掀起了一股招股集资、兴办盐垦公司的狂潮,将废灶兴垦推向了高峰。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建起了70多个盐垦公司。旧制盐邑即有大纲、泰和、大佑、通兴4个公司。境内大纲公司,第一年就垦植棉花5万多亩,得到了较好的经济回报。废灶兴垦是盐城沿海地区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条分界线。范公堤以东,历史上只有海滩盐灶,没有多少农田。古代建湖,境东先民向以煎盐为生,境西以农耕为生的生存方式。废灶兴垦后,傍海而居的先民依煎盐为生成为历史。

废灶兴垦对开发利用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兴垦前,境东部的海堤残缺不全,卤水经常倒灌,加之淮河经此入海,遇有大水之年,上游雨水便倾泻而下,经常发生涝灾。兴垦后,大规模地兴修了水利,整治了“三道冈”,在范公堤东侧的大片区域,开河筑堤,取得了惊人成绩。大片棉田出现了,垦区棉花开始源源不断地往外输出,促进了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由于历史的承接,加之面积扩大,土壤改良,栽培技术改进,棉花产量逐年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建国后境东部的棉花已成为我县主要的经济作物。进入新时期,调整了种植结构,由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演变。棉垦到农植,可谓又是一次新的飞跃。如今,建湖农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也因此成了地方的主导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亦悄然兴起,建湖农业正奏响步入现代化的乐章。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